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7-05 11:09:10 教学设计

  【导语】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努力将学生的心脏与祖国紧密相连,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以下是网友“gply2”收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共7篇),供大家参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

把我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篇1

  一、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 悲愤 咏唱 一腔热血

  忧虑 巴黎 肺结核 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A,悲愤。年轻的 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 不得不 回首

  C,思念 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 生计 祖国

  F 致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悲愤

  钢琴家 留恋

  思念

  爱国 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 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 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即 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 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不要忘记祖国,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铭记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赞美你的祖国吧,用你的激情点燃她!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吻你伟大的祖国 [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2、附板书设计 :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学案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巩固案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巩固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疾A急速B痛苦C病D痛恨E猛烈

  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积劳成疾()痛心疾首()疾弛而去()

  2、绝A气息终止,死亡B断C完全没有D走不通的E独一无二

  络绎不绝()斩尽杀绝()悲愤欲绝()绝处逢生()绝无仅有()

  3、辞A告别B不接受,请求离去C解雇D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辞职()辞退()与世长辞()辞赋()推辞()

  二、拓展延伸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

  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2、(下课前上交)学习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3

  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叙述中安排了许多抒情的词句。透过这些与事件紧密相连的抒情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流亡海外的肖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亡国的痛苦激发着他忘我工作,谱写出许多革命乐曲激励着祖国人民奋勇杀敌。可以说,从被迫离国到临终遗言主要人生经历都透露着肖邦强烈的拳拳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一些情节、一些细节去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在角色转换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的语句来谈感受,但部分学生仍不能从具体的语言入手体会这样一种情感,对文本的学习还停留在内容的了解上,没有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年级文本的学习绝不能蜻蜓点水,而应在重点故事的感悟、重要语句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从而提高感悟能力,受到文本所要表现出的故事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的熏陶。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国家危难时刻,肖邦选择流亡海外,而不是拿起武器从军杀敌?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生:他选择离开祖国是十分无奈的,从“不得不”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决定选择离开的。

  生:我觉得肖邦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音乐家应该用音乐为武器去打击侵略者,比直接上战场杀敌要更合适,发挥的作用更大。

  师:能再说明白一些吗?他怎么样用音乐作为武器呢?

  生:他可以创作革命乐曲,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士兵们就可以奋勇杀敌了。

  师:有道理,革命乐曲不是枪炮子弹,但可以发挥比枪炮子弹更大的威力。

  生:我觉得他选择离开也是正确的,他有那么出色的音乐才华,如果不能创作音乐了就太可惜了。再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他还会回来的。他在国外也可以联络爱国的人士共同支援国内的战争,揭露沙俄的罪恶行径,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沙俄的反对。

  师:你太有才了,居然想到用社会舆论来打击侵略者。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救国策略。

  师:同学们的理解是深刻的,也许当时有人对肖邦的离开还会说三道四,认为他是想逃避,甚至是叛国。那么,肖邦只有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肖邦流亡海外的生活经历。

  分析: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有感 篇5

  在我刚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许多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很吸引读者,也带有一丝伤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被迫离开了华沙,来到法国巴黎。在他离开自己祖国的时候,已经热泪盈眶了。当听到了华沙爆发了起义,而起义又失败后,他悲痛欲绝,日夜思念祖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忘我创作。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祖国的前途忧虑。他愿意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贡献出来。这种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肖邦在弥留之际,紧紧的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句话是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这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体现,他就算是死,也要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肖邦他热爱音乐,但他更热爱祖国。

  在老师给我们上这一课时,重点讲了课文的第4、5、6自然段,而在第6自然段中,尤其用了一个“才”字,含义很深刻,在这其中有两点,一是肖邦具有杰出的音乐才华,而却英年早逝,其中包含了无限惋惜之情;而是肖邦英年早逝,原因在于自己的祖国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使他悲愤交加,这其中充满了谴责。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被肖邦的这种爱国情怀震撼了。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和肖邦一样,一心为了自己的祖国,无论做出什么样的牺牲都心甘情愿。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心想帮助国家,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讽。他在85岁时,仍然不忘祖国的统一。在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时,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就去世了。

  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很好,更要努力学习,但肖邦的这种爱国精神我们确实更要学习,我会永远铭记着这位心系国家、伟大的人,他就是肖邦。

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有感 篇6

  在世界上,有很多位爱国的作家、音乐家,最令我感动的是爱国的波兰音乐家—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要讲述了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不忘国耻,弥留之际,肖邦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39岁的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的故事。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抗争。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爱国音乐家,可是,肖邦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复发了,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死时“才”39岁,“才”字中体会到是欧洲列强的.侵略造成了肖邦的英年早逝。

  我们中国有很多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人士,如李白、杜甫、陆游、孙中山……有这样爱国的人,我们中国才会变得更强大,更富强。

  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人。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