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5篇(花样的年华作文)

时间:2022-10-13 18:37: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5篇(花样的年华作文),供大家阅读。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5篇(花样的年华作文)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

  每一个人,从成熟到长大,都经过一段花样年华。这段最美的年华不管是苦的还是乐的,都是我们这一生最美的时候。一段花样年华,记录一生的奥秘,让我们得到欢乐,悲苦,喜欢的各种各样杂陈百味。看着比自己小的孩子一步步成长,自己在心里,仿佛也会感到欣慰吧,因为总能想到小时的悸动,正是因为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在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

  走过这一段花样年华,我们会记得任何时候都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我们所学到的东西,

  想起一首首成长的歌谣,一本本写过的本,当初青涩的文笔,记录了深刻的韵味,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青春词汇,有好的,有坏的,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珍惜的意义。

  在这场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一切都显得匆匆,来的那么快,走的那么快,不知为什么,这段花样年华已悄然离我们远去,不知为何扬上心头的伤感挥之不去。昨夜的梦依旧诠释着那段诗意的吟咏,而今时的月光却将那一幅幅微笑的面庞,从陈旧的时光里,风逝了所有记忆的回音。我们思念着那花样年华。

  很多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执手未来光阴,活出自己最精彩的时候,虽然我们已经错过了许多时光,但是这些,已经够了。我们会构成生命最美好的一段乐章的。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题记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吧,说的就是一代枭雄——曹操。

  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也无皇室血统,仅仅是宦官过继之子的后人,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行刺董卓。曹操以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霸业。

  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事。有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北士之滨,莫非王臣。”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看来,曹操便成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奸臣。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没有人能理解他,因为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也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况且那个汉献帝也挺“配合”的,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曹操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官场战场,屡屡得意。

  曹操之乐亦为民之乐。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老百姓们。如果没有曹操,天下大乱几时休?没有曹操,三国动荡局面还真难控制。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无罪反而有功,只可惜曹操竟为此背上了千年的骂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唉,文人啊文人,特别是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会说曹操好话。他们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想事情呢?不过曹操也应值得庆幸,在灭了袁绍父子后,青州和幽州的百姓是很高兴,很痛快的。

  曹操啊,你应乐!当你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数多勇将,亦成你左膀右臂。

  曹操啊,你应乐!当你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失东关中,用武之国,亦成你的疆城。

  如此看来,曹操真乃一代枭雄!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3

  第六单元作文

第六单元作文(一)

  我有一个爱讲话的妈妈,每天像小鸟一样说个不停。有时我觉得妈妈的“叽喳”很悦耳,像美妙的歌声;有时又觉得她像高音喇叭一样很烦。

  天刚刚亮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唱”个不停了。“快起床啦,7点啦,快迟到了。”我急忙起床,看了看表,原来才6:45分。唉!又被骗了。“刷牙记得要刷干净,脸要洗干净,毛巾要洗干净……”,妈妈又开始“唱歌”了。放学回来,我还没进门,妈妈又说:“回来要先洗手洗脸,才能吃东西。吃完东西要休息一下才能洗澡。洗完头发要吹干,不然的话,就会感冒……”没办法,我只能照着去做,母命难为啊。

  不过,妈妈的唠叨也有动听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得很糟糕,那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这次又要受罪了。我把试卷拿给妈妈看,妈妈和蔼地对我说:“晴晴,这次考得不好没关系,以后要审清题目,不要粗心大意,理解题意才能下笔去做,要三思而后行”。虽然妈妈讲了许多道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烦,反而觉得很幸福。 虽然我有一个唠叨的妈妈,但我却感受到妈妈那浓浓的母爱。

  第六单元作文(二)

  我,一位13岁的中学生,同时也是一个爱跳舞的小女生,个子一般。我很羡慕那些歌星,唱得歌很好听,但作为一个五音不全的我,只好认命。

  我有一双大黑眼睛,闪着光芒,笑起来眼睛弯弯。还有一张不大不小的嘴巴,我很喜欢微笑。但我却有个塌鼻子,家里人一聚会,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哎呀,我们的塌鼻子美女。”我还是一个小自恋狂,手机里存满了我的自拍照。短短的马尾在后脑勺甩着,显得很活泼,更像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三年级以前,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五年级时,我想要考艺术学院,跳我心爱的舞蹈;但目前的目标是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为将来的艺术梦想而奠定基础。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我正在为这个理想努力,一步一步迈进,现在我已经面对了初中学习,我不能再像小学那样,;‘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一定要弄个清楚,问个明白,做事决不虎头蛇尾。

  我从小就喜欢舞蹈,4岁就开始学习,因为我喜爱,所以从不说累:每天都会让爸爸妈妈帮我压腿,弯腰,我想像前面的那个姐姐一样优秀的领舞。现在,我已经学了8年了,过了十级。我已经能在前面领舞,每次表演时,总觉得自己是最美的。

  小学时,我每年都会拿五好学生或优秀生,其实我也往地上扔过果皮等一些垃圾,上课时也作过一些小动作,但我知道,我现在已是一个中学生了,就要改掉以前的不足点,成为一名优秀的好学生。现在在班里,我是一名合格的中队长,我会干好这个老师教给我的职务,认真负责的做好。同时,我会做好自己,唯一、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六单元作文(三)

  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越来越能理解了,当然,我也要将自己的`爱给他们。小时候,我一直在想:我该怎么做呢?这是我绞尽脑汁想的问题啊!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将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们是多么简单的事啊,只要理解到爱的含义,在点点滴滴中就能体现出爱的伟大!

  我的爸爸在我小时候经常出差,回家的时间很少,所以我跟他就比较陌生,好在爸爸性格挺幽默,我们之间的代沟很快就消除了。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和爸爸单独在一起时,总是找不到共同话题,弄得很尴尬。最多就问几句什么:你明天上班吗?早晨什么时候叫你呀?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了。我常常想:我真对不起爸爸,他养我这么多年,跟他在一起我竟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为了跟爸爸有共同话题,我从各种渠道里了解有关爸爸的信息。一天,我终于从妈妈嘴了知道了爸爸过两天就要出差到内蒙古去了。于是,我立即在网上查找了内蒙古这几天的天气,知道了这几天那里很冷。恰好中午妈妈不在家,我对爸爸说:“爸,这几天内蒙挺冷的,您去的时候记得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爸爸没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我忽然看见爸爸的眼里闪过一丝什么,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惊讶加感动的泪花。从此以后,我再没有把查天气当做是为了寻找共同话题,因为我明白了,那不仅仅是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那里面有着我对爸爸浓浓的爱!

  相比之下,我和妈妈就显得格外亲热了。我妈妈是个电视剧迷,自从家了有了电脑以后,妈妈就喜欢在网上看。可是网上看的这种时间很短,于是,我就问同学,他们的家长订制没,在我几天的劳动下,终于给妈妈找到了免费看电视剧的卡。妈妈晚上很晚才睡,每到冬天,我就经常瞒着她,将她的睡衣放在自己身上,这样,我的温度就能传送给妈妈了。每当妈妈因找不到睡衣而开灯的时候,()我就醒了,笑呵呵地将睡衣递给她,她就抱着我亲。所以,妈妈经常叫我“冬天里的一把火”!我对妈妈的爱,虽然很小很小,但我知道,妈妈会感到幸福的!

  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而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我们不能只要求父母来爱我们,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爱。不要认为大人们就不需要爱了,其实,在这方面他们有时比我们还脆弱,同学们,将你们炽热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自己的父母吧,我们的爱也很伟大!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4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

  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

  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教师也展示有关课件。(有关大树的图片)

  4.导入: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赋予了这些绿色精灵们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树》中写到“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屏幕展示)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树对人类的贡献和人对树的看法、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搜集朗读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动态检查,也是让学生在真情的读书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语文,体会对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悟文意

  提出问题:

  1.那确是一棵老树,它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读方法:先找出有关描写大树的语句,再讨论分析)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遮阴、凉爽)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休息的方便)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乐)

――于是情侣止步(浪漫)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诗意的氛围)

――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的灵性)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们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一)展示:

  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二)讨论:

  问题:拯救地球还是拯救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的处境,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五、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围绕“绿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写作强化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5

  教学目标与要点

  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对在前面五单元中所学过的知识做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复习、归纳一般过去时态和现在完成时态,进一步学习动词不定式和宾语从句。能够区别 have been与 have gone的用法;重点学习课文“Under the sea”,明白How important is the sea to our life?

  通过利用computer去寻找一些information,进一步熟悉有关如何操作计算机的术语;掌握数词的用法和类似 thousands of短语的用法。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白海洋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并尽力保护它的环境。

  素质教育目标

  1. 在本单元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包括现在完成时态在内的五个基本时态 (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 的时间观念并且能基本做到运用所学过的时态进行交际会话。

  2. 要求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并能与其他时态区别开来。同时,对宾语从句也应当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且能够进行综合运用。

  3. 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到学习的乐趣。

  4. 大力运用探究式学习,如进行查找资料、资源共享、话题探讨等,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累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体验。

  5. 本单元的主题与大自然关系紧密,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类与大自然应当和谐共处。

  Lesson 21

  Period: The First Period

  Content: Lesson 21

  Properties: Tape 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TV, pictures.

  Teaching Objective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point in the dialogues.

  The usag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Language Focus:

  1. Useful expressions: have an accident; hurt badly;

  2.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What’s happened? They’ve had an accident. Has anyone called the police? Yes, they have. Teaching Procedures:

Ⅰ. Organizing the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ready for class.

  Greeting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d a duty report.

Ⅱ. Revision

  1. check homework.

  2. Revi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sk :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Beijing?

  Ge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Make sure they can answer correctly.

Ⅲ. Presentation

  1. Show a picture of an accident on TV. Get the students to watch and talk about the accident using some words, such as: have an accident, hurt, badly, fall off, hit …

  2. Have the students read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s in pairs.

  3.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dialogue.

Ⅳ. Puzzle dialogue

  Find the best answers by themselves.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whole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similar questions, then get the other students to answer them.

Ⅴ. Read and act

  1. Ask the students to close their books, and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have Bruce and Sue gone?

  Haven’t they ever been to London?

  When are they going to be back?

  Have the students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clas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hen practice in pairs.

  3. Act out the dialogue.

  4. Allow them to change the dialogue to fit a situation they might have at home.

Ⅵ. Exercises in clas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verb forms.

  A: I’m not feeling well. I ________ (get) a cold.

  B: ________ you ________ (be) to the hospital yet?

  A: Yes, I ________ (go) to see Doctor Li this morning and he ________ (give) me some medicine.

  B: ________ you ________ (take) the medicine?

  A: Yes, I ________ (take) it just a moment ago.

  B: Mr. Li is a good doctor. I think you’ll ________ (be) all right soon.

  Answers: have got, Have … been, went, gave, Have … taken, took, be

Ⅶ.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6

  美国的独立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英国国王和贵族把北美看作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英国殖民者驱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剥削欧洲移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奴。1765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2.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莱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 莱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武装支援波士顿。

  2. 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上,华盛顿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与此同时,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2.《独立宣言》发表后,大陆军与英军的战争仍在进行。法国支持美国独立。1777年,一支6000余人的英军在萨拉托加陷入大陆军的包围,被迫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之后,法国承认美国,公开参战。欧洲各国也因与英国的矛盾结成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陷入孤立。1781年,美法连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独立宣言》发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全国政府软弱无力。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海子,并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朗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天才诗人心中向往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这位诗人叫——海子。

  之所以说是天才诗人,是因为他在15岁时就考入了中国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19学毕业就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是中国当代少有的才子、诗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关于幸福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这首诗?

(诗歌朗读方法指导:

  1、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

  2、舒缓幸福忧伤……)

(教师范读1遍)

(一)学生带着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

(学法指导:先独学2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展示讨论结果)

  1、诗人海子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幸福的愿望?

  2、诗人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表达自己愿望的?

  3、诗人既然希望有这样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却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那他目前的生活状态会怎么样呢?

  4、你觉得海子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过渡】

  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却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卧轨自杀了。从此中国陨落了一位天才诗人。既然对未来充满如此美好的憧憬,诗人海子为什么会对生命做出这样残酷的选择?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作者介绍:海子,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家湾。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海子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让海子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全家人紧衣缩食提供海子读书。海子天资聪慧,以15岁的幼小年龄考入中国的学府——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出身农家的海子知道身上寄托着家人太多的希望与期待,他也想让饱经苦难的双亲过上舒坦的日子,但艰苦的现实生活让海子无能为力。面对亲人的询问不能从世俗层面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海子在心灵上深感愧疚和痛苦。

  海子在贫穷、单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

  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即食指)荣获中国文学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他是一位去世多年获此殊荣的当代诗人。

(师引导: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写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在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中执着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为此也失掉了对世俗生活应有的最基本的适应和享受。)

  三、思维拓展

  海子走了,他去了天国,可他留给世人了什么?同学们:现在,你又怎样看待诗人?你想对天国的诗人海子说些什么呢?写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段写给海子的文字

  这是一封写给海子的短信

  这是一首写给海子的小诗

  幸福是什么

  彭爱娟

  幸福是真诚,

  幸福是满足。

  幸福是关爱,

  幸福是归属。

  幸福是责任,

  幸福是驻足在我们心底的温暖。

  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让身边的人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美好的向往祝福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8

  时光如梭,岁月似水,我们在不经意间跌进了花样年华。

  像花儿般开放的年华,有裹着野草香的清风徐徐吹来,有青春的劲舞无时无刻地跳动着,有朝气蓬勃的诗在灵魂深处酝酿着,有清新的空气在无声流动着……这是个富有诱惑的年华,是个充满万丈豪情的年华,是一段美丽的难忘岁月。

  你可以独坐黄昏,观落下孤雁,赏月华如水,看斜阳芳草,闻蛙语泉鸣,听渔舟唱……这些美丽的青春片断,你都可以收录在多彩的岁月日记里。它忠实默默地为你保存着这份永恒的感动,难忘的旋律,珍藏着你拼搏征程中的悲欢之歌……

  花样年华里,日记似一位睿智的老者,在笑容可掬地聆听着湿漉漉的心事,静谧的午夜,独守蜗居卸下重重的面具,向日记敞开心扉,倾诉青春奔波之路的艰辛与泪水……

  花样年华里,有我们斑斓多彩的心事,为了实现心中玫瑰般的夙愿,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风雨兼程,在季节风里嘹亮地歌唱着孩提时最初的梦想……千沟万壑算什么,我们有翱翔九天的翅膀;电闪雷鸣算什么,我们有激情彻夜地歌唱。我们举起亮丽的希望之灯,不约而同上路,去汪洋大海扬帆……有日记作证,在青春路上,我们的梦最纯最美,我们的歌声最响最亮,我们的脚步闪烁着青春特有的光芒。

  花样年华,我们将梦想追逐到底……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9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古今异义

(1)臣之妻私臣。

  私:古义,偏爱;今义,与“公”相对,私下、暗地里。

(2)白露未已。

  已:古义,这里是“干,变干”;今义,停止,已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6)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①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②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8)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古义,虚报;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东西和在一起,增加。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词类活用

(1)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3)帝感其诚。

  感:动词被动用法,被……感动。

  文言句式

(1)倒装句式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疑问代词作宾语,通常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

(2)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省略句

  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词宾语“之,这一点”)

  何以战(承前省略主语)

  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这部书是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写的。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多是简笔的勾勒。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今传《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作品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二)快速粗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

  根据试卷上的问题,快速粗略阅读,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把重点画下来。

(三)精读原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阅读赏析是什么意思

  阅读赏析就是欣赏并分析文章,赏析意思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0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介绍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5月19日,河北承德暖儿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人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是

  A、乙醇 B、甲烷 C、醋 D、食盐

  2、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20℃时,100g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

  C、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3、t℃时,向一支盛有0.1g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10ml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在t℃是的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0.1g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1%

  4、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5、30℃时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6g,在此温度下,实验小学为制备饱和澄清石灰水,称取5.6g生石灰,放入10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冷却至30℃,过滤得到澄清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

  A、等于5.6g B、大于5.6g C、等于1.6g D、小于1.6g

  6、食品安全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A、食用加碘盐和加铁酱油 B、常吃加入明矾[KAl(SO4)2?12H2O]炸制的油条C、用胆矾对饮用水杀菌消毒 D、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咸菜

  7、右图是某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根据该文字判断,下列有关猜测正确的是

  A、精制碘盐是一种纯净物

  B、碘盐由碘和直组成

  C、碘盐中的碘指碘元素

  D、一袋碘盐中含氯化钠500g

  8、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兴亡,匹夫有责”。海洋是人类丰富的资源宝库。下列措施不属于保护海洋环境,也不属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是

  A、禁止向大海排放污水B、海水晒盐

  C、海水淡化D、船舶垃圾直接倾倒海中

  9、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Cl2、NaNO3、KOH、MgCl2B、Cu(NO3)2、NaCl、H2SO4、KNO3

  C、Na2CO3、NaCl、KNO3、NH4Cl D、ZnSO4、Mg(NO3)2、NaNO3、KCl

  10、右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对海水加压后,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离子等其他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前后,装置右侧海水的( )增加。

  A、溶质质量分数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11、20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加热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请结合下表信息,判断以下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方法错误的是

  物质

  试剂 现象亚硝酸钠

(NaNO2) 氯化钠(NaCl)

  跟稀盐酸作用 放出棕色的气体 无反应

  跟硝酸银溶液作用 生成浅黄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A、滴加稀盐酸 B、加热 C、品尝味道 D、滴加硝酸银溶液

  12、某校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报告中的下述观点错误的是

  A、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B、水的污染加重了淡水危机 C、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可以考虑海水淡化解决淡水危机,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

  13、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A、某白色固体化合物溶于水,向所得的无色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证明该白色固体化合物一定是碱

  B、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不溶解,证明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镁、硫酸铜和硝酸钾这四种溶液

  D、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火焰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14、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0.1-1g范围内为微溶。已知CaSO4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0.1980 0.2036 0.2097 0.2047 0.1966 0.1669

  若要用硫酸溶液和石灰石反应,来持续较快产生CO2气体,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将石灰石研成粉末慢慢加入足量硫酸溶液中

  B、 将块状石灰石加到热的硫酸溶液中

  C、 将块状石灰石加到冷的硫酸溶液中

  D、 将少量的块状石灰石加到过量的硫酸溶液中

  15、市场上有所谓的健康低钠盐出售,下列有关低钠盐的叙述合理的是

  A、低钠盐含有少量的金属钠单质,故称低钠盐

  B、低钠盐中含有钾离子,所以比相同质量的氯化钠含较少的钠离子

  C、低钠盐是指没有提纯的粗盐,其中含有大量不溶物

  D、低钠盐中的钠离子比氯离子少,所以低钠盐是一种带电物体

  二、填空与简答(每空2分,共38分)

  1、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和正在开发的`部分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气、“可燃冰”等。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是

(2)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能源物质是

(3)埋藏于海底,目前开采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困难的能源物质是

(4)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

  2、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联合制碱法中的“碱”属于 (填“酸”、“碱”、“盐”),它的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右图为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信息可知: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此外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

(1)

(2)

(3)

  4、用好化学用语和溶解性表,对日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请按要求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所选的反应物在下表的范围内,并且不能重复选用)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20℃)

  OH — NO3— Cl— SO42— CO32—

  H+ --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Na+ 溶 溶 溶 溶 溶

  Ca2+ 微 溶 溶 微 不

  Ba2+ 溶 溶 溶 不 不

  Cu2+ 不 溶 溶 溶 不

(1)一种酸和一种碱 (2)一种酸和一种盐

(3)一种碱和一种盐 (4)两种盐反应

  5、味精是烹制菜肴时常用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有鲜味,易溶于水。小靖发现某品牌味精包装上标注:“谷氨酸钠含量≥80%,NaCl≤20%”。他想测定此味精中NaCl的含量(谷氨酸钠的存在不影响NaCl的性质)

(1)下面是他所做实验的有关步骤,请补充全实验步骤。

①称取该味精样品5.0g,并溶于蒸馏水; ②加入过量 溶液;

③过滤;④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沉淀多次;⑤将沉淀烘干、称量,没得固体质量2.87g.

(2)根据上述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过滤操作所需要的仪器除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外,还需要

②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③此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是否符合其包装上标注的标准?

(3)味精的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味精的鲜味还与温度有关,其水溶液经120℃以上长时间加热,不仅鲜味消失,而且对人体有害。试想一想使用味精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答两点即可)

  三、探究题(1、3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8分)

  我国青海湖地区素有“夏天晒碱,冬天捞盐”之说,其中捞出的碱主要是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小王同学以捞出的碱作为样品,并用下图装置对样品进行分析,根据量筒中收集到的液体的体积(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体积)来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已知:HCl+NaHCO3=NaCl+CO2↑+H2O;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1)在A和B两套装置中,哪一套装置更合理 (选填A或B)

(2)准确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方法是

(3)锥形瓶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填“有”或“没有”)

(4)若实验中用的盐酸是浓盐酸,则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与实际值相比会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5)在实验过程中,对取用样品的量的多少有一定要求,为什么?

  四、计算题(9分)

  镁是重要的金属结构材料,大量用于飞机制造业。海水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仅次于氯元素和钠元素,居第三位。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镁都是从海水不提取的。某校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欲测定海水中氯化镁的含量,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其中只有一位同学取用的海水样品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

  甲 乙 丙

  所取海水样品的质量/g 100 100 150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10 10

  反应后所沉淀物的质量/g 0.29 0.29 0.29

  观察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组的实验(填甲或乙或丙)

(2)计算海水样品中MgCl2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 1%)

(3)若要从海水中提取2.4t镁,至少需海水多少t?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1

  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在的高考考场上它占有绝对优势,对这类命题形式的审题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其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或话题,写作题目或话题的确定,要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材料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按形式分为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题目或话题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个方面来写作,否则,视为跑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要方法有:

(1)从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

(2)从分析原因入手。阅读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此入手审题立意。

(4)从辨析关系入手。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析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

  上述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要综合。

  四、立意的方法

  1.求异。一是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太熟悉,太容易些,就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所以,写作时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不拘一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受。如以《阅读》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仅仅把题目理解成“看书”,熟不知“阅读”的含义可以很宽泛,我们不仅可以阅读书籍,还可以阅读山,阅读水,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树,阅读黄昏,还可以阅读社会,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当然还可以阅读一个人……“一石洞天开”,审题思维开阔的同时,选材和立意的余地也大大增加了。二是面对一个问题,要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辨证地多角度思考体会,以扩大选择的余地,要敢于逆向思维,要发扬“班门弄斧”的精神,不要“迷信”,敢于向、向传统挑战,在写作中敢于批判前人和的得失,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作文自然就有了其创造性。例如“见异思迁”,可以理解为“不大胆求异,怎能出新”;“莲,出淤泥而不染”,可以理解为“暗地里接受污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天平是公正无私的楷模”,可以理解为“天平最没立场,谁多给一点就倾向谁”……总之,只有突破了传统,创新思维才能出现。

  2.想象。要善于把一根木棍想象成一把剑,把围巾想象成一条溪流……而写作中最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想象的一种。在所有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比喻。一个常用的文学比喻就是,生命就像一个迷宫,我们身陷其中,只有用我们的小心和睿智才能成功地走出迷宫。

  3.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变抽象为具体,即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许多文题概念很大,这时候就需要缩小范围,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有些文题很抽象,比如亲情、爱、最美……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具体可感的的实物,或者某种细节,来体现这种抽象的概念。如以“亲情”为话题来写作,有的同学恨不得把父母对自己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一一例举,来表现亲情的伟大,其结果却成了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和细致入微的表现力。不如抓住一两件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琐事,加以细致描绘。像课文《散步》,作者以“散步”这一件看似平常不过的小事,展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和美温馨,更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再写“美,就在身边”一题时,就要把题目中“美”就具体化,可以写一个美丽善良的人物,可写一个人物的一种美好行为或者做好人好事当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

  五、立好意的要求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中考作文立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1.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2.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3.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提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可能更多地关涉到议论文。

  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4.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六、记叙文的立意内容

  1.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保、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等。

  2.表达个人感情的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3.思考生活内涵的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4.追求个性表达的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当堂操练】

  一、文题展示

  1.读“老人与旅行者”的故事。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2.给苦药加点儿糖,它会更方便服用;做蛋糕时加点儿糖,它会便边的更甜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加点儿糖”呢?以《给生活加点儿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提示:

(1)“糖”意味着什么?这是审题的关键。位父母做顿饭是“糖”吗?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糖”吗?晚饭后的半小时散步是“糖”吗?读一本有趣的书是“糖”吗?紧张学习之余的小憩是“糖”吗?……不妨开拓思路,多方思考。

(2)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那么,什么状况下需要给生活加点儿“糖”呢?“加糖”之前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加糖”之后呢?力求写出其中的变化。

(3)可以叙事为主,结合适当的抒情、议论,升华主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审题立意

  文题一是材料作文,材料中老人对两位旅行者的态度使我们需要注意的,即要重点分析表明老人态度的关键词句。“也差不多”“也是如此”,两个“也”暗示小镇只是两位旅行者的镜子,映照出了他们对待他人、生活的态度。如果态度不能改变,际遇就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是一面镜子”“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发现生活之美”等角度立意。

  文题二是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糖”。“糖”给我们甜蜜的感觉,在这里应该是喻指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甜蜜的东西,如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等。立意可以从这些角度选择。如果把“糖”理解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可以选择从关爱亲人、帮助朋友、团结邻里等方面来立意;如果把“糖”理解为一种高雅健康的生活情趣,那么就应该从自己的爱好如琴棋书画来表现自己的诗意生活;如果把“糖”理解为一种高尚的情操,那么就可以表现乐观、自信、宽容、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下水示例】

  拥抱阳光

  阳中谁

“阳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有阳光的鼓舞,生命勃发盎然生机;“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有阳光的照耀,风光无比绚烂。拥抱阳光,人生也将变得亮丽。

  拥抱阳光,让心田春暖花开。万物生长靠太阳,心灵的成长也需要阳光。万物依靠的是大自然的太阳,心灵需要的则是社会生活的阳光。温室里的苗儿不茁壮,封闭的心灵总是很脆弱。想要心灵之花开放心灵之树参天,就要积极投身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有时,社会现实与大自然一样,骤雨接着暴风,打击、挫折、失败也会接踵而至。不要因为生活的残酷就封闭自我,不去面对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我们不仅敢于直面现实,而且要拥抱生活,就像花儿拥抱阳光,秀出林外的大树拥抱狂风。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受打击、不遇挫折、不经失败,哪有成功的辉煌。梅经苦寒而香,铁经百炼而成钢,经受打击、挫折与失败的心灵会更坚强。在光明前退缩是黑暗,在现实中退却就是灭亡。拥抱阳光,与时俱进,心灵之花就会迎风绽放,心灵之树就会有参天的希望。

  拥抱阳光,让心海碧波荡漾。现实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现实,能改变的恰恰是我们的心情。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仰望着别人的幸福;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的心总是摆放得不那么宽平。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变仰望为俯视,而且好好经营自己,那么低头之间幸福就已来临。如果我们改变一种姿势,变侧身为仰卧,所见之处一定是圆满的世界。什么是快乐和幸福?语言怎能说得清楚。其实,快乐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阳光灿烂的心境;幸福则是一种心态,一种心存美好的状态。身处逆境,苦中求乐;身处顺境,知足而乐。只要拥抱阳光,心存美好,用积极的心态生活,用宽平之心感受生活,心海就会碧波荡漾,人生也将无时不充满快乐无处不感到幸福。

  拥抱阳光,让心空明净而坦荡。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我们悒郁,是由于太多的外物充塞心胸;我们哀伤,是由于太在意外界的精彩;我们疲惫,是因为终日算计着得与失;我们劳累,是因为整天背负着荣与辱;我们悔恨,是因为太放肆自己的欲望。为钱而处心积虑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蝇营狗苟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劳苦奔波会使自己巧取豪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求中被撕成碎片变得面目可憎。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放纵自己,自己终将成为欲望的奴隶而迷失自我。放纵自己受伤害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我们行走人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追求卓越与辉煌,但不汲汲于功名;我们渴望快乐与幸福,但不戚戚于富贵,“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活在世上,安于平凡却不陷于平庸。安于平凡,保全自己的赤子之心,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陷于平庸,泯灭自己的天然本性,便归于可怜可恶之流。为与不为,一念之间而善恶分明;平凡还是平庸,一字之差而人生境界全出。拥抱阳光,还心空一片明净与坦荡。“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心情是何等的欢快舒畅,人生是何等的逍遥自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计荣辱得失,心胸是何等坦荡宽广,人生是何等的旷达潇洒。

  拥抱阳光,生命灿如夏花芳香四溢,人生贯如长虹异彩纷呈。

【佳作共赏】

  给生活加点糖

  王盛世

  美滋滋的心情,就像吃了我最喜欢的怡口莲,美滋滋地在心中回荡……

  篮球场。

“耶!我投进了!”我大喊着,不为别的,只为我投进了我“业余生涯”第一个3分球,激动的心情总是像吃入嘴中的果糖,一下子就能尝到。

  3分线是我从来没有触及过的“禁地”。我站在那线外,心里就发虚,老觉得自己投不进去,所以,十分钟之前我又折返回了两分区域内,人虽然在两分区域内,但是心却在3分线外。我一遍遍地想象着投三分球的动作,自己为自己鼓劲。

  八分钟前,我站在3分线外,心一横,手一抬,手腕一使劲儿,球就冲着篮筐飞了过去,像愤怒的小鸟打可恶的猪一样,正中红心,我成功了!

  在这之后,我又陆续投进了几个3分球,没想到又进了一个。

  给生活加点糖吧——自信,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书桌前。

“这道题怎么做?”我心中反复回响着这个声音。我遇到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冥思苦想之际,我真想把卷面上的几何图形抠下来,让他亲自告诉我答案。

  可是,我不可以放弃。坚决不能放弃!

  我继续用心思索,不放弃一丝的可能,不抛弃、不放弃是我做题时的精神支柱。

“就是这个!”我恍然大悟。我终于将这个难题解了出来,功夫不负苦心人啊!

  给生活加点糖吧——坚持,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超市里。

  吃着我手中美味的哈根达斯,心中回旋着的美妙音律,拨弄着我的心弦。的确是这样,那味道不愧是“抢钱”价格所特有的。那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是其他的冰淇淋所没有的。

  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笑,我突然发现我太自私了,竟然忘了给妈妈吃,我端起小盒,舀了一大勺送进妈妈的嘴里,妈妈也连连称赞这不可阻挡的美味。

  给生活加点糖吧——分享,让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自信、坚持、分享……当美滋滋的旋律不断回放时,我享受着加了糖的快乐人生。

  点评:显然作者选取了“以小见大”的审题方法,他的巧妙之处在于内有局限在一件事上,而是选取了三个生活小片段,以小标题“篮球场”“书桌前”“超市里”描写了看似寻常的生活,把糖的内涵从细微处入手,大处着眼在“自信”“坚持”“分享”三个层面上。选材自然贴切,既令人信服,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写作实践】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读“老人与旅行者”的故事。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2.给苦药加点儿糖,它会更方便服用;做蛋糕时加点儿糖,它会便边的更甜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加点儿糖”呢?以《给生活加点儿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2

  作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六单元作文: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指的正是我们这个时候,有点叛逆,有点任性,有点无病呻吟,却又不失青春的活力。是啊,这样的年纪,如别在秋天里的一枚叶脉书签,那种灿烂令许多词汇贫血,可我只想把它直接别进我的记忆里,展示着叶的浓绿和草的青绿……

  关于学习

  学习对60%的中学生来说,早已厌倦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与家长、学校、老师所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家长、老师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学,将来考上一个重点大学,找个好的工作,而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只是为了上述目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学习只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而上不上重点大学,都不是最重要的。掌握知识,迈出社会时你才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即使你花很多钱走后门去上重点大学,也只会在大学里吊儿郎当的玩四年,压根儿就没学到东西,这还不如现在就扎扎实实自己学点东西呢!

  关于友情

  我们这个年纪,本身就是爱交朋友的时期,而友情泛滥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分散你太多的精力,毕竟,这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交友嘛!交朋友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泛泛之交,这一类朋友路上见面时心情好就打招呼,心情不好时就视而不见,友情指数10%;第二类是“狐朋狗友”,但此处不是贬义,只是强调这一类朋友是那种一起起哄,一起破坏,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之人,友情指数40%;第三类是形影不离型,整天在一起嘻嘻哈哈,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这样的朋友不超过十个,友情指数80%;第四类就是闺中密友型,两个人几乎无秘密,对方的心事一清二楚,即使在教室,这两个人一个坐第一组,一个坐第八组,但她们也会同时形成统一的`默契,这样的朋友仅限于1人,友情指数99%。

  关于毕业

  一天,与朋友一同看电视,突然她问我:“我们毕业的时候你会哭吗?”我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会!”不知怎的,我觉得时间过得真的真的很快,转眼间进入初中就两年了,马上就要进入毕业班的我们已没有入校时的新鲜与好奇,只是看着学姐学长们一届一届地毕业离别,才感觉到自己离分别的日子不远了。两年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同学,我都有太多的舍不得,他们教会了我许多,在这个充斥着硝烟的战场上,我学会了在夹缝中生活,在生活中快乐。虽然分数像一张网,铺天盖地地向我们袭来,但是,我们依然很快乐,像一只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贪婪地享受着水的包容。你可能无法理解我的说法,但这才是来自我们心灵深处的呐喊。

  也许在四年后我们高中毕业,八年后我们大学毕业时,还会有同样的感受,但提前地悲伤不如现在就开始好好地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关于结局

  此处应该没有结局,因为,我们的花样年华还在继续着,也许,这就是没有结局的结局……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3

【训练目标】

  1.熟悉各种作文题型,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在准确身体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作文立意。

  3.提高对人生的品位与思考能力。

【训练重点】

  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训练过程方法】

  采用知识导引法、例文思路启迪法开展训练,通过讨论、赏析、练习、模仿、展示、评价、借鉴、修改等途径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话题探讨】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香菱写诗最关键的是立意。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的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知识导引】

  一、文题的分类

  1.命题作文。例:以《记忆》为题。

  2.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第一次》、《赞》等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小得多,题材也就相应地宽得多,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3.给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懂材料,然后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如《画蛋》的材料中心是:达?芬奇成长是因为他在名师教导下打下坚实基础和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结果,为此,就可依据这个中心提炼升华出名师出高徒、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成果等方面的立意。

  4.话题作文。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作文偏题的考生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例: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如何选择的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话题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二、审题方法

  1.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2.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3.审定中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审定人称。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5.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三、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

  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

  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思考:

(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4、体味关键句,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

  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

(3)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四)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蚂蚁国”里的事情?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

  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

  然和谐相处。

(六)课外练笔:

  请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练笔。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5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3)语言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一开始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四、扩展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五、布置作业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6

  游戏机的风潮刚刚过去,一阵“来势迅猛”的“上网潮”又“铺天盖地”地袭来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家家网吧,蓝幽幽的,里面座无虚席,一张张.学生脸”写满了稚气,被五彩闪烁的屏幕映得“五颜六色”,不时发出欢呼的尖叫,那顽劣的眼中充满了兴奋,充满了逃避学习的解脱……

  网络,本是科技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象征,它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过分迷恋网络,整天泡在一些毫无意义甚至不健康的网站,以及游戏网站,是极有危害性的。所以我认为,这样做不但会影响学习和身体,更会污浊心灵!

  然而中学生往往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一些中学生抵挡不住不良网吧的诱惑,便与网吧一次次“亲密接触”。他们逃课、晚归,泡在网吧中打游戏、聊天、消磨意志,虚度自己的花样年华。有的甚至迷恋于黄色网站以及虚拟的网恋……他们想从游戏的胜利中得到考场上得不到的成功,只在乎短暂的刺激与快乐,只想一时间逃避学习、考试的束缚,却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落千丈的成绩和家长的责骂,以及将来一片渺茫的前途。他们真的从网吧中得到快乐了吗?没有!

  如果把游戏机比作面目狰狞的魔鬼,那么不良网吧则是面容娇美的妖女,她以高科技为外表,悄悄吞噬着你的光阴,污染着你的灵魂,还用“妖术”使你痴迷于她,离不开她,最终掉进她设下的可怕的陷阱……

  醒醒吧,把光阴虚度在网吧中的人。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7

  花不会因将来的凋谢而今天不再开花结果,小草不会因明天的枯萎而今天不再汲取营养,生命之源也不会因死亡作为结果而停止今天的喧腾奔涌。一提到喧腾奔涌,脑中当然会跳跃出青春这个字眼。青春。充满着坎坷,困难和苦难。所以当我们一说到16岁,人们就会想到那个凄凄惨惨的雨季。不过,人嘛!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花样年华的时候添上那么悲凉的一页呢?人生能有几回博?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走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所以,我重整行囊,弹去身上的尘埃,把昔日的虚构换成了凝重。用曾经在它脚下踏出的深深印记。迈进,向着前方,无悔的去迎接那远处的辉煌和那火红的太阳。曾几何时,我讨厌挫折带来的悲哀,讨厌苦难给生活带来的不幸,一直沉浸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境界”。现在终于明白事理:要在花样年华时期留下7。就像毛讲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成长中,我渐渐的明白了人生:挫折,苦难,困难。在人生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部份。它们像一座座山峰,让你感受那越过困难的喜悦。所以你应当明白:云缠你,雾迷你,雨抽你,风吹你,霜欺雪压,雷电轰顶。都是为了你练就一身铁骨。我们为什么感谢上苍给了我们锻炼的机会,自己创造了一个花样的年华。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8

  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曹操。曹操,字孟德,是今天的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代表作有:《观沧海》、《孟德新书》。

  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我不否认。但我们可以从“割发代首”事件中看出,他对平民百姓是很好的,他那副“奸雄”的嘴脸也只是对待敌人的方法,正所谓兵不厌诈。

“割发代首”事件大概是这样的:有一次,曹操带领他的军队经过一个乡村,曹操特意吩咐他的手下,行军时不要践踏了百姓的庄稼,如果踩到了,立斩。所以,官兵们十分小心地渡过麦田,生怕猜到庄稼。可当曹操骑马过麦田是,他的马因受到了惊吓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可执法官员坚持不定,于是曹操拿起剑割发,并传示全军,说:“我今天践踏麦子,本该斩首,但我今天,割发以代。”

  与曹操有关的著名事件还有“官渡之战”、“东伐乌丸”等,这些著名战役都体现了曹操惊人的军事天赋,虽说这些胜利与曹操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可这也同样离不开他的谋士和武将们,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曹操另一个特点:重用人才。不管你骂过我还是打过我,只要你是个人才,我都会重用你。例如张辽,他本是和吕布一起镇守徐州的,后被曹操生擒,曹操把其他人包括吕布全部杀掉,唯独留下他,为什么?因为他比其他人厉害。

  这些就是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有才、体会民情、重用人才。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19

  顾名思义,命题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定题目和写作要求,考生只能在这个题目及写作要求的范围内作文,不能变更、置换成其他题目。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即全命题作文、材料式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这三种命题作文审题时要区别对待。

  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扣住题眼,即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挖掘出题目的内涵。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即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如作文题《快乐的一天》,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快乐”。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只是要求写记叙文,并以记事为主。那么写什么事呢?题目要求是“一天”,如果写成几天就偏题了。又如,《最美班主任》中的“班主任”一词告诉我们,重点是要写人。

(2)添加要素,即通过简单的组词造句,让原来的作文题目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喝彩》这个题目,内容不具体,题意不明确,写起来无从下笔,如果添加一些要素,把题目变成《老师的喝彩》《公交车上的喝彩》或《难忘的喝彩》等,这样写作范围和立意就非常具体和明确了。

(2)吃透比喻义,领悟题目寓意。审题时,这类题目不能光看命题词的字面义,需透过字面意义恰当领会其内涵,学会由“实”而“虚”,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相匹配的意义,写作时做到紧扣题目。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标题第一层字面意思,就是人生读过的第一本书;第二层深层意思,是那本书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了重大作用,那本书成了人生的转折点或人生求知道路上的起点,有启发、起点之意。再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又如“收藏阳光”这道命题,其中的“阳光”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和关爱等;如果审题时只关注自然界的阳光,作文就很难深入,也不大好落实“收藏”的词义。

  材料式命题作文:结合材料限定题目范围

  由于材料式命题作文事先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才给出具体作文题目,因此,写作时要将材料的含意和题目的意思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确定题意指向和写作范围。材料式命题作文必须避免的倾向是只看题目不及其余,不少不合题意的考场作文往往把材料抛在一边,只对着题目作文,这是不符合出题宗旨的,所以很难切合题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假如材料真的毫无意义,出题人也没必要费力写那么一段文字了。

  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当然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由于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这类题目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但这决不等于“随意而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不少考生面对这类命题通常会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所以,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补题的艺术。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思考所给出的题目词(字),由此再在补题上下功夫,应遵循“细察隐含信息,做到具体明确,力求新颖别致”的补题原则。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力求“陌生化”,以避免雷同,补充后的题目能以小见大,切忌大而空,给自己出难题。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0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重点)?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重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审题技巧,立意指导。?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1.审题。?

  审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义。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不过,审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

  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2.立意。

  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

  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论点,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新颖。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个性。?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1.文题展示。

  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例文赏析。

  为“和”辛苦为“和”甜

《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见伴侣了。然而,这咖啡的味道却改变了,不会像之前那么苦涩,却多了一丝香甜与润滑。正如咖啡伴侣一样,为了与咖啡的相融,它甘愿舍弃自己原本鲜明的颜色。为了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和谐,我们有时也需要做出改变,为“和”辛苦为“和”为甜。

  在那个的“将相和”故事中,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没有廉颇甘愿以大将军之身负荆请罪,就不会

  有日后的将相同心、各展所长的千古美谈。同样是共事一国,古往今来,从宋朝的秦桧陷害忠良到近代国民革命时期的“府院之争”,多少人为了名利拼个你死我活,面对外敌入侵和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热毫不动容,不懂相让不懂“和”,影响的又何止一事一人。

  又想起一个游戏,有一株白菜,一只吃菜的羊,一只吃羊的狼,一个人和一条只能乘载一人加一物的船,怎样把东西全部带到对岸?答案挺费心思的,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只要这个人辛苦一点,多跑几趟就行了。有时,我们要求的“和谐”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棱角,不免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有为“和”辛苦的思想,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彼此忍让宽容,和谐的局面就会到来。

  有人说,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不是“1+1=2”,而是“0.5+0.5=1”。在和谐的环境中,我们相互合作可以事半功倍,我们相互支持可以共渡难关,只是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为“和”辛苦为“和”甜。?

【名师点评】

  在“和谐”的众多关系中,作者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并用咖啡伴侣的例子说明为了和谐,我们“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做出改变,提出了“为‘和’辛苦为‘和’甜”的观点。作者所选取的实例很有生活味,实在而又恰到好处,这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的写法,使文章显得具体而又不空泛。生动贴切的引用,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1

  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名叫何h,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上天却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她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的小脑胶质瘤。

  本来要上初中的她离开了学校,当学校捐款给她治病时,她却把这些钱捐给了别人;当她动完手术后,不是叫痛,而是忍疼对父母说,希望死后能捐献器官,大家都知道她很疼,却从未见她流过一滴泪,喊过一声疼……

  正如颁奖词所说;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的是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没错,命运是残酷的,品学兼优,令无数同龄人羡慕,上天却和她开了一个这么大的玩笑。没错,何h不曾离开,她的生命一直在继续,是用爱来延续的……

  十二岁的何h和我们一样大,可她却是在玩强的与病魔抗衡,那么,十二岁的我们又在干什么呢?一定在和父母呕气;一定是沉迷于电脑游戏中;一定是和朋友开开玩笑,打打架……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充实,让人感觉不到一丝丝缺陷,可是当你看到墙上一张张“三好学生”之类的奖状,你不感到羞愧吗?对于生活,因为生活缺少了这些,你是否还会感到满足呢?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不要让我们的青春,让我们的生命缺失了精彩瞬间,我们要刻录出一部只属于自己的最精彩的青春回忆录,青春是不会留着遗憾离去的。

  花儿已凋谢,年华依旧继续。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2

  第一部分:引论部分

  材料+论点(引出论点)

  要求:如果材料只有100字以下的基本可以照抄,但是如果材料太长的只要概况事实即可。

  过渡词语或句子+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部分

  过渡+正面的事例(注意叙述事例时不能太长,把事情概况出来就可以了)+自己一两句的议论

  过渡+反面的事例+自己一两句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材料: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他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逆境中成长

  第一部分:

  概况材料80-100字+过渡(由此观之、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等过渡)+论点逆境能使人成长。

  第二部分:

  过渡(如: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是侵透了……在逆境中成长,成就事业的。)+正面事例(事例一定要概况)+自己的议论。

  过渡(如反之……)+反面事例+自己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谈磨练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当幼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本领--飞翔!由此观之,经受磨练,往往能使人成材!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创造出另一番伟业。司马迁正是遭受了皇帝的误解、官员的诬陷,承受了残酷的刑罚,才下顶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黑暗的官场做斗争,最终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司马迁没有经受种.种的磨练,那么他根本就不会想到用另一种方式去提升生命的价值,或许他一生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小官。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使司马迁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彻悟,才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用饱受磨练的心灵铸造了“史家之绝唱”。泰戈尔说得好:“没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炼造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么弹出世间的绝唱”。

  反之,如果不经受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等到暴风雨来袭时,就会一蹶不振。就像沉迷后宫歌舞的李后主,一直过着奢侈的生活,从来没有研究兵法、朝政。宋兵来袭时,慌张的李后主如梦初醒,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做了宋国的俘虏。可见,磨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经受了磨练,才能使自己更坚强,如果沉迷安逸,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经受不起半点风吹雨打。剑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被打造得锋芒四射;梅花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吐露出醉人的芬芳;而人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拥有坚韧的生命,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敢于在挫折中奋发向上,敢于在磨练中不断完善自己,生命会变得更加充实而精彩。

  材料:

  墙壁上,一只虫子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过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

  有两个人同时注视着这只虫子,第一个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如此执着、顽强,真正百折不挠啊!”另一个人禁不住叹一口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何时才能爬到墙顶呢?稍微改变一下方向,不就容易上去了吗?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3

  花不会因将来的凋谢而今天不再开花结果,小草不会因明天的枯萎而今天不再汲取营养,生命之源也不会因死亡作为结果而停止今天的喧腾奔涌。一提到喧腾奔涌,脑中当然会跳跃出青春这个字眼。青春。充满着坎坷,困难和苦难。所以当我们一说到16岁,人们就会想到那个凄凄惨惨的雨季。不过,人嘛!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花样年华的时候添上那么悲凉的一页呢?人生能有几回博?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走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所以,我重整行囊,弹去身上的尘埃,把昔日的虚构换成了凝重。用曾经在它脚下踏出的深深印记。迈进,向着前方,无悔的去迎接那远处的辉煌和那火红的太阳。曾几何时,我讨厌挫折带来的`悲哀,讨厌苦难给生活带来的不幸,一直沉浸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境界”。现在终于明白事理:要在花样年华时期留下7。

  所以你应当明白:云缠你,雾迷你,雨抽你,风吹你,霜欺雪压,雷电轰顶。都是为了你练就一身铁骨。我们为什么感谢上苍给了我们锻炼的机会,自己创造了一个花样的年华。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4

  周六上午,我们学校八十多个小记者要到泰安花样年华景区去采风,听到这个消息,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路上,同学们像叽叽喳喳的小鸟,兴奋地叫个不停,每个同学心中都充满了期待。经过漫长地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进门,我就看见了一个大大的“喜”字,远处,还有一座空心的心型雕像。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拍婚纱照的公园。

  走出公园,我们又来到了热带风情园。这里有满身尖刺的仙人掌、仙人球和其他把叶转换为针的植物,这儿的植物种类繁多,大多是以前我没见过的。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那一边好。

  休息片刻后,我们又来到了梦幻花都。原来,这是一个大型游戏厅。有网球对战,有双人海盗船,还有各种驾车游戏。我和一位同学AA制,玩了一次双人驾车游戏,我们两个玩的开心极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未来田园。这里有各种热带果树,还有无公害蔬菜和水果。最令我惊奇的是无土栽培技术,各种蔬菜和水果长在泡沫盆和塑料管里,全靠营养液生长,真是神奇极了。我还见到了从没见过的花,叫“碰碰香”,用手轻轻一碰,闻了闻,真香啊!我决定买回去让妈妈闻一闻,她一定会像我一样开心的。

  下午,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我期盼着下次采风……

花样年华九年级第六单元作文25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聂鸿飞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先秦时期开始,史传文学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至西汉纪传体的《史记》把中国古代史传文学推向了高峰。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应该从古代典籍人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学生的意志。

  基于上述考虑,这个单元编选了四篇文言文。下面我们将从文章本身人手对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些具体解析。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约占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它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作者着重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太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会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的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

  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战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苟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它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这场震撼王座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由于这篇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

“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这就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励的质问,接着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以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即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成就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教学时可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文章脉络。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