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6篇(普通心理学知觉教案模板)

时间:2022-07-20 08:49:5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6篇(普通心理学知觉教案模板),供大家赏析。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6篇(普通心理学知觉教案模板)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1

  感觉是什么

  什么是感觉 我们先讲讲什么不是感觉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间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 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的 所研究的 所定义的感觉 比如说有的同学说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 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 指的是你对她的爱慕

  还有的同学说 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 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 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 指的是你的意识 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

  这是一个很长的定义 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 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 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 一个就是视觉系统 一个就是听觉系统 一个叫皮肤触觉系统 一个叫嗅觉系统 当然还有一个叫味觉系统 那么这种感官系统采收了 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的 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 一个是它的信息的来源

  康运作,然而由于实验被认为过于残酷,而最后被终止。 感觉剥夺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感觉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恐怖

  那么有了感觉 我们的生活又会不会变得非常得美好 心理学家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发现感觉其实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快 积极 主动

  一个是靠着我们鼻子里的嗅球 一个是靠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 来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 感应和理解

  味觉和嗅觉 其实是紧密相关的 在很多时候 我们人的舌头 其实不一定能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滋味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加以帮助

  比如说我们在感冒的时候 为什么尝不出来食品的味道 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 使我们很难体会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现在我们心理学家已经知道 人类的这个味觉应该是有四大类 苦 酸 咸 甜 我们对苦味的感觉是最敏感的 其次是酸 再其次是咸味 对甜味的感觉敏感力最低 所以我们有那么多人的吃甜食不知道已经吃了很多 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的敏感是最差 是最少的

  现在还有一个学术上的争议 就是有没有

  一般来讲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是比较客观的 而知觉呢 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 是比较主观的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心理学家有过很多的辩论 形成两种加工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 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 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詹姆斯·吉布森)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理查德·格雷戈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至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 知觉相对于感觉 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

  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还有的就是相关律 有相关系的一些东西 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音。鸡尾酒会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但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也不是截然不变的 在特定的情况下 我们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其实可以进行互换

  我们关注什么东西 它就成为的对象 不关注的就成为了一种背景

  这两个街景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你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之下 那么你对周围世界街景的注意和理解 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学实验 这有两张照片 表现的是机场的情景

  比如说著名的两可图 你就可以看见两个不同的事物 而这种现象的形成 就是因为我们不时的变换我们关注的对象和不关注的背景

  除了选择性和整体性以外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理解性 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 是加以理解 分析 判断 有的时候还要加入自己主观的体验 主观的经验和主观的期望

  知觉理解性:知觉理解性就是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记录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你觉得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机场 还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由于我们的理解不一样 我们对机场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关注背景

  下面啊 就请大家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在下面的视频中你会看见一个鱼缸的图形 你看一分钟看看你能记住什么样的东西

  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两个照片 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对象

  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 这两张照片 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你能告诉我刚才的鱼缸中 都有哪些事物 你是看见了鱼缸 还是看见了鱼 你看见了蜗牛没有 你看见了水草没有 你看见了气泡没有

  心理学家Nisbett和Masuda他就发现 日本人 中国人往往容易关注鱼缸的背景 而美国人容易关注鱼缸的视觉的对象 他关注的对象就是前面三条大鱼 而亚洲人更加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的事物 除了鱼缸以外

  我们看街景 其实也有知觉的理解性的差异的存在 因为不同经历的人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关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日本的街景再看一看美国的街景

  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 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上 艺术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 心理学研究发现 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 受到了我们知觉理解方式差异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2)

  Nisbett和我 还有我们的同事 多年来从事的一个工作 就是分析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差异 我们发现东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背景 而西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对象

  我们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段 很多其实就是充分地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 我们的长卷技术 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步换 景和借景 我们的鸟瞰技术 俯瞰技术 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 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

  而西方的艺术 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对象 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对象的表现手段 比如说在很多西方的艺术绘画中间 对象非常的巨大 鲜明 背景往往处理的非常得黯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

  西方人的知觉方式 更多的是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 我们东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采用动的知觉方式 这就是审美艺术 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同的关注度 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 这就是著名的棒框实验

  虽然我们感官感觉到刺激它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 不变的 稳定的

  知觉恒常性: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这种恒常性有很多的表现方式 一个叫做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

  如果你要在右边的框里头 画一个跟左边垂直线一样长的线 你画多长

  如果你画得跟左边绝对长度一模一样 那么你就是相对独立的画法 因为你不关注框的大小

  但是如果你画的长度相对而言比左边的线要短 因为右边的框比较小 你就受到了框的影响 这就是相对场依存的认识方式

  心理学家发现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做棒框实验的时候 它的长度 画法是不一样的

  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东方人相对而言受框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的长度线画得比较短 而西方人不受框的影响 所以他的线画得就和左边的一样的长 他们是绝对的认识 我们东方人倾向的是相对的认识 这一研究最近有神经科学的证据 因为让东方人和西方人 在进行各自欣赏的表现方式的时候 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 就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 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方面 他使用的认知资源就少

  这种知觉的差异 甚至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次上 最近的研究发现

  还有一个叫颜色恒常性

  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嘁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另外一个叫做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呢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睛 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 它是用视网膜平面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 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 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 必须转换成一种三维的信息 那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现象

  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加工里头 产生出三维的世界的印象 我们心理学家发现 我们经常要用一些线索 主要是有两种线索

  一个叫做双眼线索 就是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视觉的不同 来知觉三维的世界 还有的是单眼的线索

  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现方式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要少 而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 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 与之相反 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少 而进行绝对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 这就是知觉的理解的文化差异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做恒常性

  双眼线索:双眼线索是双眼共同提供视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

调双眼的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度的线索,包括视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等。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产生的 有一个心理学家吉布森 设计出了著名的视崖实验 来研究人类的深度知觉 它的形成以及它的表现方式 视崖实验是这么进行的 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可以单凭一直眼睛即可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其他的研究者利用由埃莉诺·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明的视崖。有机玻璃板的一面是涂有颜色的浅侧,另一面是透明的深侧,在下面有一张花格布,造成一种会掉下去的幻觉。“过来,卡梅伦”,这个刚回爬的男孩将穿过深侧,“你能过来吗?”“哦”“好样的”“好孩子”“卡蒂,你在所什么?你能爬过来的”“来这里”这个已经会爬一个月的婴儿将不会爬过去,视崖被用来研究深度知觉以及恐惧感发展,从八个半月开始,儿童将不会穿过视崖。这种新的对视崖的高度的恐惧情感可能是由爬行的新经验获得的。

  视崖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深度知觉 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但是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类的深度知觉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一些从小生长在浓密的热带雨林里头的部落人来讲 他们没有接受过有距离的事物 所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封闭 狭小 胆怵的 没有这种距离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经验和印象

  如果给他们看有深度知觉的图形 他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曾经美丽地表达了眼睛对于我们的意义 他说眼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美好的礼物

  其实上帝赋予我们的礼物不光是眼睛 我们所有的感官系统 甚至我们的大脑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 让我们活得积极 快乐 幸福 这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美妙

??????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2

  三 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3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8

  三 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人类第二大非常有效的感官系统,就是我们的听觉,主要器官是耳朵,那么听觉的输入信息,就包括对声音的频率、音高和音色的分析,这些都要借助我们的听觉系统来欣赏。

  人类另外两个有用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嗅觉和味觉,一个是靠着我们鼻子里的嗅球,一个是靠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来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感应和理解。味觉和嗅觉是紧密相关的,在很多时候,人的舌头,其实不一定能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滋味,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加以帮助。比如说我们在感冒的时候为什么尝不出来食品的味道,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使我们很难体会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现在我们心理学家已经知道,人类的这个味觉应该是有四大类:苦、酸、咸、甜。我们对苦味的感觉是最敏感的,其次是酸,再其次是咸味,对甜味的感觉敏感力最低,所以我们有那么多人的吃甜食不知道已经吃了很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的敏感是最差、是最少的。现在还有一个学术上的争议就是有没有第五种味觉,这个味觉可以用中国词“鲜”来体会,就是我们煮海带所产生的那种味道。有学者认为我们人应该有这样的一种鲜味,但是还有些学者不承认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器官的存在。

  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躯体感觉,就是触觉,当被接触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人类的触觉在生存进化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人和动物在六千万年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接触,触觉给我们带来舒适、安全、幸福、快乐的感受。

  2 感觉的作用

  感觉有什么作用呢?感觉主要是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如果没有感觉的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的体验、什么样的心理的反应。有心理学家还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名字就叫做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感觉,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恐怖。

  那么有了感觉,我们的生活又会不会变得非常得美好?心理学家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感觉其实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快、积极、主动。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研究一下人类的触觉对于我们的意义,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的电话号码,如果你不碰他的话,你成功的概率也许只有10%。但是如果你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轻轻地接触了对方的上肢,你就会得到20%的肯定的回应。同样的是,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亲人之间,如果有很多的肢体的接触,我们的感情就会变得更加的深刻,更加的有意义。现在我们有些亲人之间、有些夫妻之间,连手都不碰,爱情如何产生,触觉对于我们确实是非常得重要。如果我们要真实的认识世界,仅凭我们的视觉 触觉 味觉 嗅觉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整体的加工。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感觉甚至可能是有错误的,比如说昨天晚上我下班回家,我就觉得路上有一个大石头,猛踩刹车,仔细一看不是石头,是阴影,那么这种感觉的刺激误认为是石头,还是需要我们的大脑进行分析、判断、解释,这种分析、判断、解释和信息的综合,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知觉。

  知觉的特性(1)

  知觉是我们人脑对刺激物体的整体的观察、感受、整合、加工和解释。感觉和知觉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般来讲,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是比较客观的;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是比较主观的。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心理学家有过很多的辩论,形成两种加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詹姆斯·吉布森

  自上而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语气,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理查德·格雷戈里

  知觉相对于感觉,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第一就是它的整体性,知觉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鼓励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下面我们请大家看一张图,那么你对这个图的认识,就不是一个局部的、分割式的认识,而是一个整体式的认识,这个认识我们心理学家叫做格式塔,Gestalt,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学说,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的心理学认为,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组织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个叫做接近律,接近律是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相接近的东西,我们把它容易形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个叫做相似律,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就是相似的东西,我们容易把它认识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个叫连续律,是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就连续的个体,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第四个就是相关律,指的是将图形看出一个格式塔而不是部分。有相关系的一些东西,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1969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殷发现,人类的整体的知觉还有一个未知的效应,也就是说在正面看的加工的刺激,我们加工的比较快比较准确,倒置过来以后这个刺激我们就加工的非常得慢,而且非常得不准确,最有名的就是面孔的倒置效应。把我们一个熟悉的面孔倒过来,我们就看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貌。

  知觉的第二个特性是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对周围所有的刺激进行知觉,我们只能有选择的知觉部分的信息,那么被选择的这部分信息,我们就叫做知觉的对象;那些没有被选择的,就叫做知觉的背景。一般来讲,知觉的对象是鲜明的、具体的、可记忆的;而知觉的背景,经常是被我们忽略的、不鲜明的,就像老师讲课的时候,老师讲的话就可能是大家知觉的对象,老师身后的背景,那么就是知觉的背景。你可能记得我说的话,你不一定记得我周围的这些背景的一些变化。但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截然不变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其实可以进行互换,我们关注什么东西,它就成为的对象,不关注的就成为了一种背景,比如说著名的两可图,你就可以看见两个不同的事物,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就是因为我们不时的变换我们关注的对象和不关注的背景。

  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的其他的对话或噪音。鸡尾酒会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除了选择性和整体性以外,知觉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理解性,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是加以理解、分析、判断,有的时候还要加入自己主观的体验、主观的经验和主观的期望。

  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下面的视频中你会看见一个鱼缸的图形,你看一分钟看看你能记住什么样的东西,你能告诉我刚才的鱼缸中,都有哪些事物,你是看见了鱼缸,还是看见了鱼,你看见了蜗牛没有,你看见了水草没有,你看见了气泡没有。心理学家Nisbett和Masuda他就发现,日本人、中国人往往容易关注鱼缸的背景,而美国人容易关注鱼缸的视觉的对象,他关注的对象就是前面三条大鱼,而亚洲人更加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的事物。除了鱼缸以外,我们看街景,其实也有知觉的理解性的差异的存在,因为不同经历的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关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日本的街景再看一看美国的街景,这两个街景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之下,那么你对周围世界街景的注意和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学实验,这有两张照片,表现的是机场的情景,你觉得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机场,还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由于我们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对机场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关注背景,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两个照片,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对象,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两张照片,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上,艺术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到了我们知觉理解方式差异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2)

  Nisbett和我还有我们的同事,多年来从事的一个工作,就是分析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差异,我们发现东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背景,而西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对象。我们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其实就是充分地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我们的长卷技术,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和借景,我们的鸟瞰技术、俯瞰技术,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清明上河图),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而西方的艺术,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对象,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对象的表现手段。比如说在很多西方的艺术绘画中间,对象非常的巨大、鲜明,背景往往处理的非常得黯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西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是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我们东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采用动的知觉方式 这就是审美艺术,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同的关注度,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这就是著名的棒框实验。如果你要在右边的框里头,画一个跟左边垂直线一样长的线,你画多长,如果你画得跟左边绝对长度一模一样,那么你就是相对独立的画法,因为你不关注框的大小,但是如果你画的长度相对而言比左边的线要短,因为右边的框比较小,你就受到了框的影响,这就是相对场依存的认识方式。心理学家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做棒框实验的时候,它的长度、画法是不一样的,东方人相对而言受框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的长度线画得比较短,而西方人不受框的影响,所以他的线画得就和左边的一样的长。他们是绝对的认识,我们东方人倾向的是相对的认识。

  这一研究最近有神经科学的证据,因为让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进行各自欣赏的表现方式的时候,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就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方面,他使用的认知资源就少。这种知觉的差异,甚至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次上,最近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现方式的时候,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要少,而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与之相反,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少,而进行绝对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这就是知觉的理解的文化差异。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做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虽然我们感官感觉到刺激它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不变的、稳定的,这种恒常性有很多的表现方式: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象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它是用视网膜平面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必须转换成一种三维的信息,那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现象。

  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加工里头,产生出三维的世界的印象?我们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经常要用一些线索,主要是有两种线索,一个叫做双眼线索,就是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视觉的不同,来知觉三维的世界。还有的是。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出了著名的视崖实验,来研究人类的深度知觉,它的形成以及它的表现方式,视崖实验是这么进行的。

  视崖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深度知觉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但是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深度知觉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一些从小生长在浓密的热带雨林里头的部落人来讲,他们没有接受过有距离的事物 所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封闭、狭小、胆怵的,没有这种距离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经验和印象,如果给他们看有深度知觉的图形,他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美丽地表达了眼睛对于我们的意义,他说眼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美好的礼物。其实上帝赋予我们的礼物不光是眼睛,我们所有的感官系统,甚至我们的大脑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让我们活得积极、快乐、幸福,这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美妙。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3

  感觉和知觉

  1 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A 外部感觉 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

  Eg: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触觉 温觉 冷觉 痛觉)

  B 内部感觉 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Eg: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饿、胀、渴、窒息、性、疼痛)

  2 感觉性:感觉器官对是以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阈限量低,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感受性高)

↓→

  so 感受性 与感受阈限 成反比 eg:嘈杂环境 阈限高,感受性低

{Ps:一个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

  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合刺激} 感觉阈限种类: A 绝对感觉阈限 →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 绝对感受性

↓→ 是一个范围 最小刺激强度(下限) 最大强度(上限)

  B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 差别感受性

↓→ 一个人察觉到的差别越小,差别感觉性越高

3.德 韦伯定律 费希纳

  公式: ▲I = I / K (▲I → 差别阈限 I → 原刺激强度 K → 常熟)

  感觉现象

  1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 光适应 (快):一两分钟

  B 暗适应(慢):30-40分钟

  保护暗适应 → 戴红色眼镜(波长620纳米) → 视紫红质不会分解

  2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A 正后像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 eg:灯亮 → 灯灭 → 视觉形象亮的灯 B 负后像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eg:红色 → 蓝绿色(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 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3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

  A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eg:红花绿叶

  B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eg:先苦后甜 4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Eg:看见蓝色 → 蓝色(视觉) 感到清凉)

  PS: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不存在,这个现象很特殊,而且长大后会消失

  各种感觉 视觉(枕叶)

  1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光波)在380mm--780mm之间

  2 视网膜: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

  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神经 → 大脑皮层枕叶后端)

  3 视细胞层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A 椎体细胞(明视觉器官)→ 中央窝 → 强光下起作用 → 分辨物体细节 颜色

  B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 视网膜边缘 → 对弱光敏感 → 分辨明暗 轮廓

  4 颜色包括:彩色 非彩色

  A 彩色:色调 取决于光的波长,长波的红→ 短波的蓝紫

  明度 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越明亮

  饱和度 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灰色比例大,饱和度小(所有颜色都有灰)

↓→ 三棱镜从太阳分出来的彩虹 是最纯的颜色 饱和度百分比 B 非彩色:灰色 无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 明度:黑 → 白

  5 视觉缺陷的人靠明度差别来辨认颜色

  造成原因:隔代遗传、隐形基因 听觉(颞叶)

  A 16--HZ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

  100--4000HZ的声波最敏感 老年人对声音的丧失是高频声音 次声

  超生>2000HZ

  B 听觉特点:

  心理量

  物理量

  音调

  声波频率

  响度

  声波幅度

  音色

  声波波形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过于敏感者出现:晕车现象 运动觉(动觉):肌肉、筋腱、关节中 机体觉(肌体觉):内脏感觉

  痛觉: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放射性现象)

  皮肤痛

  对肌体有保护性作用(具生物学意义)、最难适应、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及环境影响

  知觉

  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协同的结果、受个人知识经验影响)

  基本特性

  A 整体性 各部分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反映

(整体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

  B 选择性 有选择地感觉外界物体(两可图形:对象与背景的变化)

  C 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D 理解性 用过去经验加以解释,用词揭示

  种类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 立体电影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视觉运动的错觉:似动现象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知觉有固定的倾向

  行重错觉( 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 )

  视听错觉(画面中声音及其发声体形象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

  倒飞错觉(飞行员在空中丧失了对自身飞机与飞行环境的识别能力)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4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对象(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来划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以及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的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只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当有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的剑客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叫做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如:动画、电影、电视的制作原理。(;两静相继出现)

  诱发运功: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一动一静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香烟或者烟头,并注视这个光点,你看到光点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的。(一静) 运动后效:注视飞速运动的火车后再看周围的树木,树在往相反的方向运动(一静一动先动后静)

4.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晕轮效应: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的品质,特征的知觉。

  刻板印象: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者对人概括化的看法。刻板印象潜在人的意识之中。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营影响。 光环效应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和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的特性。的那个人在注意某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伴有情感情绪的体验,还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注意的特点: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的意志和努力的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作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刺激的特点(强烈、新异,变化,对比,起指示作用的刺激)和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主体的知识经验)(窗外的而歌声)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四个方面:对活动目的的了解,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合理组织活动,排除内外干扰。(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电脑打字盲打)

  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 注意的品质特性: 注意广度、范围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5

  感觉与知觉

  感觉就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而知觉就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感觉是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低级阶段;知觉则是整体属性的反映,是高级阶段。两者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在首例感觉剥夺实验—麦克吉尔实验中,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让被试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在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许多被试都大睡特睡,或者思考其他事情。然而,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种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才能恢复正常。感觉剥夺能够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涉及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也触及了诸如态度、遵从、动机与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些主要体现在注意力涣散,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某种活动;思维的混乱,不能明晰地思考问题;知觉能力的损伤,不能正常地进行感知活动和分析;想象能力的畸变,有些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被试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使被试产生痛苦和想逃脱的愿望。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基础上的。有机体在每一年龄阶段都和它的环境不断发生交往,被试对实验环境的出乎意料的反应,正是其离不开所处环境的证明。形成人们的知觉和注意的习惯方式有赖于我们早期所受的环境影响。换句话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主要只听见本民族的语言,因而被剥夺了非常丰富的听觉经验。在我们还是婴儿时,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使我们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剥夺感觉就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和复杂的心理现象。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认识环境是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迫切更强烈的需要。处于感觉剥夺情境的被试,虽然生理的需要、物质的享受得到了满足,但是更高一级的认识上的需要却受到了抑制。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产物,离不开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环境。

  感觉的产生流程也是有趣的。外界刺激发出刺激信号,感受器将物理信号的物理形式转化为能被神经系统加工的细胞信号,然后神经细胞通过觉察器整合信息,提取刺激的大小、强度等信息,最后由大脑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形成我们的感觉。感觉又分为视觉、听觉、前庭觉和痛觉。视觉的产生流程是视觉的感受器即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其中椎体细胞感受白天的光线,杆体细胞感受黑夜光线(暗适应),神经细胞就是双极细胞,它可以整合感受器发来的神经冲动,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形成视神经,将外面的视觉信息传递给大脑,水平细胞则负责连接感受器,而无轴突细胞连接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视神经在视交叉处分为两支,一支进行客体识别,一支进行位置识别。视觉系统有很多独立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中的神经细胞分别感知物体的颜色、形体、对比度等信息,最后视觉系统各个通路协同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物体的信息。而听觉的感受器则是耳蜗中基底膜的毛细胞,当毛细胞弯曲时,它将刺激神经末梢,将基底膜的物理振动转化为神经活动,神经冲动将通过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传入两侧大脑,大脑中的颞叶的叶皮层对各种信号进行加工,就产生听觉。前庭觉的作用就是告诉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头部如何去根据重力确定方向。前庭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中充满液体的导管和囊中的小纤毛,这些结构会告诉你怎么运动。前庭觉的丧失会导致容易失去方向感、摔倒或头晕。痛觉则分为伤害性痛觉和神经性痛觉。感觉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阀限来度量。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则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对事物进行反映时,往往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就知觉到这一事物的整体。不可能离开事物整体去感觉它的个别属性,因而很少有纯粹的感觉。知觉有两种加工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即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灵的层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另一种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即往往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观认识。情境和期望对知觉的辨认与识别具有一定的影响。

  知觉的过程与感觉有所不同。感觉就是把物理能量转化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知觉组织包括一系列简单特征如颜色、边界、线段等综合,形成可被再认的客体的知觉。感觉是零散的,知觉是整体性的。在识别与再认阶段,人把识别的物体赋予心理上的意义。这种识别过程需要理论、记忆、价值观、信仰及客体态度的参与。知觉的注意过程分为前注意,选择性注意和不被注意信息。前注意指很多信息是没有知觉的参与下进行加工的,特点就是单一特征的注意要远胜于组合特征。所以危险的标识一定要选择单一特征物。选择性注意就是指人们对刺激驱动的刺激物注意程度会远胜于目的,指向选择刺激物。不被注意的信息仍获得了加工,如上课没注意听讲,会隐隐知道老师讲过这个问题,但具体讲什么不知道。知觉的组织过程中图形、背景和封闭性是十分重要的。图形和背景指的是在知觉组织的过程中,当人看到一幅图的时候,更倾向于区分图形与背景。图形指的是最前部的类似于客体的区域;背景是用来突出图形的幕布;很多两可图形就是图形和背景可以颠倒置换。封闭性是指人倾向于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刺激仅仅给予角度,但是自己却为它们提供了边界。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的特性。选择性就是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因素。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把它感知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定律有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和封闭律。知觉的理解性就是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语来标志它。知觉的恒常性就是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觉开始的。通过感知觉,人们获得了关于周围事物的特性以及自己身体方面的最初的感性认识。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感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是它却给高级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基础。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无不建立在感知觉的基础之上。感知觉的信息维持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必须保持一种信息平衡。信息过载以及信息不足,甚至感觉隔绝都会造成严重的机能障碍。强光和噪音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而如果剥夺了一个人的感觉,完全不能感受外界刺激,也会损害他的心理机能。人在清醒时,需要不断地通过感知觉与外界保持直接的、经常的联系,不断获得适量的信息,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保证有机体能在环境中正确定向。

  我们在学习感觉与知觉后,可以利用好感知觉来更好地认识世界。首先在感觉上,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错觉现象,如常见的箭形错觉、时间错觉和运动错觉。我们在学习后就会有意识的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而非事实。感受性可以在实践性中训练提高。在知觉中,在辨认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时,会有意识地换个角度去思考,而非之前的不懂变通。

感觉与知觉教案模板共6

  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差别感受性

5、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6、知觉的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

8、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整体性

10、时间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于感觉器官事物的()的反映。

2、我们一般把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分为两在类()和()。

3、并不是任何刺激物都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要使感觉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和()。

4、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

5、人能够觉察出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做()。

6、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

7、某个分析器刚刚能够觉察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

8、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关系。

9、在一系列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叫做()。

10、是指()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联觉并不会引起()的变化。

11、()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的深入和发展出,()作为知觉的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中。

12、知觉的产生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并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和()等各种心理特点所制的。

13、时间知觉的指()。

14、运动知觉是指()。

15、错觉是指()。

16、知觉的理解性受个人的()、()、()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7、知觉恒常性大多数表现在发下几个方面:()、()、()和()。

三、判断题:

1、盲人的听觉特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

3、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

4、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

5、只要有感觉器官,感觉就可以产生。 ()

6、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而并不十分重要。 ()

7、眼睛是视分析器,耳朵是视分析器。 ()

8、感觉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源泉,是人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

9、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正比的关系。 ()

10、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

11、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

12、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

13、感觉和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所发人们很难获得单纯的感觉。()

14、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因一时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

四、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巧玲珑,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 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7、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8、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 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9、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的过程。 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1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 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2、对联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 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4、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5、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6、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7、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8、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B、知觉选择C、知觉理解D、知觉整体

19、人的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的能力称为()。 A、时间知觉B、生物钟C、时间估计D、时间错觉

20、人的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 A、观察B、认识C、观察力D、知觉的理解性

五、分析题:

1、万绿丛中一点红。

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5、将一根木棒的一截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

6、吃了甜糖以后,吃桔子格外酸。

7、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8、同样听一个报告,本行的专家与对这个地球知道很少的人,所得到的收获就截然不同。

9、强光照射下的煤块的亮度远远大于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人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

  10低年级学生常混淆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如把6看成9,把“折”看成“析”等。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感觉?它具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感觉阈限?怎样测定人的感觉阈限?

3、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4、什么是感觉对比?

5、什么叫适应,什么叫暗适应和明适应?

6、什么叫联觉

7、知觉具有哪些种类?

8、知觉有哪些特征?

七、问答题:

1、什么是知觉?它和感觉什么联系的区别?

2、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

3、如何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组织好教学?

4、讨述感觉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5、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