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6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时间:2023-06-03 14:5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6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以供借鉴。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6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

  单元(章)主题第三章 直棱柱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3.1 认识直棱柱第 1 课时 / 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教师准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师:(出示长方体,立方体模型)这是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它们是有几个平面围成的?都有什么相同特点?

  析:一个同学回答,然后小结概念: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多面体上相邻两个面之间的交线叫做多面体的棱,几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

  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点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

  2、 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难点: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分析 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值,显然,应该探求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为t小时,汽车距北京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s和t的函数关系式是

  s=570-95t.

  说明 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这里的s、t是两个变量,s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问题2 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数为y元,得到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50+12x.

  问题3 以上问题1和问题2表示的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Ⅱ.导入新课

  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2x;③y=;④y=7-x x8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例2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属于一次函数,其中哪些又属于正比例函数?

  (1)面积为10cm2的三角形的底a(cm)与这边上的高h(cm);

  (2)长为8(cm)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L(cm)与宽b(cm);

  (3)食堂原有煤120吨,每天要用去5吨,x天后还剩下煤y吨;

  (4)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驶的路程s(千米)和时间t(小时).

  (5)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6)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7)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分析 确定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b(k≠0)或y=kx(k≠0)形式,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20,不是一次函数. h

  (2)L=2b+16,L是b的一次函数.

  (3)y=150-5x,y是x的一次函数.

  (4)s=40t,s既是t的一次函数又是正比例函数.

  (5)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6)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

  (7)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3 已知函数y=(k-2)x+2k+1,若它是正比例函数,求k的值.若它是一次函数,求k的值.

  分析 根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得k的值.

  解 若y=(k-2)x+2k+1是正比例函数,则2k+1=0,即k=?

  若y=(k-2)x+2k+1是一次函数,则k-2≠0,即k≠2.

  例4 已知y与x-3成正比例,当x=4时,y=3.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求x=2.5时,y的值.

  解 (1)因为 y与x-3成正比例,所以y=k(x-3).

  又因为x=4时,y=3,所以3= k(4-3),解得k=3,

  所以y=3(x-3)=3x-9.

  (2) y是x的一次函数.

  (3)当x=2.5时,y=3×2.5=7.5.

  1. 2

  例5 已知A、B两地相距30千米,B、C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经过B地到达C地.设此人骑行时间为x(时),离B地距离为y(千米).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取值范围.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A、B两地的距离与某人所走的路程的差.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某人所走的路程与A、B两地的距离的差.

  解 (1) y=30-12x.(0≤x≤2.5)

  (2) y=12x-30.(2.5≤x≤6.5)

  例6 某油库有一没储油的储油罐,在开始的8分钟时间内,只开进油管,不开出油管,油罐的进油至24吨后,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同时打开16分钟,油罐中的油从24吨增至40吨.随后又关闭进油管,只开出油管,直至将油罐内的油放完.假设在单位时间内进油管与出油管的流量分别保持不变.写出这段时间内油罐的储油量y(吨)与进出油时间x(分)的函数式及相应的x取值范围.

  分析 因为在只打开进油管的8分钟内、后又打开进油管和出油管的16分钟和最后的只开出油管的三个阶级中,储油罐的储油量与进出油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不同的,所以此题因分三个时间段来考虑.但在这三个阶段中,两变量之间均为一次函数关系.

  解 在第一阶段:y=3x(0≤x≤8);

  在第二阶段:y=16+x(8≤x≤16);

  在第三阶段:y=-2x+88(24≤x≤44).

  Ⅲ.随堂练习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

  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2)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Ⅳ.课时小结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已知简单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Ⅴ.课后作业

  1、已知y-3与x成正比例,且x=2时,y=7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计算y=-4时x的值.

  2.甲市到乙市的包裹邮资为每千克0.9元,每件另加手续费0.2元,求总邮资y(元)与包裹重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计算5千克重的包裹的邮资.

  3.仓库内原有粉笔400盒.如果每个星期领出36盒,求仓库内余下的粉笔盒数Q与星期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

  4.今年植树节,同学们种的树苗高约1.80米.据介绍,这种树苗在10年内平均每年长高0.35米.求树高与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算一算4年后同学们中学毕业时这些树约有多高.

  5.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月收入不超过800元,免交个人所得税.超过800元不超过1300元部分需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试写出月收入在800元到1300元之间的人应缴纳的税金y(元)和月收入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数不够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

  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

  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④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质疑

  内容:【想一想】

  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

  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

  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

  效果: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课题引入

  内容:1.【算一算】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 的平方 ,并提出问题: 是整数(或分数)吗?

  2.【剪剪拼拼】

  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

  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

  效果: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

  第三环节:获取新知

  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

  【议一议】: 已知 ,请问:① 可能是整数吗?② 可能是分数吗?

  【释一释】:释1.满足 的 为什么不是整数?

  释2.满足 的 为什么不是分数?

  【忆一忆】:让学生回顾“有理数”概念,既然 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 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

  内容:【画一画1】→【画一画2】→【仿一仿】→【赛一赛】

  【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两条线段:

  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

  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 (右1)

  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

  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

  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

  【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 的

  解: (右2)

  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 的

  【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

  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 (右3)

  目的: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数”表示在数轴上

  效果: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 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

  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

  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效果:学生总结、相互补充,学会进行概括总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2.1

  六、教学设计反思

  (一)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大量事实都证明一点,与生活贴得越近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中教师首先用拼图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课程内容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大胆置疑,生活中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那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获取新知,创设了积极的氛围.在教学中,不要盲目的抢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与操作.

  (二)化抽象为具体

  常言道:“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思维,因此对新数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还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当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环节,加深对新数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数的客观存在,让学生觉得新数并不抽象.

  (三)强化知识间联系,注意纠错

  既然称之为“新数”,那它当然不是有理数,亦即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新数”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这一点:“新数”不能表示成分数,为无理数的教学奠好基.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4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一现身手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探险之旅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能力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① 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① 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考: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规定x = .

  2、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 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三、练习

  P69练习 1、2

  四、探究:(课本第69页)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 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