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3篇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时间:2022-12-25 05:19:0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3篇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欢迎参阅。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3篇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1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这几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小数读写学习

(1)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学生指名读,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板书:元、元、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下面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上。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这里不要求学生尽全尽美地回答,只要学生能提到点自上,就说明他对于小数价格的实际含义有所了解,但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培养准确完整的表述能力。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3.小练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1)生活例举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老师加以肯定)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一起来读一读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小明的身高是1米42厘米。板书:1米82厘米

  师: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身高1米42厘米为什么能用米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引出猜想老师身高用小数表示的方法,从而过度到本节课的另一核心环节——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111师:对了,1分米是1米的,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米

  10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3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米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米吗?上来指一

  10指。

  设计意图:以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和7分米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一枯燥,也为下一环节过渡提供铺垫。

(3)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1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米)

  1001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米

  1003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米)

  1003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米

  100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米)板书:18厘米=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板书:米、分米、厘米 5.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小明的身高1米42厘米为什么能写成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王东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王东的身高是1米3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应前面的猜想,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富整体性。通过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的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反过来思考“米是几米几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

  1.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2.价格竞猜游戏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小数计数法来玩一个“价格竞猜”游戏吧!多媒体展示:玩具汽车师:玩具汽车的价格在100元——120元之间,有小数的。设计意图:这两个拓展的应用,第一个是让学生了解古今的小数的表示方法和小数点的设计者,让学生在学习构建小数的意义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第二个价格精彩游戏设计是为了综合运用小数的知识,不仅设计了小数的读法,还间接拓展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概括能力。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小数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小数?你能举出些小数的例子吗?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相关例子。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它同学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4、出示米尺图

  提问:上图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1分米为什么可以1/10米表示呢?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引导。

  5、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5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同桌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0米、米、3/10米、米………

  让学生观察1/10米和米,3/10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观察1/10米=米,3/10米=米,从这个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分母数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提问: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出示米尺)讲解:1厘米是1/100米;1/100米写成米;米是两位小数,请同学们想一想,3厘米、6厘米,用来作单位是百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学生汇报: 板书:1/100= 3/100= 6/100=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

  讲解并提问: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数表示出来。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根据学生的汇报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师进行归纳整理。巩固练习

  1、填空: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1里面有()个和()个。

  2、判断:

(1)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2)1毫米写成小数是米。()(3)1/=()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3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

  执教者——赵宇花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想做游戏吗?(想)现在我们分成二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前面我们学过整数的竖式计算,会算吗?(会)比赛开始!请看题(课件出示)

  师巡视,并叫同学回答你是怎样算的?请一名男生、一名女生演板。老师说出比赛结果。师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也就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做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复习了整数的计算算理又为学习小数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都去买过东西,是吗?现在,咱们去商店一角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提问的意识】 师:咱们今天主要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师:咱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根据这个问题,可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呢?结果又是多少?先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在自己草稿本上独立解决。

(学生在解决的同时,老师巡视并了解情况,找出用竖式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师在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分)

  学生汇报交流。

  师:谁想起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方法一:0.8元→8角

  元→6角

  相加14角 →1元4角 方法二:用小数直接计算。方法三:直接口算出答案。

  教师让学生在草稿本计算,通过巡视,了解情况后,请用竖式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在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分。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仔细观察,他是借助竖式来计算的,是怎样计算的?说一说你的想法。(同桌互相把想法说一下)

  师小结: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刚才咱们两个小数直接相加的方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 个问题吗?在草稿本上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解决完后汇报。

  师小结: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退一当十。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竖式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1.小数点对齐,2.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 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新知

  导入语: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了小数的竖式加减法呢?下面就检验一下。(尝试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

+ + - - 教师巡回检查,并请四位学生演板后讲解。

  师:同学们真棒!学的不错。下面看看谁是小老师?(课件出示)

++××√

  举手回答对与错。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计算小数加减法和计算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语:下面我们一起来用今天所学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看谁最能干?(课件出示)

=(元)答:《动脑筋》比《童话故事》便宜元钱。+=(元)元> 10元答:各买一本书,10元钱不够。2 老师请学生演板并讲解。

  五、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师:看谁的脑筋转得快?填方框。(课件出示)

  4-21..3+6 .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

  六、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⑵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