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2篇 误杀这部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2-10-16 11:58: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2篇 误杀这部电影观后感,供大家赏析。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2篇 误杀这部电影观后感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

“眼神有戏”、“感觉有大事发生”、“光是看这张海报就可以脑补一出大戏”……等等评价是网友们对今日所发布的这款“对决”版海报的第一印象。

  肖央以爱为名上演高智商脑力角逐

  不久之前,凭借“眼神杀”问鼎热搜的肖央,在今日发布的这款海报中带领着谭卓、陈冲和片中的两个女儿一起诠释出“眼神杀”的真谛。海报上肖央独自站在画面前方,神情坚毅地将谭卓和女儿们护在身后,而目光似剑的谭卓亦是将“为母则刚”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灾难来临时奋不顾身誓要保护家人的即视感。

  而在片中首次挑战女警角色的陈冲,一个回眸不仅将她身上的冷傲气质泄露无疑,凌厉的眼神更是向观众传递出了她在片中的霸气警官形象,与肖央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高手对决”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一起高智商的“反杀”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惊天秘密?而众人极力保护的又是什么还未揭晓的真相谜团?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2

“国产、翻拍、犯罪”,近几年贴着这些标签的电影屡见不鲜,卖相看着都不错,但到最后,没有谁真能博得一个叫好叫座的结果。

《误杀》算是突破了这层无形“界限”,它或许不如原版《误杀瞒天计》那样精巧、凌厉、畅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础上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挣扎、譬如社会缩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执导长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么多技法去实现那么多想法,且不说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让观众绝对无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份对“电影”的热爱,而“热爱电影”恰恰也是《误杀》的看点之一……于观众们而言,这样用心的创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发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国村镇,男主角李维杰是个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于暴乱,他从小以孤儿的身份长大,成家立业后守着妻子阿玉和两个女儿,过着清贫拮据、知足常乐的小日子。

  李维杰和万千男人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中年危机”,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儿平平与自己日渐疏远,他察觉到了这份生疏,却总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

  此外,李维杰还是个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余,平时没什么不良嗜好,唯独酷爱看电影,小学都没毕业的他,通过多年观影延展了自己灵魂的宽度和深度——近一年观影量达800多部,李维杰绝对是超级资深影迷。

  对喜爱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能拉近距离的亲切设定,那句“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成了许多人最喜欢《误杀》的台词,而拉韫那句“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更是让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维杰又是“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典范,他自认没什么本事,最后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仅有的“经验”挡在妻女面前。

  和李维杰棋逢对手的警察局长拉韫,一定程度上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信奉破过上千个案件的经验,同样会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又同样在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误杀》把“麦高芬”(指电影中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玩到了极致,据我统计,电影中先后出现了8次与羊相关的场景或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也就理解了主题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Withouta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意译为“群龙无首,乌合之众”,刚开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声羊叫,这也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调。

  第二次出现羊,是李维杰去寺庙里祈福布施——李维杰信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善好施,僧人背后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现羊,则是在李维杰沉车灭迹的时候——羊群和牧羊人意味着目击者,李维杰恐惧地躲避,象征着他本性的抽离。

  第四次更明显,李维杰正盘算换地抛尸,碰上了恶警桑坤前来报复生意伙伴,一番争执后,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边的羊,李维杰也借保护妻女之名,彻底踏入了“恶”的领域。

  第五次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此时李维杰已经千叮万嘱,确保家人们别在警察审讯时成为“独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虽然没有出现羊,但性质同样重要——素察被埋时并没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样都是闭气假死),李维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了永绝后患,他默许让素察闷死在了棺材里,之后还用羊尸调了包——恐惧、内疚的李维杰再次去寺庙布施,被僧人拒绝了。

  因为僧人说只接受“无相布施”:先前李维杰没有欲望和诉求的“善”才称得上无相,而此时他与许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负罪感的俗人一样着了相,自然无法成行。这场布施完全对标了前一场,僧人背后的羊也不见了。

  第六次出现羊就是大雨中开棺查尸的关键戏份,这次更像是对前几次的补充,羊尸曝光、众怒难平、骚乱横生,李维杰作的恶、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尸一样示于众人且无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维杰又一次回到了寺庙,此时他已决定向都彭和拉韫坦白,认罪悔过,面对僧人他问心无愧,羊也又一次现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结尾接受采访时说,“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暴乱之后的街道看似正渐渐恢复秩序,但有些东西一直都没有变……

  再结合“乌合之众”这个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终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这个麦高芬外,《误杀》在许多细节和镜头上,都彰显了自身细致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维杰看拳赛”和“阿玉平平反击素察”两场戏剪到一起呈现,不光是时间和节奏上的同步,同时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饭桌,让李维杰联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惨状,强装镇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递上了改过分数的100分考卷,联系到之前一家人看了电影《天才枪手》以及杀人事件的瞒天过海,显然安安有了撒谎和不择手段的苗头,而这也是李维杰决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误杀》中的慢镜头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大雨里开棺的的高潮戏,几乎全程使用慢镜头,进一步放大了浓郁的戏剧张力。

  所有角色都汇聚在了这个看似宽阔实则狭小的空间里,焦虑、急迫、跋扈、愤怒、恐惧、惊惶、悲怆等无数心绪都混杂在湿润的空气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画面和循序渐进的音乐渲染,众生百态轮番出现,情绪叙事一气呵成。

  此外,肖央和陈冲两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现中年小男人“油腻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懂得情绪上的“收”,更显出了李维杰的小心谨慎和口是心非;陈冲抓住了母亲“老来得子”的溺爱心态,用拉韫专业干练的一面,反哺她关心则乱、冲动盲目的另一面,使这个角色成为“误杀”中的补充注解。

  相比之下,谭卓的阿玉就没太多发挥,像是又一个典型的“谭氏人妻”,许文姗的平平就更一言难尽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灵气。

  值得一提的是,《误杀》还加入了许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亲都彭不疏于管教素察,母亲拉韫不过分溺爱素察,倘若李维杰平时不乐于助人,没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时不欺压平民,没惹得街坊邻居怨声载道……故事不会走到最终一步。

  正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秦沛饰演的颂恩大叔接受采访,他面带笑意即将开口,观众却没能听到他对李维杰的看法……

  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绩,无不彰显着《误杀》监制陈思诚以及导演柯汶利的野心。

  对陈思诚来说,《误杀》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赌,对柯汶利来说,《误杀》是他走向更远的敲门砖。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优点,但此片终归还是差了口气:柯汶利像是一个刷题无数的小学霸,熟悉并抓住了所有得分点,可在最终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浑然天成”的顺畅和从容,这是“好学生”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也是《误杀》距离优秀电影之间的距离。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3

  有这样一张脸,颓唐、粗粝,时间在那里刻下了沟壑,然后泼上了尘火,它被放在生活中碾压、淬炼,逐渐泯灭。

  它平凡的让人记不住模样,就像一个沉默的影子,连光也不愿投射在他身上。

  这张脸的主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是一个父亲,名叫李维杰。

  人到中年,没读过什么书,有一份赖以谋生的活计,大半时间都活的小心翼翼,对任何人都陪着笑脸,活的卑微、委屈,这就是小人物李维杰的人生。在女儿眼中,这是一个窝囊、俗气的男人,是她羞于提起的父亲。

  可他又能如何,在生存面前,谁还不是提着一口气,勉为其难继续行走。

  直到一件涉及到女儿的意外发生,他不得不挺身而出。

  相比于他,对手是一个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所在,只要有一点失误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是他必须去战斗,运用所有的力气。

  因为他是父亲,人世间最普通又最伟大的人。

  此刻,银幕上的那张脸和演员肖央重合在一起。这个也迈入中年的男演员,曾经以喜剧见长,如今,抛掉所有的无厘头,甚至是技巧,洗尽铅华,那么朴素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电影刚开始部分的李维杰谨小慎微,虽然有着正义的道德和价值观,但面对恶警的欺压并不敢针锋相对,但在后来,在保护家人的迫切愿望下,他瞬间变得勇敢坚毅而智慧。

  肖央表现出的那种极富层次的表演真切的反应了人物的变化和成长。

  尤其是他的那张脸,带着被生活欺负的样子,绝对会让你忘掉这是一个演员,而是确信这就是那个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

  他如此恳切,又如此真挚,让人忘掉他所有曾经的角色,投入到一个父亲的命运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肖央的一次华丽转身,证明了一个优秀的演员不仅能驾驭喜剧,更是能演好正剧到悲剧等一系列角色。

  从父爱的角度切入,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很多电影是以母爱做为驱动力来完成整体叙事,但《误杀》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讲诉男人是如何守护家庭的,类似的佳作了了,最近几年能被人记起的也只有《全民目击》。

《误杀》也是一部悬疑十足的电影,它的悬疑并不是阿加莎似抽丝剥茧般的推理,凶手到底是谁早在电影开始就已经揭晓了。它的悬疑体现在被命运裹挟其中的人如何对抗,如何与比自己力量大数十倍的力量斡旋,最终获得胜利。

  影片的主人公李维杰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可是他有智慧、有头脑,而他获得这些技能的方式很特别。他是一个影迷,电影是他枯燥生活的唯一乐趣,同时,电影也给了他智慧,就像书籍能给予人启迪一样。

  当危机出现的时候,那些之前看过的电影给他提供了应对的方法。他利用电影中的情节排兵布阵,和敌人周旋,竟然把对方耍的团团转。嗯,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所有的套路都能烂熟于胸。

  而他的对手,也并非无名之辈,警察局长,有着多年丰富办案经验的老警察,正如她所说:当你调查过一千个案子,很容易就能看出凶手是谁。

  这样一个经验老道的老手面前任何试图掩饰都是危险的,因为她的火眼金睛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破绽,更何况她还是被害者的母亲,那种强大的母爱驱动她必须要不顾一切去寻找杀害儿子的凶手。

  所以这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更是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的对决。

  所以你看着他们斗法,看他们动用一切的聪明才智较量,这个对决的过程精彩纷呈,爽到像喝了一杯最辣的酒,要猛的摇下头,喊一声过瘾。

  但同时,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反派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头,她虽然嚣张,惹人厌恶,客观上纵容了儿子的堕落,可是当她还原为一个母亲,急切的希望找到儿子下落时,那种发自肺腑的悲伤与焦虑又让你瞬间有一种痛惜。

  所有的悲剧并不是事出无因,其实皆是人为,但纵使是身处高位,高高在上,也未必没有人性的一面,她的选择与彷徨也是令人深思的。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悬疑或罪案剧,它探讨的是人性,而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更是显示了主创人员的苦心。

  在这个故事里,你能瞬间感受到看过的那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热点事件,即使它发生在泰国,但那种当事人共通的困境会令人特别是中国人感同身受。

  官二代、权利的泛滥、贫富差距、底层的挣扎……这些熟悉的议题又何尝不是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这也令人感到一丝好奇,如果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又该如何发展呢?

  同时,这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假设主创人员能再走近一步,那这部片子势必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主创人员现实层面的考量,这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假如能弱化冲突的阶层背景,将它搬回到中国,恐怕会引发观众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影片的发生地设在泰国,所以也不由自主的带上了佛法和宿命的意味。其中提到了“无相布施”这个佛教行为,即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

  这正似主人公的所为,正因为他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才会获得众多亲朋的相助,而反派之所以到人人喊打的境地就在于她的贪婪与自私。

  而这也恰好为之前那纷繁复杂的众多社会事件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4

  不同于以往发布的剧情向物料,今日(11月26日)的“谁是受害者”角色特辑带领观众直面误杀事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并搭载肖央、谭卓、陈冲三位主演的视角,重新解读电影所要表达的话题内核。肖央表示,身陷孩子被欺凌的绝望中,“激发了一个普通父亲身上的一些潜质”。

  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善恶是非究竟要如何判断,是电影带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探讨。正如肖央和陈冲在特辑中所言,“善良就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你对它的观察是一个不同的视角,你得到的就是一个不同的结果。”关于“家庭和爱”的思考以及“善恶”的讨论,也正是《误杀》能成为贺岁必看的犯罪爽片的看点之一。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5

  剧情上的圆满必然要求人物的圆满。李维杰是一个善良的人,要让观众真正喜欢上这个角色,要让李维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最后选择赎罪还是脱罪就是关键。原版通过男主角维杰穿行在新旧警察局炫酷的蒙太奇,让他的脱罪立于不败之地,观众也能感觉神清气爽,因为这里的脱罪是正义。新版棺中血痕对李维杰良心的拷问,使他选择赎罪才是片中最大的正义。恶行必须受到惩罚,才是维护正义最好的方式,至此,对局长儿子的误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误杀,而不是杀得好、杀的妙、杀的呱呱叫。误杀和该死两者区别很大,一个是犯罪行为,一个是正当防卫。换成去年昆山龙哥被反杀的案件,倘若龙哥当时不是抢救无效死亡,而是后续被补刀砍死,案件性质上就完全变了。龙哥作死了自己是他活该,但这不代表他是一个可以被任意屠戮的对象,最终审判他的应该是法律。如果观众心中有坚定的法治观念,就会对片子本身反思司法所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感触。如果观众为无情杀戮叫好不迭,反倒是反映了另一种社会问题。若人们戾气太重,最终造就的杀孽就会太深。

  英文片名,可以译作“乌合之众”,也可以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羊是片子里象征性非常强的喻体。不管是死掉被埋进坟墓的羊,还是庙宇里行走的羊,都直指李维杰的内心,是其内在状态的外化表现。面对无心的杀戮,我们作了何种抉择,就代表我们究竟选择善良还是暴戾。把本片单纯看成爽片也没有什么问题,有些人到电影院里就是去发泄的,但如果剧情有值得深入思考的东西,也请观众们不要放弃。本片的改编,不仅满足了审查需要,还升华了李维杰的人物性格。把善良进行到底,为片中的所有人都赢回了最大的正义。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6

《误杀》电影观后感影评【1】

  看过1000部以上电影后,渐渐你开始拥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洞察力,时常能够看到别人一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很容易听出他人言语之外的含义,也往往能够敏锐地察觉出环境气氛的微妙变化。同时,你对世界的接纳度会比其他人大很多,因为在电影的世界里体验过各种千奇百怪的事物,让你渐渐相信每件稀奇的事情背后都有息息相关的缘由,每个奇特的人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因此现实生活虽然往往比电影世界更令人惊讶和匪夷所思,但只要并非出发点或动机是邪恶黑暗、居心不良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能渐渐被你所接纳理解与包容。

  就像《误杀》中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一样,身无长物的他年过40仍生活拮据,他的人生最大爱好就是看悬疑推理电影,揭秘离奇故事。虽然不是成功人士,但好在李维杰与老婆及两个女儿感情深厚,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其乐融融。然后有一天厄运从天而降,上高中的大女儿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被警察局长的儿子强暴,从此,一家人的人生轨迹急剧转弯。

  靠自己看过的超过1000部电影的积累,李维杰利用电影中的诸多片段作为灵感,精心掩盖真相,制作错位记忆,完美地炮制了一家人的不在场证明。同时,也是借助电影前段里的灵感,李维杰让自己的小女儿“扮猪吃老虎”,一步步把对手引诱到自己布置的陷阱中,最后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引爆舆论,彻底把对手击垮。看过一千部电影的李维杰和破过一千个案子的警察局长比较,显然前者更为逊色,依靠蒙太奇就能做出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实在惊艳!

  值得一提的是,向来以喜剧人形象出现的肖央,在《误杀》中第一次饰演了一位隐忍又善良的父亲,不管是与“妻子”谭卓的对手戏,还是与富家子母亲、警局高官陈冲的“正面飙演技”,表现都极为抢眼。而身为影后级演员的陈冲,也在配角的戏份里爆发了不逊于主角的光彩,演活了一个强硬又虚弱的母亲形象,用自己出色的创作能力为电影加分。

  当然,我们不主张利用超过1000部电影的累计掩饰犯罪。电影《误杀》想要传达的,或许正是男主李维杰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挡在你们前面!各位电影发烧友不妨来说说自己的体验,看过1000部电影以后,你的世界是否换了一种打开方式?

《误杀》电影观后感影评【2】

  看过一千部电影的父亲与侦破一千个案件的警察。父爱如山,挡住一切不幸;母爱如水,一切不可阻挡。电影的开头,简洁明了的为所有人物性格,身份,地位做了介绍和铺垫。而事件的开始,就是平平和素察共同参加的夏令营。夏令营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国王老来得子,但这个孩子被巫师预言长大后会弑父夺位,于是国王狠心将幼小的王子弃之荒野,想让他自生自灭,没想到一个路过的农夫救了他,并将他抚养长大,王子长大后领导了一场反动,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并杀死了他,得知真相的他十分愤怒,一怒之下又杀死了扶养他的农夫。事后他又十分悔恨,他向大师请教该如何弥补。大师告诉他,只有建一个连鸽子都无法飞到的塔,才能减轻罪孽。于是他就修建了这座忏悔塔,日日忏悔,来减轻他的罪孽。”

  此时话音刚落,忏悔塔钟声敲响,镜头推到塔顶,放大,一群鸽子环绕,却无法到达。故事,就在这座塔下展开。较量,也在故事中缓缓突出。

  剧中其实有两种“较量”。平民百姓vs有势权贵;父爱vs法律。

  先说说第一对较量。在电影中,一上来就是警察欺压百姓,百姓只是敢怒不敢言。影片中这一点反复出现,坤泰向百姓收取所谓“私了费用”时,维杰交保护费时,坤泰被匿名举报后来动手打举报人愤怒之下举起枪想杀人时。以及片中很多小细节都透露出警察平日有多么仗势欺人,甚至片中明明平平才是受害人,但就因为误杀的是警察局局长的儿子,马维杰连报警都不敢。为什么?因为他怕!不是怕坐牢!而是怕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这是警察局局长的儿子!

  儿子失踪,拉蕴利用自己职位之便,动用全警局的资源找儿子,随便就把马维杰一家抓回警局审讯并施以暴力,带领一众警察抛刨祖坟,不管不顾百姓愤怒。这不是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与平民之间的较量是什么?而社会底层的人,往往都是敢怒不敢言,并且影片中一句话很好揭示了这一点。“羊只要有草吃就够了,根本就不在意谁在它们身上薅多少羊毛。”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片中反复出现的“羊”。羊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算是个重要的线索和暗示,贯穿全片。影片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过来就是没有牧羊人的羊。

  试想一下,没有牧羊人的羊代表什么?就是没有法律保护的百姓,只能任由警察欺压而无力反抗。羊,在佛教中代表愚蠢的凡人,在中代表替罪。影片中,李平在上课时,老师讲到“羊这种动物视力很不好,所以只要脱离了群体,单独行动就很可能被杀掉”。

  我想,在这里就暗指未完全成长的青少年。而替罪这一含义也反复体现,当马维杰为朋友打抱不平情急之下踢了坤泰一脚,而坤泰怒火中烧举起枪马上就要开枪但被人拦下最后只能打死一只羊时,替罪的含义展露无遗。最后片中出现了活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没有替罪!就代表着终将有人死亡!而死亡的人就是马维杰。即使最后,也斗不过有势力的警察局局长,政府议员,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和素察一样被活埋。

  再来说一下第二对较量。法律与父爱。父爱伟大么?当然伟大!片中马维杰到寺庙三次,第一次布施,大师收下后赐予他健康快乐,第二次布施,大师只是摇摇头,并没有收下,并说道“善恶皆有果”,第三次,与素察父母见面,他只说了一句“我是个没用的人,但如果有人要伤害我的家人,我会用尽一切办法保护她们”影片最后的一段采访,很多人都说马维杰应该无罪释放。大家都知道了真相。大家都不相信法律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绕回去,还是权贵大过法,但真的能大过法么?答案就是不可能。

  再看看演员,这个剧本真的太适合肖央了。沉稳的父爱和对于女儿的心疼,对这个家的责任,丈夫的担当,他表现的淋漓尽致。谭卓与陈冲,两位截然不同的母亲,一个是温婉贤淑的家庭主妇,一个是杀伐决绝的警局局长。不同的处境。同样的母爱。同台飙戏的感觉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兽”。陈冲的眼神非常精准。让人一眼就不寒而栗。蒙太奇的展现手法让这部电影碎片化又节奏紧凑。最后的雨夜应该是致敬《肖申克的救赎》。最后的采访,马维杰到底是不是个好人。最后一个镜头,只一个眼神就够了,此刻任何台词都是多余。

  最后,我不免想起多年前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就用它作为这个影评的结尾吧。《全民目击》最后用一个故事揭示了主题和真相。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龙背墙不是一面墙,而是一座山。远古的南海龙王老来得子,所以对小龙王宠爱有加,但小龙王淘气任性,到处惹祸。直到有一天,他真的闯出了大祸,失手烧掉了天庭神龛,慌乱中的小龙王回到家里,天庭自然不会放过他,南海龙王为了救儿子,他冒替小龙王,趴在盘龙山下,接受雷电的击打。眼看父亲被烧的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小龙王悔恨愧疚,他一下冲出来,要承担这个惩罚,龙王为了阻止儿子,便一头撞向身旁的金刚壁,当场死去。“养不教,父之过”,南海龙王认为自己死得其所,死后,他的尸体便化作龙背山,经过这场灾难之后,小龙王幡然醒悟,终生恪守本分,与人为善。后人将龙背山改称为龙背墙,是因为这面墙,挡住了小龙王所有的罪行,故此,后人称为龙背墙。

  电影《误杀》最后的马维杰也同样担下所有罪行,并告诉自己的女儿,他有多么爱她。最后的结尾,用马维杰的一段独白结束。

“爸爸是个没什么用的男人,但遇到事情一定会挡在你们身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和我渐渐有些疏远,你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信任我,没想到我们之间竟是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获得信任。未来的你会是一个勇敢的你,希望你不论面对什么,都有一颗勇敢的心,不再恐惧。”

  你很难想到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人能这么完美的掩盖所有罪行,但你一定不难想到一个父亲为保护女儿而奋不顾身所做的一切。

《误杀》电影观后感影评【3】

  故事翻拍自印度片《误杀瞒天记》,改编完成度还不错,节奏缓急有序。

  女警长的儿子强暴了女同学,拍下视频继续要挟,女同学反抗中把他给误杀了,然后一家人想着如何圆谎,如何瞒天过海 ……

  整个故事发生在泰国,可能以后某些敏感又现实的题材可以借鉴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嫁接方式。

  先说陈冲。本来这部电影我也是冲着她去看的,每次看到她能输出各种惊喜,我就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太幸福了。

  陈冲是银幕上的硫磺烈火,放在《误杀》里,她的表演能撑起自己光芒,也能很好地辅助别人的表演。

  她叫拉韫,警察厅女高管,预告片里有她非常狰狞的一面,非常抢戏。

  GIF

  然而,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母亲。

  一出场,我们看到了她威严高能的一面,电影给了她很多光影的镜头。

  她有很多剪影式的呈现,看不到五官和表情,光线昏暗下只剩下一个立体的黑影轮廓。

  审讯过程中,她这种黑面神的煞气,确实能震慑对方的内心,拉韫也是靠着这套彪悍的心理战,不断瓦解对方的软肋。

  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拉韫也能让居高临下的威慑力瞬间鼎沸起来,地板上投射出一张类似女巫的黑影。

  事业上,拉韫矜矜业业,在这片男人的世界里,磨出了自己的名号。

  而生活中,她是一个被牵制的无助母亲。

  她过于宠溺自己的儿子,让其小小年纪就恶贯满盈。

  老公是官场新贵,在竞选新市长,夫妻相处有着领导间的那种客气。

  这是一个失衡的女人。

  陈冲的表演就像硫磺,一点就燃,燃得很有节奏和层次,同时控制住了大银幕上应有的火候。

  这个人物前后情绪变化很分明,开场是她的人生总括,后面才是狰狞、失控再到觉醒。

  得知自己儿子失踪后,拉韫展现出一种报复式的暴躁。

  暴躁,但还是保持了头脑的清醒。

  她成功诠释了警局女强人该有的千年道行,即便怒火中烧,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她还是能睿智地找出破绽。

  陈冲和谭卓有一场对撕的戏份,两位母亲就像是失控的母狮,互不退让。

  这场风波,让拉韫事业受损,她退出警界,成为孤苦的母亲。

  我们看到了洗净铅华后的她,这又是另一种情绪张力:悲戚的,虚弱的,却依然倔强。

  陈冲对角色的处理方式很聪慧,故事发生在泰国,她的台词里有泰语,我们知道泰语就是那种霹雳吧啦的炸裂音(我冲是自己原声泰语哦,上外毕业的她,语言天赋是强的)。

  拉韫的气场,非常适合这种语音语调。

  陈冲的脸非常有线条感,而且紧致(请问陈冲女士,你的王牌保养品是啥?),如此立体的轮廓感,是表演最好的基底。

  我们看到了她脸部的各种抽搐,这种狰狞和失控的气息,我曾经在她电视剧作品里看到过。

《如懿传》里,陈冲唯一一场戏,和邬君梅互撕的那段,陈冲的脸扭曲得很可怕。

  再往前,她和冯远征合作的《人到中年》里,剧中她母亲突然去世,那一刻的崩塌、失控是摄人心魂的。

  这一次,陈冲毫不费力地提炼出了「狰狞与恐惧」的高阶表达方式。

  拉韫的丈夫是姜皓文演的,这位男演员很懂得和强气流女演员配戏。

  之前和惠英红合作《翠丝》,姜皓文片中饰演惠英红的老公,后面变性成女人。《翠丝》题材好,剧情一般,姜皓文面相还是太硬朗了,角色服帖度不强,即便他已经很努力地在诠释角色的隐忍和弱小。

《误杀》里,姜皓文和陈冲的气场搭配得很好。

  这个丈夫,没有成为妻管严,大家在家里各自为政,虽然戏份不多,姜皓文把丈夫这个顶梁柱的角色还是顺利完成了。

  前半段,夫妻相敬如宾,虽有心结,后半段,妻子崩溃,丈夫不离不弃。

  陈冲这次的烈焰,刺激了男主肖央。

《误杀》虽然有悬疑色彩,但巧妙地融合了泰式喜剧细胞。

  这就是靠肖央来调味了。

  他的表演有冬阴功的味道,能带着故事和其他演员一起入味。

  以前肖央的表演,更符合喜剧演员特别外露的那种怪路子。

  这次《误杀》,他是在沉稳中埋笑点。

  他是网络公司老板,人缘很好,面相忠厚老实,没有夸张的表情,他靠着自己的冷幽默气质,把周围的泰式韵味有效地调动起来。

  整个瞒天过海的过程,他展现出一枚资深影迷的模仿天赋,剧情有向《蒙太奇》致敬。

  肖央让我看到了喜剧演员的惊喜,而且他这次的演法,完全可以驾驭文艺片。

  谭卓这次演了受害者的母亲,这类角色谭卓经常演,从角色本身而言,她没有太大突破。

  但就整部电影而言,谭卓极好地调节了自己的表演阈值,她的收敛,其实是帮助对手戏演员的释放。

  好演员的格局感会特别强,她会站在整个剧情的高度来看自己。

  这几位演员,提供了几种接戏策略。

  陈冲属于很自由的演员,她接角色没有什么禁忌,甚至敢去挑战让人难受的角色。

  拉韫的戏份不算特别满,陈冲应该演得不是很过瘾。

  这是大花级演员羡慕但又很难企及的状态,我们很多好的女演员如今都是接四平八稳的角色,角色过于稳定,表演再精雕细琢,演多了也就模式化了。

  观众花钱到电影院,要么看有惊喜的故事,要么看有新意的表演。

  肖央有一张很接地气的脸,他的角色就像我们的左邻右里,很容易亲近。

  这个阶段,他通过各种喜剧类表演,广结人缘,同时,他也在尝试拓展戏路。

  能演文艺片的喜剧演员,是其他演员最怕却无能为力的竞争对手。

  谭卓的每次表演都很扎实,即便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她依然挥发着自己不慌不忙的表演欲。我挺喜欢她这种创作状态,至少这些年,她每年都有作品上电影院。作为演员,她的心应该很踏实了。

《误杀》电影观后感影评【4】

  电影《误杀》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可能很多人一听到“改编”、“翻拍”就痛骂中国没编剧,扭头就走,但是这部电影有进行本土化改编,不仅剧情紧凑合理,效果也让人惊艳。

  小学文化的李维杰(肖央 饰)在泰国的一个小镇开了一家网络公司,他和妻子阿玉(谭卓 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平平(许文珊 饰)是一名成绩优秀的高中生,青春期的她渐渐和父母没有话聊,想去参加夏令营结交新朋友,但夏令营收费高昂,收入微薄的李维杰本不想给平平报名,但看到孩子不开心,他还是心软了。不成想平平在夏令营被灌醉性侵并录下不雅视频,那个男孩叫素察(边天扬 饰),是警察局长拉韫(陈冲 饰)和议员都彭(姜皓文 饰)的儿子。

  素察用不雅视频相威胁,平平痛苦不堪,这一切被妈妈阿玉发现,阿玉想要保护女儿,却遭到羞辱和毒打,阿玉母女对素察进行反击,却失手造成了“误杀”,藏尸的过程恰巧被几岁的小女儿安安(张熙然 饰)看在眼里。

  为了保护妻女,爱看电影的李维杰用蒙太奇造就证据链,想要帮家人逃脱刑法,完美犯罪。

  为了找到儿子,敏锐冷酷的女警长拉韫不择手段,想要知道儿子是否还在人世,追寻真相。

  李维杰说:“当你看过1000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

  拉韫说:“当你破过1000个案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离奇的案件。”

  掐掉线索,做实证据链,构建心理防线,高智商犯罪能否瞒天过海?剧情就此展开……

  善用手段的拉韫还用母亲的身份来攻克阿玉的心理防线,说她想要找回自己的孩子,但是阿玉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这场对峙足见陈冲和谭卓的演技,让人惊艳。

  滥用职权的拉韫命人暴打李维杰一家,吓哭了小女儿安安,在家人挨打和拉韫的逼问下,安安说出了素察尸体的所在地。

  雨中的这场戏质感十足,是《误杀》这部电影的高潮,人物之间的矛盾到了鼎沸的程度,真相呼之欲出,素察究竟是怎么死的?尸体到底藏在了哪里?故事还没有结束……

  最终李维杰自首,他在警车里的那场戏让人想起《我不是药神》里被逮捕的徐峥,也让人思考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同时也让人思考,在这场《误杀》里,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误杀》电影观后感影评【5】

  有这样一张脸,颓唐、粗粝,时间在那里刻下了沟壑,然后泼上了尘火,它被放在生活中碾压、淬炼,逐渐泯灭。

  它平凡的让人记不住模样,就像一个沉默的影子,连光也不愿投射在他身上。

  这张脸的主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是一个父亲,名叫李维杰。

  人到中年,没读过什么书,有一份赖以谋生的活计,大半时间都活的小心翼翼,对任何人都陪着笑脸,活的卑微、委屈,这就是小人物李维杰的人生。在女儿眼中,这是一个窝囊、俗气的男人,是她羞于提起的父亲。

  可他又能如何,在生存面前,谁还不是提着一口气,勉为其难继续行走。

  直到一件涉及到女儿的意外发生,他不得不挺身而出。

  相比于他,对手是一个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所在,只要有一点失误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是他必须去战斗,运用所有的力气。

  因为他是父亲,人世间最普通又最伟大的人。

  此刻,银幕上的那张脸和演员肖央重合在一起。这个也迈入中年的男演员,曾经以喜剧见长,如今,抛掉所有的无厘头,甚至是技巧,洗尽铅华,那么朴素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电影刚开始部分的李维杰谨小慎微,虽然有着正义的道德和价值观,但面对恶警的欺压并不敢针锋相对,但在后来,在保护家人的迫切愿望下,他瞬间变得勇敢坚毅而智慧。

  肖央表现出的那种极富层次的表演真切的反应了人物的变化和成长。

  尤其是他的那张脸,带着被生活欺负的样子,绝对会让你忘掉这是一个演员,而是确信这就是那个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

  他如此恳切,又如此真挚,让人忘掉他所有曾经的角色,投入到一个父亲的命运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肖央的一次华丽转身,证明了一个优秀的演员不仅能驾驭喜剧,更是能演好正剧到悲剧等一系列角色。

  从父爱的角度切入,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很多电影是以母爱做为驱动力来完成整体叙事,但《误杀》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讲诉男人是如何守护家庭的,类似的佳作了了,最近几年能被人记起的也只有《全民目击》。

《误杀》也是一部悬疑十足的电影,它的悬疑并不是阿加莎似抽丝剥茧般的推理,凶手到底是谁早在电影开始就已经揭晓了。它的悬疑体现在被命运裹挟其中的人如何对抗,如何与比自己力量大数十倍的力量斡旋,最终获得胜利。

  影片的主人公李维杰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可是他有智慧、有头脑,而他获得这些技能的方式很特别。他是一个影迷,电影是他枯燥生活的唯一乐趣,同时,电影也给了他智慧,就像书籍能给予人启迪一样。

  当危机出现的时候,那些之前看过的电影给他提供了应对的方法。他利用电影中的情节排兵布阵,和敌人周旋,竟然把对方耍的团团转。嗯,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所有的套路都能烂熟于胸。

  而他的对手,也并非无名之辈,警察局长,有着多年丰富办案经验的老警察,正如她所说:当你调查过一千个案子,很容易就能看出凶手是谁。

  这样一个经验老道的老手面前任何试图掩饰都是危险的,因为她的火眼金睛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破绽,更何况她还是被害者的母亲,那种强大的母爱驱动她必须要不顾一切去寻找杀害儿子的凶手。

  所以这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更是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的对决。

  所以你看着他们斗法,看他们动用一切的聪明才智较量,这个对决的过程精彩纷呈,爽到像喝了一杯最辣的酒,要猛的摇下头,喊一声过瘾。

  但同时,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反派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头,她虽然嚣张,惹人厌恶,客观上纵容了儿子的堕落,可是当她还原为一个母亲,急切的希望找到儿子下落时,那种发自肺腑的悲伤与焦虑又让你瞬间有一种痛惜。

  所有的悲剧并不是事出无因,其实皆是人为,但纵使是身处高位,高高在上,也未必没有人性的一面,她的选择与彷徨也是令人深思的。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悬疑或罪案剧,它探讨的是人性,而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更是显示了主创人员的苦心。

  在这个故事里,你能瞬间感受到看过的那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热点事件,即使它发生在泰国,但那种当事人共通的困境会令人特别是中国人感同身受。

  官二代、权利的泛滥、贫富差距、底层的挣扎……这些熟悉的议题又何尝不是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这也令人感到一丝好奇,如果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又该如何发展呢?

  同时,这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假设主创人员能再走近一步,那这部片子势必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主创人员现实层面的考量,这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假如能弱化冲突的阶层背景,将它搬回到中国,恐怕会引发观众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影片的发生地设在泰国,所以也不由自主的带上了佛法和宿命的意味。其中提到了“无相布施”这个佛教行为,即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

  这正似主人公的所为,正因为他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才会获得众多亲朋的相助,而反派之所以到人人喊打的境地就在于她的贪婪与自私。

  而这也恰好为之前那纷繁复杂的众多社会事件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7

  先导预告将故事浮出水面,核心人物李维杰(肖央饰)遭受警察审问,却让妻子阿玉(谭卓饰)和两个女儿缄口不语,是无辜冤枉还是另有隐情?每个人都自以为手握了真正的真相,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面对女警察拉揾(陈冲饰)的盘问冷静应对,眼神坚定。不到1分钟的预告释放众多信息,如此高质量的预告让网友直呼没看够!

  一同发布的“蒙太奇”海报更可谓别出心裁,将电影剪辑手法“蒙太奇”的概念引入其中。绵延的公路在尽头变化成电影胶片,巨大的剪刀操控者一切,“黄色小汽车”的命运究竟如何?极具风格化的海报背后也体现出了制作团队的用心。

  此前,陈思诚首任电影《误杀》监制的消息一经放出,已经引发期待。此番,随着肖央、谭卓、陈冲等实力派阵容的曝光,更增加大众对影片品质的信心。预告中,肖央将一改往日形象,在片中饰演父亲李维杰,同时也是案件的核心嫌疑人;出演过《Hello!树先生》、《我不是药神》等多部口碑佳作的谭卓饰演李维杰的妻子阿玉;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的女主角,国际影星陈冲在影片中饰演铁腕女警官拉揾,眼神犀利、捕捉案件细节;更有金像奖提名影帝姜皓文、老戏骨秦沛等演员加盟,全员演技派同台,必将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

  据悉,电影《误杀》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拥有良好的剧作基础。高品质预告片一经发布便引发期待,此次剧情更聚焦于“误杀”案件,犯罪大片与现实题材相结合,话题性十足,相信会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8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前一阵《你是凶手》上映,我曾认为国产电影中的悬疑、剧情可能无法再有更高的突破了。结尾的反转,和谐的大结局,好像很难跳脱出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 但从「唐人街探案」系列中不难看出,陈思诚有着更成熟的经验去处理一部悬疑商业片。果然,《误杀》证实了他的能力。几次出现的白羊和僧侣串起了整部电影,忏悔的寺庙等等都在电影的最后部分映衬了其出现的价值。

  这部电影可讨论的点不算多,但每一个都值得思索一番。首先是素察的尸体是在哪里发现的,这部分其实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提示,就是那个铺设着电缆的坑内。这点从李伟杰看见坑时的恍惚和最后素察的尸体不便曝光都可以看出。 第二个是第一次拳赛上,李伟杰向旁边的观众解释了为什么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要打开选手的嘴巴,「吞舌」的现象会使选手窒息。而一边激烈的泰拳比赛画面与李伟杰妻女“误杀”素察的过程交错放映,像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李伟杰妻女会认为素察已经死了。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看似和谐的大结局。当在影院中看到李伟杰背着妻女自首的时候我的心都凉了,此前一个尚可算作优秀的电影最后难免再落入俗套。

  可我错了,这正是开头与结尾彩蛋的完美呼应。 在开头李伟杰向黄毛与颂叔讲述的逃狱中,李伟杰作为牢囚,和黄毛所扮演的狱友计划好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而李伟杰随着棺材被埋在土中之后,他点燃了火柴,慢慢转向那具死尸却发现,那尸体正式要帮助他逃狱的黄毛。 片尾的彩蛋中再次回放了李伟杰在狱中那一幕,暗示了他最后可能落得了和素察一样的下场。(李伟杰向素察父母在寺庙前告知了素察已死亡的事实后,解释了为何李伟杰看向棺材盖上的血迹时如此沉郁而并非露出胜利后的释然。)素察被平平打中脑袋后是假死,而李伟杰打开棺椁后发现素察苏醒了过来,李伟杰为了妻女不再受到伤害而杀死了素察。而这也呼应了李伟杰解释泰拳中“吞舌”之现象,颂叔由于听过了李所讲的这个故事在最后的采访中并未说话的原因可能也是因此。 这正是本片的精髓所在。

  一个像是泰国而非泰国的国家;一种被笼统的冠以「外语」名号的语言;两个虚构出来的城市;惯例和谐的大结局。这是否是被“和谐”出来的结果我不得而知,但它一定【比最后触犯法律则受到法律或内心道德的制裁】这样传统的犯罪片结果更精彩,一定是一种更好的结局。它给了众多此类型的电影一个成功的案例,即便受到一些约束,通过后天的创作定能使电影有一个完美的收尾。 而后就是纯个人观点。 如果说与警察局长的对峙中一时处于上风是李伟杰的聪明才智和观影经验总结的话。那最终战胜了权势,使备选市长与警察局长不得翻身的就是【民意】。

  永远不能否认的就是「人民永远有着最伟大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是否一定正确呢?并不一定。李伟杰利用了这股力量,使人民冲向那些权贵完成了对压迫的反抗,但之后则演变成了漫长的暴动。有人向着局长家投石,引爆了街上的汽车,城市里烟火连天,最后却有着不法分子借助着这场反抗烧杀抢掠!写剧本是否映射了近几个月的某场暴行呢?我不清楚。 我能了然的事,就仅是这部电影是成功的,所有的高潮到最后也会归于平静,有如深秋时那堵高墙中的风,卷起了干枯的落叶,拂过了沉默站立的李伟杰,扰乱了人的思绪,没有尘埃不能消散。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接近影片的最后,当肖央饰演的李维杰站在镜头前说出“真相”时,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发出疑问:与其如此为何不一开始就认罪,现在这样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同行的朋友劝我:不然的话这电影要怎么演下去,你何必这么较真呢?正如肖央在片中那句已经走红的台词:“只要你看过1000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我也想说的是,只要你看过足够多的电影,就知道这样的设计并非只是要让电影“演下去”这么简单。

  这一切要从李维杰这个人物塑造说起。从那位黄毛同事的话中,你便知道他小学都没毕业,从那位警察的报告中,你也可以知道他没有父母从小就是孤儿,正是这些经历让李维杰更加珍惜现在的家庭,也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然而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三观也正在形成当中的大女儿却成为他的一个难题。

  想必很多穷苦出身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会嫌弃自己的父母,抱怨他们不能给自己更多,特别是在和同龄人的对比之后,这种情绪可能就会愈发强烈。而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讯号,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会越发疏远,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时明明成绩很好,可到了中学却逐渐变成了另一个人,因为他们是没有办法独立迈过心中这道坎儿的。当然也有些幸运闯过这一关的人,但他们却也急切想要和过去的自己切割,终身无法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活着。

  而面对同一屋檐下却越来越陌生的孩子,大多数父母通常却是无能为力,片中的李维杰同样如此,忍痛掏了参加夏令营的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他和女儿渐行渐远的内在问题,在女儿眼中,他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小气鬼,形象越来越卑微。而看到女儿怒气冲冲的背影,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是一声叹息,他无法在女儿心中树立起一个伟岸的形象,也无法将父爱有效地传递给女儿,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当“处私刑”意味浓厚的“误杀”发生之后,李维杰的第一反应是要保护家人保护女儿,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种“证明自己”的强烈潜意识在驱使着他。正如影片最后李维杰在警车里那番独白:“很遗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但我希望这件事让你真正成长起来。” 他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为了让女儿可以感受到父爱,同时重新树立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而编剧和导演也正是用这样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有效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责任,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时才悔不当初。

  而李维杰最后的自首同样是基于此。无论是拒绝接受布施的僧侣,还是高高耸起的佛塔,仿佛都在告诉他“人在做天在看”。李维杰是一个好人,所以尽管他能骗得了所有人,但终究还是骗不了自己的良心。同时他这么做也是要给女儿看:哪怕你有一万个正当的理由,人终归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一次父亲替你扛下了,但你也丢掉了最后的保护伞,接下来的路必须自己去走。当然这次“瞎折腾”还顺带解决了黑警,摧毁警长丈夫的选情,这些可以说是边际效益了,所以无论如何李维杰都没有“白忙活”一场,这样的结尾处理比简单加一句字幕应付审查可是要用心多了。

  而亲子关系这个话题,除了在李维杰“正义”这一方得到展示之外,在陈冲饰演的警局局长拉韫代表的“邪恶”一方身上也得到了对立的展示。和一无所有的李维杰相比,权贵家庭的拉韫则拥有一切。一边是李维杰舍不得3000块给女儿的夏令营费,一边是拉韫给儿子买了汽车,一边是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舍身取义,一边是拉韫为了儿子以身试法,同样都是不择手段,但她和儿子的关系,有比李维杰和女儿更亲近吗?答案当然是并没有。可见,金钱在亲子关系中虽然重要,但绝非是最重要的。看了1000部电影的李维杰可,以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而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也该多少明白一些道理。

  当然本片引发的疑问远不止这一个。谭卓饰演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把换尸体的这件事告诉自己,肖央饰演的父亲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能说他是撒谎,但至少是没有说出全部实情。因为尽管预演了许多遍,但李维杰深知不可能万无一失,特别还是二女儿更是如此,毕竟小孩子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了,所以他必须要瞒着她们,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道防线。

  至于死者的尸体究竟藏到了哪里?我倾向于还在那口棺材里,在原有的遗体下面,否则以李维杰的一己之力,似乎很难做到人不知鬼不觉。至于开棺当天下的暴雨,让其他人都忽略了棺盖上的血迹,警犬也无法正常工作,也算是“苍天有眼”帮了李维杰一个忙,也是编剧合理的戏剧化处理。不过后来和豆友讨论后觉得,还是扔到了新的施工地点埋在了地下比较合理,影片中也给出了他去铺光缆时盯着看若有所思的画面,唯一的疑问就是他如何做到转移尸体的?

  除了令人感慨的亲子关系外,本片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它出色完成了一次商业类型片的尝试。监制陈思诚尽管有同为罪案题材的“唐人街系列”成功在先,但毕竟还是更偏向于喜剧风格,然而《误杀》则截然不同,它是依靠故事和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而且几乎没有车战枪战这些动作戏,完全仰赖于场景切换和演员表演,依然能做到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从这一点讲导演已经成功了。

  说起表演,肖央让我大吃一惊,看来即便是离开了喜剧,他依然是一个好演员。当然最让人大呼过瘾的还是陈冲的表演,她不但张弛有度细腻过人,而且十分有层次感,在丈夫和孩子面前的温柔,在警队下属面前的严厉,在审讯犯人时的狡猾,在恳求对方说出真相时的悲戚,她总是你能准确地展示这个角色复杂的每一面,所以还是希望陈冲能多演戏啊,尤其是主演电影!

  不知道《误杀》能否衍生为一个IP,但从开头和结尾来看,至少续集并非没有可能,希望到时候陈冲可以卷土重来,这一部里肖央和她虽然为男女一号,但两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对手戏,所以不负责任地畅想一下:李维杰逃出监狱,拉韫东山再起,两人在亦正亦邪中继续过招,新仇旧恨接踵而至,是不是听着就有点激动呢!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国产、翻拍、犯罪”,近几年贴着这些标签的电影屡见不鲜,卖相看着都不错,但到最后,没有谁真能博得一个叫好叫座的结果。

《误杀》算是突破了这层无形“界限”,它或许不如原版《误杀瞒天计》那样精巧、凌厉、畅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础上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挣扎、譬如社会缩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执导长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么多技法去实现那么多想法,且不说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让观众绝对无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份对“电影”的热爱,而“热爱电影”恰恰也是《误杀》的看点之一……于观众们而言,这样用心的创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发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国村镇,男主角李维杰是个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于暴乱,他从小以孤儿的身份长大,成家立业后守着妻子阿玉和两个女儿,过着清贫拮据、知足常乐的小日子。

  李维杰和万千男人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中年危机”,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儿平平与自己日渐疏远,他察觉到了这份生疏,却总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

  此外,李维杰还是个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余,平时没什么不良嗜好,唯独酷爱看电影,小学都没毕业的他,通过多年观影延展了自己灵魂的宽度和深度——近一年观影量达800多部,李维杰绝对是超级资深影迷。

  对喜爱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能拉近距离的亲切设定,那句“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成了许多人最喜欢《误杀》的台词,而拉韫那句“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更是让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维杰又是“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典范,他自认没什么本事,最后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仅有的“经验”挡在妻女面前。

  和李维杰棋逢对手的警察局长拉韫,一定程度上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信奉破过上千个案件的经验,同样会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又同样在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误杀》把“麦高芬”(指电影中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玩到了极致,据我统计,电影中先后出现了8次与羊相关的场景或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也就理解了主题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意译为“群龙无首,乌合之众”,刚开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声羊叫,这也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调。

  第二次出现羊,是李维杰去寺庙里祈福布施——李维杰信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善好施,僧人背后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现羊,则是在李维杰沉车灭迹的时候——羊群和牧羊人意味着目击者,李维杰恐惧地躲避,象征着他本性的抽离。

  第四次更明显,李维杰正盘算换地抛尸,碰上了恶警桑坤前来报复生意伙伴,一番争执后,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边的羊,李维杰也借保护妻女之名,彻底踏入了“恶”的领域。

  第五次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此时李维杰已经千叮万嘱,确保家人们别在警察审讯时成为“独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虽然没有出现羊,但性质同样重要——素察被埋时并没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样都是闭气假死),李维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了永绝后患,他默许让素察闷死在了棺材里,之后还用羊尸调了包——恐惧、内疚的李维杰再次去寺庙布施,被僧人拒绝了。

  因为僧人说只接受“无相布施”:先前李维杰没有欲望和诉求的“善”才称得上无相,而此时他与许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负罪感的俗人一样着了相,自然无法成行。这场布施完全对标了前一场,僧人背后的羊也不见了。

  第六次出现羊就是大雨中开棺查尸的关键戏份,这次更像是对前几次的补充,羊尸曝光、众怒难平、骚乱横生,李维杰作的恶、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尸一样示于众人且无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维杰又一次回到了寺庙,此时他已决定向都彭和拉韫坦白,认罪悔过,面对僧人他问心无愧,羊也又一次现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结尾接受采访时说,“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暴乱之后的街道看似正渐渐恢复秩序,但有些东西一直都没有变……

  再结合“乌合之众”这个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终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这个麦高芬外,《误杀》在许多细节和镜头上,都彰显了自身细致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维杰看拳赛”和“阿玉平平反击素察”两场戏剪到一起呈现,不光是时间和节奏上的同步,同时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饭桌,让李维杰联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惨状,强装镇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递上了改过分数的100分考卷,联系到之前一家人看了电影《天才枪手》以及杀人事件的瞒天过海,显然安安有了撒谎和不择手段的苗头,而这也是李维杰决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误杀》中的慢镜头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大雨里开棺的的高潮戏,几乎全程使用慢镜头,进一步放大了浓郁的戏剧张力。

  所有角色都汇聚在了这个看似宽阔实则狭小的空间里,焦虑、急迫、跋扈、愤怒、恐惧、惊惶、悲怆等无数心绪都混杂在湿润的空气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画面和循序渐进的音乐渲染,众生百态轮番出现,情绪叙事一气呵成。

  此外,肖央和陈冲两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现中年小男人“油腻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懂得情绪上的“收”,更显出了李维杰的小心谨慎和口是心非;陈冲抓住了母亲“老来得子”的溺爱心态,用拉韫专业干练的一面,反哺她关心则乱、冲动盲目的另一面,使这个角色成为“误杀”中的补充注解。

  相比之下,谭卓的阿玉就没太多发挥,像是又一个典型的“谭氏人妻”,许文姗的平平就更一言难尽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灵气。

  值得一提的是,《误杀》还加入了许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亲都彭不疏于管教素察,母亲拉韫不过分溺爱素察,倘若李维杰平时不乐于助人,没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时不欺压平民,没惹得街坊邻居怨声载道……故事不会走到最终一步。

  正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秦沛饰演的颂恩大叔接受采访,他面带笑意即将开口,观众却没能听到他对李维杰的看法……

  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绩,无不彰显着《误杀》监制陈思诚以及导演柯汶利的野心。

  对陈思诚来说,《误杀》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赌,对柯汶利来说,《误杀》是他走向更远的敲门砖。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优点,但此片终归还是差了口气:柯汶利像是一个刷题无数的小学霸,熟悉并抓住了所有得分点,可在最终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浑然天成”的顺畅和从容,这是“好学生”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也是《误杀》距离优秀电影之间的距离。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陈思诚监制,柯汶利导演,肖央、谭卓、陈冲主演的《误杀》挺值得一看。它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较量》和《误杀漫天计》,几个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亚洲某地,一个普通人家,父亲勤勤恳恳地工作,母亲安安静静操持家务,女儿在学校念书,却没想到,大女儿被恶少相中,大祸从天而降。为了拯救一家人,父亲设下计谋,忍受盘问和严刑拷打,最终让一家人度过灾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赎。

  父亲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也是这个故事的主心骨,一举一动都不能有错失。所以,父亲的知识来源问题,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普通人想要战胜权力机关,战胜有着丰富案件侦破经验的警察局长,安然度过重重危机,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识小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设定,父亲是影迷,尤其喜欢看犯罪推理类的电影,靠着看电影,父亲完成了知识积累。

  有了这个设定,父亲再是个普通人,也都不要紧了,他的“知识来源”问题就解决了。他可以是老师,是小职员,甚至还可以再普通一点,因为电影能够抹去一切沟壑,给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绪、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识储备的机会。在《误杀》里,肖央扮演的父亲李维杰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小商人,他的同事这样调侃他:“等你女儿大学毕业,她就更瞧不上你这个小学都没毕业的父亲了。”但是不要紧,有电影,他有电影。

  有《控方证人》《蒙太奇》《天才枪手》《狩猎》《七宗罪》《白夜行》这样的电影,告诉你现实是什么,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人又是如何盲从和容易被操纵。并且手把手地告诉你,如何制造不在场证据,如何控制人们的记忆,打乱人们对现实的认知。甚至还送上“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漂亮”这样的句子作为心灵补养剂,让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赢得幸福。有理论做先锋队,有方法可以执行,有慰藉做后卫,这就够了。

  给了李维杰灵感的,不只有电影里的情节,甚至还有电影技术。《误杀》最让人惊艳的,是强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构造情节的手段,原作里的父亲,是利用人们的记忆缺陷,重新灌输了自己制造的记忆,李维杰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用电影手段,重新剪辑组装了现实。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这个情节,是原作没有的,它用这个细节,郑重地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部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误杀》不但是好看的商业片,也是给电影的一份情书,一首赞歌。它一边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一边告诉我们,电影可以做什么,它如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改变普通人的思维,让人度过灾劫,获得一点慰藉。

  当然,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故事”不只意味着框架和情节,更多时候,也意味着细节制造的血肉。同样是翻拍电影,很多电影失败了,《误杀》却成功了,因为它在原作基础上,又给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细节,例如一条街上的华人的相助,棺材上的抓痕,女儿的考卷,这些细节让这个故事更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共情。

  还有出现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枪杀,羊出现在弃车的湖边,羊出现在棺材里,羊出现在赎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击者,是这些普通人的命运的比喻,也是宗教意义上的羊。

  脱胎于原作,却不输于原作,《误杀》翻讲了一个故事,却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作为《较量》和《误杀瞒天记》的中国版翻拍影片,剧情对于观影量大的观众来说早已熟悉,所以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重点看的是它改编了哪些地方,以及改得好不好。看完全片,总体来说改得很好,甚至相对原版有所升华。

  首先谈谈戏:

  陈冲把气质这块拿捏得死死的,全片演技担当,要气场有气场,要脆弱有脆弱,就俩字,到位。肖央逐渐从喜剧转型到严肃题材,整体合格,期待未来会有惊喜。谭卓给我的感觉很像《万箭穿心》里的颜丙燕,过于模式化的表演让她暂时还达不到颜的高度,而且她的戏路似乎已经有点被定型和限制,多去演一些其他角色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陈冲的女儿(出演大女儿平平)绝对是走后门来演戏的吧,她演的高中生太假了,不如改成大学生气质上会更符合,总之特别尴尬,不是化妆的问题,演技是真不行,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精髓。镜头方面,最后的雨中挖坟慢镜头是全片高潮,不论是人物站位、整体构图还是机位都值得玩味。

  再谈谈改编:

  1.开场增加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惊悚段落,并且能和结尾的监狱彩蛋形成闭环,足够引人遐想。采用了和剧情存在反差的人物姓名,例如两个女儿取名平平安安,这种满满都是flag的姓名是很好的本土化尝试。

  2.原版的垃圾儿子起初的罪过只是偷拍洗澡,新版改成了,性质更加恶劣,观众会对反派更加痛恨,但我认为这里改得不好,坏人越坏,最后主角选择救赎就越起不到让观众共鸣的效果。两版罪行调换一下,让原版罪不至死变成罪该万死,则原版主人公脱罪效果会更好,让新版罪该万死变成误杀枉死,那么新版的主人公选择救赎也不会引发观众这样的反感:怎么又是中特色自首结局,真没意思!实际上,这一部并不是单纯为了过审才选择救赎,后面详述。

  3.原版的听大师诵经情节在中国版改成了看泰拳,并把泰拳的暴力场面和误杀情节在拍摄上串联成蒙太奇。原版击杀是单独一段,没有和维杰身边发生的故事同时展开,镜头没有形成联动,在环环相扣上,中国版更胜一筹。

  4.伪造不在场证明过程中,有一段情节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原版中,丈夫抱着妻子,姐姐抱着妹妹,大家都是一脸愁容。中国翻拍版里的妹妹却看着电影在笑,一旁李维杰夫妇和姐姐三人怀揣心事、表情凝重。这也是比原版好的一点,凸出了未经世事的小孩子的纯真。最后针对妹妹逼供,原版用坏警察殴打小孩子逼供,新版是局长拉妹妹到一旁,亲自言语诱惑和威逼,在有前面处理过专门针对妹妹的那段影院对比,后面这段剧情反而更有冲击力,因为这里并不是单纯靠暴力来凸显恶,而是增加了心理层面的东西,所以在妹妹这个细节上的改编相当成功。

  5.新版增加了竞选对手和墓地两个设定,这是对最后的暴动做的完善和补充。有竞选对手发动媒体把事情搞大,和利用观众作为中国人对祖先有特殊情结的共识,挖坟掘墓引起天怒人怨的剧情,比起单纯因为对无辜者或小孩进行行刑逼供引起骚乱更合理。原版中,警察局长和她的丈夫一直共同参与审查,新版丈夫则一直在参加竞选,没有介入案件调查,在剧情中像个可有可无的工具人,新版的“市长”因缺少出境而不够原版丰满。

  最大的改编当属中国版增加了李维杰先后两次向和尚下跪提供供养的情节,一次和尚接受(暗示李维杰此时善良无罪),一次拒绝(暗示李维杰此时有罪),为他最后选择救赎而不是脱罪埋下伏笔,因为这里是涉及到结局的大改,值得单独说一说。

  原版脱罪成功,大快人心,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垃圾儿子已经死透了。新版最后棺材上抓挠血痕的镜头证明警察局长儿子在“误杀”后并没有死,他是被李维杰妻子埋入坟中窒息而死,死前还有痛苦的挣扎。李维杰翻开坟墓,感受到真相的冲击,在良心上形成了摆脱不掉的“罪与罚”,所以他最后选择说出真相,救赎自己合情合理。

  剧情上的圆满必然要求人物的圆满。李维杰是一个善良的人,要让观众真正喜欢上这个角色,要让李维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最后选择赎罪还是脱罪就是关键。原版通过男主角维杰穿行在新旧警察局炫酷的蒙太奇,让他的脱罪立于不败之地,观众也能感觉神清气爽,因为这里的脱罪是正义。新版棺中血痕对李维杰良心的拷问,使他选择赎罪才是片中最大的正义。恶行必须受到惩罚,才是维护正义最好的方式,至此,对局长儿子的误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误杀,而不是杀得好、杀的妙、杀的呱呱叫。误杀和该死两者区别很大,一个是犯罪行为,一个是正当防卫。换成去年昆山龙哥被反杀的案件,倘若龙哥当时不是抢救无效死亡,而是后续被补刀砍死,案件性质上就完全变了。龙哥作死了自己是他活该,但这不代表他是一个可以被任意屠戮的对象,最终审判他的应该是法律。如果观众心中有坚定的法治观念,就会对片子本身反思司法所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感触。如果观众为无情杀戮叫好不迭,反倒是反映了另一种社会问题。若人们戾气太重,最终造就的杀孽就会太深。

  英文片名,可以译作“乌合之众”,也可以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羊是片子里象征性非常强的喻体。不管是死掉被埋进坟墓的羊,还是庙宇里行走的羊,都直指李维杰的内心,是其内在状态的外化表现。面对无心的杀戮,我们作了何种抉择,就代表我们究竟选择善良还是暴戾。把本片单纯看成爽片也没有什么问题,有些人到电影院里就是去发泄的,但如果剧情有值得深入思考的东西,也请观众们不要放弃。本片的改编,不仅满足了审查需要,还升华了李维杰的人物性格。把善良进行到底,为片中的所有人都赢回了最大的正义。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9

《误杀》集齐了肖央、谭卓、陈冲等一众实力演员,演技派“铁三角”的黄金阵容给观众带来很多期待,这支特辑也提前为大家讲述了几位演员拍摄幕后的心路历程。“我没有孩子却要演一个孩子的爸爸”,这是李维杰一角带给肖央最大的挑战。

  通过“回忆父母对于我的感觉,把生活中一切可能有的、类似的情感体验在心里过一下”的方式,肖央置身于李维杰的角色,向观众看到一个在被生活逼上绝路的父亲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守护家庭保护孩子。

  而在电影《误杀》中以母亲形象示人的谭卓和陈冲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谭卓饰演的阿玉是一个看似怯懦却蕴含无穷能量的母亲,对此谭卓在今次的特辑中直言:“我希望阿玉的平时就像个群演,但在事情发生时又会变成一个不认识的人。”

? ?

  而对于首次在电影中饰演冷酷警长的陈冲,则是看似剽悍实则内心柔软的母亲,在面对孩子疑似被谋杀时她焦躁她愤怒,而在真相大白后她却变得脆弱敏感,前后反差极大的陈冲也在戏里收获肖央的实名点赞,“她的戏弹性特别大,当知道孩子疑似被谋杀时就像个野兽。”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0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在层层递进的剧情走向中,导演巧妙的使用符号来隐喻影片所表达的人性恶与善的冲突对立。羊作为全片多次使用特写镜头拍摄的一大符号,作为男主罪恶的附体,推动了人物以及故事的高潮发展。

  羊第一次出现是目睹了男主为了掩盖真相而抛车,暗喻着羊将成为“替罪羊”,第二次时是男主与警察纠葛时羊被错杀,洁白的羊在血泊中倒地,色彩反差鲜明,此时的羊代替了男主受罚,成为了真正的“替罪羊”,当情节高潮时,第三次的羊作为线索证物出现于本不该在的棺材中,而人们认为此时是“真相大白”,皆大欢喜,但只有男主一家明白内心的罪恶无法洗刷,却又只好让这种罪恶感绵延下去,在冷色调下羊作为特殊符号,为影片蒙上了悲伤色彩,充满矛盾意味,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给予观众思考与感悟的,恶与善究竟如何定义,在临近结尾时,男主来到寺庙,羊重新出现,暗喻男主已放下心结决心认罪。

  羊作为线索,所涵盖的需观众深刻剖析,羊代表着善良与纯洁,好比于在社会中祈求安稳生活的百姓们,但在法律与权利金钱的捆绑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做“叛逆”的羊,学会抗争与对立,但“人在做天在看”,罪恶感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人还存有良知,羊作为特殊的符号,折射了影片中的人性道德问题以及社会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更具有戏剧性意味。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接近影片的最后,当肖央饰演的李维杰站在镜头前说出“真相”时,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发出疑问:与其如此为何不一开始就认罪,现在这样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同行的朋友劝我:不然的话这电影要怎么演下去,你何必这么较真呢?正如肖央在片中那句已经走红的台词:“只要你看过1000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我也想说的是,只要你看过足够多的电影,就知道这样的设计并非只是要让电影“演下去”这么简单。

  这一切要从李维杰这个人物塑造说起。从那位黄毛同事的话中,你便知道他小学都没毕业,从那位警察的报告中,你也可以知道他没有父母从小就是孤儿,正是这些经历让李维杰更加珍惜现在的家庭,也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然而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三观也正在形成当中的大女儿却成为他的一个难题。

  想必很多穷苦出身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会嫌弃自己的父母,抱怨他们不能给自己更多,特别是在和同龄人的对比之后,这种情绪可能就会愈发强烈。而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讯号,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会越发疏远,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时明明成绩很好,可到了中学却逐渐变成了另一个人,因为他们是没有办法独立迈过心中这道坎儿的。当然也有些幸运闯过这一关的人,但他们却也急切想要和过去的自己切割,终身无法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活着。

  而面对同一屋檐下却越来越陌生的孩子,大多数父母通常却是无能为力,片中的李维杰同样如此,忍痛掏了参加夏令营的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他和女儿渐行渐远的内在问题,在女儿眼中,他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小气鬼,形象越来越卑微。而看到女儿怒气冲冲的背影,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是一声叹息,他无法在女儿心中树立起一个伟岸的形象,也无法将父爱有效地传递给女儿,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当“处私刑”意味浓厚的“误杀”发生之后,李维杰的第一反应是要保护家人保护女儿,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种“证明自己”的强烈潜意识在驱使着他。正如影片最后李维杰在警车里那番独白:“很遗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但我希望这件事让你真正成长起来。” 他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为了让女儿可以感受到父爱,同时重新树立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而编剧和导演也正是用这样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有效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责任,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时才悔不当初。

  而李维杰最后的自首同样是基于此。无论是拒绝接受布施的僧侣,还是高高耸起的佛塔,仿佛都在告诉他“人在做天在看”。李维杰是一个好人,所以尽管他能骗得了所有人,但终究还是骗不了自己的良心。同时他这么做也是要给女儿看:哪怕你有一万个正当的理由,人终归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一次父亲替你扛下了,但你也丢掉了最后的保护伞,接下来的路必须自己去走。当然这次“瞎折腾”还顺带解决了黑警,摧毁警长丈夫的选情,这些可以说是边际效益了,所以无论如何李维杰都没有“白忙活”一场,这样的结尾处理比简单加一句字幕应付审查可是要用心多了。

  而亲子关系这个话题,除了在李维杰“正义”这一方得到展示之外,在陈冲饰演的警局局长拉韫代表的“邪恶”一方身上也得到了对立的展示。和一无所有的李维杰相比,权贵家庭的拉韫则拥有一切。一边是李维杰舍不得3000块给女儿的夏令营费,一边是拉韫给儿子买了汽车,一边是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舍身取义,一边是拉韫为了儿子以身试法,同样都是不择手段,但她和儿子的关系,有比李维杰和女儿更亲近吗?答案当然是并没有。可见,金钱在亲子关系中虽然重要,但绝非是最重要的。看了1000部电影的李维杰可,以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而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也该多少明白一些道理。

  当然本片引发的疑问远不止这一个。谭卓饰演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把换尸体的这件事告诉自己,肖央饰演的父亲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能说他是撒谎,但至少是没有说出全部实情。因为尽管预演了许多遍,但李维杰深知不可能万无一失,特别还是二女儿更是如此,毕竟小孩子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了,所以他必须要瞒着她们,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道防线。

  至于死者的尸体究竟藏到了哪里?我倾向于还在那口棺材里,在原有的遗体下面,否则以李维杰的一己之力,似乎很难做到人不知鬼不觉。至于开棺当天下的暴雨,让其他人都忽略了棺盖上的血迹,警犬也无法正常工作,也算是“苍天有眼”帮了李维杰一个忙,也是编剧合理的戏剧化处理。不过后来和豆友讨论后觉得,还是扔到了新的施工地点埋在了地下比较合理,影片中也给出了他去铺光缆时盯着看若有所思的画面,唯一的疑问就是他如何做到转移尸体的?

  除了令人感慨的亲子关系外,本片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它出色完成了一次商业类型片的尝试。监制陈思诚尽管有同为罪案题材的“唐人街系列”成功在先,但毕竟还是更偏向于喜剧风格,然而《误杀》则截然不同,它是依靠故事和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而且几乎没有车战枪战这些动作戏,完全仰赖于场景切换和演员表演,依然能做到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从这一点讲导演已经成功了。

  说起表演,肖央让我大吃一惊,看来即便是离开了喜剧,他依然是一个好演员。当然最让人大呼过瘾的还是陈冲的表演,她不但张弛有度细腻过人,而且十分有层次感,在丈夫和孩子面前的温柔,在警队下属面前的严厉,在审讯犯人时的狡猾,在恳求对方说出真相时的悲戚,她总是你能准确地展示这个角色复杂的每一面,所以还是希望陈冲能多演戏啊,尤其是主演电影!

  不知道《误杀》能否衍生为一个IP,但从开头和结尾来看,至少续集并非没有可能,希望到时候陈冲可以卷土重来,这一部里肖央和她虽然为男女一号,但两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对手戏,所以不负责任地畅想一下:李维杰逃出监狱,拉韫东山再起,两人在亦正亦邪中继续过招,新仇旧恨接踵而至,是不是听着就有点激动呢!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国产、翻拍、犯罪”,近几年贴着这些标签的电影屡见不鲜,卖相看着都不错,但到最后,没有谁真能博得一个叫好叫座的结果。

《误杀》算是突破了这层无形“界限”,它或许不如原版《误杀瞒天计》那样精巧、凌厉、畅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础上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挣扎、譬如社会缩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执导长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么多技法去实现那么多想法,且不说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让观众绝对无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份对“电影”的热爱,而“热爱电影”恰恰也是《误杀》的看点之一……于观众们而言,这样用心的创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发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国村镇,男主角李维杰是个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于暴乱,他从小以孤儿的身份长大,成家立业后守着妻子阿玉和两个女儿,过着清贫拮据、知足常乐的小日子。

  李维杰和万千男人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中年危机”,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儿平平与自己日渐疏远,他察觉到了这份生疏,却总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

  此外,李维杰还是个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余,平时没什么不良嗜好,唯独酷爱看电影,小学都没毕业的他,通过多年观影延展了自己灵魂的宽度和深度——近一年观影量达800多部,李维杰绝对是超级资深影迷。

  对喜爱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能拉近距离的亲切设定,那句“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成了许多人最喜欢《误杀》的台词,而拉韫那句“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更是让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维杰又是“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典范,他自认没什么本事,最后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仅有的“经验”挡在妻女面前。

  和李维杰棋逢对手的警察局长拉韫,一定程度上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信奉破过上千个案件的经验,同样会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又同样在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误杀》把“麦高芬”(指电影中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玩到了极致,据我统计,电影中先后出现了8次与羊相关的场景或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也就理解了主题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意译为“群龙无首,乌合之众”,刚开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声羊叫,这也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调。

  第二次出现羊,是李维杰去寺庙里祈福布施——李维杰信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善好施,僧人背后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现羊,则是在李维杰沉车灭迹的时候——羊群和牧羊人意味着目击者,李维杰恐惧地躲避,象征着他本性的抽离。

  第四次更明显,李维杰正盘算换地抛尸,碰上了恶警桑坤前来报复生意伙伴,一番争执后,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边的羊,李维杰也借保护妻女之名,彻底踏入了“恶”的领域。

  第五次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此时李维杰已经千叮万嘱,确保家人们别在警察审讯时成为“独羊”。

  接下去有一段插曲,虽然没有出现羊,但性质同样重要——素察被埋时并没有死(和倒地拳手一样都是闭气假死),李维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了永绝后患,他默许让素察闷死在了棺材里,之后还用羊尸调了包——恐惧、内疚的李维杰再次去寺庙布施,被僧人拒绝了。

  因为僧人说只接受“无相布施”:先前李维杰没有欲望和诉求的“善”才称得上无相,而此时他与许多追求名利、渴望卸下负罪感的俗人一样着了相,自然无法成行。这场布施完全对标了前一场,僧人背后的羊也不见了。

  第六次出现羊就是大雨中开棺查尸的关键戏份,这次更像是对前几次的补充,羊尸曝光、众怒难平、骚乱横生,李维杰作的恶、造的孽,也像那具羊尸一样示于众人且无法控制了。

  第七次,李维杰又一次回到了寺庙,此时他已决定向都彭和拉韫坦白,认罪悔过,面对僧人他问心无愧,羊也又一次现身。

  第八次,便是牧羊人在结尾接受采访时说,“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暴乱之后的街道看似正渐渐恢复秩序,但有些东西一直都没有变……

  再结合“乌合之众”这个英文片名:羊一直是羊,也始终是羊。

  除了花式把玩“羊”这个麦高芬外,《误杀》在许多细节和镜头上,都彰显了自身细致的考量和不俗的技巧。

  比如“李维杰看拳赛”和“阿玉平平反击素察”两场戏剪到一起呈现,不光是时间和节奏上的同步,同时也暗示了素察的假死;

  比如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饭桌,让李维杰联想到了素察死前抓棺材板的惨状,强装镇定的他立刻叫停;

  又比如安安递上了改过分数的100分考卷,联系到之前一家人看了电影《天才枪手》以及杀人事件的瞒天过海,显然安安有了撒谎和不择手段的苗头,而这也是李维杰决心自首的原因之一……

《误杀》中的慢镜头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大雨里开棺的的高潮戏,几乎全程使用慢镜头,进一步放大了浓郁的戏剧张力。

  所有角色都汇聚在了这个看似宽阔实则狭小的空间里,焦虑、急迫、跋扈、愤怒、恐惧、惊惶、悲怆等无数心绪都混杂在湿润的空气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画面和循序渐进的音乐渲染,众生百态轮番出现,情绪叙事一气呵成。

  此外,肖央和陈冲两位主演的演技也值得吹一下:

  年近40的肖央在展现中年小男人“油腻感”方面,算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懂得情绪上的“收”,更显出了李维杰的小心谨慎和口是心非;陈冲抓住了母亲“老来得子”的溺爱心态,用拉韫专业干练的一面,反哺她关心则乱、冲动盲目的另一面,使这个角色成为“误杀”中的补充注解。

  相比之下,谭卓的阿玉就没太多发挥,像是又一个典型的“谭氏人妻”,许文姗的平平就更一言难尽了,反倒是小女孩安安看着很有灵气。

  值得一提的是,《误杀》还加入了许多罪案之外的元素和思辨(前文中的“羊”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倘若父亲都彭不疏于管教素察,母亲拉韫不过分溺爱素察,倘若李维杰平时不乐于助人,没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倘若桑坤平时不欺压平民,没惹得街坊邻居怨声载道……故事不会走到最终一步。

  正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秦沛饰演的颂恩大叔接受采访,他面带笑意即将开口,观众却没能听到他对李维杰的看法……

  这番留白,以及上述所有影片的成绩,无不彰显着《误杀》监制陈思诚以及导演柯汶利的野心。

  对陈思诚来说,《误杀》是他在“唐探系列”外的又一次豪赌,对柯汶利来说,《误杀》是他走向更远的敲门砖。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优点,但此片终归还是差了口气:柯汶利像是一个刷题无数的小学霸,熟悉并抓住了所有得分点,可在最终卷面上,仍然缺乏一些“浑然天成”的顺畅和从容,这是“好学生”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也是《误杀》距离优秀电影之间的距离。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陈思诚监制,柯汶利导演,肖央、谭卓、陈冲主演的《误杀》挺值得一看。它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较量》和《误杀漫天计》,几个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亚洲某地,一个普通人家,父亲勤勤恳恳地工作,母亲安安静静操持家务,女儿在学校念书,却没想到,大女儿被恶少相中,大祸从天而降。为了拯救一家人,父亲设下计谋,忍受盘问和严刑拷打,最终让一家人度过灾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赎。

  父亲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也是这个故事的主心骨,一举一动都不能有错失。所以,父亲的知识来源问题,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普通人想要战胜权力机关,战胜有着丰富案件侦破经验的警察局长,安然度过重重危机,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识小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设定,父亲是影迷,尤其喜欢看犯罪推理类的电影,靠着看电影,父亲完成了知识积累。

  有了这个设定,父亲再是个普通人,也都不要紧了,他的“知识来源”问题就解决了。他可以是老师,是小职员,甚至还可以再普通一点,因为电影能够抹去一切沟壑,给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绪、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识储备的机会。在《误杀》里,肖央扮演的父亲李维杰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小商人,他的同事这样调侃他:“等你女儿大学毕业,她就更瞧不上你这个小学都没毕业的父亲了。”但是不要紧,有电影,他有电影。

  有《控方证人》《蒙太奇》《天才枪手》《狩猎》《七宗罪》《白夜行》这样的电影,告诉你现实是什么,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人又是如何盲从和容易被操纵。并且手把手地告诉你,如何制造不在场证据,如何控制人们的记忆,打乱人们对现实的认知。甚至还送上“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漂亮”这样的句子作为心灵补养剂,让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赢得幸福。有理论做先锋队,有方法可以执行,有慰藉做后卫,这就够了。

  给了李维杰灵感的,不只有电影里的情节,甚至还有电影技术。《误杀》最让人惊艳的,是强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构造情节的手段,原作里的父亲,是利用人们的记忆缺陷,重新灌输了自己制造的记忆,李维杰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用电影手段,重新剪辑组装了现实。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这个情节,是原作没有的,它用这个细节,郑重地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部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误杀》不但是好看的商业片,也是给电影的一份情书,一首赞歌。它一边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一边告诉我们,电影可以做什么,它如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改变普通人的思维,让人度过灾劫,获得一点慰藉。

  当然,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故事”不只意味着框架和情节,更多时候,也意味着细节制造的血肉。同样是翻拍电影,很多电影失败了,《误杀》却成功了,因为它在原作基础上,又给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细节,例如一条街上的华人的相助,棺材上的抓痕,女儿的考卷,这些细节让这个故事更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共情。

  还有出现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枪杀,羊出现在弃车的湖边,羊出现在棺材里,羊出现在赎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击者,是这些普通人的命运的比喻,也是宗教意义上的羊。

  脱胎于原作,却不输于原作,《误杀》翻讲了一个故事,却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作为《较量》和《误杀瞒天记》的中国版翻拍影片,剧情对于观影量大的观众来说早已熟悉,所以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重点看的是它改编了哪些地方,以及改得好不好。看完全片,总体来说改得很好,甚至相对原版有所升华。

  首先谈谈戏:

  陈冲把气质这块拿捏得死死的,全片演技担当,要气场有气场,要脆弱有脆弱,就俩字,到位。肖央逐渐从喜剧转型到严肃题材,整体合格,期待未来会有惊喜。谭卓给我的感觉很像《万箭穿心》里的颜丙燕,过于模式化的表演让她暂时还达不到颜的高度,而且她的戏路似乎已经有点被定型和限制,多去演一些其他角色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陈冲的女儿(出演大女儿平平)绝对是走后门来演戏的吧,她演的高中生太假了,不如改成大学生气质上会更符合,总之特别尴尬,不是化妆的问题,演技是真不行,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精髓。镜头方面,最后的雨中挖坟慢镜头是全片高潮,不论是人物站位、整体构图还是机位都值得玩味。

  再谈谈改编:

  1.开场增加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惊悚段落,并且能和结尾的监狱彩蛋形成闭环,足够引人遐想。采用了和剧情存在反差的人物姓名,例如两个女儿取名平平安安,这种满满都是flag的姓名是很好的本土化尝试。

  2.原版的垃圾儿子起初的罪过只是偷拍洗澡,新版改成了,性质更加恶劣,观众会对反派更加痛恨,但我认为这里改得不好,坏人越坏,最后主角选择救赎就越起不到让观众共鸣的效果。两版罪行调换一下,让原版罪不至死变成罪该万死,则原版主人公脱罪效果会更好,让新版罪该万死变成误杀枉死,那么新版的主人公选择救赎也不会引发观众这样的反感:怎么又是中特色自首结局,真没意思!实际上,这一部并不是单纯为了过审才选择救赎,后面详述。

  3.原版的听大师诵经情节在中国版改成了看泰拳,并把泰拳的暴力场面和误杀情节在拍摄上串联成蒙太奇。原版击杀是单独一段,没有和维杰身边发生的故事同时展开,镜头没有形成联动,在环环相扣上,中国版更胜一筹。

  4.伪造不在场证明过程中,有一段情节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原版中,丈夫抱着妻子,姐姐抱着妹妹,大家都是一脸愁容。中国翻拍版里的妹妹却看着电影在笑,一旁李维杰夫妇和姐姐三人怀揣心事、表情凝重。这也是比原版好的一点,凸出了未经世事的小孩子的纯真。最后针对妹妹逼供,原版用坏警察殴打小孩子逼供,新版是局长拉妹妹到一旁,亲自言语诱惑和威逼,在有前面处理过专门针对妹妹的那段影院对比,后面这段剧情反而更有冲击力,因为这里并不是单纯靠暴力来凸显恶,而是增加了心理层面的东西,所以在妹妹这个细节上的改编相当成功。

  5.新版增加了竞选对手和墓地两个设定,这是对最后的暴动做的完善和补充。有竞选对手发动媒体把事情搞大,和利用观众作为中国人对祖先有特殊情结的共识,挖坟掘墓引起天怒人怨的剧情,比起单纯因为对无辜者或小孩进行行刑逼供引起骚乱更合理。原版中,警察局长和她的丈夫一直共同参与审查,新版丈夫则一直在参加竞选,没有介入案件调查,在剧情中像个可有可无的工具人,新版的“市长”因缺少出境而不够原版丰满。

  最大的改编当属中国版增加了李维杰先后两次向和尚下跪提供供养的情节,一次和尚接受(暗示李维杰此时善良无罪),一次拒绝(暗示李维杰此时有罪),为他最后选择救赎而不是脱罪埋下伏笔,因为这里是涉及到结局的大改,值得单独说一说。

  原版脱罪成功,大快人心,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垃圾儿子已经死透了。新版最后棺材上抓挠血痕的镜头证明警察局长儿子在“误杀”后并没有死,他是被李维杰妻子埋入坟中窒息而死,死前还有痛苦的挣扎。李维杰翻开坟墓,感受到真相的冲击,在良心上形成了摆脱不掉的“罪与罚”,所以他最后选择说出真相,救赎自己合情合理。

  剧情上的圆满必然要求人物的圆满。李维杰是一个善良的人,要让观众真正喜欢上这个角色,要让李维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最后选择赎罪还是脱罪就是关键。原版通过男主角维杰穿行在新旧警察局炫酷的蒙太奇,让他的脱罪立于不败之地,观众也能感觉神清气爽,因为这里的脱罪是正义。新版棺中血痕对李维杰良心的拷问,使他选择赎罪才是片中最大的正义。恶行必须受到惩罚,才是维护正义最好的方式,至此,对局长儿子的误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误杀,而不是杀得好、杀的妙、杀的呱呱叫。误杀和该死两者区别很大,一个是犯罪行为,一个是正当防卫。换成去年昆山龙哥被反杀的案件,倘若龙哥当时不是抢救无效死亡,而是后续被补刀砍死,案件性质上就完全变了。龙哥作死了自己是他活该,但这不代表他是一个可以被任意屠戮的对象,最终审判他的应该是法律。如果观众心中有坚定的法治观念,就会对片子本身反思司法所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感触。如果观众为无情杀戮叫好不迭,反倒是反映了另一种社会问题。若人们戾气太重,最终造就的杀孽就会太深。

  英文片名,可以译作“乌合之众”,也可以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羊是片子里象征性非常强的喻体。不管是死掉被埋进坟墓的羊,还是庙宇里行走的羊,都直指李维杰的内心,是其内在状态的外化表现。面对无心的杀戮,我们作了何种抉择,就代表我们究竟选择善良还是暴戾。把本片单纯看成爽片也没有什么问题,有些人到电影院里就是去发泄的,但如果剧情有值得深入思考的东西,也请观众们不要放弃。本片的改编,不仅满足了审查需要,还升华了李维杰的人物性格。把善良进行到底,为片中的所有人都赢回了最大的正义。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1

  吴海这张皱着的脸,让我惊叹,让我想起我见到的很多人,每天跑车12小时的出租司机,被城管驱赶的卖烤红薯的中年人,门诊室里小心地向医生询问病情的小村镇男人,还有绿皮火车候车室里坐在行李上,准备去新疆捡棉花的农民。 那张皱着的脸,有对人世的一切观察,切了解,一切体谅,一切设身处地。光是这张皱着的脸,就让我信服,让我惊叹,让我完全抹掉对大鹏以前角色留下的印象。所谓"演技”,在这张皱着的脸前面,都是多余的了。 然而柳岩演得更好。

  大鹏演得好,却也让我觉得理所应当,是因为他一直挺好,柳岩的好,除了她演得好之外,还因为,她比以前的她,好得太多太多。 她妩媚、豪爽、粗糙、江湖气,能屈能伸,会说场面话,能把所有难堪的局面拢回,爱占小便宜,但在大的损失面却糊涂。生龙活虎,活色生香,却又让人深深同情。 她身上有各种矛盾,但却并不让人意外。她把看她直播的粉丝弄得团团转,津津乐道于自己打擦边球成功,又为自己在直播时跳绳(打情色擦边球)被罚款愤愤不平。她虽然知道江主任来意不善,但接过钱之后,马上头也不抬地数起钱来。 她有她的生存智慧,而且历经时间打磨,已经浑然天成。她跟江主任周旋,她被吴海斥骂,她却用自己的方式缓和了整个场面。

《误杀》电影观后体会12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电影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原作足够精彩,改编得也不逊色。

  李维杰(肖央 饰)是一个在泰国打拼的普通人,在这里成家立业,和妻子阿玉(谭卓 饰)一起抚养两个女儿。

  自从大女儿步入青春期以后,李维杰与女儿之间隔阂越来越深。

  但是他的内心是很疼爱孩子们的,自己平时扣扣索索,却花了大价钱让大女儿去参加了夏令营。

  夏令营上,大女儿被官二代盯上了,官二代下强奸了大女儿,事后还拿此事威胁大女儿。

  为了毁掉官二代手机里的裸照,大女儿失手误杀了官二代。

  官二代的爸爸是议员,是最有希望当选的市长候选人,妈妈是警察局长(陈冲 饰),是破案高手。

  李维杰认为即便女儿是受害者,一旦自首,对方也不会放过他们一家。

  于是他为了保护女儿和家人,掩埋了一切犯罪证据。

  李维杰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尤其爱看悬疑片。

  他说,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警察局长最拿手就是破案,再棘手的案件,到了她手中总能迎刃而解。

  她说,当你分析过一千件以上的案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一个利用看过的电影知识,重现完美犯罪,企图瞒天过海。

  一个利用丰富的破案经验,层层拆解,想要真相。

  嫌疑人与警察正面对峙,高手过招,招招致命,过程的精彩程度自不必说。

  呈现在破案之外的东西,才是导演的表达。

  腐败的权力体系,透过一个暴躁的小警察一览无遗。

  他敲诈受害者,中饱私囊,在商店里买东西从不掏钱,肆意欺凌百姓,百姓早已怨声载道。

  警察局长滥用职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被宠坏的官二代肆意妄为,为祸人间。

  这是一个烂透了的社会,人们已经不相信法律和公平,阶级矛盾尖锐到一触即发,暴乱和反抗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残暴的环境之下,是人性的一点点温情。

  是李维杰的那句:我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

  他像《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把罪恶都揽到自己身上,只为了保护身后的人。

  因为成长而渐行渐远的女儿,通过这件事才重新找回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

  除了故事的精彩,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陈冲气场全开,一记凌厉的眼神扫过小女孩,不说小女孩,我都哆嗦了一下。

  这部电影应该会成为肖央的代表作,有好几个镜头,我居然在肖央脸上看到了宋康昊的影子,有人称他为“河北宋康昊”。

  连小女孩的呈现都很精准,她落泪的时候太让人揪心了。

  这部电影中一些隐喻和细节也很有意思。

  女儿去夏令营的时候,老师讲了寺庙那座忏悔塔钟声的来源,影片的最后,李维杰在忏悔塔钟声响起时,完成了忏悔。

  影片中出现了几次羊。

  一次是暴躁的警察掏出枪来,指着李维杰,最终却打死了李维杰身边的一只羊。

  一次是坟墓中挖出来的是那只中枪的羊。

  影片的最后,寺庙出现了一直完好的羊。

  羊一方面是指替罪羊,指李维杰愿意为了妻女背负罪恶。

  还有一方面,在结尾的采访中,有个群众说: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薅它身上的毛呢?

  这里的羊指的是普通人,它们的愿望仅仅是好好活下去,可是这么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李维杰在看泰拳时,知道拳手意外受伤昏迷,应该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吞舌。

  而官二代也是受伤昏迷,并没有真死,在挖开坟墓时,他看到了官二代眼睛睁得很大,棺材上有抓痕。

  但是为了避免官二代再伤害他的家人,他还是选择不救,并将尸体转移到了地产商新建的房子地下,与网线埋在一起。

  小女儿的成绩单上的100分,是她自己涂改的,李维杰知道自己教会了孩子说谎,所以选择了自首。

  最后,关于善恶,法律还是情理,都在结尾处颂叔微笑的沉默里。

  公道是非,交由观众自己去判断。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误杀》是近两年来翻拍得最好的国产电影。翻拍电影一般有“阉割严重”和“本土化不够”两大问题,而《误杀》把故事搬到泰国拍,既避开了严格的审查,又不会有挑剔的观众说“这不符合我们的国情”,这正是主创们聪明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部中泰合拍的悬疑片,演员一会说泰国话,一会说泰国味的中国话,让我有了一种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觉,毕竟这种类型的片子还很少,再一看,监制正是《唐探》的导演陈思诚。随着国产电影的国际化,未来会有更多国产片在国外拍摄,这点值得我们期待。

《误杀》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现实题材+类型 片”,不仅是悬疑片,还是现实题材片,甚至还有点喜剧的成分。

  悬疑部分的剧情,基本是照抄印度的《误杀瞒天记》,只是把大女儿被偷拍洗澡换成被强暴,把听经换成看泰拳。因为原版的故事框架够优秀,所以这部分节奏感很好,剧情不会拖沓,密度很大,印度版的163分钟,中国版的112分钟,节奏是快了很多的,当然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缺失。

《误杀》的剧情像最近上映的另一部电影《利刃出鞘》,一开始就把凶手告诉你了,观众是处于“上帝视角”,知道的比电影里的人多,观影的乐趣不是寻找凶手,而是看阅片量1000的李维杰怎么瞒天过海,把电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中。

  李维杰用到的核心知识正是“记忆的可塑性”,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叫做“记忆蒙太奇”。大部分人以为,记忆就像电脑硬盘里的东西一样,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不是,记忆是被重构出来的。我们回忆的时候,不是在大脑里搜索保存这个记忆的地方,而是在像推理一样构建出这段记忆,这就导致了我们有时候会记错日期,或是把两个人搞混了,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庭上证人会指证自己没看过的人。

  事情发生得越久,记忆就越不可靠,审问证人的时候,距离案件发生已近三个多星期了,加上这期间李维杰不断跟街坊邻居提起这件事,还有他“好人”的人设,还有监控录像和票据等不可改变的证据,都在扭曲证人们的记忆。警察局长这边,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尸体,结果却赌上了一家人的前途。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这要看电影的英文译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羊在这里的隐喻很明显,是象征李维杰这样的平民,牧羊人象征的是警察局长这样精英阶层。这是探讨现实社会中上层人士和底层人民怎么相处的电影。

  羊在电影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李维杰销毁跑车的时候,牧羊人赶着羊群经过,牧羊人和羊还是和谐的关系;第二次是黑警察都彭打死了一只羊,牧羊人和羊关系恶化;第三次是代替素察尸体出现在棺材里,羊成了替罪羊;第四次是李维杰认罪后,自由地走在大街上,这时候的羊是没有牧羊人看管的羊,无政府的羊。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羊毛呢。”暴乱中一个男人话,像是在发出一个警告,牧羊人可以从羊身上谋取利益,像是工厂老板获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但是,挤压羊的生存空间就过分了,像是房东恶意提高房租,物价暴涨工资不涨,不让羊吃草,羊势必要跟你拼命。“割韭菜”可以,但你不能吃相太难看,连茬都给拔出来,让韭菜不能再长,生存下来,是羊和韭菜的底线,你不能破坏这个底线。

  李维杰给女儿取名“平平”和“安安”包含着他的希冀,希望女儿能够平平安安,如果法律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关乎生存,就不能怪底层人民要选择知法犯法了。

  最后说一下电影的“大杂烩”风格,主创是毫不避讳地告诉你他们抄袭了1000部电影。这是一封写给影迷的情书,你可以在里面看到很多电影的彩蛋,电影开头就有一种《肖申克的救赎》的感觉,棺材里点火又像是《活埋》,推车进湖里销毁像是《看不见的客人》……

“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还有念电影简介,这些对于影迷来说都是笑点,会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豆瓣观影记录将来会不会被当做犯罪证据,观影记录真的很会暴露一个人的思想。

  最后的彩蛋又呼应了开头的李维杰监狱幻想,给这个故事画了一个完美闭环,这点有点惊艳。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翻拍是很需要勇气的,毕竟珠玉在前,整不好就变成了炒冷饭、无创作、拾人牙慧;被翻拍的基本都是经典,好像没人愿意去翻拍一部众所周知的大烂片,如果有,那更需要勇气,傻——也是一种勇气。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国家翻拍作品超过原作的还是很少的,大多数情况下结果都不理想,华语片耳熟能详的《龙门客栈》《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都被翻拍过,但谁还记得翻拍的版本。不同语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创作者翻拍改编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这部中国版《误杀》来说,在保留了大体故事情节设定之下,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背景、中国式亲情、中国式关系处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红白喜事要随份子、比如拿考试成绩来要求买礼物、见客户谈生意要啤酒等这样的小细节处理作为中国人更能理解和贴地气。

  片中对男主也做了大量的交代和铺陈:因为学历不高身份不尊被大女儿嫌弃,沟通上也有了隔膜障碍;在白天拒绝了大女儿的自费夏令营申请晚上就把装满钱的信封偷偷放进大女儿的房间,这样的情节不正是中国众多小人物和父亲的形象吗?就在你我身边,转头看看绝对很多。

  片中还有两处对男主人物性格的刻画,源于两次挺身而出:一处是在告知受害的老者带儿子去做伤情鉴定、另一处是在新结识的客户被警察尚坤殴打的时候上去踹了警察一脚,这两处的情节分为明线和暗线:明线为了交代男主与警察尚坤的矛盾冲突,暗线交代了这个小镇上的司法混乱、正义缺失;同时也为后续做好了铺垫;为最后阶段男主的杀手锏能成功施展交代了前因(男主踹了警察帮了承包商客户、客户在男主出事的时候也回报男主帮忙打电话给素察父亲都彭的竞选对手从而制造舆论压力)。

  这些细节的处理也是为了加深男主的为人和行事风格:喜欢看电影并且深受电影的影响内心深处有想当主角英雄的情结、没有高学历但是有点小手艺可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市井小人物、网络铺建和维修需要心思细密、因为要与客户打好关系所以善于与街坊邻居打成一片。以上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切都很合理。

  小人物通常都是懦弱的,是被欺压的那一类,在片中有多次展现,影片一开场警察尚坤就在欺压良善敲诈勒索,男主在第一次挺身而出后假装在吧台吃蚕豆,被警察尚坤叫骂的时候,男主因为害怕下巴是抖动的、男主的媳妇阿玉在看到警察进院子的时候的空洞无助的双眼和短暂麻木的手、第二次一家人在警察局的时候,阿玉的背部一直都是抖动的,你可以说是剧本写得好,也可以夸奖演员表演的好,但这一切都在交代影片中这种没有公正的强权政治的现实背景。

  男主和媳妇住的院子旁边是墓地;市长候选人和他的警察局长夫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出入有跟班、上下车有人开车门;男主的大女儿因为夏令营的费用使得全家人吃饭的气氛很紧张;警察局长的妈妈很随便的就给儿子一套改装过的轿车。这些情节一点也不夸张。想一想你我身边,转头看看是不是很多。

  影片故事的情节不做过多介绍和描述,不着笔墨在这些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得到的地方。

  影片中有几处非常值得琢磨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影片中我记得没错的话:白色的羊出现四次,第一次是男主在河边沉车的时候,被羊发现了(暗示没有天衣无缝的犯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羊见证了男主的犯错过程);第二次出现在男主挺身而出后被警察尚坤拿枪指着的时候(尚坤打死了羊,而警察局长只说了一句你过分了,这只羊代替男主承受了警察尚坤的怒气);第三处出现在挖坟掘墓打开棺材的时候(这只羊彻底的成为了一只替罪羊);第四次出现在影片要结尾的时候,羊以另一种形态复活并且出现在寺庙内(昭示了真想重现、男主内心的觉醒)。

#影片中我没记错的话:男主去了三次寺庙,第一次去布施是虔诚的,得到的结果是圆满的;第二次是在做出一系列准备之后,想去求个平安吃个定心丸,僧人拒绝了,这个结果让男主之后一直在煎熬中;第三次是结束之后,面对自己内心的内疚谴责,选择在这里来结束这个事件。

#结尾处:在天台上,看着被暴乱毁坏过的小镇街区,阿玉拿着试卷过来,镜头拉近可以看到100分其实是70分涂改的,这是一张涂改的试卷,暗示小女儿或者妻子阿玉在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的人格和思想也受到了改变,并且是掩盖的那种,他们的人生和生活都已经发生改变,这和男主最开始想掩盖误杀真相的初心相呼应,可却不是男主希望看到的,男主在那一刻应该是下定了决心,一是不想内心受到煎熬,更为了家人不走上歧途,注意他说去买钢琴时转身对阿玉说的那句话。

#误杀:这是本片的片名,这个名字很不起眼,我看过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电影,后来仔细想想,片名其实大有深意,大女儿情急之下打倒了素察,妈妈阿玉尝试着检查没有检查到呼吸以为女儿那一下击打打死了他(看过整部影片之后知道这是吞舌造成的窒息);妈妈阿玉将素察埋进了棺材彻底的误杀了他;警察尚坤随手的一枪就误杀一只羊;演变引申来看,误杀无处不在,不一定是锄头,也不一定非得用枪支,可能是说过的话、也可能是写下的文字,陈思成在映后也特别的强调了他和主创对误杀的理解,阮玲玉当年在科技传播并不发达的时候留下遗言:人言可畏。更不要说在资讯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以讹传讹、因为众口铄金、因为众口难辨而没有辩白的机会、受到不公、更有甚者了此一生。如果能想到这一层,那这个名字就不负主创们想表达的心血。同时我们在来对比中国版和印度版的片名对比:误杀--误杀瞒天记,中国版想表达的是误杀的过程,印度版想表达的是结果,瞒天?瞒的是谁?

#台词:好的电影都会留下经典的台词并且经久不衰;我上中学那会儿记得最熟的就是: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阿sir,我不当大哥好久了.......我不是证明我比别人强,我只是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要亲手拿回来......世上有一种病,你永远也治不了,那就是穷病.......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看过这部电影后,你印象中一定会留下这么两句经典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好的台词就是好电影的必备因素之一,从这一点上看,误杀做到了。

#影像:专业术语我说不明白,影片前十多分钟和结尾的十多分钟是明亮的,除此之外的时间基本上全部是昏暗的。多处昏暗的场景和布光将陈冲的角色塑造得特别出彩,记得有几场戏,印象特别深刻,影片一开始黑暗中的审问,在小镇警察局陈冲被百叶窗折射的光照在脸上的时候、拖拽着小女儿亲自去审问的时候、在墓地雨中的时候,当然,陈冲老师本身的演技才是根本,一个能力出众的警察局长身份、又要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加上面对男主精心设计的伪证据链条无从下手的无力感、还要面对来自忙着参与竞选帮不上什么忙的丈夫,这么复杂的情绪,陈冲演绎到了极致,顶礼膜拜;昏暗的基调也用在了男主一家人的身上,小女儿看见深夜黑暗中的母亲要掩埋尸体、男主回到家中看见黑暗中相拥的母女二人、一家四口回到家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男主第二次去寺庙的场景等等都是昏暗的,这一切其实都在暗示着两家人都活在黑暗微光中,都在努力寻找那一丝希望。

#母爱:或者叫亲情之爱守护之爱也成。这是这个片子矛盾激化的点。阿玉为了保护女儿,从一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以身犯险,在警察找上门来的时候双眼空洞失神、满是无助彷徨,感觉她的精气神就像她手中的沙一样在溜走;警察局长这位母亲角色以强大的气场登场,有着强大权利的身份,有着候选市长的丈夫,可面对叛逆行恶的儿子却溺爱纵容他的过错。因为孩子,她们慢慢的以不同的姿态走在了同一条道路上。

#背景:中国版改编的最经典的地方就在于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泰国,规避了很多不可言说的因素,泰国作为中国的邻国深受影响,所以,以后在有什么时代背景不方便呈现的故事就让他发生在泰国或者其他邻国吧。整部影片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家庭的矛盾,从身份上看是平民和警察的对峙,实际上是社会基层小人物和当权利益者之间的争斗,是法制失衡之下长期受到压迫的小人物的绝地反抗。影片后半段平民的发声助威和暴动,也对应了这一点。

#蒙太奇:影片中有多场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男主在看泰拳比赛--妻女二人正在与素察搏斗,两边的画面来回切换让观者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在审问的过程中,警局内审问的画面和男主事先训练家人应对审问的画面来回切换,看的紧张刺激揪心不已。

#致敬:从没见过那部电影致敬的如此直白和赤裸。

#演员:主要演员肖央、陈冲、谭卓。陈冲老师自不必说,我说我是看着她的戏长大的一点不过分,数次影后加冕,奥斯卡终身评委就是最好的佐证,近些年作品数量不多,但这部电影中的表现绝对对得起演技炸裂对得起影后的身份;谭卓老师是我们吉林长春的姑娘,近几年的磨砺,让她参与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光彩,对老乡的任何夸奖我丝毫不觉得过分;对肖央老师的关注不多,印象不深,时不时听别人提起的时候还停留在筷子兄弟的歌曲和偶尔电影中的客串上面,这其中表现最好的可能就是唐探2结尾处吧,看过本片之后,这是一个好演员,在节奏台词的分寸上拿捏的很好,兼具自带喜感的长相,给他时间和机会,未来可期。

#自首:实话的说,我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对结尾也有过这样的猜测,难道是为了过审。后来仔细的想过并不是这样的,分析如下:

  1、之前我说过,这一版中国版本的改编加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中国的元素不仅体现在哪些生活化的小细节上面,诚信、博爱、宽容这些也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不会随着移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就会失去和改变。

  2、男主在移走尸体的时候发现了素察在棺材里面一开始是没死的,怒目圆睁的双眼对男主是莫大的刺激和压力,让他一直活在忐忑和内疚过程中;

  3、男主在第二次到寺庙求平安的时候得到的答复和在河边沉车的时候被羊发现,让他明白世上没有天衣无缝的完美犯罪(影片开头陈冲扮演的警察局长也说过类似的话);

  4、雨中墓地,打开棺材发现里面是羊的尸体的时候,大家都是不可相信,警察尚坤和警察局长夫妇不相信儿子连尸体也没有了;男主妻子阿玉同样也不可置信(男主转移尸体没有告诉她),但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男主也是满眼的震惊在看棺材的方向,镜头也随之给到棺材的全景,棺材板上面有手抓的血迹。男主在转移尸体的时候应该是夜里,当时并没有发现棺材盖上面的血迹,如果有发现,以当时男主之前做好一切伪证据链的心思细密程度,肯定会毁掉血迹的。如今,在众目睽睽之下,血迹彰显,只要现场有一两个明白人或者有心人拿去化验,真想马上就会大白,这不是决定他要去自首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对是最重的那根。男主接下来在雨中抬头望天,知道结果终将不可避免。

  5、最后在看到小女儿那份涂改的试卷时候,才由长久以来内心的不安、忐忑、内疚变成思过、悔改,男主转身说是要去买口琴的时候对妻子说:我是个没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面前。这个时候已经坚定了要去自首的决心。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很久很久没有这样一部让人华语电影,可以让我在100多分钟里沉浸在影片所呈现的破案、复仇的烧脑剧情里了。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被个权贵混蛋小子搅乱了生活,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反杀了他,却迎来了更猛烈的调查报复,然而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中,剧情再次翻转,被埋在泥土里的羊扭转了“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肖央真的是影片中最大的惊喜!

  本来对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上一部《唐探2》、《情圣》里,本次出演了李维杰这个角色,将一个心思沉稳的父亲,和一个矫捷敏锐的帮逃者演绎的出神入化。

  陈冲可以说是再一次贡献出了教科书般的演技,每一次的怒吼都让人对她的角色恨入三分。谭卓则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全员演技在线,作为一部国产商业电影实属难得。

  说回电影故事,影片的情节远比电影平台上的故事简介来的更错综复杂、烧脑刺激,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娱乐商业片,而是一部相当严肃的电影,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这装反杀案件,更是正与反的对立,以及女性世界的崛起。

  影片中,李维杰的大女儿收到了警察局长儿子的强暴,却遭遇了来自警察局长一家更残酷的调查,明明受害的是女性,可背负痛苦的还是女性及其家人。

  在日常的新闻中,我们也时常能看到那些关于女性受害的新闻,在网上评论的只言片语中,总是轻而易举的能够看到有人说“谁让她穿的这么少,活该!”等言论,令人心寒。

  在中国这样的父权文化下,权利是具有绝对的强制性的,这种强制中就带有暴力,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女性便是暴力最大的承担者。《误杀》却用了一种几乎是浪漫性的语境,安排了一场高智商逃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不物化女性的电影,这是一部为女性发声的影片。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属于中上之作。

  实力戏骨同台飙戏,人物性格塑造到位、情绪也表现的很饱满,让人能够完全沉浸在情节中。作为一部年底的贺岁大片,实在是再完美不过了。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由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等主演的剧情犯罪片《误杀》,目前正在点映中,12月13日正式上映。看这部电影前,我没有做任何功课,只知道主演里面有肖央、谭卓和陈冲,算是冲着演员和题材类型去看的。直到电影结束后,我才从电影片尾的字幕中知道,原来《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当下有一点点小失望,因为如果这是原创剧本的话,我对它的评价将会更高。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和观看体验。所以,如果你没有看过原版本的话,我推荐你走进电影院看一下《误杀》。

  01 惹不起也躲不起

  面对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你会怎么做呢?躲得远远的,大概是很多人会选择的办法。所以,在《误杀》里面,店主颂恩会劝告李维杰不要因为打抱不平招惹到那个欺行霸市的小警察。可是,谁又能保证,如果我们不去招惹别人,别人就一定不会来欺负自己吗?

  李维杰想不到,这样的事偏偏让自己还在读书的大女儿平平遇上了,她被女警长拉韫的儿子素察强暴了。平平惹不起素察,自己的家境和对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即便被伤害了,平平也没有立刻告诉父母,也许她真的有想过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等待时间去消解一切。

  于是,她想到了躲。然而,素察却让她无处可躲,善良的平平没有想到对方根本没打算放过自己,甚至留下了视频来作为要挟。

  坦白讲,素察的结局挺惨,但我真的同情不起来,因为是他的恶行把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拖入了一场无妄之灾。电影中,平平的母亲阿玉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我把它作为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不仅是因为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整个故事的起因,更是因为这句话在现实中得到了诸多印证,禽兽和恶魔从来不分年龄大小。

  02穷人没得选

  既然躲不起,那就只好面对了。这是平平和母亲两个人共同的选择,办法有两个,一个是选择报警,一个是把视频抢过来。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平平的家境和素察的家境不在一个量级,对方的父亲是议员,母亲是警长。更何况,素察已有恶行在先,戳瞎了一个男孩子的眼睛,最后也不过是赔钱了事。所以,在报警上面,李维杰一家没有胜算,反而有可能让女儿的遭遇公之于众 ,或者被对方反咬一口。

  于是,在丈夫出差在外,没有人可以求助的情况下,阿玉选择了和女儿一起见素察。其实,即便从素察手里抢过来了视频也是没用的,对方早就有了备份。

  平平想要远离素察,最后却没得选;阿玉想要捍卫女儿的尊严,结果也没得选;等到李维杰知道一切的时候,他已经更没得选了。

  03 被溺爱的人生

  这部电影留给观众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是孩子,而有的孩子却成了禽兽、成了恶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偷和他的母亲》。大意是说有个小孩和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小孩慌慌张张地从学校跑回了家,告诉妈妈自己偷了同学的铅笔,妈妈心疼孩子没有责备。后来又有一天,小孩又从别人的晾衣架上偷了一件衣服,妈妈还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最后,孩子长大后成了江洋大盗,判了重刑。儿子要求母亲上前说几句悄悄话,没想到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母亲开始骂儿子不孝。儿子却说:“如果当初我偷铅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纠正我的错误,我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这个故事想必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实讲得就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反观《误杀》里面的素察,他固然可恶,但如果父母能够在他第一次欺负别人的时候给予严厉的教育,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作为母亲,陈冲饰演的拉韫在教育方面有两个致命缺陷。第一,对孩子百依百顺。16岁的素察想要开车,母亲立马赠送豪车。第二,当面袒护。在父亲斥责素察到处闯祸的时候,母亲不仅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反而袒护孩子“钱都已经给对方了”。母亲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没有批评我,这样做没什么错”,“既然没有错,那我下次还这样做”,“错了也没事,妈妈会帮我解决”。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素察就是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的。所以,当他对平平步步紧逼的时候,他不知道后果会多严重,在他有限的认知里,即使后果再严重,“妈妈可以用钱帮我解决一切”。

  此外,父亲对素察粗暴式的教育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溺爱的母亲,一个粗暴的父亲,孩子只会在依赖中不断反抗,路就这样越走越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最后,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如果你不好好教育他,社会会教育他。只是,我们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