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9 11:48:5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2、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

(3)集体订正。

  2、摘苹果游戏

(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

  846÷6156÷4364÷7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

(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

四、应用

  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

(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

(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4)独立完成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B:小明体重35()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1)5吨=()千克(2)2450千克=()吨()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2,试一试

  8000千克=()吨6吨20千克=()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吨3吨=()千克

  2吨600千克=()千克

  4200千克=()吨()千克

  7吨38千克=()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钟面(上面是7时)

  1.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已经认识时钟,看看现在是几时?(7时)你们昨天7时在干什么?(看电视、吃早餐、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学习,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新课伊始,设疑激趣,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C.中午12时 追问:上午的学习结束,该吃午饭了。是几时?到中午12时为止,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 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2.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1)对口令。(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2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认识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 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2)判断。(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1个梨重180()。爸爸的体重是67()。1头河马大约重1()。1本连环画约重216()。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填一填(教科书第6页:第7题)4 000 g=()kg 9 kg=()g()g=7 kg 6吨=()kg 8 000 kg=()吨()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3在○里填上>、<或= kg○25 g 999 g○1 kg 5吨○5 000 kg 4 800 kg○48吨 56 kg○65 kg 7 kg○7 000 g 2吨○1 999 kg 5 000 g○5吨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4×5=4+()+()+()+()=()7×2=()+()=()

  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2.计算 7×4= 2×3= 8×4= 5×2= 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同学们看,在这样一个大森林里好热闹啊,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 这个大森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吗?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2.教学例1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其主要的方法是:(1)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2)因为:2个一×3=6个一,所以:2个十×3=6个十。也就是20×3=60。

  我们从3个20连加得60,知道20×3得60;但是如果相同加数多一些,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不是很麻烦呢?所以我们得探索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猜想,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引导学生分析出:

  2个×3=6个2盒×3=6盒 我们看着图再进一步分析,(指左图)这里的“2个、6个”是指什么? 2个一×3=6个一。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指右图)这里一盒是多少个鸡蛋呢? 所以这里的一盒是指一个几? 板书:2个十×3=6个十。

  教师:比较一下,2个十×3=6个十和20×3=60是不是一样的呢? 比较2个一×3=6个一和2个十×3=6个十,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百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既然是想乘法口诀来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乘法口诀就非常重要了,同学们能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抽学生用对口令的方式背乘法口诀。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样列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根据你们前面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300×4呢? 连加算式与300×4有什么关联?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300×4又有什么关联?

  怎样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个十×4=12个十3个百×4=12个百

  也就是说,你在计算300×4时,可以怎样想?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300×4=1 200。从中你知道什么?

  这样的口算同学们会算吗?试一试。100×8400×56×600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2.教学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二第2题

  学生口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在口算时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要求学生按题中的要求进行口算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

  让学生独立口算练习二第2题,强调计算的顺序是一竖列一竖列地进行口算。让学生比较每竖列的三道题,从中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右图及填空第2题第2竖列,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第2,3横排,完成后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连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对连线的结果进行订正。(4)用比赛的方式完成第5题,优胜者奖励一面小红旗。(5)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估算过程。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教师:怎么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示下表)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 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要用到估算的地方?举

  一、两个例子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4=10×4=12×4= 3×2=20×2=23×2= 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把你会算的算式计算出来? 其他的题同学们会做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茶杯图。

  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12×4。为什么?

  估计一共有多少个茶杯。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这道题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要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还要用到笔算。我们具体来算一算。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 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 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教师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最后的乘积是多少呢?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吗?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32×2,21×3,22×4。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吗? 教学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1大题第2小题和小棒图。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看着小棒图,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34×2。

  请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大题第1,2组各小题。然后列竖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像这样说出有联系的三道乘法计算题吗?

  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1横排的4个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21×4=33×2=23×3=14×2= 学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前一节课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计算茶杯。看图,要算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算式怎样列呢?

  用前面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这道题,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能具体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进位的吗?

  这21个茶杯又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呢?在竖式上怎样表示2盒零1个。现在明白怎样进位的问题了吧。下一步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除了要把乘出来的积写在十位上,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24×3,47×2,29×3。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通过我们的又一次研究,你觉得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算出结果。抽学生说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进位的。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第3竖列上的3道小题,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3道题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2横排,计算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学生判断后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4)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5)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目标

  1.能应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学习提供动力支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46×4=34×4=53×3=27×6=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完成第24页第6题填一填。看看这些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要求9辆这样的大客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应该怎样想? 怎样才能求出9辆这样的大客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列出:45×9。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45×9后,再追问学生:我们学过口算、估算和笔算,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计算45×9?为什么? 会笔算吗?请同学们算出结果。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再一次强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知道9辆这样的客车最多可以载客405人。下面老师再问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有800名师生,如果都要出去春游,大约需要租用多少辆这样的大客车呢? 通过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吗? 2.教学第25页第8题 出示第25页第8题。

(1)指导学生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式为:买6辆小汽车需要的钱是(57×6)元;买2辆小火车需要的钱是(89×2)元。

(2)指导学生估算出结果:57×6≈360(元),89×2≈180(元)。

(3)指导学生笔算出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且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一下,看两个结果相差多少。

  刚才我们用估算和笔算的方法算出了买两种玩具的钱,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买玩具,什么时候选择笔算?什么时候选择估算? 从中你发现什么?

  看这幅买玩具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6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道理,能应用这一知识正确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0+6=10+0=0+250=8-0=25-0=100-0=0+0=0-0=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鱼缸有几条鱼?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现在两个鱼缸里一共有几条鱼?应该怎么列式呢? 如果列成乘法,该怎么列式?

:如果有100个这样的鱼缸,共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列式?结果等于多少呢? 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再全班汇报。2.教学例1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帮小朋友算一算他们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你能尝试计算吗?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哪儿不一样? 在计算中,你是怎么做的? 3.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计算,请一生板演。

  这两道题都是中间有0的数乘一位数,在计算时,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们在计算406×7时还可以怎么做?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对比计算,你们认为在“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课堂练习

(1)教科书32页上试一试,抽三个学生板演。

(2)教科书33页课堂活动第1题算一算、比一比、议一议。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用不同的策略。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403×2=202×4=7×506= 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

  谁来说一说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要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这个情景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求一共需要多少钱?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那你能估计一下一共大约需要多少钱吗?

  你们可以先小组讨论讨论,想一想,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可以怎么算?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课堂活动第2题。课堂小结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出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根据主要数量关系进行层层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2.能利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能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89×235××3305+87+609 2.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二(1)班有学生48人,二(2)班有学生57人,两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2)二(1)班教室有6排座位,每排坐了8个学生,二(1)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3.揭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科书第37页例1情景图,同学们,这道题你会解答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可以坐207人”这句话? 你是怎么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 2.第37页例1 仔细读题,看一看,比一比,这一道题跟上一题相比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但第2题和第1题比,在解法上有不同的地方吗?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题: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

  第2题: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9×23)现在你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在我们的解答方案后写出你的解答算式。练习七第1题的情景图。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独立解答这道题吗?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和我们前面学的内容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你怎样解答我们今天这节课遇到的这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2,3题

  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求两数差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学会分析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列举出题中的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3.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58×98×-357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2.出示以下题目

(1)一个花瓶可以插9朵玫瑰,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朵玫瑰?(2)有40朵玫瑰花,够插在这样的4个花瓶里吗?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新课教学

  出示第37页例2情景图。

  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什么?那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解答? 怎么估算呢?装得下吗?

  既然肯定不能装完,那究竟这7本相册装了以后还剩下多少张没装呢?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解答呢? 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还剩的相片数=一共的相片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观察上面表中的条件,在这个主要的数量关系式中,什么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求?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还剩的相片数=一共的相片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请在我们的解答方案后写出你的解答算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4题的情景图。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题结果的严谨性。

  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78×6938×6138×5205×3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2.出示以下题目

(1)三年级一班有50个同学,每个同学发4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2)三年级二班有46个同学,每个同学发5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3)三年级一班发了200个作业本,三年级二班发了230个作业本,两个班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

  二、新课教学

  出示第38页例3情景图。

  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它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好了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这道题除了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式也能解答?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它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2题。

  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7~11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1,2题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促进学生乘法运算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2.经历整理与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整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的意识和习惯。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60×4=2×300=80×7=500×6=7×400= 120×3=3×110=7×14=6×210=5×15=

  二、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估算。367×7607×4410×3 学生估算出结果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然后板书估算的方法是: 把不是整

  十、整百的数看做最接近它的整

  十、整百的数来算。能举个例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吗?

  这三道题都用了估算的方法,你们估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这些估算结果谁对呢?

  你认为哪个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呢?

  三、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出示整理与复习第1题,要求学生笔算出结果后,再说笔算方法。学生比较后回答。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不计算直接连线,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明白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2,4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三、东、南、西、北 认识东、南、西、北(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

  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 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2.理解运用

(1)教师:请孩子们看书中47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这个叫做方向标,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联想到其他几个方向吗?(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

(3)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4)指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第(2)小题

  三、解决简单问题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重庆市,看一看,找一找,我们的家乡重庆的东、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

  认识东、南、西、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九第3~4题。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区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经历辨别东、南、西、北方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当你走进校门的时候面向哪个方向?升国旗的时候你们朝着哪个方向?你家的阳台朝着哪个方向?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板书课题: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明确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别方向? 2.结合座位辨认东、南、西、北方(1)初步感知方位

  今天,我们教室里有5个学习小队(学生在教室里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队就座,老师要送每个小队一个好听的名字——瞧瞧

  中心队、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喜欢吗?

  这个小队在我们的中间,我们应该把哪个名字送给他们呢?

  其余4个小队,我们就根据你们在教室里坐的方向来取名,好吗?小朋友们,你们能分清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这是北方队,那其余的几个小队你能说说看吗?

  南和北知道了,东和西又在哪里呢?你怎么知道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中看太阳升起的方向可以确定东方,便可以推测出其他几个方向;也可以用指南针测出北方,再找出其他几个方向。从我们坐的方队中,你还发现了什么?(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方位

  现在全体起立,我们面向东方,看看我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转一下身,当我们面朝南方时,再指指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再面朝西方、北方,看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真会观察,请大家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教室里的方向。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2题

  现在,各小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我想考考大家,(教师走到教室中间)请中心队的孩子起立,面向北方队,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并看看各有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后抽代表向全班交流)教师:请东、南、西、北队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对面的同学坐在什么方向?

  四、反思小结

  五、课外实践

  课外完成练习九第4题。

  认识东、南、西、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例3,练习九第5题。教学目标

  1.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会看简单的路线图(4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49页例3的挂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对话语)。①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②说一说,大象园、天鹅湖分别在斑马园的什么方向? ③说一说,狮子山、长颈鹿园分别在斑马园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愉快的星期天到了,洋洋去动物园玩。她看完了狗熊后,想要去看长颈鹿,但不知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当当小导游,告诉她该怎么走吗?(教师将洋洋的人物图片贴在狗熊馆)

  教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刚才洋洋从狗熊馆到长颈鹿园的行走路线?(抽生再次描述)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洋洋从狗熊馆到长颈鹿园,除了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这种路线,还有别的路线吗? 如果你是洋洋,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解决更多的路线问题

  洋洋的问题我们帮助她解决了,大家真能干!你们还能再当当小导游,介绍介绍怎样才能从狐狸馆走到天鹅湖吗? 小导游们,如果要从猴子山走到鸵鸟园,又该怎样走呢? 4.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请同桌的两个小伙伴合作,扮演小导游的同学根据洋洋同学的提问,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与探究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折一折

  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折一个方向板。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教师示范)

  想一想,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向?(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学生填写如下: 2.辨一辨

  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室的南面在哪里? 3.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上面只标有商场、学校、邮局、医院,中间有一辆小汽车。)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上,小汽车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吗? 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一位叔叔要到银行去取钱,但他迷路了,你能说说银行在哪个方向吗?因为它在东和北的中间,我们通常说成“东北”,而不说成“北东”。

  看一看,在这幅图上,你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有没有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人们常说“四面八方”,现在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吗? 2.及时巩固

  学生尝试完成书中第54页的填空,教师作指导。3.辨认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我们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又在哪里呢? 现在方向板上有8个方向了,我们可以用它帮我们找准方向。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室里的北方,请大家借助方向板,将方向板上的北方对准教室的北方,找出教室的其他7个方向。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教室的8个方向。谁能说说老师现在站在你的哪个方向上?4.课堂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四、全课总结

  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第2~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8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游玩过哪些景点?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游览时,可以先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然后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

(二)二、探究新知

  1.了解各地名的位置

  看一看,在这幅图上有哪些地名?从图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教师:你能说一说各个地名的位置吗? 2.设计路线

(1)教师:你能为小明上学设计一条路线吗?

(2)教师:小明的爸爸在红光厂工作,妈妈在设计院工作,你能为小明的爸爸、妈妈分别设计一条上班的路线吗?

(3)教师:小明放学回家了,你能帮帮他设计一下他回家的路线吗? 学生交流,再指名汇报。

  教师:小明的爸爸、妈妈下班后,回家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 3.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图。

  从图上你发现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交流后回答。只要同学们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通过面试了:(1)小狗要把信送到小鸡家,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2)小狗从小鸡家回到送信出发的地方,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2题、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第4题。

  旋转与平移现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准备

  学具:每位学生自带一根稍粗些的线和一颗略大些的纽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 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做一做。2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教学准备

  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②升国旗③火车的运动④钟表的运动⑤用钥匙开门⑥敲击电脑键盘(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 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重合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2教学例3(1)出示例3(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出示补充的一组图形,深化认识

(1)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2)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4思考与归纳

  思考: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一些图形怎样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集体订正。

  第五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出示例1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1.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2. 2.讨论探索算法怎样计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3.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后,把例1补充完整。4.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2)考考你的同桌,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二)教学例2 1.分析题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得出:有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讨论结果

  4.阅读例2,完成例2的填空同时抽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5.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69÷3=86÷2=48÷4=独立完成后 进行集体订正。提问:观察每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三、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

  3、例4和练习十二第2,3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3.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学具:40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学生抢答,夺红旗。80÷4=50÷5=60÷3= 60÷2=70÷7=48÷2=2.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48÷9=39÷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6÷23.探索计算方法提问:你能计算出得数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3.讨论后学生汇报

  4.让学生阅读例3,并完成填空同时抽学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5.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要求:先分一分,再算一算。过渡: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二)教学例4 1.分析题意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5÷43.探索计算方法(1)试试看,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学生汇报后板书:(3)你能说说每一步的算理吗?(4)分别比较两次余下的数与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阅读例4,完成填空,并注意书写格式。同时抽学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

  三、巩固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83÷2=97÷4=75÷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计算后提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二第3题要求: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

  四、课堂小结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2页练习十二第4~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地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前两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我们将进行这些知识的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出色。

  二、基础练习口算和笔算。完成练习十二第4~7题。

  1.口算(卡片出示)80÷2=24÷2=70÷7=60÷6=93÷3=20÷2= 2.练习十二第4题要求:先计算,再找座位连线。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说说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十二第5题以比赛形式完成,女生做第1组,男生做第2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再进行综合评价。

  4.练习十二第6题让学生任选三个算式计算。看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好。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订正。

  5.练习十二第7题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哪些同学能很快夺得红旗。第1,2大组的同学完成左边的算式,第3,4大组的同学完成右边的算式。

  三、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8,9题。

  1.第8题(1)出示第8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集体订正。

  2.第9题(1)出示第9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名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再小组交流订正。(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学,提问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只要是合理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

  四、全课小结在这节课的练习中,你有哪些进步?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第1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1和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3.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下面各题(卡片出示)90÷3=60÷4=40÷4=80÷4=70÷5=80÷5=2.估算59×3≈91×7≈46×8≈比较几个算式的两个因数,发现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3.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有关估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情境图,分析题意。提问: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2)用什么方法列算式呢?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9÷3(3)探索估算方法。①提问:需要计算出准确的得数吗?为什么?只需要求出大约是多少,所以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只估计是多少就可以了。②小组讨论:教师:怎样进行估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③交流汇报 强调: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于符号连接。

  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

  3.小结并揭示课题教师:比较这些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教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同桌合作完成课堂活动要求:一个学生说一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如78÷4约等于20。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2和练习十三第3,4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去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

  3.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感受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教学重难点

  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50÷5=60÷2=80÷4=90÷3=46÷2=69÷3=2.估算82÷4≈49÷5≈58÷3≈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3.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出示:一个女孩拿着84÷4=41的算式问大家:“这道题我做对了吗?” 2.探索用估算检验除法算式教师:帮助这个小女孩检查这道题,是否正确? 提问: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比较每组里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2.第4题(1)先判断对错,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判断的。(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提高练习出示:讨论58÷3的估算值与准确值有什么关系?94÷5呢?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正确引导后得出。

  五、课堂小结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练习十三第5~9题以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在解决问题中教育学生要珍惜幸福的生活,懂得献爱心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

  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前两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2)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看看哪些同学掌握得最好。

  二、基础练习:计算1.口算(卡片出示)80÷2=70÷5=96÷3=60÷3=40÷4=90÷5=2.练习十三第5题,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3)提问:哪几道算式的估算值比准确值要大?为什么?

  三、提高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检查订正。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十三第8题(1)独立思考完成后,集体交流。3.练习十三第9题

(1)分析题意。你从题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提问:用什么方法列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交流得出:1+7=87+1=89-6=3或9-3=620÷4=520÷5=4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一)教科书第77页例1,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第3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进行正确解题。教具、学具准备

  例1图片,补充例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准备在食堂搞一次聚餐,你能帮帮他们吗?(2)出示例1图。

(3)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根据上面的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找出问题“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中你认为重要的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是重要的。(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95÷8=11(张)??7(人)(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为什么要加1 2补充例题4个轮子装一辆玩具车,83个轮子最多能装多少辆车?

(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理解。(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83÷4=20(辆)??3(个)

(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多余的3个轮子不能装成一辆车,所以要舍去,最多能装20辆。

  3对比巩固对比以上两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拓展在生活中你遇见过以上两种类似的问题吗?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判断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79页练习十四1~3题。

(2)练习:三(1)班第1小组有8人,老师有59个作业本,平均分给第1小组,每人最多得多少个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例2,练习十四4~6,8题。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学具准备 例2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生活中经常有判断快慢、多少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说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标准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1)看看小红和小林正在说什么。(2)出示例2图,获取信息。

(3)能直接进行判断吗?怎么才能判断?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进行适时点拨。(4)说说你们小组判断的标准。(速度、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等)

  33(5)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列式并解答,学生板演。(6)方法有很多种,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

  2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4题,说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你怎么计算的?

  3小结当比较量不一样时,不方便进行比较,就应该找出相同时间内的标准量,如速度、工效等,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5题、第6题和第8题。

  四、课堂小结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3,练习十四第7题,第9~11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知识确定解题思路,并根据解题思路,制定解题策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2通过解题策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路,并制定多种解题策略。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78页例3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周末都喜欢到公园、野外走走,丽丽家也不例外。周六她们一家6人来到公园准备划船,可是她们家却发生了分歧,我们去看看吧。

(2)出示例3情境图,学生获取信息。(3)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比较合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1)理解题意,“合算”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每种租船方式的价格进行比较,便宜的就合算。(2)小组讨论:怎样租船合算?(3)汇报方法。(4)试列式解答,并板演

  2小结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既可以用乘法解决,也可以用除法解决,尽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但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3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10题)(1)获取信息,逐一写出,帮助学生理解。(2)要解决哪种合算,怎么办?(提出解题思路)(3)解决问题1,列出算式,得出结论。(4)解决问题2,列出算式,得出结论。(理解9盒是1箱多2盒,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交流)(5)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四第7,9,11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第1题,练习十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复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梳理

(1)你能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吗?(2)学生分组梳理,画出示意图。(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没余数的

  二、自主练习

(1)第82页第1题:独立计算,再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第83页第3题:独立填写,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填。(3)第84页第5题:正确理解题意,再独立计算。(4)第83页第1,2,4题: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收获,师生小结。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第2,3题,练习十五第6,7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2进一步巩固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年的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品是什么?月饼有各种不同的包装方式,我们去看看吧。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第82页第2题出示题目信息,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以上算式,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2第82页第3题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说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怎样估算的。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估算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2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练习第84页思考题。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求被除数?怎样去求被除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周长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

  1、例

  2、例3,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两个同学轮流进行)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36(1)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认识周长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2,3,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支彩色笔。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什么是周长?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1.第1题(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色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各图的边线。2.第2题(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说出你的理由。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独立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按整厘米数计算)(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回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算的。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定。4.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5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说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习题。

  A、B分别是两边的中点,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比,结果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两个部分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

  1、例

  2、例

  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2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至第91页练习十八中的1~7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张方纸巾、一本美术书。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叫做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中的1~7题。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2.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3.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黑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一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2)教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4.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大约要买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2)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3)全班进行交流。5.第5题

(1)准备工具: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凳(上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方纸巾、美术书。(2)小组合作,先测量,再填表。(按整厘米数填)(3)全班交流。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6.第6题(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7.第7题(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尝试解决。(3)全班交流。(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三、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做第96页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根据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

  1、例2,课堂活动1,2,3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通过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观察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3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2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小黑板,胶布。学具:圆形、正方形、两张长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有关孙悟空和猪八戒吃桃的故事。(略)(2)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回答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回答)对,半个,每人能得到1个桃子的一半。

  1个桃子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3)今天我们要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请一位同学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指名上来操作)这位同学是怎样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的?(指名回答)

  除了可以这样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呢?(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展示不同的分法)(2)小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一半,用分数表示是12,读作:二分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并会读、写分数)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强调必须是平均分),并与同桌交流。

(4)让学生折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并把折成的图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说说你折的是几分之一。(5)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已涂上颜色的正方形纸,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它们能表示什么?

(6)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谁能帮猪八戒回答孙悟空提出的问题呢?

  三、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判断。

  把一个○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的二分之一,对吗?

  四、巩固练习

  集体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并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生活中,你能说出用分数表示的物体吗?

  认识分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例3,练习十九第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几,并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分之几,会认、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两张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组内说说你认识的几分之一,并用长方形纸折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2)请小组代表折一折、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板书。(3)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6份并在其中2份涂上颜色的长方形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涂上颜色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让学生回答)没有涂上颜色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那么46里有()个像26,46??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2)小结:分数上下两个数中间有一条线,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3)教师说分数,学生写分数,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指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4)让学生翻开书98页独立完成例3,再集体订正。

  三、猜一猜

(1)出示一条线段。

  男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2 女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3 让学生猜一猜谁表示出的线段长,为什么?(2)先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猜得对不对?男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女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第1,2,3题,并集体订正。

  五、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

  1、例2,课堂活动1,2题以及练习二十第1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42(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指名口答,并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2)你们还想继续和分数交朋友吗?今天我们还是学习和分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回答)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先看这个问题:求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师板书:15+25=,怎样求15加25等于几分之几呢?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5份,先将15涂上它的颜色,再用另一种颜色涂上它的25。问:涂上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它表示的是什么?那么15+25等于几分之几? 请学生站起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想:()个15加上()个15等于()个15,就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一样的情况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并集体订正。

(4)再看第二个问题:求女孩比男孩多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再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5=15(5)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并集体订正。(6)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7)翻开书103页,让学生完成例题填空。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并集体交流。(2)判断。(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请举例说明你是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页例3以及练习二十第5,6,7,8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好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能告诉老师吗?(让学生回答)

  你们喜欢吃的蔬菜种类还真多,那你们见过种菜的菜地吗?让学生描述一下菜地的样子。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小芳家的菜地中,都种了什么菜?好吗?

  43(2)出示小芳家的菜地(根据教科书104页例3)

  我们先来看看小芳家种了什么菜?(出示蔬菜名称,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看每种菜占菜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

  三、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4)指名口答,并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四、练习 1拓展练习

(1)在生活中还遇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谁能举例说一说?(2)出示教科书108页思考题。

  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做题,再分小组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算式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联系以及每道算式结果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5,6,7,8题,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9页例1和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2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法。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并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09页有关年、月、日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信息都与年、月、日有关。揭示并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课前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教学例1(认识年、月、日)(1)观察、思考、统计。

  课前同学们还收集了各种不同年份的年历,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现在请你们观察手中的年历,解决以下问题: ②把各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月)***合计

  天数(天)

③有31天的月份是(),有30天的月份是(),2月有()天。(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认识大月、小月。指名口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板书: ①1年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②1年中有30天的是哪几个月?

③请你猜一猜:31天的月份叫什么?30天的月份叫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并板书。

④还有一个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你们知道是哪个月吗?追问:2月有多少天?(为什么有28天和29天的区别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4)巧记年、月、日

  大月和小月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我们怎样来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 ①指名交流。

②介绍“拳头记忆法”: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③教师还可以提供以下儿歌让学生选择记忆。如:“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114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交流,指名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科书115页第1题。

  24时计时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117页例1及第118页课堂活动,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3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认识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

  2结合生活实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相应时刻,并感受不同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24时计时法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相应时刻。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相互换算。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钟面。

  学具:每小组准备一个钟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感受认识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 出示:教科书118页的情境图。

(1)引导学生了解情境图:你从图中了解到小王和小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5(2)思考:小王为什么出错了?那怎样来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3)指名交流后教师小结:除了同学们说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加简明的并被广泛应用的方法——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合作探究

  1介绍24时计时法

  2探究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那么,怎样具体使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下表找到规律后填写完整。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表略)。(2)小组合作完成此表格,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3)独立完成教科书119页的“议一议”。

  三、拓展应用 教学例1:

(1)用24时计时法说说:下午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什么时候放学?晚上什么时候睡觉?(2)再用24时计时法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周末主要活动的时间,并用钟面拨出来,全班交流。(3)比一比谁快:用钟面拨出15时、21时、20时40分、23时17分。

  四、课堂活动

(1)教科书12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找朋友。(2)教科书120页课堂活动。

  对口令:一个学生说上午或下午的时刻,另一个学生用24时计时法把它表示出来。

  五、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习的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关于24时计时法的知识还有哪些?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和第3题。

  24时计时法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118页例

  2、例3及第122,123页练习二十一第4,5,6,7,8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利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教学准备:钟面。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24时计时法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资料呢?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二)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2(1)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根据这个情景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6(2)探索算法

  针对“这个邮局全天营业多少时间?”这个问题,你怎样来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3)全班交流 2(1)解决问题: 问:从19时北京申奥陈述时间到22时10分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中国人在期盼中等待了多长时间?

(3)学生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3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问:小明晚上睡了多长时间?(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3)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推算过程。(4)习惯教育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教科书5,6,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思考题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探讨推算时间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归纳一下今天遇到哪些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五、作业

  用24时计时法合理地设计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做一个家庭年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2~123页。教学目标

  1通过家庭年历的制作,巩固所学的有关年、月、日,人民币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2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的推算方法制作简单的家庭年历。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通过活动,学会尊敬长辈,热爱家庭,感受家庭的亲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当年的大挂历本一本。活动前的准备

  1课前调查家中重要的纪念日,如一家人的生日、父母结婚纪念日、自己入队的日子?? 2制作一个活动经费预算计划,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

  3到商店挑选制作年历所需的纸、笔、颜料等,要注意质量和价格。

  4到网上或图书馆查资料,看看要制作的明年年历每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几。5每个学生准备当年的小年历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对家人的生日做了一个调查,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亲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指名回答后追问:那他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呢?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是看各种形式的年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一份有创意、有特色的年历呢?

  板书:实践活动:做一个家庭年历

  二、前期准备,交流分享 1交流家中重要的纪念日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调查到的家中的重要纪念日,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2了解制作家庭年历的经费使用情况

  问:制作年历你买了哪些材料?分别用了多少钱?你征求过爸爸妈妈的意见吗? 指名汇报 3复习知识

  要制作2008年的年历,要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来复习一下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指名说一说1年有几个月,哪些是大月,大月每月有几天,小月每月有几天,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平年2月是几天,闰年2月是几天等。(2)了解2008年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指名汇报: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并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三、动手操作,体验创造 1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当年大挂历,介绍年历的结构。2学习制作(1)明确制作关键。

  问:你认为制作每月的月历,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2)教师利用课前收集的年历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4)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问:在制作中你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想说的?请各抒己见。

  四、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1)让每一组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制作的家庭年历。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先在小组内评价,推出最好的一份优秀年历,到展示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3)集体评价:大家来评一评,谁的家庭年历做得最准确、最漂亮、最有创意?

  五、全课小结并延伸

  同学们真能干,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出这么多美观、有特色的家庭年历,并且还对家庭的重要纪念日作上了标记,那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几月几日举行吗?8月8日是星期几?你能在年历上圈出来吗? 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日子,比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环境日、禁毒日、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等,回去查查资料,把它们圈出来,在新的一年里去关注它们,做一个关心家人、关心祖国妈妈的好孩子。同学们,让我们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把自己制作的家庭年历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让家中的亲人经常欣赏到自己的作品,好吗?

  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3.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习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80÷8=200×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总复习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年、月、日和教科书第127页周长、克、千克、吨的认识,完成练习二十二教科书第6,7题和教科书第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回顾,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年、月、日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判断平年和闰年;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复习已建立的周长概念,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3.复习已建立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能准确地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4.通过复习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年、月、日的知识。

  2.周长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的正确判断。教学准备

  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乘法和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整理,今天继续复习年、月、日、周长和克、千克、吨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

  1.复习年、月、日

(1)小组合作讨论:我们学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

  教师巡视,参与到各小组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逐一出示板书: 一年有12个月(4个季度)

  大月31天:1,3,5,7,8,10,12各月 小月30天:4,6,9,11各月

  2月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

  教师:平年的2月与闰年的2月天数不同,如何正确判断平年与闰年呢?举例验证。时计时法

(1)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

(2)联系自己生活习惯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自己每天一些活动开始的时刻,完成年、月、日部分第128页第2题,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3)观察自己的作息活动时间表,根据自己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刻,算一算每天你能睡几个小时,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议一议每天自己的睡眠时间合理吗?为什么?应该怎样改进? 3.周长

(1)周长概念

  教师:沿着课桌面四周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9页第1题,小组内独立测量并计算本题图形的周长,再交流周长的算法。全班交流反馈,强化记忆。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1题,用一条长24 cm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议一议它们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米。

(4)延伸:其他图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4.克、千克、吨的认识

(1)先让学生说一说本学期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单位,完成第129页第2题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2)指名说出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填空。3吨=()千克8 000克=()千克()克=2千克()吨=7 00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2011—2012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三年级有学生9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

  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

  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有余数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崇瓦张小学 :

  牛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