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4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活动)

时间:2022-10-24 20:38:00 综合范文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4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活动),以供借鉴。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4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活动)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1

  “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厚重的命题啊,我想,非到一定的年龄段,且对生活有着丰富的积淀,否则是谈论不了这个话题的。杨绛先生完成《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时,已经96岁高龄了,她的人生哲学想来是透彻的,是完备了,是能够观照本心、有所透悟的。所以,《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摆放到了我的枕边。

  哲人们早已把人生形象地比拟成一条路,当然,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我们都是人生这条路上的过客,怎么才能在这趟生命之旅中活出一番精彩来,我们始终在探索,在实践,在努力。

  在书的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人至九十耄耋,已经抵达人生的边缘,其实这也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回头看,有无限的风光,那是自己曾经创造的;向前看,是一种悟,对人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感悟。这段话里先生提出了“人生的价值”这一主旨,很多前辈大师都曾探讨过。“人生的价值”何在?其实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我在读书的后半部分时,时时会想到这句话,也许,这便是这本书的中心之意吧。

  在该书《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锺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之所以用此大手笔来写这篇文章,这与杨绛先生晚年精读《论语》有关,当然这也很大程度受钱锺书的影响。先生说:“孔子偏宠子路”,这种解读也与先生的个人偏好有关,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为人伉直,好勇力,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从性格上讲忠诚厚实,信守承诺,而这样的品质也恰是当代人所缺乏的,所以先生很推崇他。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谈了神鬼、命运、天命等,而这些“怪力乱神”一度被看做迷信和糟粕,是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书中杨绛自称“老夫子”、“老朽”、“老陈人物”,她说“可是为‘老先生’改造思想的年轻人,如今也老了,他们的思想正确吗?他们的不迷信使我很困惑。”这是一个很哲辩的问题,年轻的人们在斥责旧的“迷信”时,却在脑子里崇拜着新的迷信,而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即使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我们再读,还是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的。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2

  当初接触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这个名字,而是我的偶像梁朝伟提到了这本《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这是一本村上的文集,其中,有故事,有寓言,有的像感想,有的像速写;有惊险,有苦恼,有深沉,但都是关于一些小人物的作品。

  看村上的文字常常会不经意地一笑,那微笑挂在嘴边不忍放下,直到从书中的情节中抽离出自己,那些故事很普通很实在,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也或许讲的就是你的故事。

  当然,上述观点是我新近重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第一次阅读还是在我14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村上的文字真是不懂,我总是想在其文字背后找到他真正想表述的意思,可他的文字很迷幻,像在捉迷藏,我捉不住。于是,让这本书不见天日了好久。但很奇怪的是,我一见到晴朗的日子,吃到意大利面,看到袋鼠,就会想起村上文集中的《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意大利面条年》和《袋鼠假日》。可能这就是村上的魅力吧,就算我看得多不在意,都会不经意地想起。

  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其中的文章内容虽各不一样,但总会有一些触碰内心的美妙瞬间。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而以“你不觉得这是个感伤的故事吗”结束,向自认为百分百的女孩讲述一个遗憾的爱情故事;今天约的女孩没有出现,晚上却想起打电话告诉她要注意安全,天黑不要乘坐附近的出租车,因为司机是个吸血鬼,其打电话的真正意图是想打听女孩今天到底干吗去了;因为自己爱的人的朋友今天婚礼,不得不去参加,即使困得在喝汤时就险些睡了过去……多么微小的细节,多么美好的一瞬间,都在村上的眼里。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村上一样观察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细节呢?而总是抱怨所谓的黑色星期一,讨论着今天的不顺心明天的不确定。可能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压力,我们都变得劳碌了。因此,每天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穿插于各个路口之间,低头奔走着。可能忽略了出门邻居的一个问好,陌生人递上的一个微笑。而时常会听到一些评论:现在的人际关系都变得冷淡了,是真的变淡了呢还是你根本没有去经营呢?其实有的时候生活中的美并不是愣生生摆在那里让你看的`,恰恰在于你去观察、创造。

  就算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我也会让我的心情摆脱那个低沉的空气,放上一张好久没听过的CD,重温一下当年与朋友们K歌的情形;看看茁壮生长的植物是不是还再需要一些水的滋润;就算拿着相机对着镜子自拍留下的不也是一堆古灵精怪的最真实的自己吗?对了,还有村上的书在手边,它让我更爱生活,更真实地认识到:只要一点点用心,一点点留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丝丝暖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耐心观察、体会、创造。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3

  读林清玄的作品,你会感到从头到尾透着禅意。这让他的作品给人超然物外的感觉。

  优美的散文取决于作家的细腻观察、语言表达和思想高度,林清玄都占了。林先生丰富的经历,敏感的性格,形成他对细节刻画的到位。即使是高中逃学、作为低劣生的尴尬,他都写出一番景色。因此,林先生才会切实感受到老师的一句鼓励成就了自己,他说好老师“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堕落的学生”(见《悬崖边的树》)。林先生少小姊妹多,父亲对林清玄的关爱是缺乏的,有时行在路上,还会问他是谁家的孩子。但正是这种忽略,让他过早感知爱的珍贵。敏感的性格,促成他的多维审美,林清玄会在文章里不断转换语言。读者会感到是和熟人在漫谈。他用最贴切的语言装点文学宫殿,未必辉煌,有时甚至琐碎,透出俗家人的絮叨,但正是这种民间生活体验,让他的散文能快速抵达读者的心灵。

  林清玄从繁华喧闹的文坛,寂入禅院静修几年之后,禅意已渗入他的骨髓。再出寺院,他的文思变得更加澄明。他开始由过去的无意为之的插花手,变成一位行云流水般叙述民间花意崇美的圣手。他和民众一样,每天面对现代工业的通病,面对城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面对疏远土地的无奈。他把阳台上种菜的欣喜,把父亲从乡下背来红薯种的纠结写出来,从中阐发俗众难以体悟的道理。正因对禅道的深悟,他对活在当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不忧昨日,不期明日》分上中下三辑,辑辑依偎相连。在第一辑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乐观心态,融入日常,感悟凡俗,升华思想,可以当故事听,可以当诗歌颂,可以做无尽的联想。林先生的文字,简约里饱含着思想。在第二辑“比云还闲”里,他倡议,身患城市病的居民以及被科技绑架的俗众,需要学会放下,在清闲中找到自我。林先生说“闲字真好,是门里的月亮和门外的月亮相呼应,悠闲的人也正是门里常有月光的人。”他甚至把浪漫解释成“浪费时间慢慢地去走、去吃、去爱、去老”,这该是怎样对人生的高度概括啊!第三辑“味味一味”里,他明确指出“一味,不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而是内心的会意。一味,不是寻找一种优雅的生活,而是在散乱中自有坚持;在夏日,有凉爽的心;在冬天,有温暖的怀抱”,从中品到林先生超脱的心灵是如何引导读者越过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完善啊!他写锦鲤,写树叶,写看过的书,写水晶石,这些身边的物事都给读者深刻的启迪。林先生以他深厚的阅历与禅修,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智慧之源。整部书妙语连珠,让读者击节处,比比皆是,读后令人遐思。

  在春天,享受春风般感受林清玄的文字,如看到亮灿灿的绿,让一份禅意抵达心灵,也是林清玄奉献给读者的心愿罢!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4

  大人们常常说我们这一代大城市里的中学生真苦:居住在高楼大厦的“鸽子窝”中,回到家后几乎没有玩耍的伙伴,而且,每天还要面对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作业,从来不知道童年的乐趣是什么。

  我倒不这么看。虽然我无法切身感受父辈童年的无忧无虑,但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同样充满了快乐。尤其当你将烦人的作业暂时丢开,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上一会儿书的时候,真是

  最大的享受,也是放松精神的最好方式。所以,这几年我好像看了不少文学类的书,什么《哈里·波特》,什么《少年文学》,什么世界名著,还有秦文君系列小说等等,从中获得不少乐趣、知识和道理。但是,今年3月妈妈给我买的一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却是那么的不同,似乎从心灵深处震撼了我。那以后的很多天,我的脑海里总是出现卓娅和舒拉的形象。

  我这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北京出版社出的“世界少年文学精选”系列中的一本。它是一个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故事。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突然发动的战争,打破了卓娅一家的平静生活。仅仅16岁的女孩卓娅告别母亲和弟弟舒拉,投身到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中去,她参加游击队,深入敌人后方,破坏敌人的补给线,不幸被捕。面对法西斯的严刑拷打,卓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绞死,牺牲时只有18岁。卓娅的英勇无畏,激励起更多的苏联儿女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去,弟弟舒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姐姐牺牲之后,告别母亲,参加红军勇敢作战,屡立战功。就在法西斯德国即将投降的前夕,舒拉壮烈牺牲。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的原作者就是这两位少年英雄的母亲。

  看过那么多小说,只有这次我哭了。不光是悲伤,更多是悲壮,是感动,是感慨。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原本属于大人的责任,并在战争中,成长、成熟、成人,最终成为英雄。而他们的母亲同样值得敬佩。在忍受了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化悲痛为力量,用心灵之笔,绘出已不仅仅属于她个人的一双英雄儿女。也正是她的书,让卓娅和舒拉不仅长留前苏联,也永存全世界。我从中读出:爱国、勇敢、正义、付出,不管到何时都是做人的标准和人生的幸福。而对于回到现实的我来讲:努力、认真、信念、理想,也许是我在平凡而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尽管它没有卓娅和舒拉那样非凡,也没有父辈那样惬意,但我们却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力量。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