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3篇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

时间:2022-12-25 09:47:3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3篇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以供参考。

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3篇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

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1

  宁安市渤海镇创建全国生态乡镇

  工作总结

  渤海镇位于宁安市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畔,全镇幅员5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和30多个驻镇企事业单位,总人口万,其中城区内含2个社区6个居民委和3个行政村及一个规模型企业总人口万(包括流动人口1800人)。渤海镇历史悠久,区位优越,特产丰富,距今1300多年唐代著名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就建都于此。镇内有众多保护完好的古迹文物,有响誉全国的优质稻米——“响水大米”,有以满族、朝鲜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和名优特产,积淀了浓重的文化底蕴,也为渤海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机。

  多年来,渤海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厚积薄发,锐意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三年来,渤海镇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文明镇复检,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农村信息化模范乡镇、全省“五个好”先进党委、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镇、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镇等荣誉,建成小朱家、江西2个国家级文明村。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镇,13个村被列为省级试点村,小朱家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朝鲜族“流头节”、响水大米种植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渤海镇打入了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同一屋檐下”展出。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2%。渤海镇共有城镇卫生公厕4处,另有一处水冲式卫生公厕,建设与管理基本达到国家卫生镇有关标准。

  建成区环境方面:渤海镇辖区内植被完好,气候宜人,水资源充沛,人口密度适中,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分别达到国家三级和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标区高于90%。目前,全镇工业污染源较少,规模企业只一家,并投入上千元进行了排污设备改造,污水排放达标率100%。此外,经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和技术监测部门认定,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渤海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95%;清洁能源普及率为70%;建成区集中供热率为50%,重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9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农村厕所普及率98%。

  辖区生态环境方面:渤海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水土流失治理率为75%;农田化肥施用强度为公斤/公顷·折纯;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85%;农作物桔杆综合利用率和农用地膜回收率均为85%,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55%。

  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年初,镇党委和政府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中

  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处理垃圾和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洁净工程”活动。在镇内组织机关干部300余人次,集中清除垃圾点8处,清运垃圾300多立方米;雇佣16名专职清洁员进行长年保洁,社区工作人员包片动员居民开展净化家园活动,对自家的院前屋后的垃圾进行清理;安排18个驻镇和镇直企事业单位包点,负责18条巷路的环境卫生工作,形成了专兼并举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态势;同时还加强了制度建设,完善了城镇《居民文明公约》和临街住户和单位的《门前四包一保》责任制,城管执法部门专人负责处罚监督,使我镇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在农村,分别在4月份、6月份和10月份集中进行了垃圾清理、绿化美化和护秋安全三个主题内容的“洁净工程”活动。共清运垃圾560立方米;出车工420台次;人工210人次;种绿化树4500余株;栽花万株;投入15万元。

  三是减少粉尘污染。为减少冬季供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特别是粉尘,对渤海镇政府住宅楼和公安分局办公楼及农行渤海办事处办公、住宅综合楼、振兴小区住宅楼进行了供热联网,在岩盘米业还成功推行了恒有源浅层地能的新型能源系统的利用,减少了烟尘污染源,使城镇空气更加清新。

  3、科技统领、产业带动,打造生态农业基地

  渤海镇区位优越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在深入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目前,渤海镇优质绿色稻米及蔬菜,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

  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和保障,由玉米协会组织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并实现订单销售,而且还带动了周边8个乡镇38个村的玉米生产,种植总户数3500户,绿色种植总面积超过10万亩。

  4、打造精品、培育典型,树立生态文明标杆

  为推进渤海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自然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的小朱家村、江西村、拐湾村、湖沿村、瀑布村和渤海集团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村和示范企业。

  小朱家村是省级文明村标兵、牡丹江市绿色村屯和全国文明村创建工作先进村,村里不断加大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投入,引导村民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村屯基础设施齐备,环境优雅别致,村风民风健康向上,被称为“世外桃源”。2006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自然优势使小朱家村的生态农家游倍受游客青睐,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创造旅游收入200余万元。今年,借助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契机,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利用项目,通过恒有源浅层地能供暖技术实现了一期27户冬季取暖和日常热水的分户供给。该项目有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2009年在小朱家得到全面实施。先期进行的生态江鸭养殖项目和湿地生态保护项目已经完成,建成江鸭养殖场7栋,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年养殖江鸭余只,年效益150余万元。

  江西村是省级的文明村标兵。近两年来,江西村着重开展省级环境优美村创建工作,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村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综合投入建设资金600多万元,新修了880平方米村活动室,设立了科技室和新型农民教育基地。全村11公里村

  在创建工作中,还制定了“一镇三村”建设规划,即通过示范镇建设,促动3个试点村,11个重点村和14个整体推进村共同发展。从而使渤海镇的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优美建设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投入不足。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和城镇环境管理设备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而又缺乏融资、引资的渠道。

  二是管理不善。在管理机制上缺乏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比较常规,管理分工不够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是建设滞后。表现在老城区环境改造动作小,基础和公共设施以及新区开发建设和相对滞后;

  四是特色不明显。现有的城镇建设规模、环境建设标准和建设特色与历史文化名镇及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特色不相映衬,不为互应,文化色彩不浓,风格不够突出。

  四、今后的重点工作

  1、抢抓机遇,精心编制城镇详规。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思路,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的契机,认真编制和完善一个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城镇详建性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2、招商引资,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建设立项,吸引多方建设资金,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和有偿发展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城镇环境建设。

  3、改善小城镇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形成以居民、

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2

  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它就是美丽的濉溪镇(字幕,有关标致性镜头)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宁县濉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濉溪镇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与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交界,是建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下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濉溪镇东南高山叠翠,是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中部海拔1600多米的黄坪栋水库担负着全镇近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被誉为福建全省水质最好的饮用水,闽江上游濉溪河贯穿全镜后注入泰宁大金湖。全镇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生态保持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饮用水源地、风光、风景、原始森林、动植物及物产等镜头)

  全镇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说字幕)

(解说)近年来,濉溪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解说,林业、旅游、农业、新农村镜头)

  强化领导 工作机制完善健全(字幕 解说)

  解说:濉溪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大门、动员大会、创建办公室、领导小组文件等镜头)。2008年,濉溪镇就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会议镜头)。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农业、文娱活动等镜头)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优势凸显(解说字幕)

  解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濉溪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镇已建成了万亩的毛竹生产基地、万亩生态果园生产基地、万亩绿色建莲生产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亩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基地。(毛竹等基地镜头),推进农业生产化步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相关基地镜头)经营模式,壮大扶持孟宗笋业、文鑫莲业、兴辉食品、金铙山生态有机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

  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强农机、天一油茶等23家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相关企业生产产品及各名品牌商品等镜头,如“文鑫”建莲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绿色食品:福建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的“文鑫”牌黄花梨及“文鑫”牌“建莲莲子”;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山雪”牌“中华猕猴桃汁饮料”等镜头)

  解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镇有15万亩林地列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近三年来新增造林面积万多亩。(林业镜头)

  解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保持农田高效生产,不断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2010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亩,农用化肥总施用量为1239吨,推进强度为每公顷公斤,农药施用总量为吨,农药施用量为每公顷公斤。(字幕)

  辖区农作物全部划为秸秆禁烧区,全部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和秸秆回田(有秸秆回田或生产农用等镜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字幕)

  濉溪镇创建生态乡镇,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地域资源更加大优化,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农村、健身等镜头),创建工作2年多来,公众环境满意率由56%提高到99%。(群众满意率镜头)

  发挥优势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解说 字幕)

  解说:濉溪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创建中注重挖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倡导绿色旅游,发展生态

  旅游,积极推进高峰省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金铙山生态旅游、莲乡大观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把这些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醉美濉溪(旅游方面镜头)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解说 字幕)

  解说:几年来,濉溪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水西、大元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三通镜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相关镜头);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字幕、污水处理镜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有禁止乱倒垃圾牌子、垃圾桶、垃圾池、中转站收集清运等镜头),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字幕),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39座,其中建成区30座(卫生厕所镜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字幕)。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沼气服务站镜头),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有太阳能、沼气等镜头),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字幕)

  濉溪镇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方面镜头)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卫生所镜头),村民参保率达%,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体质(有关活动镜头)。(结语)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濉溪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濉溪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的起点,把濉溪镇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型乡镇,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3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人民政府)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战略思想,运用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与当地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优势结合起来的工作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始终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作为推动地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作为推动地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重要载体,并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作文章,积极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乡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乡基本情况

**辖区总面积3535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1公顷,牧草地.2公顷,沼泽地.5公顷。全乡总人口人,由蒙、汉、回、达、俄、鄂伦春、鄂温克、朝鲜等12个民族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乡镇。

**下辖17个自然村屯,2个居民委员会。**辖区还有两个隶属于海农垦集团的大型企业**马场和***农牧场。

  二、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人民政府认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创建全国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造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地区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5%,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水土流失较轻,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的这些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

  1、**乡成立了全国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创建“ 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必须依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乡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各相关创建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全国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人专门负责的环保办公室,按照《*****环境规划》的各项指标及步骤认真贯彻落实此项工作,采取组长负责制、副组长及组员协调配合,环保办公室按照计划,列出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发挥创建领导小组的作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2、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乡政府同驻地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创建工作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3、强化规划,编制文本。聘请生态环境专业人员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环境规划》,并通过环保部门的专家评审后,报请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确定创建工作职能,扎实开展工作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及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依据环境生态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标准,将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与生态乡镇建设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生态立乡,切实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把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与发展乡镇工业相结合,做到工业强乡,规划建设好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在选址排污、选择园区环境等方面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鼓励引导乡企向园区集中。把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以商活乡,重点搞好以道路系统为主体通讯、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

(三)完善农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全面启动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畜牧业等生态工程项目。加强本地区现有天然草地、生态林、经济林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覆盖率已达到%,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3%。高度重视保护水环境、水土保持吉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全区实施肥田沃土工程,改良土壤。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至2010年退耕达到万亩,是退耕还草、还林率达到40%以上。并使本地区80%基本农田得到改造。大力提倡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广牲畜舍饲、半舍饲、综合饲养技术,发展生态型草业生产,探讨适合本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至2010年全乡65%达到舍饲圈养,逐步提高了综合生产力。

**经济建设主体为国营农牧场经济,地区居民多位农牧场职工,国营农牧场经济是本地区人口经济收入来源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地农牧场经济发展形态与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相关。经统计,当地农牧场现有耕地面积70余万亩,草场面积290余万亩。当地农牧场耕地肥沃,平坦而不完全连片,耕地之间有天然林带及部分人工林带,对于耕地扬尘、水土保持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当地农牧场全部为机械化生产。所有耕地由农牧场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形成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程度高、种植科学性高、生态相容性好。2010年底,当地农牧场机械总动力达到.5千瓦,千瓦,比2008年增长%;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478台,联合收割机达到116台,增长%;农牧场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耕种选用的大麦、小麦、双低油菜全部选用的高新科技优质种子,优质种子的使用率达到100%。农牧场生物化肥技术的使用程度较高。由于当地农牧场是规模化农业生产,配备有专职的农业技术管理部门和农技人员,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等运用科学而有效,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225公斤/公顷以下。在农业耕作中,基本普及使用一次性化肥和除草剂,大大降低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简化了田间管理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粮食单位产量。一次性化肥技术的有效期可达90天以上,作物平均增产幅度能够在1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

  驻地农牧场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中,积极利用此契机,继续深入开展耕地保护、利用和改良。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2)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3)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搞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建立相应的保护方案和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实行计划管理。(4)保护耕地质量,开展了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并建立监测网络。在耕地的利用和改良方面,驻地农牧场长期坚持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林带、好的道路、好的居民点的“五好”建设,使其耕地已基本形成耕田平整,有林带保护,灌溉结合,道路畅通,规划有序的良好生态系统。在耕作管理上,实行了草田轮作、粮肥轮作和机械深耕、增施有机肥、挤干过腹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综合措施。同时还积累了改良土壤、治理盐碱的经验,确保了耕地的永续利用与生态平衡。

**在畜牧业发展中,突出强调轮牧与圈养,不断提高天然草地的保护与改良。

  1、以草定畜,加强草地生态保护。**乡政府与驻地农牧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成了草原调查和规划。根据草原类型组合特点,牧草种类成分和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合理配臵畜群,因草配畜。因地制宜地规定草地合理载畜量,使放牧牲畜量和草地牧草生长量相适应,控制放牧强度,使草地资源有更新再生的充裕能力,保持草原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

  2、加强草原建设,改善放牧条件。**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强化以解决人畜饮水为中心的草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扬、抽、引、蓄、运、节等措施,多种途径解决饮用水源,使缺水草地得到较好的利用。提高了草地利用率和畜牧业抗灾保畜能力,多方面改善草地畜牧业放牧条件,较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加强了对退化草场的改造,实行围栏、草库轮建设。

  3、利用夏季优势,发展季节畜牧业。夏季多养生畜,冬季根据农牧场和农、林、工、副产品饲料资源的载畜能力,严格控制存栏头数。

  4、储草养畜,发展冬季生产。储草养畜是增加冬季补饲或半舍饲养,发挥夏季草多优势,减少冬季缺草劣势的有效措施。在农田中逐年增加种植饲料比重,抓好重点地区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实现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提高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截止2010年底,**地区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90%。

(三)加大投入,全面启动环境建设整顿

  2010年,**乡投入800万元,对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及建成区周边环境进行了建设和改造,不断推进城镇化、绿化、美化进程,乡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的生态型国家级生态乡镇格局已逐步形成。

  1.**地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主要由爱民路、团结街、商业街、红旗街、建设街、靠山街、北山路、观光路、建设路、幸福路等道路组成,构成**地区街道的主体。城镇建设根据现有基础和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商业区、居住区、文娱中心,道路及绿地等几部分。城镇建设,道路先行。目前,全地区交通以公路为主,自然砂石路二条,计80公里,乡内三级拉莫(拉布达林至莫尔道嘎)油路与外界连接是额尔古纳市连接北部乡镇的必经之路。

  2、**地区共有住户4089户;全地区主要为木制和砖制结构的平房;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生活污水排放实行自挖污水窖处理,处理率75%;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90%;商店27家,年营业额达到810万元。医疗、卫生、教育、广播、电视、文化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手机入户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95%,**地区个人拥有电脑1280台,上网1271台。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

  3、**地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对本地区的城镇环境进行治理,河水进行净化,扩大灌溉面积,耕地进行合理规划、治理,树木进行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道路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建设、荒山进行综合开发与整治,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大力发展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还草,扩大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发展规模,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力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

  4、**地区新建工业园区1个,完成道路整治改造8条,改造面积平方米,建设标准化住宅区,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拆除、修缮为旧平房平方米。

  5、经济发展目标与地区近期发展计划逐步一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年递增600元,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达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以上。

  6、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设施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利率91%,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方米/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95%,清洁能源普及率63%,森林覆盖率%,草原载畜量达到6亩/羊,水土流失治理度%。

(四)加强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地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影片、领导专题讲话,并利用村、农牧场板报、画廊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在建成区主街道设立环保宣传标语,营造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环保培训。对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性、事业性;对工业园区企业职工,分行业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三是组织专题活动,结合创建绿色单位等工作,在小学、**农场等单位举行环保知识讲座、抓好“”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以一年一度的“” 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地区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抓好卫生环境整治,营造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区。**乡在抓区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协调解决乡区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坚持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储备原则,保留城镇的自然特征。第二,保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第三,在建成区发展和资源保护地之间设臵缓冲地带,减缓由于开发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冲击。第四,城镇建设向“生态化”和“景观化”发展,努力达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

  在**建成区,乡政府经常性的大规模地开展环境综合政治活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成立了保洁队和村容监督队伍,配备专职人员,针对乱摆卖、乱停放、乱搭建、乱挂拉、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六乱”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对所有在建、待建工地实行全面整治,做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在镇区主要街道和硬化区域范围内禁止饲养禽畜。乡政府每年都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力求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爱卫。城管等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辖区卫生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村管理和清洁保洁工作,努力提高**环境卫生水平,确保乡、村环境整洁,防止了“白色污染”。通过开展环境大整治,有力的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管理有序、街道整洁、国家级生态的生活环境。

(六)抓建设项目初审把关。**乡在发展工业上,一是对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批;二是抓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三废”治理,确保设施运转率100%,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三是抓环保制度建设,全面贯彻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认真对照本地区实际,切实制定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实施细则和噪声扰民、油烟纠纷等处理办法建立了完善的环保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标准、服务承诺等,促使**基层环保机构步入标准化良性运作状态。

**乡环境创优项目实施后,通过结构调整与优化,**地区逐步加快实现了“两个转变”,促进了“两个提高”,基本形成了无污染,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小气候。

  三、创建工作中形成的新体会及今后继续努力方向 **乡通过环境创建工作,形成了新的思维和认识,进一步意识到优美的环境也是生产力。营造一个文明、优美的环境已经不局限在“装点门面”这一层次上,**乡清楚地认识到:文明、优美的形象是人们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部素质的统一,是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农村现代化的镇区格局,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文明程度与环境条件同步提高。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是不适应的。为加快**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户的成果,营造浓厚的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气氛。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给**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在发展的历程中,**人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搞好生态建设,才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增创新优势,保持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同创造出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

  开展创建全国国家级生态镇以来,**地区随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城镇面貌。

(二)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环保责任宣传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环保国策宣传,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继续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抓污染管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促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四)继续加强污染控制,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力度。勤于检查监督,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消除**地区生态破坏隐患,实现**地区自然全生态的永续保持。

  在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下,**乡将以自治区环保部门和国家环保总局对本地区创建工作的考查验收为新起点,更加扎实努力地工作,不断提高**地区的环保工作水平,为把**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国家级生态、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