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6篇(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

时间:2022-10-10 18:15: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6篇(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欢迎参阅。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6篇(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1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县第八中学??卢望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我们本册学过的一句话来说,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就是--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 ???) ??轩榭( ????????)

  丘壑( ???)????嶙峋

  镂空( ???) ??蔓延( ??????)

  着眼( ???)????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二、图说苏州园林--藉苏州园林赏天堂风光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星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师:你太有灵感了!我突然也来了灵感,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评价你的发言。

  生: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生:我到过北京的园林,颜色斑斑驳驳,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所以电影导演拍摄古装剧里面的御花园时,都选择在苏州园林拍摄,就是因为苏州园林别具匠心,更加美丽。

  师:为什么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因为阅历是一笔财富。你如果没有到过北京园林,就绝对没有这样的识见。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还是那句话,钱够多,就带上我!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为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五分钟,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开头,但是也可能在中间;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候又要求自己适当概括,总之,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布局谋篇

  投影:

  且行且思:

  用笔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四段。

  生:?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到7段可以为一层,8和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和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投影: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布局谋篇,你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先写说明对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再分写。

  生:我学多到了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层次,如果说写记叙文还可以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话,那写说明文是万万不可能的,一定要列提纲。

  师:而且还要对提纲进行论证,调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大家仔细看看本文的结尾,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

  你对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吗?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生(大笑):老师,好像我们写作文时打下课铃就要收本子了,于是就匆匆忙忙结尾了!

  师:是哦,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叶圣陶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还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结尾呢。

  投影:

  叶圣陶,现代作家。中学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开始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曾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作者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造诣甚深。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者在童话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先后出版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生:老师,我认为叶圣陶的结尾不草率,这样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高读者的欣赏兴趣,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师:你真是叶圣陶的知音啊!请看大屏幕--

  投影:

  原来如此:

  这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师:看完这则资料,大家说叶圣陶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摄影集,还想知道什么,自己去看呗!

  师:自己去看呗,作为一篇序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非常成功的。大家还同意叶圣陶的“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称号么?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跟着叶圣陶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三明治”最后一道工序,语言明确。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师:在《中国石拱桥》里,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章中间的表达作用。

  投影:

  且学且用:

  分析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讲究做事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老师给大家一个分析说明文方法的方向--三步跨栏法。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效果??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试着用“三步跨栏法”分析其作用。

  师: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看大屏幕:

  投影:

“三步跨栏法”分析范例?: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老师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这相当于列图表;而且,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北京园林就是--

  生:大家闺秀!

  师:对!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大家开始吧。

……(这个环节做得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表述,其中有一个叫王博基础相当差的学生也举手答问了。)

  生:“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个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窗子很多的特点。

  师:王博,当你选择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担心,因为我知道,这个句子并不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也不能鲜明地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你随机应变,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调整为“窗子很多”,你不仅有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而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凡事只要用心,没有做不好的。请大家给王博鼓掌。

  师:叶圣陶不愧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不仅写得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那么,借用叶圣陶文章中间的表述,我们可以说,《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

  生:标本,谁如果要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师:苏州园林是我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投影:

  且行且远:

  试找出文章中把苏州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观。

  学习结果如下:

  投影: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师:这其中的画是指什么画?

  生:美术画!

  生:中国画!

  生:中国写意画!

  生: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画,这幅画是中国画,而不是西洋画,我们学习过《竹影》,中国画讲究的是什么?

  生:神似!

  生:神韵!

  生:课文里说了讲究自然之趣,也就是不讲究对称,没有人工的痕迹。

  师:是的,建筑或者艺术,所有人工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浑然天成”,古人讲究浑然天成,是因为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课文里说的那样,身在城市的人们,不能时常游山玩水,不能肆意亲近自然,于是设计了一座座园林,使人在游玩的时候忘却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技术和艺术完美协调”的审美观,请同学们从我们学过的课文和诗句里找到相应例证。

  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投影:

  圆明园: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赵州桥: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破山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中国古代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生: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师,同时也是诗人,既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

……

  师:破山寺,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以及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中国古人的“曲径通幽”的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所以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

  投影: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做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地方,更是提高文人素养的地方。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的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投影:

  我们为什么需要建造一座座园林?

  生:城市的生活是喧嚣的,而人的内心是向往宁静的,所以才会建造一座座宁静的园林。

  生:如果一直呆在喧嚣的城市,我们会越来越紧张,只有呆在安静的环境里,我们才会感到舒适悠闲安逸和快乐。

  生:美丽清幽的园林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置身于此,人们常会放松,会置身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之中,忘记一切烦心之事,这便是建造园林最初的目的。

  师:我查过资料,园林建造的最初目的,是反应了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愿望,后来园林渐渐向普通人开放,满足了大家休闲散心怡情养性的愿望。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苏州园林的资料,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园林美和昆曲美》作者就是刚才投影里面提到过的陈从周。我记得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

  投影:

  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老作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2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整理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颈链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3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后练习:杜甫诗三首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4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该课获??年云南省女教师技能竞赛(初中语文)第一名

  郑?丽?/执教?、整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的美誉;广州有“花城?”之称,济南有“泉城?”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那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苏州和杭州?。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师:?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的“镂?”读成了一声,“?着眼?”?的?“?着?”?读成了zh?áo。?)

  师:?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嗯,还有“因势利导”。?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师:?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字,“美”!

  生:?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造诣?。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生(齐)?:?苏州园林。

  师:?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作指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生齐读。)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师:?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所以还是“总?-分?”的关系?。

  师:?这里也是明显的“?总?-分?”结构?。?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师:?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屏显课文结构图?。?)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师:?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屏显?。?)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生:?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一生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最初是以?“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师:?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5?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5?.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从这?5?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第二句中的“?一切”和“?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是的,“艺术”?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盘曲嶙峋?”?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师:?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生:?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该怎么理解?

  师:?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同学们,《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谁如果要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师:?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美术画!工笔画!

  生:?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有。

  师:?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的,中国的绘画、?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屏显。?)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于凤英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5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复习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眦zì搔sāo簪zān

  逾yú妪yù幽咽yè

  点拨:注意多音字“咽”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2)决眦人归鸟眦:眼角。

(3)会当凌绝顶会: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新:最近。

(8)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点拨:“搔”“簪”等字容易写错。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默写《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6

  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文章,品味研读: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四、课后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