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反思【合集9篇】

时间:2023-07-11 09:06:44 教学反思

  【简介】本文是会员“kanjie”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共9篇),供大家赏析。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 教学反思 篇1

  月光曲教学反思

  珊瑚西校区许晓华

  根据杨老师的论坛精神实质——通过艺术课教学,在欣赏品味艺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理解美的内涵,提高审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终能够创造美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一要求.

  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体现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标准,教学中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学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积累,课堂才可能有联想,通感等产生.当时,杨老师的论坛日刚好距中秋节还有两天,所以我选择了湖南版的八年级教材《月光曲》来作为我的片段课的课题.《月光曲》一课是一节看似平常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与审美品味的课程,在学习中通过学生在平时并不是很注意的月亮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并体会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景,从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给人们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独具的那种含蓄的情调了,这种含蓄造就了特独有的美感."清风明月本无价",可以说月光本就是艺术,而创作者就是我们,再具体一些就是我们的情感,在欣赏艺术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时达到"物我两忘"则是千年文化所沉淀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鉴于此,我对本课的设计着重强调月光的美感,在体会月光的同时结合艺术作品对以月光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独特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共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不同风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艺术作品的共性,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在欣赏感悟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从平凡的生活景象与艺术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备的迷人魅力,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从身边常见的事物——月亮为题材,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感受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通过欣赏文学,音乐,美术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艺术作

  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中月亮这一题材的表现特征,在体会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独特美感.

  3,通过欣赏理解作品,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师生共同尝试体念以月亮为题

  材的多种倾情方式.

  4,对印象派美术与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以上都是自己课前的设计,但是上课以后感觉很有总结的必要:

  (1),经过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基本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2),课程知识难度控制合理,选材得当,既能够简单易懂又要用经典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月光曲》一课的教学目标.

  (3),在课程中的内容令学生喜欢,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程中的欣赏与相关活动,积极思考,感受月亮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4),题目合理,难度适中,能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巩固与实践.

  (5),在创作的作品中,能够解决本课的难点(表现月光题材作品在意境,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

  (6)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我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观察不到位;讲解多了一点.

  (7)担心七,八年级的孩子小,文化积淀不够,过多的运用了画面的美来强调音乐的美,主观的想通过画面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通过画面听音乐.客观地"垄断"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月光曲教学反思

  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再让孩子们听,一边听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内容。紧接着让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怎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呢?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谈收获;然后以一个问题为转折: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有)老师继续问:那我们在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到了乐曲怎样的旋律和节奏呢?学生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全班交流时感受到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段,感受音乐的魅力。当然读的形式多,读的效果也比较好。

  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老师引导提示在课文的二、三意义段中去找。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贝多芬的情绪由触动到感动再到激动,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精妙的课文设计,相信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艺术的震撼!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2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感情。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上课开始时,我先出示祖国的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知道,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2、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3、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 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 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最后,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两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并尝试让学生谈谈:海岛的今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3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信息时代,是立足现代、走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在追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执教《月光曲》一课,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人教师的窠臼,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而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月光曲》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识:

  1、公德意识。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好素质的体现,要引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创新意识。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全人类服务,要培养我们“地球村”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3、挫折意识。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例,可见,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无论何时都应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追求。对学生来说,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悟出真知灼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主动的探索精神。对教师来说,教学创新要适应服务现实的需要,适应中国现代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师必须扩大素质教育视野,着眼于现代型、未来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观念、全方位的视野,构建阅读教学开方式的发展性目标体系。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4

  《月光曲》一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距离,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激情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

  最后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

  以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5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6

  《月光曲》一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距离,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激情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

  最后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

  以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7

  根据杨老师的论坛精神实质——透过艺术课教学,在欣赏品味艺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理解美的内涵,提高审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终能够创造美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一要求。

  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体现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标准,教学中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学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积累,课堂才可能有联想、通感等产生。当时,杨老师的论坛日刚好距中秋节还有两天,所以我选取了湖南版的八年级教材《月光曲》来作为我的片段课的课题。《月光曲》一课是一节看似平常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与审美品味的课程,在学习中透过学生在平时并不是很注意的月亮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并体会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景,从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给人们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独具的那种含蓄的情调了,这种含蓄造就了特独有的美感。“清风明月本无价”,能够说月光本就是艺术,而创作者就是我们,再具体一些就是我们的情感,在欣赏艺术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时到达“物我两忘”则是千年文化所沉淀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鉴于此,我对本课的设计着重强调月光的美感,在体会月光的同时结合艺术作品对以月光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独特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共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不同风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艺术作品的共性,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在欣赏感悟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从平凡的生活景象与艺术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备的迷人魅力,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从身边常见的事物——月亮为题材,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感受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透过欣赏文学、音乐、美术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中月亮这一题材的表现特征,在体会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独特美感。

  3、透过欣赏理解作品,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师生共同尝试体念以月亮为题材的多种倾情方式。

  4、对印象派美术与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以上都是自己课前的设计,但是上课以后感觉很有总结的必要:

(1)、经过教学学生的审美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基本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2)、课程知识难度控制合理,选材得当,既能够简单易懂又要用经典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月光曲》一课的教学目标。

(3)、在课程中的资料令学生喜欢,学习兴趣浓厚,用心参与课程中的欣赏与相关活动,用心思考,感受月亮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4)、题目合理,难度适中,能够到达对知识理解的巩固与实践。

(5)、在创作的作品中,能够解决本课的难点(表现月光题材作品在意境、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

(6)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我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观察不到位;讲解多了一点。

(7)担心七、八年级的孩子小,文化积淀不够,过多的运用了画面的美来强调音乐的美,主观的想透过画面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透过画面听音乐。客观地“垄断”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8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信息时代,是立足现代、走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在追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执教《月光曲》一课,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人教师的窠臼,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而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月光曲》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识:

  1、公德意识:

  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好素质的体现,要引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创新意识:

  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全人类服务,要培养我们“地球村”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3、挫折意识:

  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例,可见,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无论何时都应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追求。对学生来说,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悟出真知灼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主动的探索精神。对教师来说,教学创新要适应服务现实的需要,适应中国现代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师必须扩大素质教育视野,着眼于现代型、未来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观念、全方位的视野,构建阅读教学开方式的发展性目标体系。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9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向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主角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透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