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合集5篇】

时间:2023-07-06 09:05:44 教学设计

  【简介】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会员“tanlumire”收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共5篇),供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

  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

  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

  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

(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作男生队,第三组和第四组操作女生队,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操作过程。

(2)指名汇报交流。

  4.教师用课件演示投篮的移多补少过程。

  5.课件出示小练习。

  5.演示后小结:(课件出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是他们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齐读)

  师: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那么平均数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小游戏?

  三、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

  1、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红蓝两个纸袋(红带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课件出示两个纸袋。

  2、师:猜一猜,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个纸袋拿出的小棒长些?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上来,每位同学从两代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比。(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操作)

  3、师:从刚才抽的小棒中,我们发现蓝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红袋中的小棒短,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数大一些,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平均长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长的。平均长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

  4、师:(课件演示)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课件出示平均数的特点)

  师:我们感悟了平均数的特点,敢不敢挑战一下?

  5、挑战练习——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构平均数的算法。

  1、师:前面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队各自的平均数,知道了女队的实力强一些。如果现在要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那么要计算什么的平均数呢?(要计算班级的平均数)

  2、师:一个班有六十来名学生,如果还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获得平均数,你感觉怎么样?(指名交流)

  3、师:是啊,移多补少的方法对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的个数有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师举例:有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哪个条件已经知道了?哪个条件还没知道?

(3)怎样求平均数?(师举例,3个小朋友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几块?

(4))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

(5)师:看来求平均数可以用公式来计算,计算时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要求出什么?

  五、学习例1,巩固公式计算法。

  1、出示主题图,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获得平均数。(课件演示)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计算例题中的平均数。

  3、集体订正讲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七、巩固练习。

  1、算出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

  2、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体重。

  七、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聚集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播放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进出场面的录像。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轩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请学生在白板上示范转杆的打开和关闭)

(1)同桌合作,作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白板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度。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度。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二、将图形旋转90度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度。出示例题。

  1、 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指A点固定不动。

  2、 转一转。请几位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旋转,由于几个同学旋转的方向可能

  不同,这里可以用到相机,把每位同学旋转的图形拍下来,然后开始对比,并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3、全班交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之后由学生亲自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3、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最后通过多白板演示,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比眼力。

  比较一下这些图形按要求旋转之后会成为哪一个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