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故事导读教案3篇(绘本《朱家故事》教案)

时间:2022-10-07 13:30:4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朱家故事导读教案3篇(绘本《朱家故事》教案),欢迎参阅。

朱家故事导读教案3篇(绘本《朱家故事》教案)

朱家故事导读教案1

  名著《家》导读

  一、关于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等职。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得“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1928年9月在巴黎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同年底回上海,埋头写作和翻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巴金参加了救亡运动,这个时期,他写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一的《家》、《灭亡》的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描写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砂丁》《萌芽》(后改为《雪》),另外,还写作出版了多卷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写了《激流三部曲》的《火》《憩园》《寒夜》以及为数众多的散文、短篇小说、游记、童话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巴金的艺术风格。他的文笔热情奔放,语言凝练清新,被誉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各种文字,驰誉海外,被国际文艺界目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巨擘。

  二、内容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巴金先生的《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不同遭遇以及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一带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 1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中高觉新的形象塑造的极为成功,具有典型性。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三、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伪。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自信。

  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的性格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文化塑造的结果。一方面,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国外去上大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另一方面:他出身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大受害者,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他清醒但又软弱,隐忍使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走向“自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一反常态,成为一个反抗者。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走”。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其中最主要是觉慧。他是高公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追求光明。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这些女性美丽,但却遭遇了不幸。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四、人物形象塑造的剖析

  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下面就是我对其中几个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1、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令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2、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性格二重性的表现: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见到自己家庭的败落从而也对封建思想感到不满。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 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3、觉民:进步与守旧之间的个性主义者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觉民

  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4、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5、四个女性

  瑞珏,无可奈何的牺牲者。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善良,忍耐,宽厚,贤惠。作为高家的长孙媳,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这个最善良的人却被封建陋习折磨而死。

  梅芬,一枝随风陨落的凋零病梅。冰清玉洁、优雅而秀美。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所在。梅异常聪慧,也善解人意,善良但她的性情是刚烈的,高傲孤独地死去。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深深地爱着觉新,在觉新被迫娶了瑞珏之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梦想破灭的无助女孩。聪明美丽、纯洁善良,外柔内刚,是封建礼教牺牲品,封建统治的受害者。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实属无奈,但我以为,作者这样塑造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不反抗的结果是悲惨的。这一类人在当时妇女中是占绝大多数的,具有历史意义。

  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健康、活泼、有活力。她几乎

  是个新女性。她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矛盾体,既热情又阴郁,既高傲又自卑,既大胆又怯懦.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家》这部小说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使我感受颇深。

  六、精彩篇章推荐

  1.“瑞珏之死”(第36,37节)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陈姨太要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生产。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因为陈姨太的要求,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因难产惨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2、鸣凤投湖(第26节)鸣凤已被安排嫁给冯老爷做小老婆,而她深爱的觉慧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天晚上,鸣凤鼓足勇气来到觉慧面前,想把心里话告诉他,可觉慧正忙着他的事业,她不无留恋地看了觉慧几眼往湖边去了,最终她明白她和觉慧间永远隔着一堵墙,她应从他的生活中消失,她无限留恋地看了这世界最后一眼,叫了声:“三少爷,觉慧??”就纵身眺进湖里。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3.“克定受罚”(第33节)觉慧的五叔克定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太,拿了妻子陪嫁过来的金银首饰,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为此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4.“捉鬼**”(第34节)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朱家故事导读教案2

  名著导读《家》教案

  一、关于作者

  巴金,原名李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

  一、黄树辉、比金等。原籍浙江绍兴,曾祖一代起定居四川成都。祖父为官多年,父亲也在四川广元做过二年知县。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这个地主官僚家庭。他在这个封建家庭生活了19年,时代的震荡和家庭的黑暗,使少年巴金产生了对封建专制的不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但同时也受到了克鲁泡特金、廖抗夫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1920年9月,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了一个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青年团体“钧社”的活动。1923年,和三哥离开家庭到上海考入东南大学附中班。1925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和自由》,编辑了《革命论丛》等书。1927年1月,到法国后翻译了廖抗夫的《夜未央》。1928年9月在巴黎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同年底回上海,埋头写作和翻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巴金参加了救亡运动,这个时期,他写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一的《家》、《灭亡》的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描写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砂丁》《萌芽》(后改为《雪》),另外,还写作出版了多卷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写了《激流三部曲》的《火》《憩园》《寒夜》以及为数众多的散文、短篇小说、游记、童话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巴金的艺术风格。他的文笔热情奔放,语言凝练清新,被誉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各种文字,驰誉海外,被国际文艺界目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巨擘。

  二、内容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巴金先生的《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不同遭遇以及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一带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中高觉新的形象塑造的极为成功,具有典型性。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三、主要人物形象及故事:

  1、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令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2、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关于觉慧的精彩片断:

《家》的开篇找到了演戏的奥妙而欢叫“二哥,我懂了!”的人,也只有觉慧吧?只有对他二哥,他能够如此放开。此刻的他,是如此明朗。那张惊奇的面庞就在我面前绽放,明亮的眸子里透出的是可爱的充满追求的光芒。当然,他也有狮子般咆哮的时刻,对爷爷的封建思想,对大哥的软弱。我仿佛看到他是那么气愤地将书敲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灰尘好似跟着书本共起共落;对于爱仆的死去,对于兄弟之间的冲突,他选择了出走,安静得像一颗尘埃。

  在那个旧思想的家中,他的反抗是剧烈的,直到最终离家而去。或许,是他感觉到这个家的腐朽已经到了靠人力无法挽回的地步。小说的最后,形容载他离开的水是“可祝福的水”,带着丝丝的眷恋。这让我感觉到了他顽强反抗的背面的温存,3、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性格二重性的表现: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见到自己家庭的败落从而也对封建思想感到不满。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 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4、鸣凤

  本文所写的鸣凤,是故事中第一个惨死的年轻的丫环。作者对于她的不幸命运的描写,集中地暴露了封建压迫的残酷。鸣凤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在本文之前,与此有关的情节是:一天深夜鸣凤被叫到周太太房里,通知她老太爷吩咐三天以后就要把她送给冯老太爷去做小。这些话的每一个字都像利刃刺进鸣凤的心。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脚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实在没有法子可想。”她从太太房里出来又去找觉慧,然而觉慧却忙着赶写文章,没有马上领会她的来意。她觉得“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其实这堵墙,正是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和旧礼教。于是她便想到了死。

  本节便细腻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痛苦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鸣凤千回百转的心理过程,有力地控诉了旧制度和旧道德的罪恶。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以后,她知道这是真正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便一直来到花园湖畔,面对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面对万籁俱寂的世界,她感到“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尽管“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可是人世间“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为此,她又感到了愤懑不平,感到这个世界值得怀疑,“难道这一点(指唯一从觉慧那里得到了一点爱)她也没有权利享受吗?”“为什么所有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显然,这所有的委屈和怀疑,都是她从个人的遭遇中归结出来的,反映了千百万类似鸣凤的女性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控诉和抗议!这也正是作者从不幸的鸣凤身上所挖掘出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力地刻画了鸣凤的性格,揭示了她那美玉无瑕的善良心地。这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尽管渴望觉慧的援救,但她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的奢望。这是因为她想到:“他应该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这样,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这就进一步表现了鸣凤的善良性格,加深了这一悲剧性格的思想意义。

  本文在表现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十分出色的心理描写。除去上述所说的集中描写之外,作者对于鸣凤与觉慧诀别时语言和表情的描写,也有力地写出了她的内心活动。而且在其后的大段内心剖析中,作者还适当地融进了自己的主观抒情和议论。比如:“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了树梢,在水面上散布了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这些抒情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四、精彩片断赏析《鸣凤之死》:

  鸣凤是巴金在《家》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形象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十七岁的鸣凤单纯、可爱,一出场,给人带来的就是一种美好悦目的感觉:

??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材,瓜子的脸蛋也还丰润,在她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他们??

  鸣凤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相恋,向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脚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实在没有法子可想。”她从太太房里出来又去找觉慧,因为能给她带来一线希望只有觉惠,但他忙于工作,对她的事一点也不知道,还责怪她:“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绝望、无助、痛苦,化作一朵朵凄清的泪花一并涌上鸣凤的心头,既然自己最心爱的觉慧都无法救自己,那还指望什么?于是,她想到了死,寻求最终的解脱。??最后,忧心重重地站起来,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惠,”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以这最后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死”是作为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激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声音已经渗透了整个寂静而黑的夜。不久,水面在剧烈的骚动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中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

  一段花样的年华,就这样淹没在湖水中。

  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她的死是她对觉慧的殉情。

  鸣凤的死是壮美的,尽管是有些孤寂。鸣凤的死是她与冯乐山一伙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但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

  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这是整部小说的一个转折点。

  首先是矛盾的尖锐性。作者自己说创作《家》的目的是“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这里“恶魔的爪牙”既是指腐朽的封建礼教,更是指那扼杀人性、扼杀自由、扼杀爱情的封建家族制。在一片浓浓的黑暗包围下的高公馆,高老太爷就是一切的主宰,他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的心目中,整个家的人和物都是他的私有财产,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任何人不能拂逆。为了维护高家的“利益”,他剥夺了一个又一个青年的幸福。瑞珏难产而死,梅抑郁而亡,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悲剧。可

  以说,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及家族利益,是一堵横亘在青年幸福之门的巨型黑墙,是一张撒向青年自由天地的险恶罗网,是套在青年身上的沉重枷锁。在这如磐的黑暗里觉慧与鸣凤相爱,无异于带着脚镣跳舞。高老太爷不只是一个垂死的老头子,而且是封建家长制、宗法制的集中代表,是这个黑暗制度在高家的代理人。因此,当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时,太太周氏无力相救,觉民只能叹惜,觉慧也只能空自呐喊。这就注定了鸣凤只能在以泪洗面、以痛苦自熬之后,孤寂地走向死亡。

  矛盾的尖锐性就在于:鸣凤的嫁与不嫁不在于她爱与不爱,而是体现在追求幸福与扼杀幸福上,是青春爱情的召唤与腐朽制度之间的较量。然而,青春的力量如同压在巨石下的一棵小草,面对封建宗法制度这块巨石,鸣凤是太柔弱了。因此,她若想维护做人的尊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要么远走他乡,要么远离人世。当一切都无能为力时,死便是鸣凤惟一的选择了。可见,鸣凤之死正是尖锐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中体现。

  其二是矛盾的复杂性。鸣凤悲剧的产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像是命中注定,但她仍怀有希望,“爱情的力量鼓舞她”,在惊悉自己许嫁之后,她向心上人觉慧伸出了求救之手。矛盾似乎有了可喜的转机,趋向缓解。然而,情节的发展并不随人意,由于觉慧正忙于“周报馆所发生的变故”,正辛勤撰稿,没有工夫来陪鸣凤散心,听她倾诉。当鸣凤欲开口求援时,被觉慧毫不客气地打断,劝她“耐心地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商量,现在安安静静地让我做事情”。接着一吻而支走了鸣凤。鸣凤为什么不直接开口呢?难道仅仅因为觉慧太忙而无心听其倾诉吗?不,而是因为鸣凤太痴太爱而不愿让他牺牲一切来救她,使她放弃了求生的希望。

  其三是矛盾的紧迫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使鸣凤的个性和命运得到充分展示。然而从矛盾开始到矛盾解决只限定在短短三天,面对这一“活着还是死去”的人生难题,矛盾更见其紧迫了。鸣凤该怎么办?她的生路在哪里?时间的紧迫更促使矛盾尖锐化,更加剧了矛盾冲突,使鸣凤有一种惊遭霹雳茫然无助的恐惧和紧张。三天对鸣凤而言,已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她的生死鸿沟。跨过去了便是自由,落下去便是地狱。作者在这里把事件的记叙与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内心世界结合起来,把矛盾冲突造成的紧张气氛与细腻刻画、心理剖析的“慢镜头”巧妙地统一起来,从容深刻地展现鸣凤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收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朱家故事导读教案3

  绘本《朱家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本书,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2.通过看图和猜测阅读,想象故事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3.通过故事感受妈妈的辛苦。渗透性别平等意识,懂得要和家人一起分担家务事,家人之间才会更加相亲相爱。

  教学重难点: 懂得要和家人一起分担家务事,家人之间才会更加相亲相爱。教学准备: 在此之前,孩子已经充分阅读“妈妈”系列绘本,如:《逃家小兔》、《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换个妈妈会怎样》、《妈妈,你爱我吗》《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感受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活动过程:

  一、阅读封面,探究朱家故事兴趣

  1.回顾拍全家福的经验。

  师:你们拍过全家福吗?心情怎么样,表情是怎样的?

  2.发现朱家全家福的与众不同。

  师:照片上分别是朱先生、朱太太和两个孩子。你觉得这张全家福怎么样?(出示PPT画面,引导幼儿观察人物表情、动作的不同寻常。)

  小结:朱家所有重量都压在朱太太一人身上,朱太太心

  情一点也不好。一起看《朱家故事》,找找朱太太心情不好的原因。

  3.(出示书封面)(1),齐读书名“朱家故事”,这是一家人,爸爸、妈妈、西蒙、帕克,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妈妈的表情和其他三个人有什么不同?(父子三个在妈妈背上,笑得多开心呀!)妈妈那么瘦小,为什么背着三个人?想看这本书吗?现在还不行。老师要提醒大家,在看每一本书前,除了看封面上的图画,还应该注意其他信息。(出版社、翻译、作者等)

【设计意图】阅读一本书是从封面开始的。而我们的阅读习惯往往是迅速翻过封面,但这样就忽略掉了其中的重要讯息,如作者、出版社、封面主角等等。《朱家故事》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就是封面上的妈妈,为什么妈妈背着三个人?同样,阅读封面时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对答案的猜测让我们立即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这本书里,想要一看究竟。

  二、共读故事,随机设疑。

  好的,故事开始啦!师讲述故事内容,学生边听边看图。(部分章节采用猜测阅读、角色模仿,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想象思维训练。)

(2)-(3),爸爸在催、西蒙在催、帕克在催,连报纸上的画像似乎也在大声地催……“早餐弄快一点儿!早餐弄快一点!”

(4),这个家谁最早起床(妈妈)?又是谁最晚离开家(妈

  妈)?

(5)-(7),谁来学一学爸爸是怎么喊的?于是,他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红肠,柔嫩细滑的牛排,清香可口的青豆,松软酥脆的炸土豆条。

(8),妈妈在做这些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呢?猜一猜。(9)指明学生回答。朱先生舒舒服服的躺在沙发上,真享受啊!兄弟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动画片呢!连小狗小猫也是一幅吃饱喝足满意的样子。

(回顾,贴士。)而妈妈此时正在做着些无穷无尽的家务事,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从早到晚,妈妈做了哪些家务事?做早餐、洗碗、整理床铺、吸地板、做晚餐、洗碗、洗衣服、烫衣服、准备食物……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妈妈好累好累啊!如果你是妈妈,你想说什么?(有人来帮帮她,多休息一下,多想去看会电视,放松一下……)但故事里的妈妈,却一句话也没说,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地照料着一家人甚至是小猫小狗的生活。

【设计意图】黑板上原先贴着一个故事中妈妈的形象,她是那么纯净、可人。随着孩子们回答“妈妈从早到晚做了那些家务事”这个问题,老师不断贴上床铺、锅碗、蔬菜、熨斗、洗衣机、吸尘器等等等等卡片。看似小小的一张卡片却在不断地叠加中覆盖了妈妈的整个身体。当黑板上出现这一幕时,孩子们都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甚至有的孩子早已是泪水夺眶而出了……我想,这一刻,不需要老师的任何言语,孩子们也会深切地体会到妈妈的

  辛苦。

  有一天,朱家发生了一件怪事,是什么怪事呢?

(10)-(13),只有短短的四个字。猜一猜。(揭秘)。齐读。短短的四个字“你们是猪!”妈妈为什么要写这四个字?想象一下,妈妈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什么心情?生气、无奈、失望还是疲惫的感觉呢? 同学们看一看,爸爸的手变成什么了?还有什么变化?(壁纸,变成了猪的图案。)其实,细心的孩子一定早就发现,猪的图案在我们前面的画页中已经一点一点的出现了。(6),(11),(12)。安东尼叔叔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猪的图案呢?在这里“猪”代表了什么?(父子三人就像猪一样好吃懒做。)所以呀,小朋友们在欣赏绘本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还可以前后对照着看,这样你就会发现书中藏着很多的小秘密哦?

【设计意图】在一本图画书里,常常隐藏着许多作者在经意或是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他们有的与作品的主题无关,只不过是增加一点小噱头或是出自作者个人的嗜好。但也有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这样说,缺少了这样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就缺少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朱家故事》中主角以及环境中猪形象的慢慢呈现实际上就是暗示着一个主题:爸爸和孩子们懒惰如猪!

  没有了妈妈的朱家会变成什么样呢?朱家三父子会怎么办呢?注意父子的语言,哼哼声。

(14)-(15),瞧这一桌子的盘子、瓶子、杯子、刀子、叉子……简直是一团糟!

(16)-(17),他们不会做饭、不会洗碗,身上的衣服脏兮兮,家里弄的一团乱。

(前后对比)(2)(17)他们原先的帅气与傲气,通通不见了……

  妈妈还会回来吗?为什么?(18)-(19),妈妈会留下来吗?如果你是朱爸爸你会怎么求,你是西蒙和帕克会怎么求呢?师动作扮朱太太。这样的话,我是不会留下来的,留下来还是做饭、洗碗、洗衣服……做不完的家务事,想一想,要怎么求?

【设计意图】老师扮朱太太,学生扮演跪在地上的爸爸和儿子们,来恳求妈妈留下来的情节是很有现场气氛的。一年级孩子憨憨的神态、稚嫩的语言,以及故意做出的可怜至极的样子会让老师和其他孩子忍俊不禁。

(20)-(23),瞧!他们好像很满意自己的厨艺!20-23撕贴士。

  现在,妈妈是什么感觉?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了。(2)你瞧!妈妈笑得多开心啊!除了妈妈,还有谁也很高兴?原来一起做家务事是这么快乐的一件事。只有所有的家人都快乐,这样家不才是一个幸福的家!

(25)大家看,妈妈多能干,还把车子修好了。看来,做饭不一定只是女人做的事,修车也不一定是男人做的事。

【设计意图】伴随着孩子们回答“爸爸和孩子分担了哪些家务事”,老师又从妈妈身上一张张地取下象征着家务事的卡片。以前妈妈身上的沉重在孩子们的努力下变得轻松了,此时孩子们也会不由自主的长舒一口气。

  三、联系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体会妈妈的辛苦,升华情感。1.我们的故事就到这儿结束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每家都有很多的家务事要做。现在回想一下,说说你觉得家里谁干活最多,最辛苦?

  2、如果妈妈此刻就在你的眼前,你最想对妈妈说的是什么?(先老师扮妈妈,之后请两位孩子的妈妈上台来——不事先告诉孩子。)

  3、师小结:家里的事一起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相亲相爱。只要是你们力所能及的事,能做得到得都要一起帮忙做哦,这样家里每个人都会开心。所以,老师给大家一个任务,和家人重新商量一下重新分配一下你家的家务事,好吗?

【设计意图】“如果妈妈此刻就在你的眼前,你最想对妈妈说的是什么?”当妈妈突然出现在上课的现场时,孩子们惊讶了。原先课堂上的所有心得与感悟此刻便有了一个具体的表达的对象——妈妈。此时,丰富的情感会如开闸的水奔涌而出,“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相信在场的所有人都会热泪盈眶的……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