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篇

时间:2023-11-15 23:46:41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重复的现象,能分清哪些是重复的。

  2、会计算出事物的数量。

  3、能运用集合圈来表示重复现象,分清类别。学习重点:能分清重复的现象。

  学习难点:会根据重复现象来计算物体的数量。

  学习准备:课件、卡片、小黑板等。

  学习流程:

  一、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现在让我们对其 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二、自学交流:

  1、课件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你发现了什么?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人。

(2)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是重复的,这几个人是()、()、()。

(3)在计算总人数时,这三个人怎么办?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说一说两个圆圈各表示什么?中间表示的是什么?

(3)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怎样列式求出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8 + 9-()=()(人)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这几个人?

  3、昨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笔盒、彩笔;今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三角板、剪刀。

(1)哪些是重复的?(2)两天一共进了几种货?(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将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横线表示出来。

  三、展现提升: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

  四、达标测评:

  1、课本第110页第1题:一共来了10种小动物,有()种动物会游泳,有()种动物会飞。这里面有()种动物既会游泳也会飞。

  2、你会将图补充完整吗?试着做一做。

  3、中间的圆圈表示什么?

  五、小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2

  一、 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王老师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有机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王老师让学生动手检验对边是否平行,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王老师做了适当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有了选择性的学习。

  三、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大胆推理,勤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提问: “你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还有哪些可能?”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时,王老师让发散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问题,这不仅是对以前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过渡,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些内容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王老师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该怎么反思呢?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一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已经基本积累了许多表象的东西,而且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

  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包括了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画垂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几何知识,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难理解的。因此,我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观察、搭建、拼摆、测量、画图、描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发展空间观念。

  一、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教材中的几幅实物图伸缩门、护栏、梯子,让学生在其中里找熟悉的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发现学校的伸缩门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制成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先发给孩子们我课前做好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小纸片,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现总结出它们的特征。孩子们通过测量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也相等,相邻的角和为180度。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直角梯形中有两个角为直角,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通过对比得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孩子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性很强,通过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三、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

  我通过学生用三角尺搭建、拼摆、或用纸剪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加强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通过让学生画出形状不同和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后,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从而学生能够用图表表示各种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

  尽管在教学中我运用和各种手段,设计了很多实践活动,但学生在联系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概念不理解,不会灵活运用;画图不规范,尽管多次强调但还是有学生画高时没有标垂直标记,没有用虚线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多强调,多辅导,启发思维,培养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3.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

  四边形)(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4.学习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在教材上图画。

  集体订正

  反馈

  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5、学习例2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类。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你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图形分类感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gh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2.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

  爸、妈妈一起认识它。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教)案第一周_第一课时

  课题 毫米的认识 设计者____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 学习目标

  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通过观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在操作与交流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情景链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请你用直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高各项是多少。数学书的长:__________

  宽:__________

  厚:______________ 这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自主研学:(展示交流)

  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这时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表示,1毫米有多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请你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_________个小格。1个小格长是_____毫米。所以1厘米=_________毫米。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的对不对。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作单位的?

  困惑与问题

  在学习中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写出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探究以下问题:

  1、对数学书的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____厘米 _____毫米

  宽:_____厘米____毫米

  厚:____厘米 ____ 毫米 2、1厘米=_________毫米

  3、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毫米。

  攀登高峰:(五阶以上)

  一、填空题。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_______。

  2.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3、60毫米=()厘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4、在○里填上“>”“<”或“=”。

  4厘米○39毫米

  70毫米○70厘米

  5、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大树高约10()马拉松长跑比赛

  一块橡皮长

  一只曲别针长约4()

  全长约42()

  约4()

(1)橡皮擦长5()

(2)教室长10()

(3)玻璃厚5()

(4)铁皮厚2()拓展训练:(举一反三)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今天我们学了长度单位()

  2、我知道1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3、我能填:2米=()厘米

  300厘米=()米

  5米=()厘米

  1厘米13毫米=()毫米

  130毫米=()厘米

  96厘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厘米()毫米

  学(教)报告: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教)案第一周_第二课时

  课题 分米的认识 设计者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 学习目标

  通过实际测量,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通过观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操作与交流中,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重点、难点:

  1、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能够根据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情景链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____________。请看例2情景图,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测量? 自主研学:(展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可以选一段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续量来测量,以10厘米为一段,我们可以用一个单位来表示,这个单位量是________ 观察测量尺,你能不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分米=________厘米

  1米=_________分米 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______分米_______厘米,课桌的高是________分米

  _____厘米

  困惑与问题在学习中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写出来。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我会填:1分米=()厘米

  1米-2分米=()分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茶杯的高约1()

(2)跳绳的长约2()(3)直尺的厚约()毫米

(4)我的身高是()厘米 ※

  3、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攀登高峰:(五阶以上)

  1、我用直尺测量课桌面的长是()厘米。

  2、我观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米就是1分米。

  4、我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多长。

  5、我闭上眼晴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6、以分米、厘米为单位,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分米

  厘米,课桌面的高是

  分米

  厘米。拓展训练:(举一反三)

  1、在○里填上“>”“<”或“=”。

  10米+9厘米○20米

  12米10厘米○12米10分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0厘米 2、1米-9分米=()厘米

  100厘米+10分米=()厘米

  13厘米-1分米=()厘米

  3、选择题

(1)、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A、米

  B、厘米

  C、毫米

(2)一张床长()米。

  A、2

  B、3

  C、4

  4、动手操作。

1.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相当于2个3厘米那么长的线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教)报告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教)案第一周_第三课时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设计者______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 学习目标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2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情景链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名称。

  1、圆珠笔长约15()

  2、过街桥长约10()

  3、纸板厚约5()

  4、钉子长约4()

  5、铅笔长约18()

  6、黑板长约10()

  从课本例3中你知道了长度单位_________,它比米大还是小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自主研学:(展示交流)

  测量长距离时,我们可以选用计量单位___________,并且我们知道1千米=________米

  请你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困惑与问题

  在学习中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写出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探究以下问题:1千米有多长,你有办法来验证吗?

  攀登高峰:(五阶以上)

  1、千米是比米的长度单位。1千米=

  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人

  25千米 飞机

  800千米 摩托车

  4千米 小汽车

  80千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4、把下图中相距1千米的两地沿路线画出来(课本第10页第5题)。

  拓展训练:

(举一反三)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

  2、一课桌高约()。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3、水杯 的高约1()。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4、你走1千米大约需要()。A、10秒

  B、10分

  C、10小时

  5、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0()。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6、一枝钢笔长大约14()。

  A、分米

  B、厘米

  C、毫米

  8、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A、文具盒

  B、电视机

  C、数学书

  9、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A、分米

  B、米

  C、千米 10、4千克()4千米。

  A、大

  B、等于

  C、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能比较

  学(教)报告: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教)案第周_第课时

  课题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设计者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

  1、通过学习,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单位。学习目标 情景链接:

  1、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____________。

  2、我能填

  1米=()分米

  5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60厘米=()分米

  100毫米=()厘米

  7米=()厘米=()毫米

  通过观察,我发现都是关于

  单位换算的题。自主研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展示交流)

  1、选钥匙开锁

(1)第一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400厘米、5分米,钥匙是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0毫米。用()的钥匙开400厘米的锁,用()钥匙开5分米的锁。

(2)第二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3千米、5000米,钥匙是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我会用()的钥匙开3千米的锁,用()的钥匙开5000米的锁。

(3)第三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钥匙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我会用()的钥匙开5千米-2000米的锁,用()的钥匙开1000米+4千米的锁。2、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困惑与问题 你还有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探究以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攀登高峰:(五阶以上)

  1、课本第10页第1、2题。

  2、填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千米2米=()米

  20千米-2000米=()720米+300米=()千米()米

  3、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4、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你走1千米大约需要()。A、10秒

  B、10分

  C、10小时

(2)、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0()。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3)、一枝钢笔长大约14()。

  A、分米

  B、厘米

  C、毫米

(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A、文具盒

  B、电视机

  C、数学书

  4千克()4千米。

  A、大

  B、等于

  C、不能比较

  5、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拓展训练:(举一反三)填一填

  9千米=()米

  4000千克=()吨

  60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米=()厘米

  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

  2000克=()千克 6米=()厘米

  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

  1400米—400米=()千米

  600千克+1400千克=()吨

  3吨—800千克=()千克 4分米×5=()米

  30米÷6=()分米

  学(教)报告: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教)案第周_第 课时

  课题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设计者______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

  1、通过学习,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单位。学习目标 情景链接:

  1、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____________。

  2、我能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米=()分米

  5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60厘米=()分米

  100毫米=()厘米

  7米=()厘米=()毫米

  通过观察,我发现都是关于

  单位换算的题。自主研学:(展示交流)

  1、选钥匙开锁

(1)第一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400厘米、5分米,钥匙是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0毫米。用()的钥匙开400厘米的锁,用()钥匙开5分米的锁。

(2)第二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3千米、5000米,钥匙是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我会用()的钥匙开3千米的锁,用()的钥匙开5000米的锁。

(3)第三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钥匙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我会用()的钥匙开5千米-2000米的锁,用()的钥匙开1000米+4千米的锁。2、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困惑与问题 你还有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在小组内交流、探究以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攀登高峰:(五阶以上)

  1、课本第10页第1、2题。

  2、填空

  8千米2米=()米

  20千米-2000米=()720米+300米=()千米()米

  3、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4、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你走1千米大约需要()。A、10秒

  B、10分

  C、10小时

(2)、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0()。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3)、一枝钢笔长大约14()。

  A、分米

  B、厘米

  C、毫米

(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A、文具盒

  B、电视机

  C、数学书

  4千克()4千米。

  A、大

  B、等于

  C、不能比较

  5、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拓展训练:(举一反三)填一填

  9千米=()米

  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

  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

  2000克=()千克 6米=()厘米

  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

  1400米—400米=()千米

  600千克+1400千克=()吨

  3吨—800千克=()千克 4分米×5=()米

  30米÷6=()分米

  学(教)报告:

  三年级数学学科学(教)案第周_第 课时

  课题 吨的认识 设计者___________ 评价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

  1、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目标

  学习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情景链接:

  1、先猜猜我自己有多重,再猜猜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有多重?

  2、观察书第11页主题图,思考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要一起过桥,能一起过去吗?为什么? 自主研学:(展示交流)

  1、我得出吨是比千克()的质量单位,1吨=()千克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3、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

  4、在我的生活中,()这些东西大约重1吨。5、5吨=()千克

  6000千克=()吨 困惑与问题

  在学习中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写出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我能填:6吨=()千克

  9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1吨-400千克=()千克 2、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3、有100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 攀登高峰:(五阶以上)

  一、课本做一做。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

  1、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 那么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2、丽丽的身高是136分米。

()3、1200千克-200千克=1000吨

()4、3000米+8000米=11千米

()5、1千克棉花比1千克盐重。

()

  三、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50千米○400厘米

  800克○1千克

  2米○19分米

  3吨○3000千克

  6吨○7千克

  四、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

  2、一课桌高约()。

  A、70毫米

  B、70厘米

  C、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0分米

  3、一个西瓜重5()。

  A、克

  B、千克

  C、吨

  4、水杯 的高约1()。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5、你走1千米大约需要()。A、10秒

  B、10分

  C、10小时

  6、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0()。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拓展训练:(举一反三)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0分)

  一头大象约重4()

  一个 西瓜约重4()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

  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2、3、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一头大象重4千克。

()黑板长4米。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4、5、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

  学(教)报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数学广角”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难度较大。所以我选择了将学生熟悉的怎样沏茶的过程和妈妈怎样为客人烙饼所利用的时间最短用一个故事贯穿起来,这些例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在这方面的教材处理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研究起来就显得较为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研究,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真正懂得画流程图的重要性,掌握画流程图的方法,并能用正确的画流程图的方法画图表示活动方案,从而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少”的道理。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3、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简练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7

设计说明

  1.突出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本设计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例5的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商品3月份的价格未知,无法解决,也许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降20%和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结论。不管是哪种想法,都要引导学生按照既有思路进一步探究,进而使学生想到用设数法来解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2)香蕉比苹果多20%。

(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

(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

  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

(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

  4.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5。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

(不能)

(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2、画一组平行线。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作品分类。

  (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

  (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根据学生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并随机板书:平行四边形 梯形)

  4、观察图形。

  (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 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验证结论。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2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做的?你的方法和他一样吗?

  (3)检验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引导学生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5)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4)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过看书讨论,进行整理归纳,使之上升为理性的、完整的真知,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正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2、做一做: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平,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一石三鸟”。]

  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 3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p74 5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2、火眼金睛——试一试你的好眼力 p76 12

  [设计意图:这道思维训练题,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考能力。]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

  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引导学生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5)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4)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过看书讨论,进行整理归纳,使之上升为理性的、完整的真知,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正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2、做一做: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平,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一石三鸟”。]

  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3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p745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2、火眼金睛——试一试你的好眼力p7612

  [设计意图:这道思维训练题,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考能力。]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时内容(课本第59--60页)——认识线段,是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是下定义。教材通过认识线段的两个特征,生活中找线段,折出线段,画出线段等内容,层次清晰,丰富学生对线段的体验,多方面增强对线段的理解。

  学情分析: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念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学好这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和理解线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画出线段,正确数出并连出线段条数。

  2、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借助工具学会画线段。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根任意长的毛线或绳子,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注意听,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弯弯一根线,拉直成线段,线段什么样?大家仔细看:线段是直的,还带两个小端点!

  孩子们,既然线段这么有趣,我们赶快来了解它,进入今天的开心学习时间吧!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及其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观察后再拿起来同桌之间比比谁的毛线长,谁的短。

  学生观察后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孩子们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结果,然后是怎样比的?

  生1:我看到毛线放在桌子上是弯曲的,拿起来比的时候拉直了。

  生2:我们是把毛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就比较出来了。

  师:(边说边操作)大家说的都非常棒,像老师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大家两手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的名字叫线段的端点。线段可以用图形“段的端点。

(3)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说说线段的特征。

(4)师改变手中毛线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线段和它的位置没有关系。

  2、动手折线段

  在日常生活中,直尺、课本、黑板、课桌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大家把你手中的长方形纸对折,看一下。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比较,交流把自己的折法,师适时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线段不仅是有长短的,后面我们还会学习到测量它的长度。

  3、动手画线段

  师(师示范,生模仿)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点,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工具把它画在纸上吗?

”来表示,两头的短竖线表示线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是怎样画的。

  师小结: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当然除了用直尺,还可以选用其他合适的工具,像三角板,文具盒,课本的边缘等。在画的时候先把工具放平,按紧,铅笔尖紧挨工具的一边,记得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哦!

  三、方法应用,巩固练习

  课本60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图形略)

  小结: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摆放没有关系。

  第2题: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里。(图形略)

  小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

  第3题: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两点是端点。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孩子们,回忆一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60页第4、5两题

  第4题:下面有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线段?

  第5题: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板书:

  端点

  认识线段

  直的

  端点有长有短

  教学设计评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

  宋 玉 秀

  怀远县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