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5篇(岳阳楼记板书)

时间:2022-05-29 11:49:57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5篇(岳阳楼记板书),供大家参阅。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5篇(岳阳楼记板书)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1

  篇1: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尖扎县康杨中学教师:祁成峰

  目标要求: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 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教具准备:投影仪 u盘 音箱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录音朗读。要求:

  (1)准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 共分三个部分。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篇2: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

  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l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

  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

  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

  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

  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l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孑l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微斯人,i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产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 属(同“嘱”zhu3) 淫(yin2) 霏(fei1) 樯(qiang2) 楫(ji2) 冥(ming2) 谗(chan2) 偕(xie2)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篇3: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27《岳阳楼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

  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

  (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

  (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

  (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2.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语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就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 2.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

  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2

  《岳阳楼记》教案

  主备人:邱志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后三段文意,进而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

  4.学生齐读第4段。

  5.讲析第3、4段。

  讨论: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三、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五、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极:南极潇湘(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⑹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⑺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古义:没有。 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5)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⑵心旷神怡⑶政通人和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3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三、正音,完成预习

  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薄暮(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

  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2、3两段。

  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六、自读

  三、四段,力争背诵

  七、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后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

  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最后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4、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

  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4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

  (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描绘了洞庭湖阴冷的画面,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描绘了洞庭湖晴朗的画面,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和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以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16、作者为什么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

  描写“巴陵胜状”并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意图是借景抒情,全文的重心在于纵议政治理想方面,还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 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

  二、四题。

  2、预习《醉翁亭记》。

  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 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 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 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 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 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 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 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 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 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 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 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 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 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 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 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 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 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 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 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模板共5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课文导入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ɡ)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

  1

  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四、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2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第二课时

  二、精段阅读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

  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

  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课时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

  4

  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

  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五、板书设计

  5

  译 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