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

时间:2022-10-13 17:15:2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欢迎参阅。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 影响,举世罕见。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 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 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 “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 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 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 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 欲,勿施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 考虑,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 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 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 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 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 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

  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 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 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是要 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 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 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 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建设中统一起来,肯定需要有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为文化的发展还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都必须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非常之快。但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非常不平衡。因此,要使我国的文化全面走向现代,从各个层次和方面都走向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无疑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各具特色,又必须扬长补短,升优汰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参照中,坚决把人家先进的东西“请进来”。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丰富多彩并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

“孝”是中华民族古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孝”的内涵是对父母的瞻养、侍奉、善待,养老送终等。“孝”在中国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在传统社会,“孝”对维持宗法秩序、维持群体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社会的“孝”也有很大的消极与局限性。“孝”的观念与规范是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总结。其中自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糟粕,但也保存着人类对两代人人际和谐认识的有

  价值的因素,这引起永续性的东西,应传承下去,并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推进器,成为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

  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后人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乐感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给现代生活以一定的启示意义。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正如诺威尔(John )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外交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儒家的“仁义”,“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思想理论当中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外交理论当中仍然可以找到其历史思想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社会以来,“和合”命题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的和平外交理念,再到今天“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在“和合”思想和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外交选择。尽管不同时期“仁义”在中国的外交中所具有的含义不同,但中国外交思想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始终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堪称是仁义外交、“儒家外交”;随着环境问题的世界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引起重视,成为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基础[3]。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上,表现出一种“ 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想是“和”。“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及战略目标。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和而不同”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辩证法中的儒家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巧妙融合吸收和成功运用。其主张以和平作为各国相处的方式和目的,蕴含了“贵和”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各国要承认彼此的差异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这种不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最终“共处、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非否定个性,和平共处而非消灭异己。“和而解”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非爆发式的方式能够保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同时也能够避免和化解矛盾冲突所造成的破坏。重视“和而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体现了一种博大的道德情怀,以“和而解”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反映出道德价值取向。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的宽容但不失原则的高尚一面。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以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扩式”的,即国家的发展崛起伴随着侵略战争、征服别国、并吞他国领土或建立殖民统治。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另一种方式是“内敛式”的,即发展崛起不向外扩张,不征服世界,不建立殖民地,而致力于本国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无疑属于后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和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为和平的长久存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主张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江主席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时引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中美之间、国家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和”强调和平,和谐。在承认和尊重事物之间差异的同时,还要追求事物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在追求五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家庭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国与国的和谐。“和谐世界”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或和谐的精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目的在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了崛起。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想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内在文化保障功能。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它国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每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不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和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和”,指的是尚和平,重和睦;“合”,指的是讲融洽,求和谐。中华文化传统的这一核心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三大理念与追求:贵和慎战、包容兼蓄。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自主,善结与国,慎战避战。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绝非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和威胁者。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合理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种主张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对我国制定环境政策,指导环境外交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世纪,我们放眼未来,发展并稳定多边,积极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球环境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又要着眼于现实,认清形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制定出正确的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切实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 类和谐共生。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中国要着力培植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扩一大中国的影响力,推广沉淀了五千年的华人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外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要着力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找寻适合于当今外交的有用理论价值,应用于我国外交思想理论的构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外交思想。一国制定和推行的对外政策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受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当前,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合作,以及积极追求世界和谐的诚意和举动,也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相信在未来的国际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台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外交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收获。参考文献:

[1]谢慧.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文化论坛.2011 [2]肖晞.牛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王丽丽.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9 [4] 楚树龙.王青.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