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详案共6篇(教学设计是详案吗)

时间:2022-07-13 12:16:2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详案共6篇(教学设计是详案吗),供大家品鉴。

教学设计详案共6篇(教学设计是详案吗)

教学设计详案共1

《蜗牛

(一)》教学设计

  棠外附小:吕翠萍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

5、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学时教师必须围绕这些知识点设计教学

▲《蜗牛

(一)》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

1、生活环境,

2、身体形态,

3、观察运动,

4、饲养蜗牛。

▲科学概念:

⑴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

⑵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⑶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⑴ 能充分利用手头材料合理设计实验,学会合作探究; 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

⑵ 按照教科书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⑵ 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4人分组落座;

2、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块毛巾;

3、每组两根小树枝、两节细木棒;

4、每组一个透明盒子放两只蜗牛;

5、教师准备一段视频。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蜗牛的特征

▲本课的难点是:观察蜗牛运动的特征,描述蜗牛的特征

▲课前准备提示:由于学生对实验材料充满好奇心,老师可以将每小组的实验材

  料先放在台前,实验时由小组长到台前领取,这样的优点是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实现统一行动,缺点是分发实验材料可能会耗费

1、2分钟的时间;也可以为每组准备一个盒子,将材料放在里面,然后放在实验桌角,但课前一定要叮嘱学生不能随意打开盒子。这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教师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正式上课前,起立师生问好,问听课老师好:欢迎领导到我们班来听课。)

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大约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看看那些聪明的孩子能猜中!

1、高高个儿一身青,金黄圆脸喜盈盈,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打一植物)

2、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打一动物)。

3、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走路像公子,说话高嗓子;

4、说它是头牛,不能拉犁走,说它力气小,身能背屋走。(蜗牛,顺势揭题并板书课题)

(2)提出和聚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师:你们见过蜗牛吗?说说它的特点,画一画你们记忆中的蜗牛!(可以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画,了解学情。)除了刚才我们所说的蜗牛的特征外,你们还了解些什么?生: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水印;蜗牛有时要睡很长时间的觉(休眠);蜗牛头上有两根须,一碰会缩回去(触角);??(自由畅谈,学生对蜗牛并不陌生,夏天阴凉潮湿的地方到处可见,尤其是雨后)师: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还想继续研究蜗牛吗? 生:想。师:如果我把蜗牛给你,你想研究蜗牛的什么?可以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说说。生经过点拨会联想到:我想研究蜗牛会爬到哪里去?(躲到哪里)我想研究蜗牛的头是怎样的?我想研究蜗牛怎么吃东西?它有牙齿吗?我想研究蜗牛的壳、身体、怎么爬,它有脚吗?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进行追问或做适当纠正,使问题更明朗化、可研究化,同时进行板书。(板书:壳 头 腹 尾 爬 吃 眠)这个环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现在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改掉过去由老师提出研究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尝试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给予肯定和记录,充分尊重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筛选和取舍,还要遵循三个原则:去掉合情不合理的问题;舍去合情合理但课上无条件研究的问题;保留合情合理又能研究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出示幻灯片)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动物的方法

  看来孩子们对蜗牛的身体很感兴趣,那么你们小组认为蜗牛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呢?(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在第一单元中提过,但是学生并不熟练,还是习惯于看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三年级的科学“学会观察”是教学重点,也是贯穿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生:蜗牛的身体由壳、头、身体组成。(我们常常遇到小学生将身体和躯干无法区分,这是他们这个年龄的认知特点,老师只要让他指一指那一部分即可!还是要给予肯定!) 生:蜗牛的身体由壳、触角、头、腹部组成。(这样的回答要引导学生从远处看整体,再从近处看局部的方法观察,就不会把头上的各部分和头一起说了,这是区分整体和和局部观察的有利时机)

  师:恩,大家说的都不错,那么如果我想观察的更仔细,想看看它的头、腹或者壳,那我应该怎么观察它呢?(生:用放大镜,显微镜等,适当指出观察局部放大镜就可以了,显微镜是观察更小的细胞才会用的)如果老师提供蜗牛和放大镜,你们能不能把刚开始画的蜗牛简图更加完善的画出来?并且标出它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能做到吗?

  师:如果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请大家给我出出主意,我又可以怎样研究?(可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生:可以借助放大镜去看。师:为什么用放大镜?生:能把蜗牛放大,看的更清楚。生:可以用手碰碰它。生:可以放在桌子上(细铁丝上、小树枝上、玻璃板上)观察。(或者说铅笔盒、书上等)师:方法真多,那在观察时要特别留意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是怎么样爬的。

▲通常我们通过在方法上的指导会得出“用眼看、用手摸”等比较笼统的方法,在这里,尝试让学生说出一些更具体、典型、可测的研究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有利于其他学生借鉴,并通过借鉴创新出其他的研究方法。抓住孩子爱帮助人的天性,请学生帮助老师设计方案,既解决了问题,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会研究的,我相信一会大家在研究的时候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因为没有食物材料,我们重点研究其他的问题好吗?生:好。

二、参与探究活动,亲历实践过程,获取真实资料(15分钟)

  分发蜗牛并提示:要轻轻的拿,保护小动物;小组之间可以边研究边交流。(这一环节将教材设计的第

2、3个活动联合起来进行探究学习,既能保全探究的过程,又能保证学生学习思维的连续。)学生自主研究的同时,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并用一定的时间到各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倾听他们的议论,且利用语言、神态,促使、鼓励、支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科学”的研究中,但不干涉他们的自主研究,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热火朝天般的探究活动中。这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这也是学

  生创新性学习的时间,学生有可能忘情地叫着、喊着——“我发现了——”“我又发现了——”只要是处于探索的激情中,教师可以不予禁止。

▲提示:根据班容量大小,分的小组数量会不同,班容量大的班级,老师巡视过程中可能会有疏漏,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哪个小组在操作中违背了科学探究的程序或没有科学的操作,可以当场给予纠正,如果是共性的错误,老师还要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予以纠正,以免造成学生错误的操作习惯。

三、交流研讨,达成共识(10分钟)

(因为过渡语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不容忽视,要自然、得体)师:好了,小科学家们,请暂停你们的研究,小组长收集研究材料。刚才的活动,大家都做得很好,每个同学都研究的很认真,也很投入,现在请大家来谈一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又发现了蜗牛的什么?要求一个人只讲一个发现,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生:(根据以往老师的要求,他们会说)认真听。师:对。而且要很认真的听,如果你发现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立即举手提出来,好吗?那谁先来谈谈?(考虑到课堂上要面向全体,为了让他们尽可能的全部参与研讨,人人都有机会发言,所以要求学生发言时一人一次只讲一个发现。)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以下几点,:生:⑴ 我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别软。 ⑵ 我研究了蜗牛的头。蜗牛头上的须两根长,两根短,能动,有可能是眼睛。(为什么是眼睛?它左右动,好像在看东西,一碰它就缩回壳里。)(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是触角,这里教师可以提出并板书。) ⑶ 蜗牛身上黏黏的。蜗牛爬的时候好像是粘液粘在铁丝(小树枝、玻璃片)上爬的。 ⑷ 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水印。(粘液的印记)(蜗牛为什么要留下痕迹呢?)它可以顺着印记再爬回来。可能太干了它爬不动。(起到润滑的作用) ⑸ 蜗牛爬的时候,我用小树枝一碰,它就缩回去了。(反应还真是灵敏是吧。) ⑹ 我发现了蜗牛的嘴,没有看见它的牙齿。(蜗牛有牙齿吗?谁知道?生不能答,师讲解:据资料介绍,蜗牛不仅有牙齿,而且还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齿舌的表面就像擦姜末用的锉板一样,有一些角质的小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万颗角质小齿。虽然这些牙齿很小很小,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却十分锋利。有了它,蜗牛可以轻易地将食物撕碎,不用说是树叶,就连带刺的荨麻叶子和冬青树叶子,它们也能嚼咬下去。) ⑺ 蜗牛的壳特别硬,是浅色的。(淡黄色)(它的壳还有什么特点?)一圈一圈的。(每只圈数一样多吗?)学生可能没细致观察,有分歧。大家根据经验想一想,会一样多吗?不一样多。(出示左旋与右旋蜗牛图片并简单介绍)(继续汇报你们的发现) ⑻ 蜗牛爬的很慢。(蜗牛有脚吗?它怎么爬的?)学生可以借助动作表述。蜗牛没有脚,用它软软的身体爬

  的。肉能粘在铁丝、小树枝、玻璃片上爬。蜗牛爬的时候下面特别平。(你怎么发现的?)透过玻璃片看的。(你真聪明!)如果学生不能想到腹足,教师这里要进行讲解。?? (这里可采取教师追问、启发,学生补充回答的形式,明确蜗牛的特征并适当板书。)

▲上面的内容学生可能说的不全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些蜗牛的图片和资料(首先出现放大后的蜗牛两对触角的作用,然后是爬行时的情形,接着介绍蜗牛身上的粘液的作用,蜗牛适宜的生活环境,以及它在遇到干燥的环境时会躲进壳里用白色液体封住壳口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出来的情况,最后介绍当前人们饲养蜗牛的状况及前景。观看蜗牛的种类,巩固扩展所学,再次观察,弥补前面观察的漏缺。

四、巩固扩展,解决实际问题(5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小小的蜗牛带给我们许多知识,不过,它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研究呢!比如它怎么吃食?喜欢吃什么?怎样排泄等等,这就让我们小心地把这些蜗牛养起来,在饲养的过程中再去观察与发现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饲养蜗牛?可以借鉴教材28页的提示,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吧。生:小组交流2分钟左右,汇报饲养方法。

  师: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养好蜗牛,并从中有新的发现,同时要做好记录哟,我们会召开一次饲养蜗牛经验介绍会的!(课虽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而是将探究延伸到了课下,激励学生充满兴趣、欲望、激情,投身于“学校围墙之外”进行探究。)宣布下课!师生问好!跟客人再见

教学设计详案共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歧式构思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歧式构思在写作中的作用。

  难点:学以致用,如何将分歧式构思运用到写作当中。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三国演义》你们看过吗?谁来说一说《三国演义》当中哪些人、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可不少嘛。杨老师也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件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经在遗诏当中用这样两句话告诫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学们知道这句话讲的什么意思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以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它,因为小的坏事做久了就会变成大的坏事;也不要以为是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它,因为小的好事做久了就会变成大的好事。发现没有,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字?(师板书:“小”。)话虽小,但是道理却很大、很深啊。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能够反映出一个大的理儿。(师板书:“小事”、“大理”。)今天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那就是莫怀戚的《散步》!

二、整体感知,体悟情感:

1、学生读书,寻找文章中的“小与大”。

(PPT:都说《散步》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散文,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同意,请找出“小”体现在哪里?“大”又体现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散步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来反映一种亲情,一种责任,一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个大的道理。

2、小组讨论,体悟情感。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你们有同样的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吗?现在就来试试将那些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找出来,先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组长组织大家互相讨论,说说那些最打动自己的地方。组长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督促每个人都发言,不能有旁观者。等会儿,每组要选派代表发言。开始吧。

  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初读课文,都体悟到了“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孝心”

三、理清结构,分析构思。

  散步这么一件平常小事,作者是怎么传达出这种暖暖的孝心和浓浓的亲情的,换言之,作者是以怎样的构思方法来表达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组长指派代表发言,注意要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发言的机会。好!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

  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是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最精彩的地方。正是有了分歧,才能体现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孝心。

  师:下面同学们进一步讨论:文章中安排的这种分歧,真实性有多大?尽可能说说为什么。举手回答。

  预设:生1:真的,因为它表达了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孝心。生2:假的,作者为了写文章编的。生3:是真是假都不重要,只要能够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孝心就行了。

  师:说得真好!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也许深了一些。不过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作者运用“分歧式构思”的作用,这种分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情感世界的需要。这种分歧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经常发生的,大家回顾一下,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分歧的现象,说说看!

  七嘴八舌谈生活:现在同学们都明白了“分歧式构思”在讲述故事或者写作文章时的重要作用。因为有分歧,有波澜,文章才不会显得太平淡,也才能够更有意思,更吸引人。

(板书:1.预设分歧—2.出现分歧—3.解决分歧。)同学们现在根据黑板上提示的步骤,结合你们平时的生活,拟一个写作提纲。

  同学们根据提纲,练习应用“分歧式构思法”完成写作任务。

四、一课一得,谈体会。学生们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想继续了解什么?

教学设计详案共3

《温度》教案

  何代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2)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 渗透类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温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数据的正确读取,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教具】

  温度计、自制温度计、红液温度计、烧杯。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观察每个季节中天气的图片,思考:这些天气跟什么有关? 生:温度。

  师:对,我们四季的变化跟温度有关,在温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讲授新课

  提问:什么是温度呢? 演示实验:

(实验一):观察书中或者屏幕中的图片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甲图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让他说说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生:一杯水冷,一杯水热 师总结: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不同,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出示课件中温度的概念!

(实验二):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图已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放入温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生:两手在同一杯温水中的感觉不同,对同样的一杯水,一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觉凉。

  师: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生一起总结: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仅凭人的感觉无法做到,需要用到测量工具——温度计。

  由此来引入温度计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温度计。 【想想做做】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师:先后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请学生们观察两个自制温度计的细管中的水柱位置有何不同?

  生:热水水柱位置高,冷水水柱位置低。

  师:上面的实验说明我们能用自制温度计判断液体温度的高低,那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呢?

  生: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摄氏温度】

  师:用自制温度计只能定性的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而不能精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值,那来仔细观察下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的自制温度计,让它能够精确、方便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呢?

  生:在玻璃管中标上刻度、缩小玻璃泡

  要准确的测出一个物体的温度,我们人类的就在温度计的细管上标上了刻度,缩小了玻璃泡然后就制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温度计。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当中的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常见的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图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同时思考问题:具体温度的刻度和单位如何定标呢? 引导出摄氏温度

  师:请一位学生回答课件中两个示数

  师:让全班同学齐声读摄氏温度的规定,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同时,讲解摄氏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请学生阅读教材48页“小资料”,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填写空白处。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看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然后提问:科学家在北极或者南极考察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液体做成的温度计呢?

  生:思考后回答。(两种答案都有可能出现) 师:针对学生的上面的回答进行讲解。 出示课堂练习

【温度计的使用】

  师过渡性提问: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在用刻度尺之前我们要先观察刻度尺的哪些东西?

  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师:同样地,在使用温度计之前也需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一边展示温度计一边展示并讲解量程和分度值的含义。并点名请学生说说屏幕上所展示的几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生:回答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师:(布置任务)请学生们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内容,并请同学们使用实验台上的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请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规范,相互交流与讨论。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分度值。 (3)看清零刻度线。

(4)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使用时: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使用后:

  把温度计小心收放好。

  师:提醒学生把以上相关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在教材的49页~50页),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

  出示课堂练习

【体温计】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体温计,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体温计的相关内容,请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50页相关内容并观察自已手上的体温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异同。(主要是量程、分度值、缩口) (2)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3)它的特殊构造使得它有什么特殊用法?解析使用时和读数时水银的变化以及缩口的作用。

  师生一起总结:(1)量程:35 ℃ ~42 ℃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 (2)分度值:℃

(3)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4)特殊用法:用体温计量体温前必须先用力甩几下,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课后练习(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板书】

  一. 温度:物理学中我们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二. 温度计

1.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单位:摄氏温度 (1)符号:℃ (2)规定:教材P48 三. 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

(1) 观察量程 (2)认清分度值

2.使用时的注意要点:P49~P50 3.使用后:小心收放好 四. 体温计 1.量程:35℃~42℃ 2.分度值:℃ 3.特殊结构:有缩口

4.特殊用法:用之前要用力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教学设计详案共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 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 。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第二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读书的态度) 第六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知识面会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读书的方法) 第八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有力地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作者的观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三、比较阅读,品味探究

  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小组合作)

  谈读书:论证内容: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重点) 论证方式:立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论证语言:精练、华美 不求甚解:论证内容: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论证方式:驳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论证语言:严谨、质朴

四、走进生活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和故事以激励后人。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和故事? 名言

  1)书到用时方恨少。——《警世贤文》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5)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故事 五、我来体验 九年寒窗,我们于馥郁的书香中,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如果把它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请大家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六、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的品味! 七、作业

  读一篇课文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判,这也是我们读书应具备的一项能力。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阅读驳论文,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及驳论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写读书名言。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我们该如何阅读驳论文?我们该有怎样的读书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材料、问题和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材料思考讨论,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师生合作融洽的良好课堂氛围。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驳论文知识点,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设计详案共5

  1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小青蛙、小鸟的图片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这节课我们要完成3个任务,请看大屏幕。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发生争论的故事?(贴小鸟、青蛙图片 )争论什么?(天的大小)谁愿意站起来读读?这么多同学想读呀,那我们每人一段地读。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板画井,生把青蛙移到井里)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生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2.对话导读,理解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出来。

  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谁来读读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小鸟从天上来,飞了很远,累了。)小鸟飞了很久都没看到天的边,你说天大吗?

②青蛙说的话是个什么句子?(疑问句)要读出奇怪地问的语气。谁来读读?(语调上扬,可以带着表情、动作朗读)

③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谁来试试?

1、2组读青蛙的话,

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 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请找出它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无边无际什么意思?假如你站在校园里会看到怎样的天?)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 “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师问:青蛙认为小鸟用不用飞那么远?那请大家,意思不变问号换句号。)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可以加动作读 )-----指名读,齐读。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让输,你们瞧! 【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自由读第三次对话,提出不懂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暂且不要坐下,问题解决了再坐。请同学们记清他们的问题,然后分小组承包解决问题)

②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和交流上述问题。

③汇报交流。(青蛙的笑表现了傲慢、自信与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笑则表现出耐心、讲道理、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④补充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指导“天天”“一抬头”的读法,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分角色朗读课文,先组内读,再全班读。 3.小实验:

  过渡:为什么青蛙眼中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过渡:小鸟怎么说,青蛙都不相信,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三.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说话练习

  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 (无边无际的天空,高高的山,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树林,蔚蓝的大海,广袤的沙漠)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

2.学完课文,你想对小鸟、青蛙、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3.揭示寓意

  板书: 见识广,见识少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青蛙只看到眼前一点地方目光短浅,而小鸟却见多识广。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了解更多的知识,知道更多的事情永远不做井底之蛙!

  四.分角色朗读表演

  课后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请自做青蛙和小鸟头饰,带上头饰进行朗读表演,演得好的有奖品。

教学设计详案共6

《边 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传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民风淳朴,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边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话《边城》,走进这美丽而又神秘的边城世界去感受那一份独特的美!

  文本解读:

(一)、指导自主学习:熟悉文章内容

1、《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大家已了解了情节,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个比喻句“边城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教师展示】

①《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 ②《边城》是一支宁静和谐的生活牧歌。 ③《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2、如果要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用哪个字或词比较好?

  明确: 如“美”字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答案迷蒙于边城的风景中,隐藏在山民的故事里。需要我们合作探究。

(二)组织合作学习:感受作品“四美”

1、风景中的景语----风景美

  提问:《边城》最能带给人视觉冲击的是是什么?文中美丽的风景,课文描写了烟雨凤凰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描写的景物:青山、绿水、夕阳、船、白塔、月亮等

②风景古朴、清纯、自然、宁静平和

  风景无言却有意,作者描写的风景中隐藏着秘密,它们正无声地在向我们诉说。暗示我们:古朴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优美的。

2、民俗里的情语----风俗美

  提问:《边城》中最能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什么?文中的民俗活动,文中描写到得民俗活动有哪些?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明确:①.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②祥和、和睦、和谐

3、故事里的隐语---人情美及人性美 (1)提问: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什么样的人。最让人难忘的是什么?在这方健康优美的山水上,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体现出了那些情感?这些情令人心醉,使人动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 ①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② 纯朴的祖孙之情(傩送与天保)---亲情 古朴的邻里之情---友情 自然的男女之爱----爱情

③清纯、古朴、自然,有人性之美。

(2)提问:你会用怎样的词概括翠翠及外公的形象特点? ①清纯美丽 天真活泼、敏感善良、感情真挚 ②勤劳善良、忠于职守、坚强乐观

  总结“四美”----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那就是《边城》 那么小说除了环境、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外,还应该有其主题思想吧!

三、进行探究学习:把握作品主题

(1)、提问:清纯古朴的自然风景,清纯古朴的“爱”,作者对一切清纯古朴自然的人事都寄寓了深厚的情感。这些人事物景构成了“边城的世界”, 沈从文对“边城的世界”明确的态度是什么? 如: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2)、提问:作者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的?

  明确:善良,勤劳,质朴,毫不矫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3)、提问: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他还有哪些感情倾向?

  明确:①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现在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②批判:质朴真诚淡远,腐化堕落的流行,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四、拓展延伸:

1、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读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2、面对“小悦悦事件”,你会说什么?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 明确:拒绝冷漠。让世界充满爱。温暖世界,从我做起。

五、总结:同学们,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五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格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腐的珠玉”,我们对边城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和美的追求却永远不会停息,让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六、课后作业:

  以《拒绝冷漠》为题,写一篇作文。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