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3篇 越中览古教学案例

时间:2022-10-09 15:36:5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越中览古》教案3篇 越中览古教学案例,供大家阅读。

《越中览古》教案3篇 越中览古教学案例

《越中览古》教案1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

  3、掌握移情手法;

  4、拓展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怀古咏史诗;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鉴赏诗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学案。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背诵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2. 解题: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3. 关于怀古咏史诗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ǖ),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越中览古

  教案

  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 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4. 研究鉴赏

(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二).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5.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明确: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教学反思 :

《越中览古》教案2

  越中览古

  教案4 一.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今天学习李白的怀古之作《越中览古》,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二.阅读课文。

  三,分析鉴赏 课文。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四,人生无常

  一天,诗人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走进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战国时代,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哲理的时代,更是个充满个性与诗意的时代。在那里,有着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等一大批个性张扬的千古人物。

  伍子胥作为一代名相,曾经使夫差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在夫差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他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夫差争取。一生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含怨自刭而死的结局。死后那冤死的头颅挂在南城门,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宏图伟业毁于一旦。

  而文种和范蠡,含辛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劳力二十年,深谋远虑,终于灭掉吴国,而且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请辞退隐,文种被赐剑,“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而那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正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而当初的一代霸主夫差、勾践呢?谣想当年越王勾践大败吴王,消灭了敌人。洗刷了前耻,战士们凯旋后都受到了赏赐,衣锦还乡。老百姓站在街道的两边,夹道热烈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酒来犒劳战士,孩子们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围在战士们的前后,举国欢庆,热闹非凡。

  可是,在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乐起来。于是,宫殿中经常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花朵一样的美人,充塞了整个皇宫,她们都围着越王寻欢作乐,唱歌跳舞。越王早就将卧薪尝胆的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所有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全都消失不见了。过去的一切,今天还剩下些什么呢?只能看见几只鹧鸪在王城的古址上飞来飞去!

《越中览古》教案3

《 越 中 览 古 》

  李 白

  一、导语: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

  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3、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4、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5、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6、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六、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分类: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 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

  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