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必备9篇

时间:2023-08-24 12:56:48 教案

  【简介】本文是会员“yuzkv91960”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必备9篇,供大家参阅。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1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内容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

  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即分度值是。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二、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三、课后练习

  l、课本P85,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没计。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84。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五、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3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用具:

  1.演示用:激光手电,平面镜、水雾、光的反射仪、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2.学生用:光的反射仪等

  六、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来给大家玩个魔术。正当学生欣赏米老鼠时,忽然放上平面镜,一下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

  小游戏:借用镜子,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屏幕上的目标字(不能直接射向目标字)。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