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3-03-10 21:11:14 教学总结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1

  本学期以来,我继续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另任八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及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工作头绪多,但重中之重的是要搞好初三年级的化学复习教学任务。回首这一学期来,我按照教学计划,认真抓好常规工作并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及查缺补漏工作。教学中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工作中踏实的履行教书又育人,力争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及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同时,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基本做到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切实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化学课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本学期化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3、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这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5、研究中考命题方向,讲究复习策略。

  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会发现试题均以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为依据,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讲究复习策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开展不足。

  2、教材中的部分重点、难点知识如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探究实验,计算等,而这些题目要求的能力较高,比较灵活,但学生理解又比较困难。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成绩偏低。

  3、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欠端正,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升学无望,有混天度日的现象,平时学习劲头不足,抄袭作业现象严重,有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课,学习不够扎实,成绩提高不大。

  4、对特殊的个体关心不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接受知识很快,一小部分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对这些相对困难的学生尽管给予了不少的帮助,但关心的还不够,特别是一些自身很努力却没有能学好的同学,没有能更好的指导。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

  3、开动脑筋,吃透教材,努力更好的教育管理学生。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

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3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秋期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记录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