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7篇(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作文家乡的风俗)

时间:2022-06-27 10:46: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7篇(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作文家乡的风俗),供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7篇(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1

  我的家乡是山城五莲。我们五莲虽然小,但是节日的风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风俗,令我印象颇深。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把饭送。”也就是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间和农民们在一起耕种。在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早早的把灶底的灰掏出来,放在簸箕里,用这些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在这个圆圈的中心放上五谷杂粮,这就是农民贮存粮食的囤,它寓意着农民开始忙春耕了,人们也盼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谷丰登,粮满仓!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为什么就要吃糖豆呢?原来呀,炒糖豆也是有着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开花的大小,也会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说,豆子开花开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所以,人们的心里都期盼着自己炒出来的豆子开得大大的。二月二是万物复苏之际,也是害虫苏醒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说:“金豆开花,五谷丰登。”所以,家家户户便会用炒豆子的方式来祈求驱除虫害。另外,人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庄家也能够得到丰收。所以,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便都会炒豆子,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习惯,直到现在,就成为了糖豆。

  传说二月二这天也是土地爷爷的生日,在这一天,我的家乡的人们都忙着包水饺供奉土地爷爷,让土地爷爷保得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这一天我的家乡的各个理发店,不论大小,统统爆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理发店理发,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来理发呢?原来,这一天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一天去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我的家乡五莲的风俗还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2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在家乡,弄不清是哪里哪年哪代传下来的有中秋节吃粽子的风俗。小时候,如盼着过年一样盼着过中秋节,原因是想融入明亮而热闹的夜晚和吃那可口的粽子。每到中秋节前两天,家家户户都在水缸上架根铁棒什么的,然后把糯米稻草放到上面烧,烧后的灰则顺势掉落到水缸里,等到灰满水缸,让它泡两天。直到农历八月十四的下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淘米洗棕叶动手包粽子。

  粽子的包法真是够讲究的了,它要求”包得稳、扎得紧、角分明“。看那足有15厘米宽大长长的棕叶,必须是新鲜的,摘回来后只能用清水漂洗,淘洗糯米必须是用泡过稻草灰后滤干净而黑亮黑亮的水,否则包出的粽子颜色不黄不中看,吃起来味道也是淡淡的。粽子的四个角哪怕有一个角不分明都要受到一番奚落而返工。粽子的个儿也够大的,在我们家乡,一斤糯米充其量只能包出两到三个粽子。有些特色粽子里面还会掺些不同的肉类、花生米、板栗等什么的,其味吃起来怎么形容好都不过分。

  小时候也曾试着学包过粽子,尽管大人们耐心地教,但因为劲小,包出来的粽子都要大人返工,到稍大一些了,却要离开家修自己的学业去了,所以包粽子的技艺一直没有学到手。每年过中秋节,我们小孩都只能围着大人叫快点包好。但再快,一家人说说笑笑嘻嘻闹闹忙东忙西的也要三、四个小时后才能包好,而粽子真正出锅,却要到中秋节的早晨四点以后。因为要贪第一个吃粽子,许多小孩都几乎养成了不吃到粽子不睡觉的习惯。大人也理解这种奢望,但又怕小孩干等着急,于是就都把小孩哄出去玩家家。等到时候差不多了,嘿!风景这边独好,大人找小孩的尖叫声,小孩的应答声此起彼伏,宛如田间里的青蛙奏着欢快的乐曲。?

  其实,粽子的吃法一样地也有讲究。刚出锅的粽子尽管香喷可口,但不宜多吃。记得刚上学那一会儿过中秋节,我吵着一口气吃了四个刚出锅的热粽子,经验老到的父亲再怎么劝我也没劝得住。结果连续两天没有吃东西,胃里还咕噜咕噜地闹了几天,从此再也不敢贪吃了。

  童年的中秋节,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而快乐的夜晚。时过境迁,多少往事都已处在朦胧之中几乎淡忘,唯有那香喷喷的粽子,还时常浮在眼前。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3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在今年五月份马上又会迎接一个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各地的风俗带给我们许多乐趣,在我的家乡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等,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吗?那是因为祭奠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在那个时期,屈原不愿沦为亡国奴而跳入了湖中,人们为屈原而难过,便划着船寻找着屈原的尸体,最终无果。人们便取一些面食入河,为的就是不让鱼儿饿肚子委屈了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

  在我家中端午节我们一般是要去拜访我们的长辈,去看望长辈,然后吃上一顿美味的午餐。大多数人家里都会吃咸鸭蛋,我们家中也不例外。长辈们都会热情地给你拿鸭蛋,每人一个,不多也不少。吃完后,我们一家人就坐在一起聊天。大人们谈家常话。小孩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吃着零食,不亦乐乎。

  拜访完长辈后,在我们自家中悠闲自在的玩耍。每到端午节。我最期盼的就是吃粽子了。我认为粽子对我们很新鲜。因为毕竟一年只能吃一次嘛。所以我特别期待,但爸爸买完东西回来后,我和弟弟飞奔过来,抢走了我们认为最最好吃的。但妈妈提醒道:留点给你爷爷吃。等一下,就全没了,我和弟弟醒悟了,放下了我们最爱吃的,只拿了一两个,剩下的留得他们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应该尊老爱幼,孝亲敬长。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4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一样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能够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细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我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5

  我的家乡在宁夏中卫市,家乡有塞上小江南的美称。这是爸爸告诉我的。我还从奶奶那里知道了家乡人过春节的一些有趣的讲究。

  每年从年三十起,井台、炉台、磨坊、毡坊及铁匠、木匠和商贩各自祭本行的祖师爷,工具、用具擦洗干净封存起来。戏班、皮影在年三十前反串唱几天戏,即丑净旦角串唱,如净角唱旦角戏,旦角唱丑角戏,唱得别扭,看得热闹。戏班年三十清早便封箱祭神。

  大年初一,各自在家里给神明、祖先牌位磕头,给老人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初二,家族到堂庙祭祖,小辈给长辈拜年恭贺。本家族在这一天不分贵贱,论辈历互相拜年恭贺。街坊四邻遇面互问“年过得好!”

  初三起,各寺观僧道、居士诵经祭神佛,信男善女进香送布施,不过初五,人们很少去别人家串门或是走亲戚,各自在家里玩纸牌、耍铜牌、玩一种木制兽牌。

  初五家家早上吃饺子,叫“填穷坑”,意为人们穷怕了,吃了干饺耐饱,表示全年不再挨饿。

  初七,当地叫“人七日”。下午家家必吃长面,叫“拉魂面”。晚上到城隍庙叫魂,说是人的魂被城隍爷收了去,然后往回走,边走边喊自己或家里人的名字“x川来了?回来了——!”一直叫到家为止。

  过年娱乐的高潮是正月十五。从正月十四起,连续3天立灯架、耍社火。灯架多是牌坊式的,灯面绘制神佛、三国、西游记等故事,光亮均用香油或蜡烛,全由各商号摊派。槐树巷道还有地藏寺僧人制作的冰雕观音和狮子,里面点灯,外面用彩纸贴面,十分好看,不少人还敲钟化布施。社火队是重头戏,也是人们最喜欢看的,人们尽兴而乐,热闹极了。

  民谚“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街”。这一天黄昏,家家门前点放柴禾,火里还要加放麸子、颗盐、五谷粮食。劈劈啪啪,火苗旺盛,大人小孩从火堆上反复眺过,嘻笑耍闹。火熄后,灰烬用锨撒向空中,火星乱舞,近似礼花。同时撒灰的人口中叫道:“今年麦子好一。今年豌豆饱一。今年稻子收一!……”。正月二十三一过,年事才算忙完,人们便又忙着春耕,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6

  我的家乡是一个热闹的小城市,虽然没有高耸的摩天大厦,也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海,但是每逢春节,宁静的家乡总会透露出一种忙碌的喜悦氛围。而家乡的春节自然要有几个重要的日子,除夕就是第一个。

  家乡的除夕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团聚的日子,只有每逢除夕我才能见到我久别的父亲,才能享受真正的一家团聚之情。待夜幕降临,所有的家人都团聚在饭桌前,各自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和一年以来的收获,不时还能迸发出一阵笑声,此时的我才能彻底感受到春节的特殊含义。待用餐过后,真正的欢乐时光才从此时拉开序幕。大人们就开始一项很特殊的"工作"——打麻将,这在我们家乡是非常普遍的,此时打麻将不一定要有个输赢,关键在于借此机会拉拢一下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而在此时,我们弟兄几个则开始春节的独有活动——放鞭炮。各式各样的鞭炮带给我们不同的快乐:轰隆一声,春雷齐鸣,尽管我们都捂住耳朵,尽管我们都有一丝害怕,但那种惊喜是我们很久都没遇到的;火光一瞬,焰火冲天,此时我们正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绚烂天堂!但是在一阵喧嚣之后又忽然宁静下来了,大人们也不"工作"了,都开始摆弄着一长串鞭炮。当时钟的秒针,分针,时针都汇聚在最高点时,震耳的鞭炮声铺天盖地而来,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都仿佛在告诉我:新的一年来了!

  家乡春节的第二个重要日子就是初一。在我的记忆中,初一是睡不成懒觉的,父母总是很早把我喊起来,穿上新衣服,吃完汤圆或面条,便开始我们的拜年之旅。初一拜年在我们家乡是一个很重要的习俗,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小孩子逢人就说好话,然后就等着大人的红包,大人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给红包,还故意"为难"一下你,把你弄得很急之后,再笑呵呵地把红包给你,现在看来这都是一些再美好不过的童年记忆。

  家乡春节的尾声就是正月十五,这虽说是尾声,但仍可以和除夕有得一拼,吃汤圆,闹花灯就是正月十五的特色。正月十五的时候,春节将逝,人们都即将恢复忙碌的工作,自然要在这最后的放松中狂欢一次。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完美味的汤圆后,便一起出门"闹花灯"。花灯会可是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了整个会场,人群熙熙攘攘,不时还有几个小孩拿着精致的花灯从你身边挤过。两头"狮子"在会场中央狂舞,还不时引起一阵喝彩。一家人穿梭其中,赏花灯,猜灯谜,观舞狮,那种乐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一眨眼,春节就逝过,我们又在期待中迎来新的一年。家乡的春节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团聚时的温馨,不仅仅是鞭炮响起时的惊异,不是收到红包的喜悦,更不是花灯会的难忘,它所带来的是我们国家五千年来的风俗习惯,它所带来的是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单元作文7

  我的家乡景色迷人,物产丰富,每到过节时就分外热闹。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来到我的家乡看看这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元宵节是在正月十五,过节时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把各种各样的灯早早地挂到灯会上,让人们参观。参观后便来到旺火旁,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保佑自己及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万事如意、顺心顺意!

  随后,人们来到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的脚尖碰着脚跟,肩膀擦着肩膀都到广场观看节目表演。人们有的跳舞,有的唱歌,十分的热闹。

  在元宵节这一天里,人们还要放鞭炮,尤其是那些十分调皮的小朋友们。每人拿着一支点燃的炮竹,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他们玩的都十分开心。

  我们每家每户都像办喜事一样,红火而又美丽。在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吃元宵,吃的元宵里面还有不同的口味。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好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了。这广告可以不庸俗,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处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在家里,还有: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一些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铛,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要吃元宵,过了元宵节可能就吃不到元宵了,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可是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五就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着的时候。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