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6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时间:2022-06-14 09:45:14 工作总结

  在写工作总结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具体到各个细节,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那么相关的工作总结该如何写呢?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6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以供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6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学期的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特总结、汇报工作如下:

  一、教师个人素质方面

  1、去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新老师,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教学经验也很不丰富,所以我要求自己多听老教师的课,我想学科虽然不同,但课堂的组织每科都是有共性的,从听课中,我感觉到了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差距,从中也收益多多,例如有一天路过教室的窗口,听到有位老教师在上课,老师虽然年龄比较大了,但是上课的激情非常不缺,声音如涓涓流水,上课的到位和过度也那样的天衣无缝。而刘华老师的音乐课能让所有学生感觉到上课是一种快乐,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同学和老师都是充满激情的。我从中受益非浅,感触颇深。

  2、多看专业书籍,给自己及时充电。

  专业知识是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这个只通过听别人的课是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多看专业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特别是科学老师,科学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的内容,知识含盖面非常的广,所以我经常会跑书店,把有关科学教学方面的书籍买回来阅读。

  3、参加活动,吸取精华。

  小学科学的科学小制作、小发明也很重要,而我这个学期其中一个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可以说,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样进行小发明,就更不用说是指导了,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刚来学校两个月就参加了在文山州大同中学举行的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的培训学习,这次活动,让我对科学小发明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也为自己进行小发明开创了思维。

  二、课堂常规教学

  1、备好课。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我觉得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就是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基础就是备好课,我每个星期只需要备两堂课,所以每次我都会提前两个星期备好课,比如《材料》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同学回家带东西的,就必须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带过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充分的分析每课的重难点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所以每次我都要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意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当出现问题时,不慌不忙的解决,沉着冷静。

  3、课堂的管理方面

  记得以前我就想,如果学生能对我又爱又恨,我想这并不矛盾,而且应该是成功的表现,所以我也尽量的学习,在课堂上,纪律是课堂之本,我会严格要求学生,以幽默的形式加以引导,如,我看到有学生上课很久了,还没有拿出书来,其实我很生气,也觉得他很不尊敬我,但是我克制制了自己的“冲动”,我面带微笑的说,是不是今早上,学校早餐不行,所以一大早就把书吃了啊,那学生也知道我是笑里藏刀,乖乖的把书拿出来了,以后也都会做好课堂的准备。

  4、学科教学方面

  科学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努力改变教学的模式,带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教学,他们学习的兴趣大大的增加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轻松地学习了知识,这其实也是我教学的目标——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5、做好思想工作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三、自我解析

  因为是新手,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通过汇报课、提高课、送课下乡等机会,学校领导和本组教师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从而为自己在教学上更明确了方向。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虽付出了汗水和泪水,但我收获了那一份份的真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将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会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我继续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

  2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

  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2018年6月15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3

  第 四 周第 1 课时授课时间:2012 年 3月 19 日星期 一

  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重点:

  发现机械中的传动装置及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链条传动,齿轮传动等装置,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前面五课的学习,孩子对简单机械有了一些了解,通过杠杆、斜面等对比实验,认识了机械的一些特点,充满了研究的兴趣,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应考虑的学生基础。本课要研究的传动装置在生活中是很常见,原本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学生很少接触,更缺少仔细观察和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应一方面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身边的机械出发,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基础,让孩子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孩子细致观察,引导他们自己去实验观察和比较,发现传动装置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

  观察书中的两辆自行车

  1、两辆自行车由那些不同?

  2、学生汇报

  3、第一辆自行车的脚踏板在前轮上,而第二辆自行车的脚踏板却在齿轮上。

  小结:像这样把因为链条将动力从踏板那里传到了后轮上,像自行车链条这样的装置叫“传动装置”。

  二、探究活动(20分)

  (一)、认识传动装置

  提问: 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出这种传动装置的特点吗?

  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动力传动”

  (二)探究皮带传动装置、链条传动装置

  1、教师演示皮带传动装置,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那些部件组成?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轮子运动的状态。

  4、讨论:当大轮转动时,小轮的运动状态如何?

  教师小结:这就是皮带传动。

  学生分组组装。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连接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通过皮带,一个轮子转动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动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三)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观察四驱车里的齿轮传动装置。这种传动装是与皮带传动有什么不同?

  2、观察齿轮传动的运动状况,知道这就是齿轮传动。

  3、组装齿轮传动装置,发现其工作特点。

  小结:齿轮传动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齿轮组成。能改变速度、方向。

  三、拓展应用(5分)

  找一找自己带来的小玩具,找一找玩具的那部分是起传动装置,并属于那种传动装置。 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方式的传动?

  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探究“皮带传动”的过程中,我预先设计的问题是“观察皮带传动装置在运动中大轮子和小轮子的运动方向,并注意大、小轮子的转动速度。教学中,我把目光注视在大、小轮子的转动圈数上,可因为学生制作的皮带传动装置模型大、小轮子之间的周长并不是倍数关系,所以统计时就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真想把现成的结果告诉他们,可是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改变了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第 四 周第 2 课时授课时间:2012年 3月 22 日星期四

  单 元 复 习

  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教学重点:

  知识的运用。

  教学难点:

  知识的运用。

  学情分析:

  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但对知识的运用方面有欠缺,通过复习巩固知识再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5分)

  知识点:

  什么是机械,常见的机械,什么是杠杆,杠杆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斜面,斜面的性质及应用,什么是轮轴,轮轴的性质及应用,滑轮的种类,滑轮的性质及应用,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比较。

  二、复习题(25分)

  (一)、填空题

  1、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作机械。如:,钳子、刀、筷子等它们属于简单机械;机械可以分为(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比较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2、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斜面)、(轮轴)等

  3、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装置包括了(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人和支点之间长长的棍子放大了人的力量,所以人就能轻松地撬动重物。

  4、杠杆上有三个点,分别是(支点)、(力点)和(重点)。

  5、利用杠杠工作时,在杠杠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6、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按省力情况可分为:省力杠杆:如(钳子、铡刀、压水井杆、撬棍、指甲刀)等;费力杠杆:如(镊子、钓鱼杆、缝纫机脚踏板、理发用的剪刀)等;等臂杠杆:如(天平)。

  7、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机简单械。斜面有(省力)作用,在同一高度下,斜面(坡度)越大越(平缓)越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陡峭)越费力。

  二、判断题

  1、阿基米德说过,如果能找到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2、人类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里就含有机械的原理(√)

  3、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大(×)

  4、螺旋和盘山公路都是斜面的变形(√)

  5、当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费力(×)

  6、修建盘山公路是为了车辆行驶上山更省力。(√)

  7、定滑轮不仅可以省力,而且可以省距离。(×)

  8、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

  三、选择题

  1、不能改变物体受力方向的是(A)

  A、动滑轮 B、定滑轮 C、滑轮组

  2、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相同点是(C)

  A、都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B、都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C、都可以改变运动速度

  3、下列机械属于杠杆的是(E、J);属于斜面的是(C、D、F、G);属于轮轴的是(B、H、I);属于滑轮的是(A)。

  A、吊车 B、水龙头 C、钻头 D、螺丝钉 E、撬棍 F、斧子G、刀

  H、门把手 I、方向盘 J、镊子

  4、自行车采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C);钟表采用的主要传到装置是(B)

  A、皮带传动 B、齿轮传动 C、链条传动

  三、简答题

  1、什么叫杠杆?

  答:一根棍子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2、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生活中的费力杠杆有:镊子、理发用的剪刀、赛艇的桨、钉书机、钓鱼杆等。生活中的省力杠杆有:钳子、小推车、羊角锤、啤酒起子、指甲刀等。生活中的等臂杠杆有:天平,它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6、斜坡是一种简单机械吗?

  答:斜坡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7、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哪些?

  答: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简单直观的斜面:如,助残通道、立交桥、锛和凿、斧子、向汽车上推东西所用的直板等;斜面的变形之一:楔子和斜面的曲折,如,拉链、台阶等;斜面的变形之二:螺旋,如开瓶器、螺丝钉、螺旋楼梯、盘山公路等。

  8、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答:为了减缓陡坡的程度,骑自行车上陡坡时可以走螺旋形,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的上陡坡,但这样也增加了行走的距离。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书中知识点掌握的很好。在知识应用方面存在问题很多,表现在学生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知识运用不准确,解释不全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4

  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负责,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虽然涉及的内容深度相比专业知识较浅,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的理解并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我积极向有经验老师请教,认真履行“教纲”的要求。为了总结经验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备课

  不打无把握的仗,不上没有准备的课。上课前我积极备课,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现代是一个知识高度膨胀的时代,科技知识在不断补充完善,一些知识观点也随之更新,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关注一些科学知识的更新,上网查找资料,把最准确的知识教给学生。

  上课

  本学期的科学内容主要有:认识机械、认识结构、认识矿物、认识动植物的繁衍、认识神经系统等。需要孩子们掌握的知识面很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知识很抽象,很难学。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很多课程的内容我都制作成了幻灯片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在课堂中,尽量把知识结论的过程交给学生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来完成,

  让他们自己总结发现的科学道理,做学习的主人,试着先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我再帮他们补充说明。另外,每周用一节课来巩固当周的核心知识点,对于需要大家需要掌握、属于考点的知识,要求同学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记下来,一些生僻字要求同学会写,并且还准备了适当的课堂练习。针对五年级没有资料,复印了和课本同步的复习资料,没有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

  练习

  本学期的练习主要以和课本配套的《归纳与检测》练习为主,每个单元上完课后,都要带领学生做练习,练习做完,一些核心的知识点,要求同学要记住,并且能默写下来。

  其他

  本学期,多媒体教室的排课和实验室也是我的工作范围。多媒体主要安排需要使用多媒体的老师上课,并为他们调试好设备,辅助他们完成多媒体的教学工作。实验室本学期刚刚启用,很多器材都是刚采购的,初中同学以生物实验使用为主,小学科学实验为主。

  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接手五年级科学的教育工作,我自己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我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对教材的熟练程度,还是对孩子心理上、教法上,都更加的得心应手了。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的教学方法。但是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我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提高。例如:本学期在课题上我加入了很多的小组活动,让大家一起来参与科学内容的发现过程,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趁机讲小话,玩东西等。本来我很想严格的惩罚这些同学,

  甚至有的时候想大发雷霆,又害怕我过激的行为不小心伤害到学生。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感觉心理没有底,不知道怎么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还有,本学期,很多课,我都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本来是希望大家更加形象生动的学习知识,但是有少数同学,注意力光放在看幻灯片上,不去好好学习,不做笔记。有时,我在怀疑自己,我这样做难道也错了吗?因此,我迫切需要一些有经验老师给我指点一些好的经验,来处理这些问题。

  “积沙成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学期我只取得了一点很小的进步,如果我每个学期都进步一点,我相信我会更上一层楼,离优秀教师越来越近的。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体会,有不足的地方,请学校领导批评指正。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5

  滦镇街办中心小学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下册科学

  教 案

  王红珍

  2014年2月

  2013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本学期撰写3篇实录与案例分析。

  2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什么叫机械

  2 怎样移动重物 3 斜坡的启示 4 拧螺丝钉的学问 5 国旗怎样升上去 6 折形状 搭支架 8 建桥梁 造房子 9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10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2 我是怎样出生的 13 认识常见岩石 14 认识矿物的性质 15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16 大脑 神经 17 感觉 交流 18 质疑 复习迎考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4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

  5 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6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

  8 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2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3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21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3、我是怎样出生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2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

  23 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4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25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节

  六、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26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7 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28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9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30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

  31 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神经

  教学内容:教材57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32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33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4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6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固体与液体”等,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机械的省力原理;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征;知道大脑和神经是人的神经中枢。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说明机械省力的原因;能应用形状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受力结构,如房子、桥梁等。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5.单元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是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课文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由力和能量的传递角度阐述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

  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四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环境。

  第五单元从趣味性、适合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几方面原则出发,再一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

  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广义地讲,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轻信、不盲从、不畏权、不满足现有状况与水平等等,都是质疑。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与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6.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

  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7

  烧茶小学2013-2014-2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师:邓志英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4、法制渗透

  本学期在第二单元《热》第八课设计制作保温杯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在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三课用水测量时间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本学期撰写3篇实录与案例分析。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8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

  学工作总结

  威远镇小学

  余会学

  2 0 1 8 年 9 月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9

  2016年春会仪小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万勇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部分,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

  第三单元《进化》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

  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能量;第二部分,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第三部分,介绍能源。第四部分,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0

  2016年春会仪小学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万勇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应采用调查,调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测是对事物的未来作出科学猜测,预测要有依据。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

  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本学期撰写3篇实录与案例分析。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1什么叫机械

  2怎样移动重物

  3斜坡的启示

  4拧螺丝钉的学问

  5国旗怎样升上去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7折形状搭支架8建桥梁造房子9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10动物怎样繁殖后代12我是怎样出生的13认识常见岩石14认识矿物的性质15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16大脑神经17

  18

  感觉交流质疑复习迎考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现一系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情分析

  1

  我任教五年级班,班级都有59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课充满兴趣,动手积极,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良好的动手习惯是重点,如何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是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生物与环境

  1、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 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二)光

  1、科学概念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光是直线传播的。挡光物

  2

  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用日影观测仪观察记录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寻找变化规律。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较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柱状图。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释。 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对光的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有规律的。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

  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四)运动和力

  1、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

  4

  日常事物。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纪录。

  3、愿意合作交流。

  五、教学难点

  1、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想法、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六、教改措施

  1、以课堂为主阵地,向40分钟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2、在探究活动中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动脑意识,做到既动脑又动手。

  七、后进生转化

  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困生,不歧视、不放弃。

  八、教学进度 第一周:开学工作

  第二周: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第三周: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周: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第五周:

  8、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周:第二单元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第八周: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第九周: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十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十一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十二周: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

  5

  地的侵蚀

  第十三周: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第十四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第十五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第十六周: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周: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第十八周:

  7、运动与设计; 第十九周: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二十---二十二周:复习迎接期末检测

  6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4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1、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赏各种建筑

  第三单元: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3我是怎样出生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教学课时:2节

  五、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神经

  教学内容:教材57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感

  觉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

  1、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

  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

  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用游戏导入本课的所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和调查

  1、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汇报各组的发现。

  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呢?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总结本课的所学,激发课后探究欲望。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1、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向科学家学习。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探索和调查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目进行辩论。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5、小组完成辩论稿。

  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8、阅读P66。

  9、汇报。

  10、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

  回顾和解释

  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质疑。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质疑。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在以前的课中,当我们同学在进行实验计划的汇报时,和实验结论的汇报时,都有很多同学能够对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质疑。

  探索和调查

  1、质疑是一种和重要的科学素质,那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

  2、教师逐条讲解,有哪些值得质疑。

  3、如果要调查我们学校6个年级一个星期能喝多少水,应该怎样做?

  4、请同学设计方案。

  5、汇报方案。

  6、在同学们互相质疑的基础上,完善调查方案。 回顾和解释

  1、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5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王其小学周英岐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机械、形状与结构;人体与动物的延续;

  2、教学难点:

  岩石与矿物;交流与质疑。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1课时

  2、怎样移动重物

  2课时

  3、斜坡的启示

  1课时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课时

  5、国旗怎样升上去

  1课时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课时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1课时

  2、搭支架

  1课时

  3、建桥梁

  1课时

  4、造房子

  2课时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3、我是怎样出生的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2、认识矿物的性质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1课时

  2、神经

  1课时

  3、感觉

  1课时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

  1、交流

  1课时

  2、质疑

  1课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王其小学 周英岐

  20

  16、

  2、25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教学工作总结共16

  第一课时

  一、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1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3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5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7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11 1.我是怎样出生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2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