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实录

时间:2023-02-15 09:15:00 教案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实录,欢迎参阅。

《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案1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 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白话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

  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白话文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白话文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教案2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一儿远 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3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合作汇报

  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

  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

  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

  (此环节是朗读的基础,重点指导语气)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当演员语言、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注意,排练开始!

  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

  (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不要急着说自己不行,先试着嘀咕一遍,试试再说吗。

  好,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篮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

  六、自评自结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回忆这堂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

  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如何?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及时的反馈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5)(简单古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4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质疑释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一课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三、说教法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法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练中创”。

  四、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入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的“辩日”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究。

  2、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智力互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生疑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导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为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创设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熟读成诵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流畅自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把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语气轻重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诵读乃至背诵奠定基穿?采用领读、伴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三)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读,逐词逐句悟。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课文讲的是两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以及他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总的整体认识。

  (四)讲述拓展?

  当学生对课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和续编故事,在学生讲述续编故事中,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白。如:续编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后,孔子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称我为圣人,说我博览群书,可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呀。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找资料丰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蕴。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五)辩论内化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一些独到见解,对“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中有无变化”会形成三种认识:其一,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远,中午近”;其二,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其三,会有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认为“太阳距离地球一天内没有变化”。为此,根据三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品质。辩论结束,教师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学生播放《宇宙与人》的录像片,让学生到广阔的宇宙中,认识自然,追求客观真理,体现我们开放而鲜活的语文教学。

《两小儿辩日》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两小儿辩日》教案6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7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背诵积累

  教学课时:

  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正音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讨论、回答

  3、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 孔子不能决也

  a、 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 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四、复述故事

  要求:

  1、必须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尽量不要看课本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各抒已见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五、质疑、讨论、思考

  1、 学生质疑

  2、 老师引导质疑

  ①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②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④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六、背诵(减字法)

  1、初试背诵(减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 ,见两小儿( ) 。问其( )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 ,而日中时( )也。”

  一儿以( ) ,而日中时( ) 。

  一儿曰:“日初出( ) ,及日中则( ) ,此不为( )而( )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 )乎!”

  2、再试背诵(减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 )。问( )。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儿以(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儿曰:“日初出( ) ,此( ) ?”

  孔子( ) 。

  两小儿笑曰:“( )!”

  3、直接背诵(脱稿)

  七、小结

  八、作业:

  1、完成“过关测试”中的相关习题

  2、继续巩固背诵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