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5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11 09:42: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5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5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本文对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辩证分析,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改革

  一、对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辩证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的对其进行审视。

  1、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下,学生“唯师独尊”,以老师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尤其在阅读中,不同人的根据自身的情况会对文字有独到的见解。过于强调老师的威严性便打消了学生思维的释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注重智育,教师将大量的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灌输给学生,过度注重练习,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练习,打压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不仅具有文学性,《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常与实际生活脱轨,更多的强调阅读的文学性,造成语文成了一门华而不实的学科,学生也难以学以致用,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语言训练课。

  2、传统小学阅读教学的经验

  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改革程中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精讲”为主,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有过整体把握之后,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剖析,针对重点段落集中讲解。学生既整体理解了文章内涵,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知,对重点的字词句也有大致的把握。但是精讲也要有度,一定不能忽略文章的整体行。上文所述,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讲练结合,在讲解完文章之后教师针对重点问题提出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合理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传统阅读教学还重视朗读练习。朗读也一门再创作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前期铺垫,在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基础上,运用朗读的技术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动。只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形式较为单一,需要改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理念下,以为是笔者提出的对改革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倡导教学中师生主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老师观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多用积极的话语赞扬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如老师应多用“这位学生说的很好,连老师都没想到”“太棒了”或“这个想法是不错,不过你看……”一类的语言。这样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取得了主导权。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对文字进行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过程。要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上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办图书角、图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领学生进行小型舞台剧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助学习的良好品质也会在兴趣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3、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文字和语句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朗读虽然是传统阅读教育的有益经验,但是传统的朗读形式和手法过于单一。传统的朗读方式无非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段齐读、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找不同学生分段朗读的形式,比起学生的自读,这种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朗读营造情景,在学生朗读是用优美的图片作为背景,用动听的音乐作为陪衬。这样容易是学生融情于景,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感情的拿捏。

  综上所述,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分必要。对于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我们要“扬弃”,针对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 杨彦峰 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点滴做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15)

[3] 王玉蕊 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J] 吉林教育 2010(11)

[4] 潘宝庆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5] 周振权 高中生物教学要加强自主合作学习[J] 新课程(中学) 2010(11)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2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文/周凤林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要深刻领会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精髓,注重内心的感悟与体验,诱发内部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模式;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的观点和课堂教学实践。虽然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在不断的重新定位,但是学生的作文千篇 一律的不在少数,很多作文缺乏有灵性的思想以及对生活阅历的感悟。究其根源,除了学生本身材料单一,对生活的感悟不深以外,还与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关系甚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只有在阅读中张扬了“个性”,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与创新精神。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理解个性化阅读精髓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感到,要让学生学得灵活,富于个性化,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深刻领会个性化阅读精髓。

  1.研究课堂教学,纠正错误倾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必须深刻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要求,纠正错误倾向,尤其是纠正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生搬硬套别人课堂教学模式”的两种错误认识。

(1)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改变了过去“高耗低能”的状态。改变了过去“读、背、分段、总结中心、概括写作特点”的模式,把语言文字训练纳入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训练过程全由教师掌握和控制。只有个性化阅读,才能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进学生,才能开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与生命活力。

(2)纠正盲目照搬各类教学模式的弊端

  各类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它毕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究竟采用什么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要在“活”字上下工夫。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刻体会文本,把握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克服盲目跟随的现象。

  2.创新――个性化阅读的精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创新性。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谨记,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燃个性的种子,让他发芽,唤醒学生潜在的智慧,让他们在阅读中读出新的感受,发现新的东西。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注重内心体验与感悟,抓好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就是要抓住学生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充分感受文本思想,实现与文本的“和谐交流”。

  阅读是心与心的对话。尤其是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为此,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或者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笔者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榕树”的“大”,从网上下载了作者描绘的大榕树的图片。又如,在第二部分描写“百鸟齐飞”的景象,又找来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众鸟的声、形、色,化静为动,集声、光、电为一体,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不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三、诱发学生内部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很多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由此看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精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创设教学情境,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2.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穷人》这课时,当学生学完本课后,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孩子在西蒙家会过得怎样呢?他们自己都很穷,能养活两个孩子吗?假如两个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他们又会怎样对待养他们的恩人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潜在的好奇心,纷纷思考。教师只要用好了这些空白,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就会慢慢得到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朝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只有个性化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平湖小学)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3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学习分基础、阅读、作文三部分。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阅读教学论文,欢迎借鉴参考!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习难点。难在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难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学生读段、说段、写段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一个提升,同时又为五、六年级进行阅读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小学中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厌恶阅读,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遇到阅读题时,马虎了事,甚至直接跳过,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令人担忧。“段”是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文从“段”切入,谈对小学中段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读段的能力

  读一个段落时,要遵循读、说、写的程序,读是基础。

  在读段时,首先要读顺,由于小学中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读错别字和写错别字,所以在读段时,应让其读出“顺”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流利地读完段落和课文。比如,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在读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一段时,应先将“御”“奚”等字读顺。

  其次要读熟,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到直至能背诵。

  再次要勤做标记,阅读中可标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自己认为可概括段落意思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等。

  二、培养学生说段的能力

  读段之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段落中所讲述的内容,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起初开始描述段落内容时,可能还用着课文中的原文,这时教师应该用语言积极引导,通过提醒和引导,让学生回忆起段落内容,将段落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相对长一些的几个自然段,在读段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说段,像“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一段,“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段,都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段落的内容。在阅读完整篇课文之后,也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课文中的故事。

  说完段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每一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独立思考所划的每一个段落层次的段落大意,最后可让学生尝试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写段训练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清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读懂一段话。读懂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进行读写综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段进行仿写。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着难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难以划分段落层次和难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将这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有重要关系,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段、说段和写段都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引导和启发即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不能替学生包办段落思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丧失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4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环节的主体,所以说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语文这朵花在教学中开的更加灿烂。

【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语文发展性原理、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又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学习。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培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中求异,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中要搞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在课堂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要激发学生的“情”,在激发时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回答,此时才是学生的真正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要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又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义。

  六、阅读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阅读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节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否则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实验研究发现,学生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为5—30分钟之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简短、精彩导入后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

  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情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八、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5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8):34.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6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7

  关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 提升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喘息精神》 庞红艳 《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 (08)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8

  有关小学阅读教学的论文参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的精神、开放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虽然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味追求考试分数,给学生造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偏低。要弥补损失,要创新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就一定要依照现代教育思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一、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得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能力。目前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多数是“留守生”,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始阶段少写多认,提早做好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多样的阅读方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视情感,正确导向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读懂浅易文言文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生活,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学习互助与交流,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语文教学论文 )在阅读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能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来提高阅读质量,将其贯串于各个学习阶段;同时根据阅读需要,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在古诗、新诗、散文中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类阅读材料的强烈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但是,在阅读时,学生还要注意用眼卫生和心理卫生,帮助学生形成自读课外书和理解文中意思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语文课的解读过程中,读者在具体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中心地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由于受应试倾向的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身心,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发展。有的语文教师在分析具体课文时,完全是按照应试题型的框架来进行讲解的,利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死记硬背,这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无兴趣阅读。

  转变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一种公平的创新竞争,是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战胜困难,惟有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脱颖而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一个敢于创新的学生应该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独立性很强,个性完善,是一个在学习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决力人。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些潜能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以它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苦心,引起自己心灵的共鸣。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认知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朝气,惟有读好书才能够得到人生必须的智慧。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自身眼前世界所禁锢的。同时,还要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和一篇课文或一本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自刎乌江的历史故事,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达了词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明白读书的目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示范,也该做到十分精炼和精粹,给学生展示多元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得出自己的判断,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比较与判断解读作者的原意,在品读中领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怀和优点,获得精神的快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理论上深入把握阅读的本质,理解阅读的主要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9

  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五步走论文

  浙江青田县塔山小学( 323900) 林敬芬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它质量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课改的推广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出现了彻底改变。“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读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等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与接受。但要想继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我们教师继续探究。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爱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情境。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声光同步,视听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给予大量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例如,“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是一段描写夕阳西下的文字,对中段的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阅读,学生感受不到此情此景。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夕阳西下的视频,太阳缓缓落下,光芒慢慢减退,西山在余晖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象……视频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已经人情入境,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取得好的效率,师生间就应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状态给予足够的了解和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率。在方法的指导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像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与练习等习惯;(语文教学论文 )二是教会他们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五步阅读法”为例,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技巧,主要包括通读课文――理解难点――找寻答案――总结检验――处理疑难这五个基本步骤。掌握上述技能后,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不同材料的文章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单篇文章最好进行精读,深入分析;整本的书只要了解大概即可。从文毒体裁方面来说,议论文和记叙文也存在差异,记叙文应侧重于作者描绘形象的掌握,议论文则侧重于对论点论证过程。教师应持续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这样才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让学生从做不完的习题和种类繁多的补课中解脱出来。

  三、放飞想象翅膀――让学生善读

  想象是打开思维的一扇窗口。有了想象,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创新思维就会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其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潜能,升华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能力。以教学《九寨沟》为例,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朗读时,我先让学生想象五彩池的美丽,并思考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个秘密: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等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为了拓宽学生的想象,激发阅读下去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课文用自己的话想象出五彩的景色。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银光闪闪,森林郁郁葱葱……春天的九寨沟,百花盛开,绿草如茵;夏天的九寨沟,绿树成荫,瀑布垂流;秋天的九寨沟,枫叶火红,果实金黄……”他们逐渐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认真阅读、放飞想象、迸发灵感,这难道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四、采用多元评价――让学生乐读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总是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阅读标准。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仅仅用一杆标尺来衡量学生,就不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评价。如:先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再确定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然后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五、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多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的知识面,不断增加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如果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及时的激发,他们就会失去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评论来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赏析、感悟体会、熏陶沉醉来走进文章中。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对话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感悟、疑惑;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互相展开讨论,通过辩论得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阅读了,已经变成蕴含自己理解和情感的继续创作了,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教师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好这“五步”,孩子们就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更善于读书。这样孩子们就能孜孜不倦地在书海里遨游。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还怕不能提高吗?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还怕不能提高吗?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

  摘 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语文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道德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小学语文阅读素材的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翟耀春。小学语文生态教学的思考.黑龙江教育,(10)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摘 要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是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的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教学渠道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①能看图识字;②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③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①能认读所学词语;②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③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④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⑤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⑥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①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②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③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①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②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

  四、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内与课外两个场所。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应该是在课堂,因为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教师还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等。这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中低段孩子的阅读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段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2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浅析论文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性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属于被动式的灌输教学,小学生自然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也就提不上去学习质量。因此,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语文素养较低、阅读效率较低等现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一) 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这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结构、主旨大意,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自主体验和感悟,必须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学会如何采用正确的词语和结构形式等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所有这些学习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对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非常不利,甚至有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决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切实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目标。

(二)加强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即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教学。诵读教学指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句等进行背诵和理解。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刻板,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关键期,让学生通过背诵来提高其对语文阅读的掌握理解非常具有远见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诵读教学则在背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等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观认识,体会到朗诵的乐趣,这样学生更加愿意去读文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诵读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思维拓展,例如在学习到风景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图片,将文章的语句用更多直观的图片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对于该词语或者成语的理解必然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直观。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品读教学

  所谓品读即是指品味阅读。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阅读地位的具体体现。品读实际上需要教师做到两方面工作,第一部分即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品读时间。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而从未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文章进行细细品读,从而导致学生养成了“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这十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的教学方式指导下,教师应该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品读机会,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理解文章。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学生的`品读需要以教师的品读为基础。换句话说,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要对文章逐字逐句地品读。教师的品读自然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文章的字、词、句的使用上,也需要教师更加能够从整体、写作手法等方面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然后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特别的爱》中,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品读之后可深度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表现形式等进行品读,让学生联想到家长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强调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和语句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情感的注入,使学生能够将情感和语言相结合。体验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实施诵读教学和品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词汇和语言使用手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进行写作。因此,在诵读和品读教学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体验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发展。例如,在教授完《特别的爱》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演讲或者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作文《(爸爸、妈妈、爷爷等)的爱》。在学生展示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加强诵读教学,重视品读教学并强调体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主观能动性恰恰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和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3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本文笔者主要探索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是否科学有效,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不是教师的参与程度,学生是学习活动和课堂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活动的主动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了填鸭式教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门工具的能力,要重点培养感受、理解、鉴赏、评价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坚强意志。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各方面。

  一、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这样就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一个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机器人,这完全的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索然无味,失去对阅读的兴趣,更无法通过语文阅读形成健康的个性。比如,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教师过多讲解对诗歌每一句的分析,使得诗句支离破碎,失

  去了诗歌特有的意境,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去背诵,自己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既然是阅读教学,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而不是教师自己读,学生读出声来,就可以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还要让学生有所感触,有所得,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得出读过之后的个人感受,以及悟出的道理,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的学习范围和教材都很广泛,它的知识涉及面也很广阔,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把书本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临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更应该灵活多变,并不是一味的死读课本,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课本可以结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雨点儿》这篇课文时,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少体验,而正好这天刚下过雨,笔者于是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们观察雨过天晴后户外的情景,看看绿油油的草,红艳艳的花,还有蝴蝶和蜻蜓,学生十分兴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他们仔细观看,用心倾听,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阅读全文,朗读精彩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整堂课充满了生

  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要特别注意通过课文所表达人文性,人文内涵在阅读中的渗透是不可忽视的,人文教学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他们精神境界。《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言中规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体、美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又规定“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要特别注意通过阅读挖掘书本的人文内涵。比如,《落花生》一课就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到要像花生一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的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个人的情感体

  验,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由传递到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建立班级阅读讨论小组,互动学习,积极鼓励有个人阅读体验的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阅读才更有价值。

  2、角色转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民主课堂,营造对话氛围,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角色,由过去无所不知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领路人、导航员,知识生成的调度员和合作者。首先,教师要学会转变,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懂了装作不懂,学会提问,把主角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究的欲望和信心;其次,学生之间的角色也要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谁的学习方法好,谁就可以当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使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3、课外拓展,提高语言能力

  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只依赖语文课堂和课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的读本,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要推荐一些配套的读物中的文章,或者是《儿童文学》,中外名著,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于无字处读书”,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的

  支撑。在教学实践中,应常常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优选场景,和学生们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到小溪边观察小蝌蚪;看明月从天边升起;和学生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踏雪去欣赏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风姿??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带学生们去观察,去发现社会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学生们置身于此情此境中,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既在实践中学习着语文,也在实践中运用着语文,从而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4

  自主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大家分享了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阶段,阅读能力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又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阅读量

  前言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关键,而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很难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课外阅读极大的弥补了课内教学环节的阅读量低的问题,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外阅读实践辅导,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在语文课堂拥有较为完成的阅读时间,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许不需要较为集中的阅读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并且零散的阅读时间也难以使得学生对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布置小型的图书阅读角。允许学生在家里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办黑板报、墙壁展等,将学生分组进行墙壁画的展示,可以有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感受自创一些阅读名言。使得班级始终充斥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暗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不断形成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历史人文“养料”的最佳渠道。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美好,从优美生动的故事中与文字作者心意相通。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时间活动,使得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

  3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正规基础课堂的开端,在学前教育阶段并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突兀的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想要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而课内宝贵的教学实践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给学生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例如:略读法、精读法、笔记法等等。

  3.1精读法。

  首先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章的质量,选取最优秀、最值得阅读的文章,然后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剧情结构设计。将经典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就像人类咀嚼食物一样,细嚼慢咽,才有助于营养的消化,并且对于十分经典的段落要做到熟读成诵。

  3.2略读法。

  主要是指在学习的特定阶段为了快速完成某项任务,抑或快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大框,而采用的阅读方式,要求采取提炼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首先要翻看书籍的封面目录,优先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提炼关键词。对于不必要阅读的地方要一带而过,其他部分也要尽最大限度的加快阅读速度,争取做到一目十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资料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

  3.3笔记法。

  对于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记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经典的文段想要彻底的掌握与理解就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文段的标题目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布局结构。同时认真阅读作者的题记抑或前言,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举一反山、运用自如。并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4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4.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4.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

  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之间交换相互之间的想法,也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彼此之间更多信息。

  4.3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

  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学习科目,学生务必在此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情况来有效的安排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桎梏,从“心”出发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做到情感阅读、趣味阅读。将原本属于课内的教学环节融入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范文洁.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黄杨.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导学,2013,19:41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共15

  浅议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语言中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一、明确数学阅读的内容

  首先要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教材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后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1.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

  数学语言比较抽象,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要经过加工处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与已有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常被练习所替代。而知识存储时间取决于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一般课堂前5分钟至20分钟是新课讲授时间,此时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阅读,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最终形成能力。

  2.教科书上的阅读材料的阅读

  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新教材设计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等课后阅读材料,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

  3.习题的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习题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多余信息和开放性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

  4.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要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趣味数学》《快乐数学》。

  二、指导学生阅读

  1.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能读

  阅读需要时间,学生的时间分为两部分:课堂、课外。课堂上任何一个数学信息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在这捕捉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机会,形成阅读的大环境,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

  2.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以“读”理解。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学习定义、性质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指导学生进行圈圈、画画。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的大小不变。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圈出“同时”“相同”“0除外”,让学生明确这些重点字词的作用,通过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阅读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小明和他的25个朋友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粗略地读,忽略了“小明”自己,还有“最多”“至少”等关键词,如何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就让孩子思考“最多”“至少”,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多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解决问题,那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读”质疑。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小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1/2,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3/10,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读了35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质疑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和培养。

  3.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学生每天回家后与父母交流数学课堂上的新知识,这样也是及时反馈和再现知识点的一个过程,在家中大声阅读数学结论,父母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享受读的过程,激发学生有“想读”的欲望,开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总之,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与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