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课件共4篇(优质地理课件)

时间:2022-06-17 14:12:47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地理教学课件共4篇(优质地理课件),欢迎参阅。

地理教学课件共4篇(优质地理课件)

地理教学课件共1

  西双版纳地理课件

  西双版纳地理课件可以让学生熟悉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西双版纳地理课件,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西双版纳的位置;

  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引导学生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分组讨论)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

  (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

  (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

  (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四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地理教学课件共2

  【高考经典】2007四川文综卷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指出图中甲阴影区与图10中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考点:气候(气温、降水)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答案

   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

  ? 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温凉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同季),适宜谷物生长。

  高考经典】2007天津文综

  36.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3)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考点: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高考经典】2008全国Ⅱ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 并简述原因。(12分)

  考点:气温时间变化原因分析

  ? 36.(36分) ?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考点:降水原因分析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高考经典】2008全国文综 3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考点: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高考经典】2008北京文综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1.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降水量分布特征描述及原因分析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高考文综试卷中气候部分题型

  【高考经典】2008新课标海南卷

  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3,完成7题。

  、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考点:降水原因分析

  答案:A

  【高考经典】2008新课标海南卷、宁夏卷

  36.(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 更长,为什么?(14分)

  考点:降水(大雾)原因分析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

  水汽较多(靠近河流)

   (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

   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高考经典】新课程

  2008江苏卷

  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地理教学课件共3

  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高中地理教学课件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面对这样的教材,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该怎样上课?……需要冷静、积极地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多交流探讨,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备课,然后在去请教探讨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得以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3.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

  4.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地理教学课件共4

   绪论

  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文化:人类的一切创造物;

  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流派

  (一)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内容

  1.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

  人文地理学者将文化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文化特质分为三类: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中国学者将三类特质称为: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有文化要素组成一个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各个层次间的联系就是文化结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约翰斯顿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其二是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共同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 该方法强调结论是从经验中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而来。

  (2)实证主义方法 该方法是从否定经验主义而来的。实证主义方法的根本步骤是根据经验提出一个先验的命题或模型,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证明该命题是否成立,如果该命题不成立,那么有两种途径重新论证,一种是调整命题,另一种是修改假设条件。

  (3)结构主义方法 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该系统按照一定的模式由许多成分组成,其中一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4)人文主义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与实证主义方法相反,它不强调发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是强调研究个人世界,强调个别性和主观性,而这些是不可重复的。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石 第2节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轫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学科分支,是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

  近代地理学第一代大师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化景观,而文化景观是后来文化地理学的最核心的主题。

  发过人文地理学派对文化地理学发展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维达尔·白兰士的著作《人文地理学原理》中,论述了文明的类型和分布,生活方式和文明的关系以及发明的传播等问题。提出了“或然论”。

  二、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一)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他首次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概念引进到美国,并把景观看成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单元。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形态及其变化,从而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中的伯利克学派。

  (二)二战之后西方文化地理学发展战后文化地理学研究有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区域的拓展。

   第二,不再刻意寻找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三,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有一些学者将文化地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探讨领域。

  三、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一)20世纪后半叶的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1.二战后西方文化研究及其背景

  2.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二)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

  除强调文化政治外,新文化地理学有以下两大特点:

  1.景观分析的新视角

  首先,新文化地理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

  其次,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意义。

  再次,传统文化地理学对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乡村,而新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

  最后,景观研究中的文化政治倾向

  2、强调文化的空间性 第3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引介

  (二)对文化地理学的尝试性研究

  二、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一) 文化地理学的恢复

  (二)文化地理学的教学

  (三)文化地理学研究

  第一,人们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兴起意味着日常生活部分受到文化的本质、永久性和重要性的影响。

  第二,国外文化地理学的主题和范式得到了中国内地学者的消化与吸收,而其中每个主题都与文化过程有密切联系。 1949年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些特征:

  1、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2、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

  3、专题性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4、综合性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四)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展望

  1.未来的发展空间扩大

  2.文化地理学研究对国家建设的意义

  3.文化地理学研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第2章 物质文化地理

  第1节物质文化概述

  一、物质文化释义

  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的,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方面,是人们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

  二、物质文化分类

  (一)按发生年代,可将物质文化氛围古代物质文化、现代物质文化等等;

  (二)按特征的稳定性,可以将物质文化分为传统物质文化(也叫古典物质文化、或经典物质文化)、流行(或时尚)物质文化;

  (三)按用途属性,可以将物质文化分为生产性物质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

  (四)按使用主体,可以将物质文化分为平民物质文化、士大夫物质文化、宫廷物质文化等

  (五)按内容要素,可以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族器乐、建筑、武器等。

  三、物质文化的地理学研究

   第2节 生产文化地理

  一、生产文化分类

  生产文化可大致简约地分为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及第三产业文化。

  二、农业文化

  (一)农业发源探究

  (二)农业文化例说1.采猎文化(1)采集文化(2)狩猎文化(3)捕鱼文化2.牧养文化(1)驯化文化(2)饲养文化(3)游牧文化

  3.耕作文化

  (1)按生产动机,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生产文化、经济作物生产文化两大类(2)按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旱田耕作文化、非灌溉文化等。(3)按生产技术,可以分为刀耕火种文化、机械耕作文化。4.园艺文化

  三、第

  二、第三产业文化

  (一)第

  二、第三产业发源探究

  (二)第

  二、第三产业文化例说1.采掘文化2.加工文化3.服务业文化

  四、生产和文化的地域性

  (一)农业文化的地域性1.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2.草原农业文化区3.干旱沙漠农业文化区4.季风农业文化区5.地中海农业文化区6.中纬度温带农业文化区7.苔原农业文化区9.山地农业文化区

  (二)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工业产业文化的区域性常常因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

   第3节 生活文化地理

  一、生活文化分类

  (一)按人的需求层次,生活文化可以分为基本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

  (二)按活动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文化又可以分为平民生活文化、宫廷生活文化等。

  (三)按活动的主体范围,生活文化可以分为社会生活文化、群体生活文化、个人生活文化等。

  (四)按特征稳定性和发生年代,生活文化可以分为民俗文化、当代流行文化等。

  二、基本生活文化例说

  (一)饮食文化1.食物原料文化2.食物加工文化3.烹饪文化

  (二)服饰文化

  (三)居住文化

  三、非基本生活文化例说

  (一)婚嫁文化 婚嫁是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从物质文化讲,婚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命繁衍的物质准备和仪式。

   1.群婚 2.夫妻家庭 3.其他

  (二)丧葬文化

   1.土葬 2.火葬 3.地面葬、水面葬 4.天葬 5.木乃伊葬法 6.其他葬法

  (三)岁时文化

   1.世界性岁时文化2.东方岁时文化3.西方岁时文化

  四、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一)居住文化的地域性居住文化的地域性,可以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居住形式等三方面来分析。这里主要通过我国居住形式的差别来讲述地域性。1.口袋房2.帐幕3.四合院4.洞穴5.干阑6.其他民居

  (二)服装文化的地域性1.衣着方式的地域性2.制衣布料的地域性3.服装形态的地域性4.服装色彩的地域性

   第4节 建筑文化地理

  一、建筑文化分类

  (一)宗教建筑

  (二)政府建筑

  (三)工商业建筑

  (四)公共建筑

  (五)纪念性建筑

  (六)装饰性建筑此外,还有住宅建筑。

  二、国外建筑

  (一)古代埃及、巴比伦建筑

  (二)古希腊建筑

  (三)古罗马建筑

  (四)拜占庭式建筑

  (五)哥特式建筑

  (六)文艺复兴式建筑

  (七)巴洛克式建筑

  (八)现代风格

  三、中国建筑

  (一)古典园林

  (二)皇室建筑

   第5节 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一)气候因素

  (二)地形和水文因素

  (三)地质和生物因素

  二、社会、人文因素

  (一)经济条件

  (二)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三)文化交流

  第三章 精神文化地理

   第1节 语言地理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受到特定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所处的环境有会在语言的内容、形式上留下特定的印痕,形成与一定区域环境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同语言(包括不同语种及方言)。

  一、语言的地域分布

  (一)印欧语言区

  (二)闪

  (三)汉

  (四)非洲语言区

  (五)马来

  (六)乌拉尔

  -含语言区

  -藏语言区

  -波利尼西亚语言区

  -阿尔泰语言区

  二、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二)环境对语法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人文环境对语言影响

  三、语言景观——地名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代表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

  (一)地名的主要性能

   1.地名的社会性2.地名的历史性3.地名的文物性4.地名的指位性5.地名的地域性6.地名的稳定性7.地名的可变性8.地名的衍生性

  (二)地名景观的种类

  1.山水地名2.示位地名3.寄意地名4.特产地名5.民族地理地名6.历史政区地理地名7.反映历史开发事件8.移民地名

  (三)启示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不仅因为它往往能直接反映语言和民族起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可悟性的一面,而且当它出现在聚落、道路、田野、标牌和布告栏时,它又具有直观性的一面。这种既可悟又可视的特殊属性,使它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因此,关于地名的研究仍然将会成为一个文化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第

  一、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宗教景观的分布

  三、宗教文化区研究2节 宗教地理

   第3节 艺术地理

  一、戏曲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背景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各自的地理背景自然影响到人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爱好所致。地理环境差异也直接影响到音乐风格及音域音量的表达。

  二、文学的地域差异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异概说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地域差异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文学内容与创作灵感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流派和文学人才群体形成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机理

  三、绘画的区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常常会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内容,即环境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素材背景会直接影响到绘画的特色和风格,尤其是山水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四、书法的地域空间分布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

   第1节 文化中的环境印记

  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两方面内容,即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二、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

  (一)自然环境与文化源地的选择

  (二)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

  (三)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兴衰

  (四)自然环境与文化扩散

  三、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首先,应当全面理解文化生态学的思想精髓,避免过分扩大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其次,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

  再次,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相对表面化的研究,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最后,文化生态学研究是静态或者比较静态的,它并不能完全动态地分析环境与文化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第2节 不同文化的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演变历程

  二、不同地域的自然观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三、形形色色的自然观

  (一)环境决定论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于生物一样都受环境的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而各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决定于各国地理环境的性质。

  (二)可能论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他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映和适应则根据他们自己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而不同。

  (三)适应论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地域之间的关系。

  (四)文化决定论

  技术进步才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进步加强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控制。

  (五)协调论

  协调,即和谐,是指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或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 第3节 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

  一、文化转型的概念与机制

  二、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关系

  三、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5章

  第 文化源地

   第1节 各类文化源地

  一、文化特质的源地

  (一)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指文化的单个要素。文化特质包括精神文化特质、制度文化特质、生产和生活特质。

  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的文化特质的源地。

  (二)文化特质源地

  1.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以汉字源地为例

  文化特质的源地多为单核的,即该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

  2.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以道教文化源地为例

  二、文化综合体的源地

  (一)文化综合体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综合体。例如,汉文化为一个文化综合体。

  (二)文化综合体的源地

  三、早期人类文明的源地

  (一)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两河流域

  (二)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地—尼罗河绿色长廊

  (三)南亚文明的源地—古印度河流域

  (四)海洋文明的源头—克里特岛

  (五)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

  (六)其他文明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