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11篇(小学科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8 17:22: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11篇(小学科学研究论文),以供参考。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11篇(小学科学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1

  2.1管理观念落后:虽然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班级管理者带去了福音,让班级管理模式得以创新。但是纵观当前,不少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对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认识不到位,管理观念还一直停留在过去。比如有些班主任对于小学生过分重视学生出勤情况,是否遵守纪律,成绩是否优秀等,单纯的将自己的作用定位在维护班级秩序上,没有重视学生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当前我们需要的是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是空谈,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认识和适应当前网络环境的变化,学会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开发网络资源,与家长一起合作形成家校一体的模式,对于提升管理效果,增进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2.2思想政治教育不当:现代互联网科技创造了一个信息流通相对快速、自由、广泛的虚拟环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中充斤着游戏、暴力、色情、虚假等不良信息,对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小学生造成了巨大冲击,如若不及时加以干预和引导,势必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此看来,网络环境下加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思政教育作为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树小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网络环境对小学班级管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帮助小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当代小学班主任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2

  谈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论文

  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既能极大激发师生潜能,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层次和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本文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论及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了一种基于网络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 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它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还是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将合作学习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探索,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网络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系统与某个学生交互作用,而且尽量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教学个性化。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在网络中,学生间的多方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三、基于网络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情境设计

  合作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合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等认知工具,在网上获取问题的答案;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合作学习小组的设计

  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依据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间的多方交流,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4.合作学习方式的设计

  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其次,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参加者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还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

  5.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充足,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四、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过程

  1.以合作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相关成功体验提供了机会,并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不管是给予帮助还是接受帮助,都促进了给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而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承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同学所做的示范;同时,与在那种不承担个人责任的小组中的同学相比,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各小组成员在本班成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学生将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另外,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分工、实践等都由小组成员按自己意愿去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5.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6.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并且制定相关的操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应当看到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促使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完全走进了小学校园,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了信息技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型的信息流通渠道。网络环境给小学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起点和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给班级管理者带去挑战。面对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总计问题,找出优化对策,对于进一步推动小学班级教育的创新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策略

  1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特征及影响

  1.1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网络技术走入了小学校园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促进了小学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同时也让小学班级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班级管理的特征也随之改变。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小学班级管理来说,网络给管理方式带来的改变就是变得更加多元化,班主任不再似过去通过面对面与家长交流或者通过纸质的方式传达班级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而是通过短信、QQ群、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网络信息终端给班级管理者带去了极大便利。班主任可以及时的将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况传达给学生家长,家长反映的问题也能让班主任第一时间收到,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向学生展现丰富的管理方式,让沟通交流不单纯停留在课堂内,更是拓展到了课堂外,这也体现出了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延续性。

  1.2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网络环境对于班主任管理班级带来了便利,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很大兴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让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提升教学质量。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小学班级管理变得多姿多彩,拓展了教育空间,开扩了学生视野。同时,班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得到减轻,有效提升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4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教学实践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以页制作软件为例,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

  3、学习个体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六、结论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黄荣怀

  2、《谈网络中的研究性学习》/ 董哈佳

  3、《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黄美蓉

  4、《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黄秉刚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5

  3.1提升教师素质: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教师要突破传统思维,能够正视并接受网络技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潮流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的需求,班主任必须敦促自身,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外,还要在课余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对小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引导。对于学校方面来说,要对班主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运用网络科技打造高效的快乐课堂。此外,要加强教师对于人本思想的学习,能够关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动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

  3.2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交流:面对网络环境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班级管理者要清楚的认识到其中的利与害,要知道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可能给小学生成长带来的利弊。班级管理者要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能与学生家长联合,形成家校聚合作用,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教师可以运用短息、QQ群、微信群等,为学生家长说明学生在校情况,对于班级管理制度也能及时传达,对于学生要参与的活动,所需缴纳的费用,布置了哪些作业等,都能让学生家长了解,让家长也能充分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来。同时,家长也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信息,一起探讨、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让教师与学生,与家长之间都能实现有效的交流,这对完善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非常有意义。

  3.3注重思想引导:班级管理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以及管理方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网络环境下,班主任要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抵制网络不良诱惑。同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引发思考,增强探究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增强学生的判断力,才能真正发挥出网络技术的价值。结束语: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班级管理者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上,要能接受新思维,创新和优化班级管理模式。要积极学习网络技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做好对小学生的引导工作,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俊杰.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张昌龄.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29.

[3]刘朝平.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思考[J].读书文摘,2015,10:38-39.

[4]张健.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制作,2016,14:61.

[5]刘玉凤.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0:127.

[6]陆白琦.基于差异教育理念的小学班级管理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7]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6

  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尤其是一些新兴课程如科学课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阻碍了这 项研究全面有效而迅速地开展 ,一方面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老师们有畏难情绪,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还需要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这些目标要在课堂上实现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营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全新的课堂。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教育本身也会产生极大改革,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使得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特点,解决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一位教师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电子图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学生材料准备是相同的,但最后造出来的船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很快能完成,而有的同学不能完成。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资源,激活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科学课上,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到实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见到教材上呈现的实物或现象,但可以广泛地使用在线资源去进行探索。如一位教师执教《流动的空气》一课时,学生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概念已经十分清楚,教师和学生这时登陆“中国科普博览”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后面的交流中发言十分踊跃,各种资料不断地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一位老师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两个两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空气,然后又让学生浏览自制的网页,找出空气和人类还有哪些关系。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浏览到所有网页,因此在交流时他们每发现一个新的内容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三、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们在看到网络工具的优势时还要注意《标准》中“使他们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一句,科学家探究是离不开实验室的,网络是不能代替实验的。还是以上面这一课例来看,蚕的生长过程在网上收集或看到的只能是一般的,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肯定会有许多新问题生成,网络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已经探究过的,但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完全可能有一些“意外”产生,而这些“意外”对于“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意外”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在网上发布供大家一起研究,有了一个理想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的目标。比如养蚕,教材上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方法,可以肯定地是学生养的同一批蚕中不可能是每条蚕长得完全一样的大和壮,如果他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他们的收获是不是会很大呢?所以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注意发挥网络教学和实际的实验操作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传统课堂中的精华,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网络之中,实现优势互补。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7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靖安县中心小学??张丽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对小学科学教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小学科学教学更轻松,使学生在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化难为易,强化感知,丰富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网络环境???科学???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 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8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中,需要有真实感受的问题情境、具有可行性的探究目标、公平民主的探究氛围,这些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统一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有建构主义学习的影子,它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对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有帮助作用。这种学习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的作用,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保证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性与合作性。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多种复杂环境下进行的。它的实现过程应该由以下四个方面来组成。

(一)确定主题

  具体来说,探究主题的选定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因此,在进行选题时,要与实际相结合,选择和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特别是当今社会中广为人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主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可行性

  在主题的选定时,除了要注意实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主题所代表的探究深度与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完成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此外,还要对所选定的主题的相关资料的易搜性进行考虑,学生是否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获取这些资料,是否可以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完成对主题的探究。

  3.可探究性

  选题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体验。

  4.开放性

  选题的开放性是指在选题时要突出人与自然或者社会的关系,学生可以从社会、资源等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搜集数据

  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来获得答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例如,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报刊等。学生通过对所需信息的快速检索,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从而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网络资源进行了解,在学生搜集资料时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检索具有针对性,提高探究效率。

(三)分析论证、进行构建

  在这个步骤展开之前,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学生具备意义构建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获得论证数据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意义构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多种能力的锻炼。

(四)成果展示、完善质量

  学生在获取探究成果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此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自信。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研究报告、制作幻灯片、或者网页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大家共同对这一成果进行论证,提出更多的意见。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9

  网络环境下如何实践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的背后假设是通过增加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外在的要求使学生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两大假设具有合理性,但在这样假设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非道德行为。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必须修正自己的隐含假设,通过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

[关键词]道德教育 背后假设

  田可教育实践活动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拥有隐含的背后假设,这些假设以强大的力量支配着教师的言行。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做法都反映出教师对道德的基本看法,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表现与弊端

  无论是直接的道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其方法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榜样示范与角色期待。榜样示范即用正面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角色期待就是希望学生成为理想中的精英人物。而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则被教育者普遍认可,即对学生良好的期待可以使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是传递各种各样的道德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把关于美好道德品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会有相应的考试。

  第三是进行道德奖励。奖励作为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正面肯定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使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公开表扬等各种各样的评奖方式,而且奖励也分档次。

  这些做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希望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不会犯道德错误的人,通过不断地增加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教师心目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即使学生对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的执行打了折扣,也比没有道德要求强。就这样,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不断的提高,树立的道德榜样往往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圣人形象,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也或明或暗以精英人物为标准。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道德教育实践就会逐渐显示出弊端来,具体表现为:

  第一,榜样失去了激励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外在的道德榜样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而日益失色,进而不会再激励学生做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学生还可能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树立的“圣人”道德形象产生反感。

  第二,知行不一。学生关于美好品德的知识并不能决定学生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人们才会发现,学生的年级越高,某些道德表现越差。学生明明知道道德要求,就是不执行。

  第三,产生道德的伪君子。在奖励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容易为获得表扬而作符合道德的事。比如,故意做作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来赢得他人的认可,把自己的东西当作捡来的上交给老师。

  第四,产生道德消极主义者。由于道德要求过高,随着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对教师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持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排斥的心理,成为一个道德消极主义者。

  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背后假设及其批判

  任何道德教育实践都是有前提性观念存在的,笔者试图把基础教育中道德教育实践的前提假设挖掘出来,从而找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低效的原因。从当前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如下的假设:

  第一,入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道德水平,就在于不断的增加好的道德品质。这种观点站在了人性善的立场上,采取的是递增的道德教育,从各个方面来增加人们关于良好道德品质的知识。所以,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提供给学生的选择并不是“做”或“不做”,而是在都符合道德要求的情况下,是选择较高的道德水平的做法还是选择一般的道德水平的做法。

  第二,学生的道德是可以塑造的。榜样示范、角色期待等都是外在于学生的,都是对学生行为和心理提出要求。教育者普遍认为,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做,就会不断的进步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这两种前提假设是有道理的,在教育实践中也都是可以产生效果的,但是从长远的情况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首先,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由于增加好的道德品质还是由于克服不道德的行为或者心里呢?实践证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做法多是以圣人的形象去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经常会有意无意的提高道德要求,造成道德高标的广泛盛行,学生难以达到高的道德要求。

  其次,道德的可塑力量是来自于学生的外部还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学生的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问题在于使用外在的要求来塑造学生,还是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如果道德选择出自于人的内心,那么道德行为就是自主的,受自我支配的,具有持久性。如果道德选择出自于外在的要求,那么道德行为就是要受到监督的,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监督,就会出现道德的失范。实际上,尽管道德教育中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基本上是以外在的要求和道德行为的监督为主要手段,并没有培养出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三、对策措施

  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的心理与行为,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应该放到高等教育中。而现实状况却是,由于基础教育中的道德目标过高没有实际的效果,以致高等教育阶段不得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补课。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给予如下的假设:第一,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行为和心理,从而使学生成为―个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人。只有克服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才能维持道德底线;第二,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自主性,基于自己的内心的愿望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只有出自学生的内心的意愿,道德行为才具有长久性。

  基于此,提出几条对策措施:

  1.正面的肯定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必须慎用。公民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对符合公民道德要求的行为却不应该滥用奖励,因为它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不奖励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具体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样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2.使道德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道德要求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学生在行为道德要求的时候是基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责任感。当然,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的需要,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无限制的需求膨胀也会引起不道德问题,而学生不需要的道德要求就可能导致学生成为伪道德主义者。

  3.重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展开的,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对学生的发展最为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获得道德知识更为学生所认可,因此,可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这样做,可以使一些道德规则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成为被学生广泛分享的共识,从而成为―个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的人。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10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窥探论文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社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让学生不仅仅只是依靠教材内容学习,利用网络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本文就对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学提出策略。

  1.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要想使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利用,首先需要进行备课,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不需要进行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节省了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网络资源更为广泛,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师只需要将网络资源进行拷贝,复制到硬盘中,接着再进行制作PPT,这样提高了备课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进行播放相关的视频即可。

  1.2以多媒体的形式展开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通常有较多的图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将其中的图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无需带着大量的图片与模型,使教学更为便捷。对学生来说,也能够全面的看到多种图片,从而对知识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将相关的图片制成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能够直观的理解不懂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动物》这一课时,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一堂有趣的科学课。通过网络资源选出鸡、鸭、鹅等学生熟悉的动物,另外选出鸟类的动物,如鹦鹉、喜鹊、老鹰等,再选出其它种类的动物,如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学生通过对这些动物的观察,可以了解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对不同的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动物。

  1.3丰富教学资源,拓展知识面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广泛资源,能够为教学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2】。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来说,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保护自自然》这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人数相等的小组,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再将资料进行整合、分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学习到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由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性学习,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4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打破了枯燥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定相关的图片与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昆虫》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个有趣的游戏——“送昆虫回家”,让不同种类的昆虫回到自身的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记住昆虫的特点,从而实现了对昆虫的进一步了解。

  1.5将信息技术完全融入到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掌握网络资源教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信息技术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使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知识时,而没有采取解决的方法,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显著提升,最终对导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需要全面的掌握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完全融入到教学中,发挥出信息科技的重要意义。

  1.6注重创设课堂情境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将信息科技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内容,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1.7教师要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的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3】。由于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物理、地理、社会等其它学科的知识。由于当前处于科技时代,先进的教学方式也应用到教学中。假如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时代的发展脱轨,也就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给学生良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掌握比较前沿的教学方式,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结语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而且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因此,应大力提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立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窥探[J].中国校外教育,,12:116.

[2]龚丽鳗.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2:50+53.

[3]马枫兰.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53-154.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论文11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浅议论文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科学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解决教学重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采取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网络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三、发扬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传统课堂中的精华,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网络之中,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