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8篇 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2-10-15 09:27: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8篇 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供大家品鉴。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8篇 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说课稿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1

  教学目标

(一)学会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通过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明确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用简便方法解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5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8天正好修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45+55)×5=500(千米);

(2)(200+350)×8=4400(米);

(3)(50+40)×3=270(米)。

  重点讲解第3题的解题思考:

  两人每分共走一个速度和,即50+40=90(米),经过3分相遇,就走了3个速度和。

(二)学习新课

  1.将复习题3改为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2)分析思考:

①小东、小英要走多少米,两人才能相遇?

②两人每分共走多少米?

③两人几分才能走270米?

(3)学生列式计算: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4)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两人相遇时共走了270米,而他们每分共走50+40=90(米)。看270米中包含多少个90米,就需要几分?

  数量关系式: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将复习题1和2,也改编为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

(1)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几时相遇?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4400米长的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修完这条路需要几天?

  学生解答后,同桌互讲解题思路,订正。

①500÷(45+55)=5(时);②4400÷(200+350)=8(天)。

(三)巩固反馈

  1.P60“做一做”。

(1)独生解答。(6400÷(600+200)=8(分)。)

(2)补充第2问:

  相遇时,两人各行了多少米?

  600×8=4800(米), 200×8=1600(米)。

  2.甲乙两组电工,要架设一条6000米的电话线。他们同时从两端架线,甲组每天架设660米,乙组每天架设540米。完成任务时,两组各架设了多少米?

  3.选择下列各题的正确算式,并说明理由。

(1)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38千米的两地相向行走,甲每时行3千米,乙每时行5千米,经过几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

  正确算式是( )。

①(38+6)÷(5+3);

②(38-6)÷(5+3);

③6-38÷(5+3)。

(2)甲乙两个内河港口相距240千米,拖船顺水每时航行10千米,逆水每时航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正确算式是( )。

①240÷(10+8);

②240÷10+240÷8。

  讨论:

  第(2)小题是不是相遇问题?为什么?(不是相遇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物体,而不是两个物体,不可能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也不存在相遇情况,所以不是相遇问题。)

  4.课后作业:P61:5;P62:6,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求相遇时间的相遇问题是以求路程的相遇问题为基础的,在充分复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改编提出新的问题、画图思考和讲解题思路,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通过补充问题,选择判断等练习,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一些变化,并通过讨论区别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的不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2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遇问题》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 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 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 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 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 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3

《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点评: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的设计合理新颖。在课的开始播放录像——马路上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情景中,从录像中学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巧妙的设计了“相遇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单一走向开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红桥区实验小学赵丽 点评:侯立岷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点评: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的设计合理新颖。在课的开始播放录像——马路上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情景中,从录像中学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巧妙的设计了“相遇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单一走向开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4

  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60米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5

  相遇问题

  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综合应用相遇问题说课设计

  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教案初稿)一,知识准备。1、练习(1)??? 邮递员骑自行车从甲地到相距3000米的乙地送信,速度是200米/分钟。多少时间后能够到达?3000÷200=15(分钟)?说出你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修一条隧道,甲队的速度是12米/天,6天修完。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口答:列出算式并说出你列式的依据。12*6=72(米)? 说说数量关系: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讨论: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隧道,可以怎么修?有三种情况:第一、两队实行倒班制;第二、从两端同时开始开凿。第三、两队从一端一起开凿。补充问题:哪一种的效率最高哪?结果会怎样?(进行猜测,引起认知冲突。)甲、乙两队可以分别从两端同时开凿。结果会相遇。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同事合作一个工作的有关问题。?反思:准备联系,主要是为了能够为了接受新知识进行的巩固和唤醒相应部分的知识。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锻炼。二,问题展示。1、出示例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由于使用了高科技经过6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1)??? 读题,理解题意。①??? 已知条件:a、? 甲队工作效率――12米/天;b、乙队工作效率――14米/天;c、打通所用的时间――6天。D、合开,同时从一端开凿。② 未知条件:(求什么?)? 隧道的长度是多少米?乙队?????????????????????????????????? ?????甲队?????????? ????????????????????????????????????????? ?????????????????????????????????????????????????????? 14米/天??????????????????????????????????????????????????????????????????? 12米/天?米利用课件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列出算式解决问题:12*6+14*6???? 分别表示的意义:?? =72+84????? 12*6表示甲队的.工作量,14*6表示乙队的工作量=156(米)? 工作总量=甲队的工作量+乙队的工作量答:隧道长度是156米。(12+14)*6“12+14”表示的是什么?(工作效率和)=26*6??? =156(米) ??????? 答:隧道长度是156米。?(12+14)*6??????? 甲,乙1天开凿的米数之和*天数=隧道长度。板书:工作效率和*时间=工作总量。?这道题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哪?与我们以往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反思:这里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原有的学习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可以顺利地接受并理解地一种解决方法。但是,第二种则需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可以把两队的工作效率相加?是讲解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利用课件的直观和学生抽象思维来解决。所以这里课件一定要注意直观性和明确性。?2、展示例2:??? 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分钟800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他俩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邮递员1???????????????????????????????????? 邮递员2? ?????????? ????????????????????????????????????????? ?????????????????????????????????????????????????????? 800米/分????????????????????????????????????????????????????????????? 200米/分?(1)??? 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800×3+200×3 =2400+600=3000(米)????? 中间的过渡过程,简略地给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下面的算式。×?????????? (800+200)*3“800+200”表示的是什么?=1000*3??? =3000(米)?答:甲、乙两地相距3000米。?根据例1,你能总结出他根据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吗?速度之和*时间=总路程反思:在例2当中,最主要的是想说明不仅在工作效率当中可以使用“和”,在路程的问题当中,也可以使用“和”的概念。把所学习过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扩展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样这也是对学生元认知的直接运用。??? 3、展示例3:??? 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其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分钟800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1)??? 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总路程;摩托车和自行车的速度;?未知条件:相遇的时间?800m????????????????????????????????????????? 20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00m3000÷(200+800)=3000÷1000=3(分)???? ? 答:经过3分钟相遇。反思:这是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变式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达到灵活和多角度掌握知识的目的。另外也起到锻炼学生有序思考的作用,在数学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三、小结。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哪些新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速度之和*时间=总路程反思:及时地进行扩展,对上面的数量关系增强抽象的变式的训练。单纯从数量关系上面变式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元认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四、巩固与提高。(首先比较两题之间的区别,然后根据全新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1)???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1千米的速度,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9千米,开出后3小时相遇。两个车站的距离是多少千米?(2)??? 两个车站的距离是42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车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1千米,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9千米。两列火车多长时间后相遇?五、教学后记: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6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 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例如数学书58页-8题(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699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实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除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1千米,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58页-11题。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时间=路程 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两块橡皮(或两只笔)

(一)、 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两学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课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 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大屏幕出示: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

  1、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 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 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两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有多少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来板书:(1)100×4+50×4 (2)(100+50)×4

  5、 反馈:板书算式。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6、小结:(100+50)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课件演示)

  速度和×时间=路程 (师板书数量关系,齐读)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为什么不列成(100+50)×(4+4),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课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一节课多少分钟?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解决问题,概括方法

(大屏幕出示:两个工程队合作修一段地铁。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段地铁长多少米?)

  先指导学生审题:进度可以理解前进的速度,那就是行程问题,“经过15天打通是什么意思?地铁的的长与进度有什么关系?地铁的长可以通过什么去求?还可以通过什么去求?”

  1、能独立解决吗?

  2、说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大屏幕出示刚才做过的两道题目)

  3、小结

  这个例题的设置使得本课更具有开放性,一是为工程问题打下了基础,也放开了学生的思维,避免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号入座的现象,

  五、 阶梯练习,扩展思维

  1、学生汇报生活中类似问题。

  2、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四(1)班为准备联欢会折纸花,男同学每小时折136朵纸花,女同学每小时折164朵纸花,他们共同折了2小时,一共折了多少多纸花?

(3)甲乙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钟打35个,乙 每分钟打40个,两人同时打15分钟完成任务。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个字?

  生独立解答,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3、 扩展练习

  最后,我们来表演一下相遇问题怎样?

(请两生上来,分别给他们一个速度70和80,老师手中拿时间4分钟)

  第一种情况:同时出发,4分钟后相遇。求路程?

  第二种情况:同时出发,4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求路程?

  第三种情况:同时出发,相遇后,两人擦肩而过,4分钟后两人还是相距200米。求路程?

  4、提高练习

(大屏幕出示题目:小张和小李在环行操场跑步,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反向而行。小张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经过20秒在B点相遇。操场的跑道长多少米?)

  如果时间不够,留带课后完成。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基本练习,要求列式不计算,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算式的理解上,将时间留给学生说算式的含义,列式的理由,说的形式由点带动面,即由好生带动差生,(差生可以仿造说)到同桌互说,借此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题方法,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7

  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综合应用相遇问题说课设计

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教案初稿)一,?????????? 知识准备。1、练习(1)??? 邮递员骑自行车从甲地到相距3000米的乙地送信,速度是200米/分钟。多少时间后能够到达?3000÷200=15(分钟)?说出你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修一条隧道,甲队的速度是12米/天,6天修完。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口答:列出算式并说出你列式的依据。12*6=72(米)? 说说数量关系: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讨论: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隧道,可以怎么修? ????? ?有三种情况:第一、两队实行倒班制;第二、从两端同时开始开凿。第三、两队从一端一起开凿。补充问题:哪一种的效率最高哪?结果会怎样?(进行猜测,引起认知冲突。)???????? 甲、乙两队可以分别从两端同时开凿。结果会相遇。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同事合作一个工作的有关问题。?反思:准备联系,主要是为了能够为了接受新知识进行的巩固和唤醒相应部分的知识。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锻炼。?二,?????????? 问题展示。1、出示例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由于使用了高科技经过6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1)??? 读题,理解题意。①??? 已知条件:a、? 甲队工作效率――12米/天;b、乙队工作效率――14米/天;c、打通所用的时间――6天。D、合开,同时从一端开凿。② 未知条件:(求什么?)? 隧道的长度是多少米?乙队?????????????????????????????????? ?????甲队?????????? ????????????????????????????????????????? ?????????????????????????????????????????????????????? 14米/天??????????????????????????????????????????????????????????????????? 12米/天??????????????????????????? ?米? 利用课件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列出算式解决问题:12*6+14*6???? 分别表示的意义:?? =72+84????? 12*6表示甲队的工作量,14*6表示乙队的工作量=156(米)? 工作总量=甲队的工作量+乙队的工作量答:隧道长度是156米。?(12+14)*6?? “12+14”表示的是什么?(工作效率和)=26*6??? =156(米) ??????? 答:隧道长度是156米。?(12+14)*6??????? 甲,乙1天开凿的米数之和*天数=隧道长度。 ?板书:工作效率和*时间=工作总量。?这道题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哪?与我们以往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反思:这里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原有的学习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可以顺利地接受并理解地一种解决方法。但是,第二种则需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可以把两队的工作效率相加?是讲解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利用课件的直观和学生抽象思维来解决。所以这里课件一定要注意直观性和明确性。?2、展示例2:??? 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分钟800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他俩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邮递员1???????????????????????????????????? 邮递员2? ?????????? ????????????????????????????????????????? ?????????????????????????????????????????????????????? 800米/分????????????????????????????????????????????????????????????? 200米/分?(1)??? 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800×3+200×3 =2400+600=3000(米)????? 中间的过渡过程,简略地给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下面的算式。×?????????? (800+200)*3????? “800+200”表示的是什么?=1000*3??? =3000(米)?答:甲、乙两地相距3000米。?根据例1,你能总结出他根据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吗?速度之和*时间=总路程?反思:在例2当中,最主要的是想说明不仅在工作效率当中可以使用“和”,在路程的问题当中,也可以使用“和”的概念。把所学习过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扩展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样这也是对学生元认知的直接运用。??? 3、展示例3:??? 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其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分钟800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1)??? 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总路程;摩托车和自行车的速度;?未知条件:相遇的时间?800m????????????????????????????????????????? 20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00m3000÷(200+800)=3000÷1000=3(分)???? ? 答:经过3分钟相遇。?反思:这是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变式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达到灵活和多角度掌握知识的目的。另外也起到锻炼学生有序思考的'作用,在数学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三、小结。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哪些新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速度之和*时间=总路程?反思:及时地进行扩展,对上面的数量关系增强抽象的变式的训练。单纯从数量关系上面变式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元认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四、巩固与提高。(首先比较两题之间的区别,然后根据全新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1)???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1千米的速度,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9千米,开出后3小时相遇。两个车站的距离是多少千米?(2)??? 两个车站的距离是42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车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1千米,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9千米。两列火车多长时间后相遇??五、教学后记:

相遇问题说课稿整理8

  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70÷(50+4)

=270÷90

=3(分)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