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品13篇】

时间:2023-12-01 12:46:08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教学中还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定要不断完善。

  1、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课后要做进一步的拓展。

  2、学生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交流,如何互相整合意见,学生仍然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需要在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指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3、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需要老师、小组长、小组同学密切关注,引导他们也要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4、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组织所有学生有效学习。

  5、教具准备不够充分,老师自己可以准备能够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钱币,也可以帮学生准备小信封装好钱币,让学生操作完后能够及时摆好。

  起初,我选课题的时候就很纠结,是选课堂比较容易掌握的算理新课,还是这种课堂很“活”的操作应用课,最后还是决定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固有状态。在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几次试课的效果都不如人意,期间多亏了师傅张迎春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呈现的效果对比上学期末的汇报课还是有了质的进步。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城南的一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现在的状态较之学生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我还只有一年的功力,但我会继续汲取养分,在慢慢积累中,实现更好的自己。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长方体和认识正方体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习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1、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面积的初步认识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学习的初始课。一节课只有确定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描、涂、说、指等)活动从物体和图形两方面认识面积。感知中区分周长与面积。2、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面积的大小比较,总结比较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3、渗透有序及密铺的数学思想。

  本课充分挖掘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中来,再还原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验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本课还充分调动孩子们体验感悟物体与图形的面积,让他们遨游在自主探究的海洋,教师在本节课上只是引导者,而孩子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本课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备课、上课、说课、调整再上课、专家指导、再调整上课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将此过程中的一些反思总结如下:

  1、 与自己对话——困惑。

  初备面积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在寒假。这节课分为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因为感觉这部分知识孩子接受起来会非常容易,不会出现问题,所以在课时安排上比较紧凑。在上这课之前,我是第二次审视我寒假所备,觉得再备起来内容比较多,怀疑能否完成,完成后孩子的理解如何。

  2、 与学生对话——真问题。

  通过对本课的再理解,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孩子们的真问题出现了:由于前面对面积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后面的一个活动中,这个活动是老师给孩子们一些统一的测量工具,让他们体会用这种统一的工具去平铺数学书,判断数学书的大小。(目的:认识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渗透平铺思想)孩子们表现出不知道怎样用同一个统一的工具来判定面积大小。有的孩子在用老师所给的尺子测量数学书,有的拿着工具不知所措。课后,学校领导对于我所上的课马上进行了评课,并指出问题所在。我也马上进行了反思:孩子的问题凸显出老师对于面积的初步认识环节没有让孩子理解透彻,可操作的感知活动不多;对于活动的指导,老师没有组织、指导到位。于是,我体会到了对于面积的认识对学生在后面学习中的重要性,马上对本课进行调整,做了大胆割舍,把面积单位一节作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一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描、涂、说、指等活动。进行修改后的课上让孩子们充分认识了面积的概念,通过各类活动使孩子们充分感知物体与图形的面积。增加了对孩子小组讨论合作活动的指导前置,让孩子们明白我们要做什么再去做。课上,孩子们明显的理解了老师的设计意图。

  3、 与专家对话——清晰。

  课后,吕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评价,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时,却使我豁然开朗。吕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如:利用摸、指、涂、描、盖等活动让孩子们感知面积等。另外他也一针见血地像我发问,帮我思考并解决疑团。

  1、适度提炼——回头看。

  课上一个孩子为什么说不出你所总结的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为什么你举了这么多例子,孩子们却不能说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呢?我想是因为孩子没有从物体和图形两方面认识面积概念。是因为我没有带着孩子回头看呀。我们上课要有带着孩子学会总结提炼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其实只要点一点孩子,回顾我们刚才学会的过程,学生是不难发现我们刚刚所感受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的。

  2、追根溯源—数学本质。

  我们讲课之前的备课是要干什么?吕老师的这个问题使我深思,我想还是对什么是面这个问题的一个追根。一个“追根”让吕老师笑逐颜开,吕老师仿佛看到了我的顿悟。面积到底是什么?课后要让孩子形成一个什么表象;这一连串的追问让我清晰了本节课的脉络。其实,很多概念性的知识不一定非要让孩子知道这个概念究竟怎么说或怎么背诵下来,而是让孩子在大量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并理解。那就需要教师有巧妙的设计与构思。有些老师每节课都会苦思冥想地想出一些办法来让孩子领悟,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教师有追根的精神,教师对知识有着追根的理解,那我想设计就会手到擒来。如:本课中,到底什么是面积?教师首先要心里有数。利用多种手段让孩子明确其实边线围成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另外一个层次,无论是物体还是图形都有它确定的大小。让孩子感悟体验后,问问孩子,孩子自然会给你满意的回答。

  我想本次教研活动使我经历了磨练中成长的过程。感谢学校和吕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次机会,今后我也会在教研组中再学再练、多学多练,争取有更大地进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这节课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学习时、分。学生的学习靠老师的引导,他们的时间意识不强,没有时间概念。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让学生多观察钟面上的时间,努力要学生了解时间的含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但对于时间学生还是认识比较抽象,对于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本课只简单介绍,还不能完全到位,平常还要老师多联系生活,逐步培养孩子的珍惜时间好习惯。仔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不少学生在看钟面说、写时刻时,容易出现思维盲区,如:把4:55写成5:55。

  没想到5:55时针已快到6时了,混淆了“几时多”时针的位置。我在活动设计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提醒过学生“几时多”时针是在两个数之间,但没有引导学生探究时针走过的程度,是刚过几,还是快到几,因此,造成了学生这一认知盲区。

  2、在活动测试环节,我常常让优生做先锋,以正确答案为先导,忽视了正误答案的交锋与对比,淡化了学生的思辨与讨论,没有预设让学生充分讨论错例、交流思路的环节,这样学生的认知必然不深刻,领悟自然不到位,浅尝辄止,混淆不清。

  3、反思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领悟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大胆的暴露错误、研讨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醒悟、深究,学生在那一刻的收获要比几十次的囫囵吞枣好几百倍。因为学生一旦知道错在哪里,怎样思考,他就会在思维上产生顿悟、升华,否则就会一错再错,原地徘徊,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通报活动策划:支部课外知识陶渊明好句的先进施工报告弘扬,柳永大全爱国;应急预案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倒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一课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倒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倒数,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这节课我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给了我不少启示。

  第一,从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为同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互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学难点,为学习“互为倒数”做了一个铺垫。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书中的算式,自己发现什么叫做倒数;同时也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探求“整数的倒数怎么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能够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

  第三,练习的设计多种多样,我不仅设计了关于倒数的基础练习,也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提高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样的较大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较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正向迁移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千的数位名称、顺序,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在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材中的情境图给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是怎么读的。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提出: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4589,说说是怎么拨的。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出: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4就读四千,百位上是5就读五百,十位上是8就读八十,个位上是9就读九。接着,老师提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学生对照计数器理解了4589是由4个千、5个百、8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这个数,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明:从高位写起,千位上写4,百位上写5,十位上写8,个位上写9。

  之后,及时安排巩固练习,如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学生把这个数的读法、写法写在纸上,写完后说说它的组成,同桌互相交流、订正。

  二、逐步抽象,突破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小立方体)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抽象出数这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例4给出一些小立方体,先让学生初步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教师再利用课件带着学生数小立方体验证估计数。先是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然后问学生,像4589这样大的数,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来数?(学生意识到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先拨出一千,顺序数到九千时,问学生:九千后再添一个千是多少?怎么拨?学生有了满十进一的经验,就会类推出数到九千时,再加一千的拨珠方法。计数器的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加深对新计数单位万的认识,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起万位概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及其顺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最大的四位数是几?(9999)数中每个9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然后追问:如果这个数再加上1是几?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计数器上拨珠,通过连续进位的操作,充分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复习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旧知的基础上,巩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的新知。

  例5可以根据提示语作为读、写、计数器拨珠的综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用问题说说我们学过的数位有哪些?你能按顺序给它们排一排吗?指导学生补充完成数位顺序表后,让学生在数位表上用自制数字卡片摆出老师或同学说的数,进行巩固练习。

  三、适当拓展,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这个数较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补充一些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找大数,通过具体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用1万有多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实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认识角这一课,听说是很经典的老课例,作为二上,其实有着不小的压力,现在就这一节课的反思做一个梳理。

  1,经过了仔细研读教参,教材以及从贾老师的一上中学到的亮点

  特别是课研讨。最终经过整理确定了上课思路和流程。较满意的地方是思路还算清晰明了,有层次感。但是本节课学生操作活动较多,如何能让学生的操作变得更有意义和有层次?充分发挥操作的意义,尤其是折角的部分,我就一直让学生折,没有实际意义。这部分的处理不够好。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对这部分没有真正分析透彻,他想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我没有理解。

  2,教材的重点部分如何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掌握的还算扎实,揭示角的特征也是引导学生看,摸,总结,在学生说到角都有两条线时我画了两条弯曲的线,由此学生意识到这不是角了,从而探究出角的两条线是直的。这两部分教学都还算满意。但是在难点部分,节奏没有掌握好,难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这个知识点教学还有待加强。由这点处理的失败我想到一,我预设的不到位。我没有很好的了解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过好的却不现实的预设了他们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致于在备课时这部分我没有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预设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我该怎么引导或者怎么揭示。果然课堂上学生只是意会却表达不出来,我手足无措。所以预设和了解学生很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灵敏性也是至关重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口号祝酒词近义词了议程生活会助学金章程串词:写人普通话活动方案了对联评议报告开学第一课的新闻道德,个人介绍报告助学金请柬的反问句祝福语,举报信祝酒词开幕词。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课文《驾驭键盘》教学反思模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我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穿插了游戏环节。比如学生在学习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机械的让学生练习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学好,又可以感兴趣,课本上安排了七巧板这个环节,让他们利用“七巧板”这个游戏,在快乐的拼搭过程中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真是一举两得。

  于是在《驾驭键盘》这节课上,为了使原本枯燥的指法练习变得快乐,在课上安排了金山打字通中的游戏进行练习。学生听到可以玩游戏了,都非常的兴奋,似乎忘了为什么要安排游戏了,他们只知道游戏很好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还是会用一根手指在击打“老鼠”“落地苹果”。虽然我再三强调,一定要用正确的指法,但是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为了游戏而继续用“一指禅”。为了能纠正学生的“一指禅”,我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是收效甚微,学生为了能够闯关还是会用错误的指法进行游戏,他们想的是快速的闯关而已,早已把指法抛到九霄云外了。

  原本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但是这样看来是不行的,键盘是重要的录入工具,如果三年级一开始没有抓好指法,那么以后就更难纠正了,为了能让学生专心的练习指法,不被游戏闯关吸引,我决定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练习。首先让学生找到8个基准建,把8个手指对应放在8个基准建上,然后打开记事本,可以对照书本的手指分工图,慢慢的一个一个的把字母,数字,符号输入在记事本中,这样一来学生安静多了,能定下心来练习指法了,也能对照手指分工图一个个输入了,强调每输入完一个字符,手指都要快速回到基准建上。这样练习了几遍,学生也摸索出一些技巧,虽然速度还是非常慢,有的学生找一个字母得好久,但是“一指禅”的学生明显减少了好多。只要多练,相信熟能生巧,学生都能掌握指法的,只是快慢的问题。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