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表外业务自查报告共3篇 支行财务自查报告

时间:2022-06-05 18:41:2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银行表外业务自查报告共3篇 支行财务自查报告,供大家品鉴。

银行表外业务自查报告共3篇 支行财务自查报告

银行表外业务自查报告共1

  XX支行关于开展表外业务自查的报告

  市分行:

  为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减小风险的扩散性,按照《关于开展表外业务检查的通知》,我行全面组织开展表外业务风险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制订整改措施,确保全行表外业务安全平稳运行。现将我行表外业务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X年X月X日,我行表外业务各科目余额情况如下: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X元,1年以上标准贷合未使用额度为余额X万元,重要空白凭证余额为X份,代理业务重要空白凭证余额为X份,代保管有价值品(ATM吞卡)余额为X张,开出单位定期存单(为甘肃施可丰肥料有限公司开出定期存单)余额为X万元,代保管抵押物(他项权证、汽车分期付款)余额为X份,代保管质物(银承代保管、代保管质物)余额为X万元,开出国库券单证余额为X万元,贴现票据余额为X万元,个人助业贷款未收利息为X万元,个人农业贷款未收利息余额为X万元,农户小额贷款未收利息为X万元,代销实物黄金余额为X克,利率互换合约名义本金为X万元,代销委托实物白银余额为X克,经营租赁承诺(离行式自助银行房屋租赁费)余额为X万元。

  二、检查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行成立了表外业务风险排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内控副行长任组

  长,各部室、网点负责人为成员。

  (二)落实分工,明确责任。

  本次表外业务风险排查,主要采取各网点自查与财务会计部、运营管理部、信贷管理部、个人金融部、三农金融部、内控合规部核实相结合的方法,各部室、网点对所发生的表外业务按种类分别排查,制定本部门表外业务台帐,主要以或有事项中的有关科目为主进行排查,排查结果集中上报内控合规部,由内控合规部进行汇总上报市行。

  (三)全面排查,检查到位。

  各部室网点对所有表外业务风险均进行了排查。一是或有事项借方类科目逐笔排查业务风险;二是委托代理借方类科目将现在的主要业务情况进行排查并给予简要说明;三是备查登记类贷方科目逐项落实帐实情况、实物保管情况,确保帐实相符、保管符合制度要求。

  三、检查结果

  (一)实物保管方面,我行参照会计报表按部门网点逐项检查会计台帐与实物,实物与会计科目余额完全一致,实物专人加锁保管,网点台帐记录详细无误,我行做到了表外业务账实相符、保管合规的要求。

  (二)管理制度方面,我行执行的业务岗位设置做到了前中后台分离,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分离制度,每笔业务都经有权审批人审批,我行已建立了表外业务各层次、各环节的授权体系,纳入了统一授信范围,实施授权管理,核定了担保类业务的最高限额,并坚持执行100%承兑保证金的制度。

  (三)业务流程方面 ,我行按内控要求明确了表外业务的操作流程,明确了风险管理、信贷管理、会计结算等业务操作程序和业务人员岗位职责,相关制度能较全面的覆盖业务环节和业务岗位。

  (四)会计审计方面,我行坚持精确的财务会计准则,事前各部门及时沟通,核实表外业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在记账后的第一时间查看财务报表,核对账务,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表外业务中个人助业贷款应收未收利息、个人农业贷款应收未收利息和农户小额贷款应收未收利息三个科目的余额分别为0.万元、1.万元和6.万元,相应科目去年年底的余额分别为0.万元、1.万元和

  5.万元,这些余额都是相应贷款类别的逾期3个月的应收利息,这些科目尤其是农户小额贷款应收未收利息的余额不降反增,反映出我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针对这一问题,支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经办人,客户部门也积极联系逾期贷款相关客户,争取贷款归还,并在以后的的业务拓展中更加注重贷款客户的信誉,做到不该放的贷款坚决不放,从源头上杜绝不良贷款的产生。财务会计部门也要加强对表外业务数据的分析,做出对支行经营有用的分析报告。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继续坚持执行100%的承兑保证金制度,以此可以有效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由于信用风险导致的损失。我行必须根据自身表外业

  务的风险状况,建立符合自身状况的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提取符合自身风险状况的额外风险准备金,防范信用风险带来的冲击。

  二是完善表外业务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表外业务开展过程中各部门网点要实施有效的隔离、授权、相互监督和检查,领导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表外业务操作风险予以最有效的控制和化解。

  三是提高表外业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在记账过程中尽量避免错误。同时要教育员工树立稳健交易的风险意识,有效的控制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

  四是继续做好表外业务的台帐登记工作。我行要依据反映和控制表外业务的原则,细化“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等科目;用适当的原则对表外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或有事项要选择适当的记账方法,设立专门的或有事项台帐,专门记录表外业务的发生情况,而不是只单单记录数据的余额,同时进一步做好表外业务的台帐登记,,逐步形成详细直观的表外业务的交易记录。

  五是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会计报表外报告制度。建立专门的表外报告制度,对或有事项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这类业务对我行营运的影响程度,对我行统一编制的业务状况表、损益明细表中的表外业务进行单独的数据分析,及时准确的反应我行的真实经营情况。特此报告

  银行外汇业务自查报告(共10篇)

  银行卡业务自查报告

  银行外汇自查报告

  银行会计业务自查报告

  银行中间业务自查报告

银行表外业务自查报告共2

  1:保函指银行应某交易(贸易项下、合约关系、经济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之要求,而向交易的另一方担保该交易项下某种责任或义务的履行所做出的在一定期限内承担一定金额支付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的书面付款保证。

  保函的基本作用是保证申请人去履行某种合约义务,并在一旦出现相反情况时,负责对受益人做出赔偿;或旨在保证受益人在其履行了合约义务后将肯定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合同价款的权力。保函是一种关于款项支付的信誉承诺,是一种货币支付保证书。

  光大银行提供的保函种类主要有:预付款保函、投标保函、履约保函、质量保函、付款保函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保函。

  2:信用证

  (1) 进口信用证:如果贵公司想在光大银行开立信用证,必须具有经国家批准的进出口经营权,在外汇管理部门公布的进口付汇名册之列,或有外汇管理部门出具的进口付汇备案表。您必须按国家外贸、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提供有效的批准进口的证明文件和进口合同以及进口付汇核销单和进口付汇备案表。凡进口企业使用自有外汇或人民币申请开立信用证的,需在光大银行开立保证金账户,存入保证金;对于资信较好的企业,经光大银行核准有授信额度者,可在额度内受理开证。

  (2) 出口信用证:办理出口业务的境内企业将光大银行提供的英文行名、地址、SWIFT号等通知给境外开证申请人,光大银行可作为通知行在收到境外银行开来的信用证的当天通知受益人。客户在货物出运后,可将信用证正本及该证项下所有单据提交光大银行办理交单议付。光大银行将按信用证的要求寄单索汇,收汇后按收汇日牌价结汇或原币划转。如在合理的时间内未收汇,光大银行将及时向付款行进行催收。

  3:汇入汇款: 汇入汇款是指光大银行的代理行接受其客户委托,将款项汇入光大银行,指示将该笔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业务。光大银行在落实汇入头寸后将及时通知客户办理解付手续,电汇最迟不超过二个工作日完成,信汇最迟不超过五个工作日完成。 4:进口代收:

  进口代收是指光大银行收到国外托收行寄交的以某公司为付款人的托收单据后,向该公司提示,根据该公司的指示对外付款的结算方式。 :5:出口托收:

  出口托收是出口商将出口商业单据和向国外客户收款的跟单汇票提交光大银行,由光大银行寄往国外代收行,通知国外客户付款或承兑的一种结算方式。 6:财务顾问及融资咨询业务:财务顾问及融资咨询业务是指光大银行利用自身在网络、资金、信息、人才、科技和客户群方面的优势,经过签订常年财务顾问协议,为客户提供的持续性、收费性理财咨询服务,包括基本服务(提供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金融市场等标准化研究产品)和专项服务(投融资咨询、企业战略咨询、企业财务咨询和业务知识培训等)。

  基本服务包含三项:宏观经济研究、行业发展研究、金融市场研究;

  专项服务包含四项:企业投融资咨询、企业战略咨询、企业财务咨询、业务知识培训。 7:质押业务

  (1)标准仓单质押:

  标准仓单是特指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或

  上海期货交易所制定的,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商品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并在交易所注册,可在交易所流通的实物提货凭证。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是指标准仓单持有人将其持有的标准仓单持有凭证作为质物提供担保,光大银行为其提供相应授信。

  特点:

  1、有利于生产企业的销售。

  2、有利于商贸企业获得融资。

  3、有利于回购方(交易所或会员单位)拓展自身业务。

  4、以标准仓单作为质押获得融资。

  5、使得贷款人与回购人紧密合作,达到双赢。

  对象:

  1、标准仓单质押授信业务的授信申请人限定为以其合法持有的、拟质押光大银行的标准仓单对应的货物作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工业企业或以对应的货物作为销售对象的商贸企业。

  2、质押仓单所标明商品必须是可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或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商品种类。

  3、标准仓单质押授信的质押率不高于70%。

  4、授信申请人应符合光大银行关于法人客户授信的有关规定,并满足:

  1)信用等级在BBB级(含)以上(不能进行信用评级的除外)。

  2)信誉良好,无任何违法违规行为。

  (2)非标准仓单质押:非标准仓单质押授信,指授信申请人以仓单为质物,向光大银行申请短期融资的授信业务。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光大银行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仓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仓单的价款优先受偿。

  非标准仓单是仓储单位签发给存储人或货物所有权人的记载仓储货物所有权的唯一合法的物权凭证,仓单持有人随时可以凭仓单直接向仓储方提取仓储货物。(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的仓单参照标准仓单质押业务办理)

  特点:

  1、有利于生产企业的销售。

  2、有利于商贸企业获得融资。

  3、有利于仓储企业拓展仓储业务。

  4、以非标准仓单作为质押获得融资。

  5、使得贷款人与回购人紧密合作,达到双赢。 对象:仓单质押担保业务的申请人除符合光大银行法人客户授信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至少有两年以上经销或生产仓单标的经验,且上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

  2、信用等级不低于BB级,无不良信用记录。

  3、仓单标的应是占其销售收入30%以上的主营货物或占其销售成本30%以上的主要原料。

  4、企业经营正常,市场发展稳定、行业状况良好,购销渠道通畅,存货周转快,现金流量大、赢利稳定。

  5、授信申请人的注册地和主要经营场所在经办行授信业务经营区域以内。

  6、货权人必须为申请人,原则上不接受申请人以货权人为第三方的仓单质押。

银行表外业务自查报告共3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西方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Items,简称OFSI),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反映的业务,它本身往往并不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不改变资产与负债的现状,但这种影响在业务过程中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即形成“或有项目”。 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而仅仅依靠银行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表外业务是一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互联系又有差别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的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

  (二)表外业务的分类

  通行的做法是根据其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将众多的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类: (1)传统中间业务: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结算业务,另外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投资咨询、信托、租赁、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这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物质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金融辅助性业务,从而带来手续费收入;

  (2)承诺类(Commitments):就是银行向客户承诺在未来某个时候,当客户需要资金时保证向其贷款,从而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借贷关系。即使客户没有向银行实际借款,银行也收取承诺费。承诺类业务主要有备用透支、贷款额度、票据发行便利、回购协议、循环包销便利、普通跟单信用证、贷款抵押等,这类业务形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

  (3)担保类(Guarantees):就是银行担负起为被担保方偿付债务的责任。一旦被担保方违约,银行必须代为履约,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而更多的情况是转化为银行对被担保方的一种追索权。担保类业务主要有:带追索权的资产出售、银行担保、履约担保、还款担保以及备用信用证等;

  (4)交易类(Transactions):此类表外业务是指与汇率、利率有关的协议,几乎覆盖了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与利率互换、股票指数交易等,这类业务本身只改变资产结构而不改变资产总量,但其损益最终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来。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的动因及特点

  (一)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

  在50—60年代, 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处于从属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地位,表外业务量占全部业务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

  首先是表外业务规模迅速发展。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该国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表外业务活动量近6000亿美元,而同期表内业务总资产为5300亿美元,总资本为250亿美元,表外业务量已经超过表内业务总资产,表外业务与其总资本之比为24∶1;1988年五大银行集团表外业务总量已达2.2万亿美元,而同期它们资产负债表项下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表外业务分别是表内资产和资本总和的3倍和49倍;年中表外业务增长速度年平均高达542%,而同期表内资产年均增长仅为9%,资本总额年均增长216%。另外日本商业银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展表外业务以来,表外业务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其次,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净收入迅速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获得的收入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与表内业务收入持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1993年,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利润的60—70%;1992年,德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为302亿马克,占总利润的62%;法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

  由此可见, 表外业务不仅已成为国际性大商业银行与表内业务同等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1.内因:商业银行内在本质所产生的追求利润的动力

  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交换关系和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并已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一方面导致银行从传统的资产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日益减少,迫使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却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之后,许多新的表外业务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产生,这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有潜在的市场或客户,都存在着盈利来源。

  商业银行通过新的表外业务发展可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报酬。银行开办表外业务的“生产”成本低,利润丰厚。因为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很多情况下,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如在承诺类表外业务中,如果客户最终没有向银行提出借款的要求,那么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在担保类业务中,如果买主不爽约,或者在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中,如果汇率、利率的变动在有利银行的范围内,结果也是如此。因此,银行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表外业务,对于承诺、担保类,关键在于银行能否最低限度地保留应付或有负债所需的备付金,从而把机会成本降至最低。这取决于银行预测客户将来需求状况或违约的概率的能力。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则取决于银行预测未来利率、汇率水平的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关键在于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水平,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2.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经营环境及其竞争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银行客户对表外业务的需求剧增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汇率变动加剧,波幅增大,人们渴求能规避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于是,金融期货与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衍生工具类的表外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首先,从承诺类表外业务的需求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加剧,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资金需求的额度、时间也难以预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如果不为不确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筹资而事后筹资,必将面临着利率风险,导致筹资成本增加。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客户迫切要求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承诺。其次,从对担保类业务的需求看,随着企业经营的综合化、多角化和国际化的加深,交易双方关系的复杂多变性、信息不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商品卖主远远比不上银行更能洞悉其客户(买主)的资信状况,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因此,客户迫切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担保业务来消除日益增长的信用风险。存在开展表外业务金融的内在驱动力

  (2) 非银行机构间的竞争加剧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较严,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却放松,这就使得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50年代大量出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对其利率限制相对于商业银行较松的优势,以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从商业银行夺走了大量存款。而通货膨胀和旺盛的资金需求又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利率不断上升,加上货币市场相互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小额存款者也有了间接投资货币市场的机会,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又大量地流向了货币市场。而金融市场趋向完善发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筹资者便乐于绕过银行,直接从金融市场以较低成本融资。其结果是银行的存贷业务日渐缩小(所谓“脱媒”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贷款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借贷利差也大为降低。

  最近几年来,不仅各种非银行机构介入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业务领域,而且由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式分行网络在金融服务传递渠道中的作用减弱,通讯公司和软件公司也可参与银行业务,一些国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内部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产品,争夺银行部分零售服务客户。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分流,营业收入渠道收窄,存贷款业务量相对比重、利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例如美国银行体系持有的资产占美国金融资产的比重从五十年代的75%降至近年的25%;德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984年的21%降至近年的%,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从1991年的%降至1994年的%;西班牙的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从1990年的%降至1995年的%,同期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0%降至5%。为了弥补利差收入的损失,商业银行便积极寻求其他的收入来源,开展既不直接运用银行自身资金,又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的表外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在上述不利的竞争环境下增加利润的有效选择。

  (3) 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随着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由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由以往以贷款等资产规模扩大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与表外中间业务并举、不断提高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获取规模经营效益的目标。不仅重视运用货币资金资源,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充分挖掘和利用机构网络、专业人才、科技知识、先进设备、市场信息、商誉信用等经营要素之潜能,拓展新兴的表外业务,以达到边际利润最大化。另外,由于融资方式多元化,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公司、企业和私人客户客观上也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4) 金融监管的强化

  金融监管从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各国金融当局对银行都有一系列的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管制措施也不断出现, 如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系数管理的规定,这就限制了银行扩大业务的能力,因此银行势必要千方百计在遵守管制的前提下,不增加资本以扩大业务,提高资本收益率;另一方面,因表外业务发展太快,金融当局尚来不及准确评价其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尚无明确的管理方针和措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表外业务。当然,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表外业务风险的加大,对表外业务的国际金融监管也迅速发展。例如在1987年12月,西方10国中央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就开始探索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实践上证明表外业务监管能保证银行机构的稳定,从而使银行表外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特点

  下面我们将从业务内容、科技含量、专业人才、风险监管等几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如下走势与特点:

  第一, 表外业务内容异彩纷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三类:债务或利率,外汇或汇率,股票或股价指数;金融衍生产品也可概括为三大类: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和掉期(Swap),但是金融工程师却可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构造出品种繁多,特性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

  首先,衍生产品与传统基础工具组合,如期权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可以衍生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指数期权(Index Options)等亚品种衍生物,而像指数期权这一门类,在美国就又有石油指数期权、金银指数期权、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品种;

  其次,衍生产品之间再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例如期货和期权组合构造出“期货期权”(Future Options),掉期与期权组合构造出“掉期期权”(Swaption)。

  另外,金融衍生产品自身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附加行使条件,改变个别参量和性质,衍生出许多再衍生产品,比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 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 Option)、“彩虹期权”(Rainbow Option)等,这些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

  第二, 表外业务科技含量高。

  以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标志的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金融观念和金融运作,而且直接推动了表外业务创新,掀起了一场商业银行功能革命,使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和阶段。西方商业银行电子化经过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大批量、高速度地处理统计、记帐、转账、支票等业务,使资金转移和业务处理实现了电子化;

  紧接着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实行联机作业,各银行通过通讯线路将主机、分级和终端机联为一体,对存款、贷款、票据、汇兑、结算、代理、信托等业务进行综合营运,使银行经营管理实现了电子化;

  而后是实现银行各管理部门的电脑自动化服务;近年建立电脑自动转账网络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银行电脑网络,把银行、企业、家庭、市场联为一体,完成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实现了金融活动的电子网络化。西方新技术革命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银行业务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手段和程序,存、贷、汇、取、证券买卖、市场分析、行情预测均通过计算机处理,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电子化清算系统、自动付款系统等金融电子系统的创建,形成了国内外纵横交错的电子化网络,资金的调拨、转账、清算、支付和金融、经济信息的传递、储存、记录、分析等都可通过电脑完成。

  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表外业务创新的平均成本,有利于发挥创新的规模效益优势;新科技成果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银行迅速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或业务机会,创造出新的市场,给银行家提供寻求新的潜在收益的机会和途径。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运用高新科技。

  第三, 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出类拔萃。

  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尤其是融投资中介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均具有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的性质,必须涉及专深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西方商业银行都很重视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蜚声国际的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 )和西蒙兄弟(Salmon Brother)等西方国家投资顾问公司,主要任务是寻求公司并购机会、定价和融资;公司改组和资本结构的改变等,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成果,因而,必须具备强烈的现代人才观,把高素质人才视为商人银行业的立足之本,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近乎苛求和完满。其专业人才结构包括:

  ⑴开拓型人才。主要从事收购机会确认、目标企业评估、收购战术策划、交易成本拟定等全面的收购战略研究,促使企业资产重组,社会可支配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企业经营向新方向开拓进取。

  ⑵分析型人才。主要从事业务组合和市场一般战略分析;作为战略选择的收购分析;不同收购类型的价值创造分析和收购的价值链分析;跨国收购的障碍分析等,从而对收购的目标公司作出审慎分析和评价。

  ⑶创造性人才。主要从事融资方式创新和并购产品创新,通过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对研究对象提出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的认识。

  ⑷工程型人才。主要工作是正确运用金融组织、金融工具和金融工艺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公司理财、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应用中融投资服务问题。⑸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各种经济金融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哲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 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毫不松懈。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积极开拓表外业务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注重该项业务的风险性及其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表外业务曾被视为不形成资产负债的安全性业务,但是现在其风险性逐步显露出来。在表外业务创新中涌现出许多新型表外业务,如借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备用信贷安排、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交易,这类业务因收益可观、灵活性强、管制相对宽松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日渐提高。

  表外业务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其随时都可转化为真实负债或资产,故同样存在清偿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担保、承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涉及或有负债、或有资产,以及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或有项目,在表外业务中占据很大比例。这类创新型表外业务出现的本意主要是减少或回避金融风险,但大量的过度投机使之成为新的风险滋生地。其风险的最大特点是潜伏性、杠杆性强,一般不反映在表内,但这些潜在风险因交易量倍增而累积,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给金融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致命打击。

  巴林银行倒闭等金融**,为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防范金融风险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和懈怠!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1988年6 月的《巴塞尔协议》对各种表外资产统一规定了风险转换系数,从而在性质上将表外资产转换成与表内资产一致的资产。西方各国在依据《巴塞尔协议》调整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亦纷纷提出根据其它性质的风险而作出的资本标准。对表外(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日趋于严密和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