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反思13篇

时间:2023-10-17 08:37:05 教学反思
  • 相关推荐

案例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反思 篇1

  一、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第一次是学生的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字读、自悟;第二次是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案例教学反思 篇2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算”和“用”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教学更是不能只是简单的计算,要把计算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本课从例题材料(分气球)到练习设计购买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师生平等的对话,对学生富有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好习惯是一位良师益友,有些学生往往很聪明,内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简单的计算中出错误。究其原因是做时只图快,做后不检查造成的。课堂上我经常表扬认真、仔细的同学,让同学友情提示,促使学生在计算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一堂课下来,怎样把情境串起来,让环节间的过度自然?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案例教学反思 篇3

  本课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影响。

  虽然授课很顺利的结束了。但是反观整节课,有很多值得注意改进的地方。

  1、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介绍的比较单调,没有补充课外的资料。完全局限于课文的文字和图片。虽然学生能理解,但趣味性低了很多。

  2、对革命过程的讲解有模糊的地方。如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与革命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交代。(拿破仑帝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对于学生的理解课文有影响。

  3、本课内容较多,一节课里把教学目标都达到有点过于匆忙。以后教学实际中要更注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案例教学反思 篇4

  我们在进行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表现出对春天发生的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但是图片和老师的讲解已经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兴趣了,于是在设计这个教案时,我就注意到这几天的天气,一直是以晴好的天为主,所以我就设想了在室外上这个活动。开始上课时,我就很神秘地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外面上课,你们想不想去?”安排孩子在草坪阴凉的地方坐好以后,我就引导孩子说“你们抬头看看,春天的天气好吗?”孩子们都说“好”,我套用歌曲的歌词第一句话“春天天气真好”引导孩子说话,我说“公园真好看,你看到公园里哪里好看?”引导幼儿说出“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

  同样的方法我又引导孩子们说出第二段的歌词“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

  接着我就对孩子们说“春天真好,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话,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我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后,问“孩子们歌曲里你听到了有什么?”当唱第二遍时就请孩子们跟着老师轻轻的唱,这时我用很慢的速度再请孩子一起轻轻的唱,同时请孩子们跟我做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最后我就请配班老师放歌曲《春天》的录音磁带,我就领着孩子们一边围着草坪学蝴蝶飞,一边唱。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在我和孩子说说唱唱做做中结束了。由此次活动后我发现:

  (1)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活动开始,就请幼儿去户外有阳光有树荫的地方,使得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期待。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孩子们会很欣喜的看到,原来歌曲中的内容竟然是平常看到的东西,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活动积极性也提高了,不是一节普通的音乐课所能达到的效果。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的.人,而是孩子们的玩伴,就在旁边适当引导,把孩子说的话整理一下,然后编成完整的歌曲。

  (2)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边玩边学。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暖暖的阳光使孩子沉静在大自然的和谐中,身心可以放松。老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者的身份以同伴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而用神秘的声音,时而用欢快的声音吸引着孩子。给孩子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边做边唱,不怕说错,不怕唱错,能开心地跟着老师唱起来做起来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

  (3)选择合适的环境很重要。

  到户外上音乐课对于我们托班的孩子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虽然大部分的孩子能够做到有始有终上完课,但是一小部分的孩子容易出现自由走动涣散的现象,所以除了要请配班老师做好配班工作外,场地的选择也很重要,要避免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人和物出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反思 篇5

  对初中学生上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与学习,班里有一个叫小强的男孩性格怪异,不用理他。我没有太在意她的话,上课时,观察发现他不爱说话,经常听讲心不在焉的样子。听讲效果差,成绩也比较差。为了提醒他上课注意听讲,在他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时,我会突然叫他回答刚讲的问题,他很不在乎的站起来说:“不知道!”我很生气,但没表现出来,只是提醒他说,上课要认真听讲,精神集中,然后让他坐下。这样的情形一个星期好几次,屡说屡犯,下课找其谈话,聊天,当时会很有效果,但不出一天,他又会出现上课不听讲的现象。有一次上课,他翘着二郎腿,斜坐在椅子上,我提醒他说:“小强,坐好啦!”没想到他突然说:“我这样坐碍着你什么事啦?”我对他的反应很意外。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当时没理会他。后来,他的情绪波动较大,对同学时而友好,时而生硬。有时会因老师的一句批评与老师顶撞。

  不成功的.反思,当时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关心他,关注他,和他谈话,从正面做思想工作,加以引导。经过一学期的教育,他没有根本好转,学习成绩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最初对他犯的错误,在教育方式主只做思想工作,有时采取原谅的态度,降低要求。如何教育才能使他有进步?我通过反思认识到:

  1、对这样的学生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与他们相处距离要适当。

  2、以往发现不了问题,现在能发现问题,但苦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有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或找的时机不对。

  3、在教育学生的手段上要形式多样化,不要单一的做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挖苦讽刺甚至打骂学生,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做思想工作上,因为学生从小就听家人和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也懂道理,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老师一味说服教育,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因此承但任何后果。对那多次屡数不改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让他警醒,可以给予一定的处分,让他知道他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案例教学反思 篇6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案例教学反思 篇7

  第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关教学一般有三个心理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当然,每一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老师可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着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第二、课堂案例分析。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不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值得推荐的是,由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三、听课。这里的听课不同与传统的听课。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这里说的.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莫大的财富。养成书写课后教学反思札记的好习惯,不但对教师笔头工夫是种很好的锻炼,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反思 篇8

  【案例背景】

  《小珊迪》介绍了靠被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遵照新课标"注重情感体验"的精神,我紧紧把握“读文生情,明理悟道”的原则,以读为本,以情为主线,从课件创设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体验小珊迪的悲惨命运,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的心弦一次次受到震撼,同情之心逐步升华,由同情而潸然泪下,由敬佩而肃然起敬,乃至从心灵深处呼唤诚信。一条感情的主线贯穿始终,学生在感情的海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信的感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过程】

  在讲述小珊迪卖火柴时的四句话时,第一句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想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引导读出又冷又饿的语气,进而引导他用什么语气来说才能卖掉火柴,进行语感训练,读出"请"的语气。在引读第三句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小男孩在遭到先生的拒绝之后,想了一会才说。他会想些什么呢?并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觉,学生交流体会,相应训练语感。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在表情朗读中,既体验了小珊迪又冷又饿的情境,又感悟了小珊迪急于卖掉火柴的迫切心情。在指导学生表情朗读重点语句时,我紧扣重点词“乞求”,在语感训练中体会词义,以读促讲,以讲促读。课件出示小珊迪乞求的场面,学生图文对照自读体会。有的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的学生用扣字解词的方法,理解为像乞丐一样去请求;有的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老师适时指导学法,相机点拨在比较中理解词义的另一种读书方法,通过和第二句进行对比读,“请求”和“乞求”的不同语感,既提高朗读能力,又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一石二鸟,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在学生逐步入情入境时,分角色朗读,学生的朗读催人泪下,听者无不动容。这一训练点的教学,我注重落实新课标有关"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指示精神,进行理解词义的学法指导,“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能力和创造潜能”。

  【案例反思】

  新课标指出,三-四年级段的学生,应当“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谈谈对小珊迪的初步印象。学生众说纷纭,小珊迪让人同情,小珊迪很可怜。当学生读到小珊迪的外貌描写时,我随机出示课件﹙外貌描写的句子﹚,落实字音“薄”和字形“瘦”,并通过增删词语对比读不同类型的句子,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比较,让学生自己感悟到加上这些修饰词语,更让人感受到此时的小珊迪又冷又饿。从而落实了新课标有关"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指示精神。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小珊迪》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效法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德,学会如何做人。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不断升华学生对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从心底同情的思想感情过程中,层层递进,一浪高过一浪,以致达到高潮,无不潸然泪下,在感情的 高潮中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诚信。感情铺垫扎实,人文教育水到渠成。在教学中,当学生入情入境,听者无不动容时,教师恰当过渡:小珊迪又冷又饿,他还有什么悲惨的命运呢?学生在文中发现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老师相机出示课件小珊迪被一辆飞驰而来的马车撞伤的悲惨一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小珊迪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心底再次受到了震颤,对又冷又饿的小珊迪产生了更深的同情,老师又及时出示小珊迪躺在床上的惨景,紧扣提示语“难过地”说,训练语感,学生读小珊迪的话,互评交流,读出疼痛、断断续续、悲伤的语气,进而指导学生体会小珊迪临死前牵挂着弟弟,读出关切的语气,感情进一步升华,教师适时点拨,小珊迪又冷又饿,要治伤,要照顾弟弟,他多么需要钱啊!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课文第十三节,学生读中找到答案,让弟弟来还钱。老师趁机激发感情,开拓思维,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小珊迪又冷又饿,他需不需要钱?﹙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却没有留下不属于自己的钱;受伤的小珊迪需不需要钱去救治?﹙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却没有用这些钱去治伤;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弟弟无人照顾,此时需不需要钱﹙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自己不能来了,却让弟弟去还钱!你们说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诚信。文章的中心自然而然地揭示无余,学生从心灵受到了感染。

案例教学反思 篇9

  读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愉快的童年时代, 虽然这些名人童年时的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孩子,有的还要遭受战争和灾难的考验,但他们书中提到的一些童年片断还是美好,有趣,令人向往的。

  一个人最初的人生经历,往往决定着以后发展的方向。小学是人生发展中启发心智、培养人格的最关键阶段,一直以来为全社会所积极关心和重视。当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促使家长从小就抓紧孩子的学习。周六周日参加各种(语、数、外)培训的孩子和家长到处可见,补课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反观我们的孩子,虽然通过参加培训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如果去问问他们:你们喜欢这样吗?十个中估计有七八个会说‘不!’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怎样教呢?我觉得教师除了教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事事都顺着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一些一年级的孩子刚到学校就不适应。老师就应该引导和孩子如何与同学交流,学会感恩、学会分享……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减轻孩子的负担 。高效率与减负担,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正如专家所说“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能带给孩子们愉快向上的心情,不能形成乐学会学的氛围,不能创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甚至还带给了孩子们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这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大打折扣!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认真、勤奋、高效地进行学习,课后痛痛快快地锻炼和活动,确保孩子们健康向上地成长。

  童年的生命之旅,应该是快乐、健全和灿烂的。作为老师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地学习,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案例教学反思 篇10

  本学期担高二两个班的语文,日子过的真快,不知不觉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反思这匆忙的两个月的教学,我感悟颇深:

  首先,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语文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只有明白这些,学生才有学习动力,也同时掌握语文学习信息途径和方法。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师生天天教和学,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问题的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所以,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积累”的重要,体会精读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对学生明确要求:两条腿走路,课内外结合;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

  其次,单元教学法具体操作还需细心揣摩。本学期我在散文和文言文教学中,按照高三复习的策略,每个单元重点贯穿学法指导,然后再涉及几个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要点,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但学生基础差,能力有限,不少学生还不能掌握其中的学法,只能支离破碎的掌握一点,结果在期中考试时学生得分并不理想;在学生现在基础相对薄弱和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进行单元教学,如何大范围的贯彻学法指导,将是下一阶段要面对研究的问题。 再次,谈谈学生的考试结果。本学期高二学生要会考,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偷鸡摸狗”,有的对语文不太感兴趣认为语文成绩非常偶然,知识点落实情况不太好,完成作业不认真,所以基础部分得分情况不好。平时在课堂上虽强调过,但没有经常训练,以及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试卷未完成。在作文审题上,不懂抓关键句,虽然我进行过系统的审题立意训练,但面对材料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跑题。因此下一阶段,要花时间督促学生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

  这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我要求自己“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有时,我也会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利达到了。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根。非读无以广积,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出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写作教学工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点,在高考试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以前,我们有点“空”,每次作文的教学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 我试图改进,一开始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后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按小组互评,把本小组最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全班交流。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下一阶段,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学,扬长避短,争取让学生的基础变得扎实,让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而这一切,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做基础。阅读方法有好多种,也许,有的老师喜爱齐读,但是,我认为,教学中,齐读是可以的,但小说和散文是不合适齐读的,因为学生要照顾读得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所以,我在讲授散文和小说时,每节课都会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

  当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案例教学反思 篇1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案例教学反思 篇12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趋势,我推出了“六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当堂检测,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基础薄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也许是我的思考不够深刻,也许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一、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欣赏,对朗读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中落实“悟”,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了课件和音乐,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相关的句子,一次不行来两次,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示范,全班同学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读抒发情感。这个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是教学重点,需要25分钟。接着用5分钟让他们去写一两句诗,当他们的情绪掀到高潮的时候,配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缓缓地、缓缓地全班配乐朗诵。美文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把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继续延续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为写作奠基。在那节课中,学生的“获得”时间恰到好处,剩余10分钟“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获得的内容深浅度如何把握?

  还记得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自己感觉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课前重点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深层感悟“别出什么乱子”一语,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卡在了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感悟上(,结果在这一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体会,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没有消化。反思这个环节,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对学情估价过高,“合作探究”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对他们进行了强硬的灌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专家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主动“获得”没有落到实处。

  三、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理想”?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努力去尝试让学生都不同程度达到(部分学生只是接近)教学目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感觉还是收获甚微,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简单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讨。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个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降低难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力争读出语气”为底线目标,以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和背诵名句为主要目标,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提升目标,只点到为止。如《陈情表》是要求背诵的名篇,课文很长,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望书兴叹,我于是分三层要求:能力强的全文背诵,中间层背诵重点段落,学困生要求朗读全文再背诵名句。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就他们重点抽查,长期坚持我想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当然,我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落实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课前下足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的的这节课上的,按照生本的理念来说比较成功,但按照我设想的还有很多没做到。本李课许校长推门听课,听后给我指点,更多的是鼓励我,使我深受感动,感谢领导的支持与认可,我会把它当做鞭策我的动力,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节课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一、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课伊始,学生课前一分钟讲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为本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主线层层展开。

  二、施昊洋小组的学生在读书中锻炼了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升华了情感。

  三、张文文同学溢于言表的真心表白催人泪下,是她的真情流露。

  四、李文琪小组设计的板书别出心裁。

  不足之处:

  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课堂上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科学、艺术的提问,准备引导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思考。如设计“想象一下,夫妻俩回到简陋的客舱,面对孩子们,孩子们会问些什么?父母的心情怎样? ”“送走三岁的女儿,当时女儿会怎样,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父母之爱。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汇报完,只能“生”到下节课了!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