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7篇 关于高校班级管理激励策略的论文

时间:2022-10-12 18:4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7篇 关于高校班级管理激励策略的论文,以供借鉴。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7篇 关于高校班级管理激励策略的论文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1

  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常规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元,学校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认真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1]。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缺乏向心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做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的一代,同学们思维活跃,追逐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凌驾于班级利益之上[2]。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认为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很难满足自己个性的发展,因此对班级团体性的活动参与率较低,因而班级总体而言缺乏向心力。

  2.班级管理制度传统化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主要借助于高校领导者共同商讨制订的刚性条例,其内容已固定,易造成班级管理长期停滞在规章制度层面,管理方法过于传统,同学自身仅仅只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级管理的创新性严重匮乏。

  3.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代下大学生普遍自主性都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相互间配合[3]。一旦老师布置的工作需要多个班委配合完成,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统一思想,则往往无法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且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则常常表现为互相推卸责任。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个团结、互助、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之间应该有着高度的互依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目标[4]。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班级中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性极其鲜明,自制力较差,同时大学空闲时间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为宽裕,因此外界新鲜事务极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最终造成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缺乏动力支持。

  5.班级不良竞争频繁出现

  高校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的竞争现象,特别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等方面尤为明显。在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这也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关注点严重失衡,往往大家并不在意学习的程度如何,而侧重于对比家庭的贫困程度,致使班级同学间的关系易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5]。这种不良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高校中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同学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在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探讨,否则这不仅将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工作五年时间,现对于新时期下如何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班集体活动模式,营造集体归属感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开展班级活动从低年级抓起,同时做到系列化和规范化,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凝聚力和荣誉感[6]。新班级组建之初是营造班级风气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力。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同学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外娱乐自我的目的,更是促进了班集体同学间的关系,提升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

  2.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班级管理可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网络成为沟通辅导员和学生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QQ群、飞信和班级博客等方式,把有用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于不方便和学生当面沟通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形式进行,在虚拟的环境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7]。

  3.倡议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的过程[8]。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思想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都能够自愿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指导,营造优良班风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与辅导员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充当着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具体事务,同时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积极主动的与班级“三困”群体(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改变现有困境,形成一股班级同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进而营造优良班风。

  5.精选班级干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老师的各项班级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干部来传达和落实。因此,在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上的力量,为集体做出贡献。因此要选拔那些成绩优秀、认真负责、群众基础好、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来为班级服务[9]。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做好班级管理更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要有设计、有思路、有想法、系统地去设计和引导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105-106.

[2]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17-119.

[3]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24):47-48.

[4]周怡.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6):110-112.

[5]柏汇崧,杨涛.大学生班级管理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0(7):35-38.

[6]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7]孙志强.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12):28-29.

[8]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6):115-117.

[9]袁勇我.浅析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9):42-43.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2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班集体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素质提升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应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本文就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期望对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高校育人成才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同时对学校和学生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面对“90”后学生群体,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交友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与之适应,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1大学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1.1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石

  如今虽然因为各种学生社团的吸引使得班级作用有所弱化,但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开展活动最多的依旧是班级。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老师通过班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班级同学亦能在集体中体会温暖与爱,收获最纯、最真的感情。

  1.2班级是思想引领的有效阵地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此时由于社会阅历有限、自律能力不足,易出现“羊群效应”,模仿及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老师若不进行及时引导,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班级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接触的第一平台,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文体活动、布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良好环境及和谐班级氛围。

  2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班级管理体制过硬过死,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通常是辅导员根据学校规章条例而制定,用于管理本班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遭到扼杀,多数同学会对该行为规范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从而对班级的热情也会有所降低。面对极富个性的“90”后学生群体,传统制度缺少学生参与成分,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服从式管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2.2班级缺少凝聚力,学生缺乏归属感

  良好的'凝聚力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据统计,目前高校班级同学普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缺乏团结协作意识,班级管理松散无序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商量一些集体举措时,由于大家各执己见又不肯退让妥协,最终由于无法达成共识或参与人数不多,导致很多活动被迫中止。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丧失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降低对班集体的依赖,导致整体凝聚力下降。

  2.3班级合作与竞争氛围不和谐

  大学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学习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设立奖学金制度,但正是由于该制度的沿用,恰恰滋生了学生间一些不和谐的竞争氛围。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指标,一些学生便只顾自己埋头学习,并不关心其他同学甚至不愿帮助别人,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能拿奖学金就够了,帮助其他人反而给自己制造了竞争对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也不利于班级团结。

  3大学班级管理有效建议

  3.1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个性,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发挥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生活,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2加强班级管理制度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一个班级若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便如同一盘散沙。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在不违反校纪校规、不背离实际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定公平、公正且富有人性化的班级制度。辅导员只需在大方向上把握好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在班委的帮助下督促大家严格遵守。

  3.3提高班级凝聚力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亲赴学生管理工作最前线,要时刻保持奉献、敬业精神,带着一颗真心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其思想、生活、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效运用好学生干部,积极带头组织班级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同时,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要求大家关心集体,营造良好学风班风,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总的来说,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当有了高效、实用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推动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银华.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探索[J].科教导刊,,(12):175-176.

[2]林芙蓉.大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才智,,(5):53-54.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3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进而使知识成为资产和价值。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6]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2.高校班级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2.1班级管理主要以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为主。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重心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出勤情况,以及上课纪律等常规性问题,还有一些个别班级事务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属于由上到下的权威服从关系的管理,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较少,无法发挥潜力[7]。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很少涉及知识管理层面,班级内缺乏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班级学习合作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共同学习互动的班级氛围。

  2.2学生班级意识淡薄,强调自我中心。

  趋于独立、自我意识较强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强调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这些学生对班级和班级活动不感兴趣,集体意识淡漠。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学生“我行我素”,即各自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习惯于团队学习和合作。再加之高校实行学分制,固定班级动态化和大班教学等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班级学生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班级意识的淡薄。

  2.3学校课程设置不关注班级学习功能的发挥。

  高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课程设置、专业门类诸多。但其中,班级往往发挥的是一个教学单位的功能,师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听课,学生上课来,下课走,除了课上有某些讨论、合作外,大部分时间班级只是作为一个框架存在,其本身并未发挥学习的功能,即群体学习功能不明显。同时,尽管高校课程丰富,却很少有专门服务于班级学习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和分享知识,建立知识平台。

  此外,尽管当前教学改革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高校的课程依然以理论为主且课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便有合作学习的成分,但合作中大多还是以显性知识的交流为主,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使得班级成员间知识共享不足,班级的学习功能未能很好体现。而学习型班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共享知识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3.1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班级的价值,班级不仅仅应作为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存在,更应作为学校的一个学习单位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常规性事务,班级的存在主要是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学习型班级则强调班级的学习功能,要求班级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体,在这样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彼此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并实现班级的价值。这样的转变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班级的学习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在组织成员间彼此互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同时,通过知识库的持续与更新不断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下去。 3.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现在的教育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学生间彼此交流、合作,知识得以不断更新与创造,学生不仅能增强合作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成长为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这无疑与当代的教育要求是相吻合的。

  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主要依赖于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共享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班级成员及教师可以方便地查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彼此交流,共享资源。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知识库建立之前广泛征询班级学生意见,除了日常的学习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纳入其中。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同时,运用“知识地图”等知识索引的设计让师生方便地浏览和检索。班级知识库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图形等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共享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隐性知识的搜集与共享可以采取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深入探讨和经验的分享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管理平台建好以后,学校和教师可以赋予班级学生管理的权利,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的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和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加快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3.3围绕知识管理设置配套机制。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平台的创建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切实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针对知识管理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课程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开展“问题导向”的集体合作活动。例如,以某一研究课题为主题引导班级学生展开探讨,相关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共享,而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级的集体智慧。

  同时,为了促进知识管理,还需要完善已有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更重视个体的发展,对集体关注较少。知识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个体间知识的共享实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对此,评价机制应加大对组织绩效的考评,即,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班级的发展。不同班级针对同一课题得出的不同研究方案,不同的班级知识库的更新情况,等等,只要是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班级性考评的标准。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尝试与外部知识资源对接,例如企事业单位网络,专家网络,其他学校的知识网络,等等。我们应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及时更新班级知识库,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型的人才,最终将班级建设为学习型班级。

  参考文献:

[1]王健.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29.

[2]赵华,杨永坤.知识管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之维[J].教育探索,,(7):99-100.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4]刘青,周青.高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思考[J].青年文学家,,(13):44.

[5]饶红,王莉.学习型班级:理论内涵与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18):39-40.

[6]山巍.以知识管理为抓手创建学习型组织[J].红旗文稿,2010,(19):28-29.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4

  自主发展型班级管理历程论文

  按照传统的教育习惯,在班级管理方面,都是由老师说了算数。老师的指令就是圣旨。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远远跟不上新形势下的教育步伐。这种教育模式,不但违反了人类发展规律,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使个性得不到发展,得不到张扬。为了使每个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我以“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责任到个人”为宗旨,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各种模式管理班级,使管理既具民主化,又具个性化,更具多元化。下面,我就探索“自主发展型”的班级管理的历程谈一些做法。

  一、 竞争上岗制

  以往班委会的组合,都是由老师提拔或同学举荐。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它表现在平凡的学生综合能力往往被淹没。他们渴望得到赏识,得到表现,得到锻炼的机会被扼杀。如果靠同学举荐,老师提拔,恐怕永远与班干部沾不上边。为了人尽其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于是产生了竞争上岗法。竞争上岗是学生大胆地、主动地、积极地向同学表现自我,以寻求同学的认可,从而确立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威信和地位。参加竞选的人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和能力,参与某项职务的管理。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

  竞争上岗,公平、公开、公正是原则。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为了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德加● 富在《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准备未来,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在竞争中生存。”这句话阐述了竞争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一次中队活动中,我以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我能行!”为契机,开展竞争上岗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自我推荐,把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向同学展示,然后以参选主题如“我是老师的好帮手”,“我是集体的主人翁”,“假如我是……”等进行演说,经同学讨论、投票,民主产生班长和班委等一干人等,最后,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自选职位,分别掌握班内的一切大小事务。

  由于实行竞争上岗的形式,学生的工作热情得到了舒张,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给参与管理的学生带来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关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她本来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自卑心重,性格内向,成绩很不理想。但她渴求为同学、为班级服务。自从她当上了纪律委员之后,她变得自信,变得有胆量。课堂上,他大胆提出问题;同学欠交作业,她大胆劝说对方完成作业;同学违反纪律,她大胆指出批评;同学有病了,她主动关心。最可喜的是,他一改借故不上学的坏习惯,坚持天天回校上课,升中考试语文、英语还取得好成绩了。

  可见,实行竞争上岗制,既能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工作潜能和自强不息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发掘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同时,也是对群体素质的挖掘。竞争上岗制,必能推动班级自主管理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科学化。

  二、 循序渐进法

  个别学生凭着一股热情谋上了班内的一个职位。但由于能力有限,做事缺乏毅力,虎头蛇尾,往往出现不称职或工作方法不对头,导致工作效果不明显或工作脱节的现象。另外,在竞争上岗,毛遂自荐的同时,会出现个别胆小怕事,害怕挫折和失败,做事缺乏勇气和信心,不敢参与班级工作的同学。他们虽然心中渴望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为大家服务,但自卑的心理以及缺乏勇气和信心,妨碍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为了帮助这类同学建立自信心,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工作能力,于是产生了循序渐进法。它是针对上述的现象而设力的。她是坚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工作的。这就需要老师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从根本做起,于是产生了小组长轮值制。

  工作中,值日组长每三天轮换一次,他们负责收作业,检查作业,负责有关事务的分配工作。为了使值日组长把工作做得更出息,我特意分派一个班长负责辅导一个小组的工作。有时,对于他们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我有的放矢作适当的指导。这样,小组长在实践当中锻炼了胆量,并且慢慢积累经验。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让他们参加班长轮值制的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再加入竞争上岗的行列中。

  循序渐进法,既能照顾中下层,又能避免急进的做法带来负面的影响,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 百分激励法

  运用竞争上岗、干部轮值制的手段强化管理工作,能促进在职干部自我督促,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但每一个人会随着环境和身份的改变产生相应的行为。轮值的干部一旦“下岗”,他们就会转换成“平民”的角色,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容易产生随心所欲的思想,出现违规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就产生百分激励法。设立百分激励,是结合日常工作量化班级管理的机制,它通过一定的准则给予学生的评价与肯定,进而表扬和奖励。有人云:“激励使人自信,表扬使人自信”。运用百分激励机制,能提高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我荣辱感。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我设立档案机构,由学生自行掌管,并做好记录和督促工作。我制作百分评分表,评分表内有许多细则和相应的分值。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及日常表现实行两周小评一次,期末大评一次。小评则以分100分为基础,根据班级指定的加、减分条例,对照评分。每次评分以后,都交由家长签名。家长可通过百分表了解到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到了期末,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等诸项奖就从每人获得的总分来排名而产生。在期末大评中,因每人的表现及能力评选出最称职干部奖、最热心干部奖、坚持原则干部奖、表现出色奖、最满意的小组长奖、宰相大度奖、助人为奖乐、文明天使奖、卫生小明星……,奖励机制大大刺激了学生的热情与干劲,相互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由于学生获奖得否是由自己控制的,因此,在奖励面前人人平等。由此可见,百分奖励机制的设立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管理工作的热情保持不衰,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光荣感和积极向上的意识。

  四、 个人自治法

  百分激励法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许多事情不能直接纳入百分激励的范围之内。在管理中,老师必须运用各种规范、守则引导学生认识发挥个性,完善自我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手段和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自觉萌发“我应该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的观念。于是,便产生个人自治法。 个人自治法就是弃除保姆式的教育,在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独立意识日益强烈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目标和道德准则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道德行为进行调控,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使之在明白事理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促进。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自治是“立国之本”,这足见自治的重要性。

  让学生参与自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能克服一味限制和把“听话”作为好学生标准的片面性,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学会包容和体谅学会谦虚和友好、学会控制自己,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工作中,我对学生放心放权,让学生有职有权,使他们做到“自己班级自己管”,“自己同学自己帮”,“自己事情自己做”,即让学生独立处理班务工作,独立组织活动,独立召开班会,独立管促自己的纪律。也就是说,尊重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老师则充当导师。例如:在本学期召开的“拒绝不良行为”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表现得很热情、很主动。这节班会课,完全是由学生独立制定主题,独立设计操作方案和组织具体实施,独立评价的一堂课,这堂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体现学生当家做主的精神。

  个人自治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加了爱集体的凝聚力,促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班风形成,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的班主任,在新世纪呼唤新人才的今天,应具备超前的,创新的,以人为本的意识。让我们充分认识时代赋予的历史则任,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质素人才而努力吧。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5

  浅谈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随着“95 后”甚至“00 后”走进大学的校园,很多老师们开始不断地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大学生那么“听话”了,“代沟”越来越大,他们特立独行,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想法,对问题的认识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感性思维,简单地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手册》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如何能让学生真正把辅导员当成他们的朋友、兄长,从内心深处接受辅导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是基础,班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其中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对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制定班级建设的目标;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如何构建优秀班集体;如何营造学生更好成长的氛围,圆满地度过自己美丽而又难忘的大学生活;如何与学生间相处和谐融洽,是很多辅导员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实辅导员对学生有着很多的心理期望,而学生对辅导员同样也有很多的心理期望。比如大学生会希望自己的辅导员是一个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的人;是一个公平公正、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博学多才的人。同样,辅导员也对自己的学生有期望,希望学生是一群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能珍惜大学时光、充分完善自己的学生。这种相互期望就形成一种心理契约,相互期望就是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关系的基础。

  1.心理契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内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阿基里斯(Arigyris)提出来的,阿基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同时把“心理契约”引入了管理领域。他认为除正式经济契约规定的内容外,员工与组织之间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施恩(Schein)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契约的内涵,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由此可见,所谓的心理契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约定反映了双方的共同的心理期望。所以,我们可以将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理解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在班级日常管理方式、学生学习上的管理和生活上的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期望,反映了师生双方的主观愿望。辅导员和学生都希望班级和谐,学生在大学收获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辅导员与学生共同的心愿。因此,辅导员的心理期望与学生的心理期望肯定是有交集的。如图1 所示,如果辅导员的期望被学生所接受,与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出现交集,学生就会将期望内化为行为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同样如果学生的期望为辅导员接受,与辅导员对自己的期望存在交集,辅导员也会将学生的期望看成是自己的职责,并确立相应的行为方式。只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断地、有效地沟通,这种心理契约的交集就会越来越多,师生双方在很多方面都会有共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心理契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 心理契约可以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师生和谐交往的前提,辅导员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就是和学生沟通顺畅,特别是在大学生刚入学时,肯定希望能从辅导员这里获得生活上的帮助和学业上的指导。如果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让学生觉得辅导员是值得信任的,心理契约就已经初步建立,学生也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当然,辅导员也要分析不同学生、不同时间段的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例如,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更看重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希望辅导员老师在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应聘技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准备考专升本的学生可能更关注考试方面的信息。辅导员当然也希望学生能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进一步深造,这样不断寻求期望的交集会使心理契约越来越稳固,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班级管理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2.2 心理契约可以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是学生的榜样,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学生发现辅导员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真心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那么学生也会由内而外的尊重辅导员、信任辅导员,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服从辅导员的管理,按照辅导员的要求努力做到最好,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3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良好的心理契约,意味着大学生也要履行学生的职责,必须遵守管理规定,这种由于对辅导员的认同而建立的心理契约会让同学更团结,更有集体意识,更注重集体荣誉,每一位同学也都会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会与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班级秩序,创建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3.高校班级管理中构建心理契约的方法

  3.1 构建的基础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以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期望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心理期望是心理需要的表现,这种心理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尽相同,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有较大差异,既有学习、生活上的需求,也有情感、心理上的需求,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更注重内在的需要,更侧重于精神满足。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有的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而希望得到帮助,在熟悉了大学生活以后,可能又会有情感上的需求。因此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期望,并有针对性地关心、帮助他们,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增进班级这一组织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当然,还要将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传递给学生,最终使师生双方的需求达到和谐统一。

  3.2 构建的支撑点———提升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信守心理契约的重要支撑点,并决定着班级心理契约的水平。辅导员是学生和老师及学校之间的桥梁,陪伴着学生的全部大学时光,是学生最亲近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榜样,辅导员必须是公平的、博学的、有爱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或指导学生。心理契约是心理上的承诺,不是强制的规定,能否构建心理契约,依靠的是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和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树立的形象。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利益,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学校的规定;辅导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对高等教育充满热情,对学生高度负责;辅导员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因为辅导员担当着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成才发展的重任,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前景,才能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用自己无私的关爱来打动学生的心,使心理契约牢不可破。

  3.3 构建的关键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如果师生双方沟通比较通畅有效,那双方才会彼此信任,才能互相了解对方真正的心理需求,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心理契约。如果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缺乏日常沟通,甚至不了解、不认识自己学生,学生只有在“闯祸”时才能见到辅导员,那么辅导员很难被学生接受,更不要说建立心理契约了。要想做好班级工作,辅导员必须学会与学生沟通。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小到宿舍纠纷,大到就业引导,辅导员要事无巨细,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学生受挫时,要予以鼓励;学生成功时,要予以赞扬,及时肯定;学生犯错时,要委婉批评,要考虑学生的自尊,用艺术的方式处理,既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给自己留了情面,心存感激。这样学生肯定愿意从心理上接纳辅导员。

  3.4 构建的着力点———培养积极团结的班级氛围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尊重、平等、团结、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对班集体至关重要。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维护集体的荣誉,有集体主义观念,有集体荣誉感。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那身处其中的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班级保持一致。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形成班级心理契约的土壤,在班级内部逐渐形成一系列不成规章的行为规范。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些规范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并且指导着学生的个体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因此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要明确奋斗的目标,并发挥整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来完成目标,对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管理,都要坚持严慈结合的原则。没有严格要求的管理是放纵放任的管理,而没有慈爱的管理是粗暴的管理,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辅导员,才能了解学生,才会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把握住学习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辅导员,才会收获来自于学生的爱,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才会愿意将自己学习中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烦恼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辅导员,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风积极向上,形成合力。总而言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心理契约为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只有用爱心对待学生,用诚心感动学生,用关心温暖学生,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才会与辅导员达成心理上的默契,建立心理契约,才会让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和谐。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6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探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生活背景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根据高校学生的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班级荣誉感

  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出生,这部分学生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性格特征都与70后、80后有着较大不同,他们更加追求自身的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因此性格方面比较自我。再加上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上述种种原因都造成了高校缺乏班级荣誉感,即便生活学习在同一个班级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沟通,对班级严重缺乏归属感。甚至在不少班级内出现小团体的现象,经常以寝室、同乡为单位,从内心深处对班级这个大团体没有认同感。

  2.缺少学习风气

  在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压之下,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那种高压式的学习生活压抑了学生的性格,导致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后会产生一种迷茫感。大学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充裕的自由时间和外界的多种诱惑,高校学生在众多活动中无暇分身,不能理性安排自己的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致使许多学生大学期间都未去过图书馆学习。这种浮躁的学习风气会影响到更多的高校学生,不能在高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许多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并未考虑自己以后就业方向、兴趣点,缺乏人生定位,丧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

  3.抑制学生自由发展

  第一,当前高校辅导员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对所有学生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辅导员更多关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而常常忽略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尤其是对于高校这种人数较多的班级,如果将班级管理重心过多的放在班干部和成绩优异者身上,会严重削弱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辅导员采用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导致许多学生高校生活结束后也未参加过活动,不能锻炼自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4.单项化班级管理模式

  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一般以单项化为主,过分强调服从指令和安排,要求班级学生要严格服从班级管理制度,没有参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此外,由于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班级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高校班级管理创新路径

  1.巧选班委

  班委作为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桥梁,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就应当创建一支充满活力、创新的班干队伍,而如何创建也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主要难题。为了在班级内选出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辅导员要搭建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例如在大一刚开学时,每位学生与老师都比较陌生,辅导员不能掌握每位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可以通过策划素质拓展活动的方式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辅导员在选择素质拓展活动时需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参与人数多、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这样才能在活动中看到每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多次活动后辅导员会对每位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和表现来确定班委,采用这种巧选班委的方式来确定班级的管理人员,让班委辅助辅导员对班级进行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也是创新班级管理的重要方式。

  2.建立班级管理长效机制

  当前高校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承担辅导员工作,还具有任课老师的身份。这部分老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授课任务,还要承担管理学生的责任,由于精力有限很难兼顾,这时就需要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加以辅助。而传统学生干部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很多事情都无人管,为此需要建立班级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事事有人管”。例如除了日常设置的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外,舍长管理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管理,辅助班长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为了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也更方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两位班级信息员,班级信息员要及时将班级内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便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完善班级管理长效机制。

  3.注重细节管理和交流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高度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要采取强硬的管理方式,更要将管理落实到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进行团队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此外,高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可以开展考研交流、就业训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方向,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另外,高校班级内部都会有一些性格较孤僻的学生,为了攻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这部分学生的个人魅力,辅导员可以起带头作用组织集体活动,专门为这部分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心,学会沟通,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4.班级管理制度与班分制度相结合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真正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就应当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班内每位学生都可以是参与者和立法者,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位学生都提出班级管理办法,制定上课考勤制度、班委例会制度等。此外,为了量化奖惩指标,可以将班分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相结合,班内学生奖惩时会得到相应的加分和减分,将班分与评优、评奖学金进行挂钩。通过上述做法完善班级的管理工作,将班级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建立班导制度

  建立班导制度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能使大一新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班级内的同学,使班级管理进入正轨,就应当建立班导制度。辅导员要根据大一新生情况在高年级中挑出几位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班导队伍,深入大一新生中,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使大一新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跟上同学的步伐。另一方面,建立班导制度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干部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促进今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辅导员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不仅要吸取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教训,更要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保证高校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需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研究全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聂邦军.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10):64-65.

[2]刘峰.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3(2):37-39.

[3]王燕.人本管理视域下高校班级管理创新初探[J].科教导刊,2013,(36):166-167.

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整理7

  关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研究论文

  一、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理念

  1.自主发展场

  对班级中的学生而言,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在发展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可以实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同时,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学生的现状只是“昨天”的一种积淀,不代表学生明天依然如此,其发展不是静态、固定不变的,是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2.自主生活场所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构建一个轻松、民主、自由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衡量班级生活质量的指标为:身心愉悦程度、成就感、内心充实程度。身心愉悦指的就是学生心灵舒展,没有压抑感、疲惫感,身体方面较为舒适、放松;成就感指的就是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够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内心充实指的就是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会感到无聊、空虚,有着明确的生活目标。

  二、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1.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创设良好的自主参与氛围

  首先,要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人翁意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树立“双主体”的管理理念,也就是在转变传统理念的情况下,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进而形成师生双主体的管理格局。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责任,同时知道自己在班级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而勇于承担,逐渐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发展。其次,重视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良好自主参与氛围的创设,可以充分表现出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与倾向。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并且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轻松、民主、自由的管理氛围,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结合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创新班级管理手段,构建自主参与管理机制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方式决定班级干部,进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为学生提供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在选举的时候,可以适当引进一些竞争机制,让学生均有选与被选的机会,而不是单纯以成绩优劣决定班级干部。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学校纪律规范就是基础。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时候,可以通过全班成员的讨论,由每位学生亲自签字确认后展现在墙上,之后教师进行一定的改进与规范,最后成为班级的共同约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给予惩罚。除了在班级中设立委员会以外,还要成立纪律检查小组,成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主要就是对委员会成员工作进行相应的监督与检查,并且实行周评、月评等考核制度,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结语

  总之,在开展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在构建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积极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创设良好的自主参与氛围,同时创新班级管理手段,构建自主参与管理机制,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