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4篇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时间:2022-12-06 04:19:33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4篇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供大家参阅。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4篇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1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出示:杨柳依依)你能照样组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生组词)

(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流水潺潺。。。)

  师: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景物)

  师:平时的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纠正读准“弦”)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文章不一样,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这样特有的魅力。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至少3遍,做到字正腔圆。(生自由读)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一样,光读通,读顺可不行,还要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味。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朗读,注意停顿的地方。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视频的朗读的节奏,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虽然没有读到百遍,但七八遍总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见了呢?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出示课件)刚才那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的很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真会读书。(掌声)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译一句,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一)整体感知:

  1.谁读懂了第一句。(生翻译)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这个“善“字怎么解,(擅长,善于、喜欢)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每次出现都是相同的解释吗?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这里的善做擅长,善于解,既然擅长,就必然喜欢,这中间有个因果关系,那么“善哉”中的善字呢?(是感叹词,啊),啊,峨峨兮若泰山,你们同意吗?”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好啊)善哉,就是对别人的——赞叹。这个哉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表示赞

  叹,是我们变通过来的,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一个解释,那么表示赞叹时,我们常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真行呀,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妙计了啊)

  师:由此可见,这儿善哉可以有多种解释,不管是好啊,真棒啊,妙计了等,都表示赞叹。在古汉语中,一个字有不同的用法,现代汉语中,一个字也往往有不同的用法。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

  3.这一句你理解的非常棒,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巍峨的泰山,)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高耸入云的泰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峨)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是用琴声来表达自己心情)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正如我们开头说的,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课件出示词语)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如果看到了徐徐清风,你会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如果看到了那皎皎明月,你又会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也罢,明月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名满天下,在子期没有来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他听到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没并没有真正了解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听懂了,所以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补充资料:相传,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激动,心潮澎湃,一定感慨万千,这所有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莫若子期也)

  传说,俞伯牙和钟子期有这深厚的情谊。钟子期也把俞伯牙视为知己,最有一次见面,两人依依不舍。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方面的知音吗?(还是生活中方面的知音,人生的知音)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意味着什么?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什么?

  10.他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放弃了弹琴,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这是何等的决心那。他怎么就会以为世上无知音了呢?(因为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再也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决定“绝弦”。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日子中去,想起与子期共处 种种欢乐,他又怎么能不加倍思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这真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园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齐读课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难受吗?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别的,同学们,拿

  起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吧!生写(欣赏名曲《高山流水》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后来成为我国十大古曲名曲之一。而伯牙绝弦的故事,不同的人又不同的看法,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看法也会不一样,对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完全可以留在今后去慢慢地思考,去品味,让我们伴着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生伴乐再读课文)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黎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黎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和子期都有山一样的胸怀,水一样的智慧,他们之间那段凄婉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在人生的旅途上,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万盛经开区丛林学校赵小洪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钟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做游戏——课前谈话做铺垫

  1、做游戏。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自由说ABCC结构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春雨绵绵、白雪皑皑、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霞光灼灼。

  2、找规律,总结。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景物)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导读课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从图导入。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位人物: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贵族打扮的,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青布包头,衣着布衫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2、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指导“弦”的读音。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理解了意思,们再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三、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己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慢一些,注意停顿。

  2、(课件出示课文节奏)请同学们照着上面的节奏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课文。

  四、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知音及知音的意思)

  4、还记得伯牙、钟子期是何许人?一个晋国的士大夫和一个楚国的樵夫是什么使他们成为知音呢?(板书:琴)

  5、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6、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强调出“鼓”和“听”。

(指名学生再读)

  7、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这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二)精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同学们,古文很精练,只有短短77个字的文章不仅概括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还具体写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具体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此段)

  2、齐读这段文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意思)

  4、指导朗读。

  5、(拓展)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猜想会有什么?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我你就是伯牙,你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接答??)

  6、小结: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7、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缺少赞美吗?那他为什么视钟子期为知音?(出示补充材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更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师:多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角色)

  五、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伯牙、子期洒泪惜别后,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如期赶到楚国时,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当伯牙来到子期的坟

  前,面对这一块冰冷的墓碑、这一抔无情的黄土时,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2、(课件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齐读。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汇报。)

  是啊,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六、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背诵全文。

  2、小结: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七、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八、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所念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 琴(知音)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导入

  看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提示“弦”的读音。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指名一生读,出示课件一。

  3、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三、探究理解,感悟知音

  1.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就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结合注释试着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开始吧。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被人们誉为琴仙。他的琴声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可是这样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终却选择了——

  生:破琴绝弦。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板书:伯牙子期知音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伯牙和子期是知音?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理由。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预设交流1:我找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从什么地方知道伯牙很喜欢弹琴?“善”。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2、生:我找到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

  山,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是什么样的泰山?

  生:高大的泰山。

  师:读出这样的泰山。

  师:峨峨仅仅是高大吗?泰山可是五岳之首呀!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

  生:巍峨、峻拔。

  师:读出它的巍峨峻拔。再试一试。

  3:子期还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是呀,这又是什么样的江河?

  生:广大。

  师:读出它的广大。

  师:还有什么?

  生:滔滔不绝、奔腾不息

  师:读。

  师: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子期就听出什么。这就叫——

  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8、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2.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琴声即心声,那些王宫大臣们没听出来的,子期听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吗?还有什么?大家讨论。

  生:听出了伯牙的志向,像泰山一样的远大志向。

  师:是呀,有一句广告词:山高人为峰,伯牙的志向比泰山还要高呢,凌云之志!还听出了什么?水之宽广吗?

  生:是伯牙的心胸宽广。

  师:是啊,此时,伯牙的琴声中流淌的正是这远大的志向,坦荡的胸怀!当子期听出了这一切,更要由衷地赞叹了——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听其琴,明其心,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

  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五、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一次又一次地哀叹着一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

  师:伯牙一遍又一遍地哀叹着同一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

  师:他是在用破琴绝弦的方式来告诉子期:知我者——

  生:子期也!

  师:他是用破琴绝弦的方式告诉世人:知我者,唯有——

  生:子期也!

  五、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2、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破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设计4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基本学习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了文言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请一个同学读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伯牙”是谁吗?(出示介绍: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那“伯牙绝弦”呢?

  二、初读课文识知音

  1、一位琴艺高超的琴师应该视琴为生命,为什么会破琴绝弦呢?让我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翻到25课,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生读,检查朗读情况。

  3、指导读出韵味:读好语气词“哉”和“兮”;指导读好最后一句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4、齐读课文:好,同学们,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再读课文明知音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陌生的古文就被你们读得朗朗上口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吗?

(一)、学习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课文主要讲述了谁?板书:伯牙钟子期

  2、引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指导理解“善”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四句

  1、我们能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真的善听呢?(读书勾画、请学生汇报)

  2、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

  3、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善哉”的“善”与第一句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不一样?)

  4、用现在的说法称赞伯牙,相机理解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用文言文称赞伯牙,指导朗读。

  6、无论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文中的话讲就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板书:志念

  7、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内心的想法)

  8、语言训练:同学们,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感受到了那徐徐的清风了吗?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春雨、志在杨柳、志在炊烟”呢?

  9、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深化“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1、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8、此时,你认为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三)、学习第五句

  1、过渡:是啊,这对知音多么希望永远这样相知、相伴啊!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

  2、师描述背景,出示,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讲述: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伯牙多想在坟前再为子期鼓一段啊,他把内心的痛楚全化为了琴声。(播放音乐:伯牙悼子期)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4、师语言激情:从此,还有人知伯牙之志、之念吗?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

  5、伯牙绝弦,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有什么?

  四、传唱怀知音

  1、浏览资料袋:课后的“资料袋”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

  2、齐读全文:从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到500多年后的秦朝,到1000多年后的唐朝,再到2000多年后的明朝,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它,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3、齐诵全文: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课堂上,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4、小结: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着那美好的愿望,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我们的——知音!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