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3篇(诗三首 教案)

时间:2022-11-04 01:17:08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古诗三首优秀教案3篇(诗三首 教案),供大家参考。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3篇(诗三首 教案)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1

  教材简析

《出塞》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吟咏了出征人守边的战斗豪情和对和平生活的祈盼。《春望》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前4句写景,借景抒情;后4句叙事,借叙事抒情。全诗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情感。《马上作》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七言绝句,表达了一个军人为国尽忠的豪情和戎马生涯的英雄本色。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线,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佳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的意境中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感。

  教学目标

  1苯柚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崩识敛⒈乘腥首古诗。

  3比鲜端线格内的7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教学重、难点

  1倍炼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彼卸凉攀,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笨吻安贾醚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以及诗人的其他诗篇。

  2惫彝蓟蚩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钡既耄何夜的古诗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你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诗。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2毖习第1首《出塞》。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奔蛞介绍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15年(727年)中进士,授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起,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他的七绝多用乐府旧题,或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或表现宫女思妇的愁怨,在简短的篇幅中能容纳多种景象,融进复杂的情感,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他的诗语言简洁洗炼,韵味深长。

  2苯馐题。

  塞:边塞。

  3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潦文,做到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诗句。

  4苯淌Ψ抖痢

  5敝傅佳生读好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学生朗读,读好节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学生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6弊远磷晕颍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诗的大意。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7奔体交流。

  结合历史知识理解诗句的含义。提出疑问,梳理共性问题。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倍亮苏馐资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辈シ趴渭,出示边塞的风光图片,感受边关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3敝傅祭识燎傲骄洹

  4苯彩隼罟憬军的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作铺垫。

  5碧寤帷安唤泻马度阴山”中诗人表达的人们世世代代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6敝傅祭识梁罅骄洹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弊杂勺楹狭废岸痢

  2闭故靖鲂灾该读。

  3笔ι互动背诵读。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六、拓展延伸,积累提高

  1笔占一些王昌龄的诗读一读。

  2笔占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苯淌介绍诗人及《春望》的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人。他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兼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里,这对他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终生以诗歌关注国计民生的伟大现实主义大师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与壮游期,困守长安期,战乱流离期和飘泊西南期。756年6月,“安史”叛军下唐都长安。7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鹿阝州的羌村,自己前去投奔,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诗人在长安城内忧虑国家命运,惦念家人下落,于公元757年3月写下了这首《春》。

  2卑迨椤洞和》,解题。

  春望:春天在高处远眺。

  二、感情朗读,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

  1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潦文,做到把字读正确,读通诗句。

  2苯淌Ψ抖痢

  3敝傅佳生读好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读中初步认识“溅、恨、抵”三个生字。

(2)学生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弊远磷晕颍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5碧寤崆楦校培养想象力。

(1)读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诗人看到这些景象,是怎样的心情?(凄怆之情)

(2)美好的春景,在诗人看来却“花溅泪”“鸟惊心”,这是为什么?

(3)指导朗读前四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4)国家沦陷,忧虑国家命运;无法和家人团圆,倍感思亲;诗人“白头搔更短”,直至“浑欲不胜簪”这种愁,这种痛,你能体会出来吗?

(5)带着这种愁,这种痛,感情朗读后四句。

  三、背诵全诗,总结归纳

  1毖生自由练习读。

  2闭故靖鲂灾傅级痢

  3笔ι互动背诵。

  4弊芙崛诗的表达方法:前4句写景,借景抒情,后4句叙事,借叙事抒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课外收集、阅读杜甫有关忧国忧民的诗篇。

  第3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敝该背诵前两首诗。

  2苯樯苁人的生平。

  本诗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诗作。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戚继光出身将门,从嘉靖34年(1555)开始,他招募“戚家军”,在浙江抵抗倭寇,成为抗击倭寇的主力,在抗倭的战斗中连连大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后辞官归乡,病死于家中。戚继光堪称军事家,对练兵、冶械等都有独特创见。

  本诗是戚继光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他以浅显的笔调,描绘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表达了一个将帅对国家的忠诚和报国之志。“马上作”即骑在马上吟出的诗作。

  3币导学习《马上作》。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毖生自读,认识“驱、驰、戈”三个生字。

  2苯淌Ψ抖痢

  3敝傅佳生读好节奏。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4毙∽楹献鳎根据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5笔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无比自豪之情。

  6毕胂笠幌抡馕唤军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

  三、朗读、背诵

  1敝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北乘小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海军名将邓世昌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以填空形式完成。(参考:劈波斩浪白云蓝海乘风舰上行)

  舰上作

()报主情,()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

  五、识字、写字

  1背鍪旧字卡,巩固识记生字。

  教师示范,重点指导写好以下字:塞秦恨欲驱横戈。

  2毖生描写生字后,独立书写。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2.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个案设计

  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

  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个案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

  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个案设计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个案设计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

  个案设计

  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个案设计

  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个案设计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像,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像。)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附:板书

  第三课时(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读古诗三首,填空。

  1、《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代诗人()。

  2、《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代文学家()。这首诗描写了()季节()中的美景,题目的意思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代诗人()。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情感的诗。

  三、多音字组词语。

  四、读古诗,回答问题。

  1、《望庐山瀑布》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在描写瀑布的语句中你看出诗人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2、《山行》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晚秋的美景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作者不直说“我忆兄弟,兄弟忆我”,而是用写什么来衬托思念家人情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一、香炉 庐山 瀑布 枫林 霜叶

  二、1、唐 李白

  2、唐 杜牧 深秋 山间 在山中行走

  3、唐 王维 思念家乡亲人三、四、1、站在山脚下远望瀑布。抓住瀑布形长,水流快色白有光泽。

  2、寒山 石径 白云 枫林

  3、用写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唯独少我一人来衬托思念家人的情怀,使情更加深远。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3

  品读中体验整合中悟情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教学理念】

  这三首古诗词同是写景的,通过将同一主题的三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拟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同构文本的诗意,再比较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体会诗人不同的意境和心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设计意图:王国维说:入境始于亲。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它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⑴ 过渡语引入。

⑵ 品读《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⑶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⑷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2、学习《忆江南》: ⑴ 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江南美景的理解。

⑵ 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赏读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忆江南》。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外两首。

  2、推荐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必做)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选做)

【教学实录】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敬亭山,游览洞庭湖,追寻江南美景好吗? 生:好!(课件出示三首诗)师:下面大家先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完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生自读古诗)师:谁来读读这三首诗? 生:我来。(读诗)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他“旧曾谙”读错了。师:你来读读看,好吗?(适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生读诗)师:大家一齐来将三首古诗读一遍,好吗?(生齐读)师:大家认为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呢? 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生: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生:《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写现实中作者看到的景物,《忆江南》写的是诗人回忆中的江南美景。生: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师:哦?你是怎么知道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的啊?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第三首诗跟以前我们学习的诗不一样,每句诗的字数不一样,于是我就问我爸爸,爸爸告诉我说《忆江南》是一首词。

  师:哦,你真棒啊,善于观察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真好!《忆江南》的确是一首词。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也有固定的格式。词与诗歌是有所区别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去搜集一下这些方面的资料。

  师: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敬亭山、洞庭湖和江南美景吧!生:好!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三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生认真学习)师: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问题自由交流、发言。生:我知道了《望洞庭》描写了湖水和秋月。生:《独坐敬亭山》描写了孤云和众鸟。

  生:我知道了作者观察的地点是不一样的。师:你从哪里发现观察点不一样呢?生:《望洞庭》作者是在远处看的,从“遥望”一词可以看出来;《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李白就在敬亭山,孤云和众鸟他都看不到了,只看到敬亭山。

  生:我还体会到了李白很孤单。

  生:老师,我觉得洞庭湖很美丽,敬亭山不美。

  师:哦?你为什么会觉得敬亭山不美呢?告诉同学们你的想法好吗? 生:作者没有描写敬亭山啊,所以我感受不到它的美丽。师:同学们,你们大家认为呢? 生:我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从“相看两不厌”可以看出来。如果不美丽,李白会“看不厌”吗? 生:我也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只是因为鸟儿们都无影无踪了,白云也飘远了,李白此刻孤身一人,感觉很孤单,所以没有心思欣赏美景。

  师:说得对,李白是因为感觉到孤单而没有心思欣赏美景,那刘禹锡呢?他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描写得很美丽!从“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的确很美丽!师:大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这些诗句的吗? 生: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生: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师:大家认为这两个比喻怎样? 生:很好,形象逼真。

  师:是啊,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愉快的。生:轻松自然的。

  师:李白通过众鸟飞尽和孤云独闲,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而刘禹锡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愉快轻松的心情。都是美景,为什么人的心情却不一样呢?下面这组文字会告诉大家答案的。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10年的飘泊生活。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许多孤独寂寞之感。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经过洞庭湖,此时的他踌躇满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洞庭湖美景,令人如置身其中。)师:体会到了诗人的不同心境,大家知道该怎样读好这两首诗了吗?试着读一读。(先自读,后指名读)师:大家认为他们谁读得好一些呢?(读后评议)师:知道如何读好了,那么大家带着诗人的感情把这两首诗读一读吧!师:去了敬亭山,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的孤单;经过洞庭湖,我们欣赏到了洞庭湖的美景;下面我们随着白居易的思绪,去江南游玩一番好吗? 生:好!(课件出示《忆江南》)

  师:读一读,再找找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吧!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理解吗? 生: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色的一样。

  师:江水像蓝色的一样?这个理解大家认为有问题吗? 生:不能说江水像蓝色的一样。

  师:那要怎么理解呢?大家看看课文的注释,想想再来说说。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春天到了,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师:你真聪明!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呢? 生:比喻。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词整体再读一遍,再来谈谈自己还知道了什么。(自读后回答)生:诗人是在回忆江南美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题的“忆”字知道的。生:还可以从注释中了解到。“旧曾谙”是过去曾经很熟悉的意思,既然是过去的,肯定是在回忆呀,诗人此时并不在江南。

  生:从“能不忆江南?”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一往情深,十分想念。

  师:江南的风景如画,令白居易十分喜爱,以至在十几年之后依旧念念不忘。你能把这种喜爱与怀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师: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师补充介绍,创设阅读情境)师: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10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我们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想想,假如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改成叙述句,如“天天忆江南”“永远忆江南”好不好呢? 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呢? 生: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一些!师:是呀,这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师:大家再带着诗人对江南的一往情深,读读这首词吧!(生读)师: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李白诗中并没有说自己很孤独,但是我们从他的描写中却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孤独。生:《望洞庭》描写的景物确实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生:白居易离开江南十几年了,他还是那样的依恋,可见他对江南的感情有多深啊!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了这三首诗词,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呢? 生:我们读诗,要能从诗句中体会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就像《独坐敬亭山》抒发了李白的孤独寂寞之情,《望洞庭》表达了刘禹锡的轻松愉悦之情,《忆江南》诉说了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一样。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来点掌声好吗?(鼓掌)师:白居易所作的《忆江南》共有三首,老师将其他两首也给大家带来了,大家先自由读读,再将其摘抄在采蜜本上吧!(生摘抄记录)师:同学们,古代诗人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很多,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这些古诗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将其积累起来吧!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三首描写祖国美景的诗词,这三首诗词都是我国古代诗作中的精品,希望大家都能背诵下来,行吗? 生:行!师:诗人描写的景色是那么美丽,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将古诗所表现的画面画下来,好吗? 生:好!【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主题同构古诗词的内在联系为纽带,通过先整体诵读再对比品读的形式,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逐一教学、割裂教学的弊端,将三首主题同构古诗词进行整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课伊始,我在创设出学习情境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首先让学生整体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诗句,理解文字。而后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再进行对比品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在对话教学中品味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品味诗词意境,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涵咏诗词韵味,深入挖掘诗文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又适时插入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

  3、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古诗教学如果还一味只是让学生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内容反反复复地读、背,这是肤浅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本课的教学借助诗词主题,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