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全3篇(班级管理制度及模式)

时间:2022-10-28 13:07:37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全3篇(班级管理制度及模式),以供参考。

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全3篇(班级管理制度及模式)

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全1

“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班级管理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社会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探索并改进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新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组织中人的因素防在首要地位来设计和运行组织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转变启发班主任管理理念的黄钻边:由过去注重机械的、"见物不见人"的、封闭式、专制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尊重、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挥的管理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管理的控制功能.班级管理不再只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而是将只能焦点转向对学生的服务. 构建“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对班级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班主任不再是传统中的“绝对领导者”,不能再采用控制式管理方法,而是应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民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成为班级管理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成为班级管理主体。

  传统班级组织机构建设大多采用“科层组织理论”,是一种从上至下命令执行型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是最高领导者,班主任是绝对权威者,班干部的选拔、班级制度的指定和班级事务的处理都由班主任决定,班干部没有 决策的权利,知识班主任意志的执行者,普通同学 服从于班主任的决定。由于缺乏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受到压制,这与时代发展是极其不适应的。为此,必须在“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构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新模式以服务学生成为目标,以开放、平等、易于沟通为原则进行班级组织建设。

  新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共商班级建设与发展规划,在班级建制中,班主任与学生是平等的管理主体,半鉴于学生阅历与理智发展的限制,班级管理仍需班主任的监督与指导。“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中,服务性表现为:班主任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既是班级管理对象,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班级同学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基础上,采用竞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的班委会。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候选人各一名,然后小组之间就各候选人发表意见并展开充分的辩论,最后通过投票统一意见,确定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确定后,由其分别负责组建班委会及团支部,并在班会上向所有同学介绍各自成员情况,包括每个人的主要经历、性格特点与工作风格。新组建的班级组织以管理班级、服务同学为主要任务,并接受同学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如果全体同学对其工作感到满意,新组织就继续运转,否则班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通过集体讨论请班长确定是否解散其班委会成员,并进行重组。

  班委会产生后各委员直接向班长负责,在班长组织下以班级日常管理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班风、学风,为全体同学提供优良发展环境为工作目标,开展系列工作。班委会联合团支部对班级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每逢重要会议邀请班主任列席,日常决策定期或不定期想班主任汇报。为方便管理,同时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来,班委会还在班级成立了若干协助委员会。(1)作业管理协会。协会由各学科代表组成,学习委员是总负责人。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班级作业完成情况,根据日常记录和同学反馈,总结作业布置与完成方面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向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反馈情况,协助任课老师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对于作业完成有问题的同学,协会成员会主动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提高作业完成质量。(2)纪律检查协会。我校属于寄宿制高中,每晚都有晚自习,晚自习环境建设尤显重要,成立纪律检查协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由其研究营造良好自

  习环境的对策,向班委会提出建议,并协助执行。(3)仲裁委员会。主要是针对班级事务处理中意见不一致或者出现纠纷的情况而设。其成员全部由班级民主投票产生。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监督班长及支部书记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当班委会或团支部成员未能认真履行职责,或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况,仲裁委员会可以向班主任提出申请,在班会上对相关行为进行讨论。

  新管理模式下的班规制定应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班规的科学性、合理性,既要与高中培养目标相配合,又不能与学校的常规相冲突;二是要有针对性,将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班规里强化。班规的制定,首先是由每位同学提交“议案”,归纳汇总后在全班讨论,集体定夺。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所以学生更容易从被管理者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不容易出现被管理的逆反问题。班级每一位同学既是班规制定者,又是班规的践行者。

  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下,我所带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本身的自律性明显增强,协商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同时班级表现得更加有活力,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对住宿生活的快速适应上和对学习的自信中,而且还体现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班风一定回继续呈现上扬趋势,进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全2

  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之我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们学习和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的工作,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班主任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勇于创新,掌握适应学生整体发展的本领,实现班级管理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往的班级管理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班主任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导致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零碎繁琐。从纪律到卫生,从安全到学习,从思想到生活,从学校到家长,从收费到迎查,无一不使班主任忙的团团转,甚至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学生怨声载道、学校领导不满意。而我们班主任也是一肚子苦水,平时工作那么多,费力不讨好。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班主任工作研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改变以前的管理方式,采取民主化管理。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信任和理解,与同学交往的需要增强。要求享有独立自主权,享有平等与公平的权力。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是班级的主人,认识到人人都可以是班级的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中,首先健全班委,有班长、副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团支书、文艺委员等,各个职位都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要求他们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相互配合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其次,把班集体分成几个小组,由班委成员任组长,其他同学为组员。每个小组内都有明确分工,由负责纪律的、负责卫生的、负责学习的、负责考勤的、负责课间操的等等。整个班级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二是班会形式的创新。以往的班会其实是班主任的一言堂。班主任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泛泛而谈,结果收效甚微。班主任反而埋怨学生不听话,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其实,作为班主任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策略。班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会质量的好坏,对于开展教育活动,加强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班主任高级研修,理论联系实际,改变以往的班会形式。?首先要确立班会的主题。这个主题可围绕班集体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班会主题,在班会上讨论,探索解决的方法,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其次,班会形式要活泼多样。每次班会的安排要达到最优化,班会的形式要尽量不同,让学生在每次班会中都有全新的感受。第三,班会准备要充分。做到开班会就像上文化课一样,要有计划、有主题、有形式、有程序,更要有创意。

  总而言之,班级管理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班主任应该有爱心和敬业精神,讲究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细心了解学生,知人善任,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全3

  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就大 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 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 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 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因此班 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 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中师 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 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 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 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对学生 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要使班级管理成为 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

  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 刻的理论背景。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下 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 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 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 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 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网状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 成主动参与管理。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 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是:以班主任为纲要,以班委会为骨干。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处在管理者的地位。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 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可见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这种模式对班主任能否起到“ 纲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学生容易处在自由状态。其关键是班主任要充分研究了解每一个学生 的个别特征,注重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

  3.交叉模式 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 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 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结构倾向于开放,有利于学生接受 全方位的管理和多方面规范化的发展。当然这种模式要求各方面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还 会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

  4.轴辐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这样在结 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直接参与每 个学生、每个事件的管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反馈到班主任这里。其特点是:模式结构 呈圆周式,带有闭合倾向。这种管理比较细致,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可以及时掌握班集体发展的 动态,其控制性较好。但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其操作要领是班主任要 全面关心学生,以情感交流作为联系学生的纽带,逐步形成教师的权威性。切忌“婆婆嘴”造成学生的逆反心 理。

  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 既定的管理目标。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 析,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 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 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三、建立优化模式的“质性材料”

  在每个不同的班级所处的环境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素。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或量化的影响材料且不 去关注它。这里之所以把另一些因素称为“质性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这种“材 料”有一个开发、利用、组合的过程。正如有了砖头,还需要泥浆来粘合一样,有了一定的管理关系还需要情 感作为“融合剂”。在这些材料中有“显性材料”,有“隐性材料”;有“刚性材料”,也有“弹性材料”。作为“质性材料”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立管理关系、赋予基本型态。班级中的基本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如组织关系、教学关系、交往关 系,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管理与接受管理的关系、被管 理者之间的关系、成员与环境的关系、运作过程中的主从关系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班级的 组织结构、目标结构、角色结构、管理关系,班级的基本形态才能形成,管理模式才能具备操作的内在机制。2.营造班级氛围,注意管理者人格特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倾向性。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渲染的作用。班级气氛形成的凝聚点就是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集 体荣誉感。高级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标迈进的群体动力。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也影响 着班级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意向。教师以他的理智的(如劝诫、指导、说教等),情感的(如关心、热爱等),个性的(如风度、气质、坚毅等)心理因素融进管理的影响通道中去起隐性作用。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 学生学会自动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贡献力量,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

  3.创造班级文化特征。这是一种与班级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在中师还应包括宿舍文化。它是指 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例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的环境、班级气氛、审美情趣等。它又是通过环境的改变体现出来的,例如墙报、手抄报、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宿舍环境布置等。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专业意 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级文化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中师毕业 生。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既具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又具有个人的 风格特征;既具备中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又能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一个班级中应该有校园级的“歌手、演说家、艺术家、教育家、生物学家、诗人”等各具特色的人才。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进行有系统的、有指导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