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3篇(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时间:2022-07-10 11:39: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3篇(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供大家参阅。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3篇(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1

  1高层建筑结构受力性能

  高层建筑的抗水平力构件应沿房屋周边布置,也可提供较大的抗倾覆力矩。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2.1高层建筑设计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当非常重视概念设计

  这是因为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发生地震时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高层结构计算尤其是抗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材料性能与施工安装时的变异性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致使设计计算结果(尤其是经过实用简化后的计算结果)可能和实际相差较大,甚至有些作用效应至今尚无法定量计算出来。因此在设计中,虽然分析计算是必须的,也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2重视概念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设计甚至比计算更为重要[3]。概念设计是通过无数的事故分析,历年国内外震害分析,模糊试验的定量定性分析以及长期以来国内外的设计与使用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而这些原则、规定与方法往往是基础性、整体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有些概念设计的要求,为整个设计设置了两道防线,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合理的结构方案是安全可靠的优秀设计的基本保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通过对震后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结构布置方案合理、符合概念设计要求的建筑物的破坏形式都是比较理想的,这给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今后结构设计中充分利用概念设计确定结构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还是能大大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程度的。

  3改善短柱抗震性能的措施

  当按剪跨比λ判定柱子不是短柱时,按一般框架柱的抗震要求采取构造措施即可;确定为短柱后,就应当尽量提高短柱的承载力,减小短柱的截面尺寸,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短柱的延性,改善短柱的抗震性能。

  3.1使用复合螺旋箍筋

  高层建筑框架柱的抗剪能力是应该满足剪压比限值和“强剪弱弯”要求的,柱端的抗弯承载力也是应该满足“强柱弱梁”要求的。对于短柱,只要符合“强剪弱弯”和“强柱弱梁”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使其不发生剪切型破坏的。因此,使用复合螺旋箍筋来提高柱子的抗剪承载力,改善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能够达到改善短柱抗震性能的目的。

  3.2采用分体柱

  由于短柱的抗弯承载力比抗剪承载力要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往往是因剪坏而失效,其抗弯强度不能完全发挥。因此,可人为地削弱短柱的抗弯强度,使抗弯强度相应于或略低于抗剪强度,这样,在地震作用下,柱子将首先达到抗弯强度,从而呈现出延性的破坏状态。人为削弱抗弯强度的方法,可以在柱中沿竖向设缝将短柱分为2或4个柱肢组成的分体柱,分体柱的各柱肢分开配筋。在组成分体柱的柱肢之间可以设置一些连接键,以增强它的初期刚度和后期耗能能力。一般,连接键有通缝、预制分隔板、预应力摩擦阻尼器、素混凝土连接键等形式。

  3.3采用钢骨混凝土柱

  与钢结构相比,钢骨混凝土柱的外包混凝土可以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屈曲,提高柱的整体刚度,显著改善钢构件出平面扭转屈曲性能,使钢材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一般可比钢结构节约钢材达50%以上。此外,外包混凝土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和耐火性。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由于配置了钢骨,使柱子的承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地减小柱截面尺寸;钢骨翼缘与箍筋对混凝土有很好的约束作用,混凝土的延性得到提高,加上钢骨本身良好的塑性,使柱子具有良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

  3.4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钢管混凝土是由混凝土填入薄壁圆形钢管内而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是套箍混凝土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钢管内的混凝土受到钢管的侧向约束,使得混凝土处于3向受压状态,从而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极限压应变得到很大的提高,混凝土特别是高强混凝土的延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钢管既是纵筋,又是横向箍筋,其管径与管壁厚度的比值至少都在90%以下,这相当于配筋率至少都在4.6%以上,这远远超过抗震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柱所要求的最小配筋率限值。由于钢管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特佳,即使在高轴压比条件下,仍可形成在受压区发展塑性变形的“压铰”,不存在受压区先破坏的问题,也不存在像钢柱那样的受压翼缘屈曲失稳的问题。因此,从保证控制截面的转动能力而言,无需限定轴压比限值。

  本文作者:李生勇工作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5 一、概况

  在我国高层建筑发展的早期阶段,所设计建造的高层建筑大都为单一用途,例如高层住宅、高层旅馆、高层办公楼等。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并且开始大量兴建集吃、住、办公、购物、停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一大趋势。

  二、高层及超高层结构体系

  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相关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三、结合工程实际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处理

(1). 高层剪力墙中连梁的计算和处理

  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连接墙肢与墙肢 ,墙肢与框架柱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 ,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在设计时 ,即使采取降低连梁内力的各种措施仍难使连梁的设计符合要求。基于这种情况 ,下面将提供连梁设计的几个建议。

  1连梁的工作和破坏机理

  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 ,墙肢产生弯曲变形 ,使连梁产生转角 ,从而使连梁产生内力。同时连梁端部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又反过来减少了墙肢的内力和变形 ,对墙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改善了墙肢的受力状态。连梁在发生延性破坏时 ,梁端会出现垂直裂缝 ,受拉区会出现微裂缝 ,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交叉裂缝 ,并形成塑性绞 ,结构刚度降低 ,变形加大 ,从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 ,同时通过塑性铰仍能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 ,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使剪力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这一过程中 ,连梁起到了一种耗能的作用 ,对减少墙肢内力 ,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地震反复作用下 ,连梁的裂缝会不断发展、加宽 ,直到混凝土受压破坏。

  2设计的建议

  在实际工程中要使连梁设计满足强剪弱弯的原则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2.1关于连梁刚度的折减。

  连梁由于跨高比小 ,与之相连的墙肢刚度大等原因 ,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往往很大 ,连梁屈服时表现为梁端出现裂缝 ,刚度减弱 ,内力重分布。因此在开始进行结构整体计算时 ,就需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根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第 4 1 7条规定 :“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 ,所有构件均可采用弹性刚度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连梁的刚度可予以折减 ,折减系数不应小于 0.55。” 一般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在 0.55― 1之间取值 ,以符合截面设计的要求.

  2.2加连梁跨度减少高度。

  在连梁设计中 ,刚度折减后 ,仍可能发生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或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不够的情况 ,这时可以增加洞口的宽度 ,以减少连梁刚度。减少了结构的整体刚度 ,也就减少了地震作用的影响 ,使连梁的承载力有可能不超限。如果只是部分连梁超筋或超限 ,则可采取调整连梁内力来解决。调整的幅度不宜大于2 0 %,且连梁必须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

  2.3增加剪力墙厚度。

  亦即增加连梁的截面宽度 ,其结果一方面由于结构整体刚度加大 ,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增加 ,另一方面连梁的受剪承载力与宽度的增加成正比。由于该片墙厚增加以后 ,地震所产生的内力并不按墙厚增加的比例分配给该片剪力墙 ,而是小于这个比例 ,因此有可能使连梁的受剪承载力不超限。

  2.4提高混凝土等级。

  混凝土等级提高后 ,结构的地震作用影响增加的比例远小于混凝土受剪承载力提高的比例 ,有可能使连梁的受剪承载力不超限。

  2.5地震区高层建筑的剪力墙连梁 ,在进行了上述调整后 ,仍有部分不符合承载力要求时 ,可取连梁截面的最大剪压比限值确定剪力。然后按“强剪弱弯”的要求 ,配置相应的纵向钢筋。此时 ,如果不能保证连梁在大震时的延性要求 ,应重新计算整个结构 ,必要时调整结构布置 ,使连梁的承载力符合要求。

(2)剪力墙设计的一些要点

  1.A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60m。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30、120、100、80m,9度抗震时不宜采用

  2.A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时,将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

  用,9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3.B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80、170、150、130m;部分框支剪力墙――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150、140、120、100m

  4.B级高度甲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时,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按乙类、丙类建筑采用8度抗震时,应专门研究

  5.结构的最大高宽比:

  A级――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时,分别为6、6、6、5、4

  B级――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时,分别为8、7、7、6

  6.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7.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0.9~1.0

  8.平面规则检查,需注意:

  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

  9.竖向规则检查,需注意:

  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

  10.水平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 1/120

  11.舒适度要求:

  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的最大加速度限值为:住宅、公寓 0.15 m/s2,办公、旅馆 0.25 m/s2

  12. 伸缩缝

  A. 最大间距:现浇 45m,装配 65m

  B. 可适当放宽最大间距的条件:

①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②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③ 每隔30~40m留出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砼两个月之后浇灌

④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⑤ 采用收缩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⑥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13.防震缝

  A. 最小宽度:按框架结构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规定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缝宽加宽20mm

  B. 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按不利情况确定,缝两侧房屋高度不同时,按较低房屋高度确定

  c. 缝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和基础可不设,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d. 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加宽防震缝

  14.截面设计

  A 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砼规》10.5.1)

  B 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长度与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当其比值小于5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限值,当一、二级抗震时,应较正常墙肢的相应值减0.1,三级抗震时为0.6,当其比值不大于3时――宜按框架柱进行设计,但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变,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c 双肢剪力墙的抗震设计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拉,当任一墙肢出现大偏拉时,两墙肢均应将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说明:剪力墙墙肢不同受力状态的延性优劣― 小偏拉 < 大偏拉 < 小偏压 < 大偏压)

  d 剪力墙截面设计的内容:平面内的斜截面受剪、偏压或偏拉、平面外轴心受压

  e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墙内宜设置暗柱,并注明暗柱纵筋的连接方式,无暗柱时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f 一级抗震时,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宜进行抗滑移验算

  四 小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具体的工程设计经验,在对连梁,剪力墙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设计规范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

  我国的高层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层的形式和种类都将有更多形式的出现,对设计技术的要求也必将更加精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3

  一、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由于人们对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需要建筑群满足人们对多功能、多用途的需求,还要在建筑的造型上进行不断地创新,这不仅仅提高了对建筑群结构的难度,同时建筑群还出现了不规则的结构体系,这些都促使建筑结构工程师要不断的研发出更多的技术来客服建筑过程中的难题。从而使复杂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能够完全契合建筑工程师的创新思维。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有很多,现就集中常见的体系进行分析。

  1.对连体结构的分析

  把两栋或者两栋以上的高层建筑群通过架空连接体进行有效的连接,这种方式就叫作连体结构,这种结构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群多功能、多造型的需求。连体结构的跨度大都是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另外,连接体与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的连接部分通常是刚性连接,部分架空廊和高层建筑主体之间的连接可以使滑动式的连接。

  2.对带转换层结构的分析

  转换层这一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物的多功能需求,将建筑物依据用途及功能的不同按照空间高度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这样结构不能通过竖向构件进行上下的贯通,必须通过使用转换构件才能实现竖向构件的上下互通。

  3.对带加强层结构的分析

  在高层建筑中,特别是对于框架核心筒的结构中,为了加强核心筒和外部框架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使结构在地震等其他重力下减小侧向变形,必须要顺着建筑群的高度方向设立一个或者几个加强层,来满足侧移的设计需求。

  4.对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分析

  高层建筑中的平面不规则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的布置不规则、不合理;二是平面的形状设计不规则;三是楼盖的连接部位过于薄弱。这种类型的结构体系主要是因为平面设计的不规则致使建筑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严重不重合,这就会使房屋在水平压力下发生变形和扭转,从而致使部分结构变成薄弱的部位。

  二、对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概述

  1.加强层的涵义

  加强层主要是指在高层建筑群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建筑的核心结构域外部结构之间的联系,加大建筑结构整体刚度、避免或者减少在水平负重以及地震下建筑结构发生严重的侧向变形,因此,沿着建筑物的高度方向的一层或者多层设置加强层,对楼层进行刚度比较大的水平构件的设置。

  2.加强层结构的主要类型

  在建筑物的加强层中,刚度性能较大的水平构件的主要类型包括梁式和桁架式两种结构类型。梁式加强层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孔梁结构类型;二是实腹梁结构类型。桁架式的结构类型也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斜腹杆桁架式类型;二是空腹式桁架类型。

  三、浅析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运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斜腹杆桁架加强层位置、数量的改变,进而对建筑物的结构侧移、内力的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加强层的功能和作用。

  1.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对结构侧移的影响

(1)从设立一道水平的加强层对结构侧移造成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实现对结构的最大侧移控制,加强层的设置值需要在H/2~2H/3这个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在考虑对结构进行最大侧移控制的同时还要对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进行综合考虑的话,那么这道加强层最好设置在建筑结构的中部,这样才能实现最优目标。(2)通过分析改变水平加强层的数量来查看其对结构侧移的影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从设置的效果来分析,设立一道或者两道水平加强层可以实现侧移效果最小的目标,如果再持续增加水平加强层的数量的话,那么结构侧移的减小就会不成比例,无法实现结构侧移最小化目标;其次,从建筑材料及经济的使用率来分析,最为经济的设置方法是设立一道或者两道水平加强层,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资金及物资的浪费,节约资本。由此可知,加强层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而是以三道为最高限额。

  2.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对结构内力分布的主要影响

(1)由于在建筑物中设置加强层有可能会引起结构刚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会以结构内力突变的形式进行表现,这样就会致使建筑结构在遇到地震的时候,加强层部位及其附近比较容易受到破坏,形成建筑群的薄弱部位。(2)在建筑群中设立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后,边柱的剪力会在上下层记忆建筑加强层处发出尤为突出的变化,这样就会造成剪力在顺着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分布变的不规则、不均匀,从而会严重影响边中柱的抗震效果。因此,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上下两层柱子以及加强层处的抗剪水平,同时还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这样就可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3)设置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后,边柱的轴力会大大增加,而不设置加强层,边柱的轴力会逐渐的变小。因此,设计每一个加强层的方案时,加强层处的抽离都会突然变小,然后随之不断变小,这样就形成了以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处为核心的阶梯型的变化。(4)的墙底部的弯度会不断地变大,因此,如果要想有效的减少筒体墙的弯度,必须在设置加强层的时候选择最靠近建筑结构底部的设计方案,这样就能有效的发挥加强层的作用。

  3.斜腹杆桁架加强层的形式对建筑结构工作性能的影响

  布置形式的不同造成斜腹杆桁架伸臂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交叉支撑形式;二是人字支撑形式;三是混合支撑形式。三种伸臂形式的不同,必然会给建筑结构的整体工作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再能实现对结构整体侧移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减少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处的应力集中,进而可以避免建筑结构中薄弱部位的出现,想要实现上述功能,应该首选人字形的桁架形式。

  4.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对高层建筑结构在刚度上的优化

  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侧刚度,在那些高层建筑群以及超高层的建筑群中应该应用水平加强层来实现建筑结构对于抗震的需求,但是,并非是加强层的刚度越大就能发挥更好地效果。而是根据斜腹杆桁架伸臂和内筒的线,保持二者的刚度比值在0.58~2之间。这样,才能实现刚度上的优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的实际工作中,在对斜腹杆桁架加强层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对加强层的位置、数量以及内筒与加强层刚度的比值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使加强层在建筑结构中达到一个最经济、最合理的设置,发挥其最好的功效。

  本文作者:郭占峰工作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