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3篇 以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

时间:2022-11-10 11:36:00 演讲稿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演讲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3篇 以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以供借鉴。

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3篇 以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

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1

  要想让竹子盆景生机蓬勃,就要天天花点时间照顾它,要想成为不错的钢琴师,至少需要专注地投入3000个小时的训练,成功离不开坚持。

  自负者,败也。许多失败者往往是有天赋者,做的事都会出众于人,在众多的赞美和夸耀中,使自己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优越感油然而生,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么努力,因为自己本来就会成功,其结果可想而知。而与其相反的是自卑,不自信,半途而废者,他们对自己说过多少次:“唉,我没有天分,还是算了吧。”这句话通常是被宣告某一段努力完全失败的休止符,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其实,他们是没学会坚持。

  我也有虎头蛇尾的倾向,就拿学英语来说吧,英语是学习历程中必修的一门课,到了高中阶段,其难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刚开始,我除了上课外,还买各种材料做,室友每天早上念半个小时,我就比他们多念一个小时,只不过她那半小时是每天的“工作”,而我的一个小时是短暂的,谈不上每天,直到她英语成绩呈上升趋势,我还处于中下水平,看着自己的“努力”白费,感觉“出师未捷身先死”,然后自嘲地告诉自己:“算了吧,我恐怕是没有学英语的天分。”

  任何事物都要朝前,但拔河却恰好相反,你只有朝后退,才有赢的胜算,所以,退步并不代表着你永远会退步,我们不要太在意有没有天分,只要坚持做到了,你就是天才,你就有天分,而此时,你也成功了。

  失败感是走向空虚沉沦和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不要败给自己,坚持才是硬道理,成功源于坚持,天才往往在于持之以恒的坚持。

  记住,并非没有天分,而是没有坚持,不要把失败推给没有天分,是自己成全了天分,放弃了坚持。

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自己最爱篮球,曾经也最爱控球与过人,赛场上的左突右过,将比赛掌握在股掌之间,感觉就像诗一样,张扬绚丽,让人沉醉,直到一场比赛,原本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料。过人,跳投,不中;变向,再投,不进;转身,还投,又没有。看着球一次次的从篮筐旁滑落,一次次弹出,发出一声声清脆,像是在嘲笑我的响声,看着队友最后安慰我时有些苦涩的笑脸与眼底的深深的失落,我实在无法对队友说出“手感不好”这样苍白的借口。面对失败,暗下决心一定要苦练投篮。

  放了学,背着书包,抱着球,带着羞愧与决心来到球场,球场空荡荡的,显得有些压抑,练习开始,便发觉它太难了;手一次次抬起落下,伸出收回,篮球被抛向篮筐,进或不进,都会掉在地上,溅起一杯尘土,待得尘埃落定,一切又重新开始,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连思想都似乎被禁锢住,累的感觉都不愿停留;单调枯燥的火焰燃烧着内心所剩无几的耐心,此刻我才明白了坚持二字的艰难与狰狞之处。

  放弃吗?不,失败的痛苦与汗颜依旧刻骨铭心,怎能轻言放弃,想起曹雪芹呕心沥血的用笔一生方才书写出宏大的《红楼梦》,他坚持了下去;想苏武牧羊的点滴事迹,他也坚持了很久;想起牛角挂书的李密寒窗苦读,他,也选择了坚持。

  突然觉得心中繁华洗尽不在那么焦虑了,听,球砸在地上的声音不是引人烦躁的,而是蕴藏了一种诗意;看,球的抛出并不单调,这过程中,它的弧线多么美妙。坚持的平平仄仄是不易察觉的;平是静下来的心态,褪去浮躁与焦虑后,在投篮时便有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享受,球贴在手指上时丝丝入扣,感觉已经把握住了球的脉络,平,平静平和;坚持的仄如同涅槃重生,在单调中重生,重生后就能发觉篮球入网时声音的跃动;投进时身上每个细胞发出的雀跃,信心的增长与球感的熟悉。这平仄间的乐趣,若不坚持,怎能体会呢?

  坚持如诗,更像一首田园小调,平静中与时间为伴,涅槃时同享受相随;当我最后高举奖杯时,才发觉投篮中的坚持,没有过人的绚丽,配合的多彩,但在朴实中,不显山露水时带给人成功与机遇;坚持如诗,可又有几人能懂?几人愿读呢?

坚持为主题的演讲稿3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这一高新科技的产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以其高速而精密的计算能力不断刷新人类的极限,甚至引起公众的恐慌。技术的壁垒,拉远了大众与人工智能的距离,其能力与速度也随之被神秘化的无限放大。当许多已被或是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的人由兢兢业业转为惶惶不安,当大多数担忧一齐指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时,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忧虑着人类会否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而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转换角度之后,我以为这一观点更具普世价值。换言之,我们不能在与人工智能的“速度竞赛”中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宝贵的怜悯之心。

  早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乃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社会,“速度”成就了时代的主题,成为了“发展”的代名词。我们鼓吹速度,急求发展,却忘记了寻求找真正合适且合理的发展方式。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反而被“来不及”不断消耗着。现代社会,更是所有人总行色匆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低头族”越发常见,更多的人选择在被高速发展的横流碎片化的时间裂隙中,将视线紧锁于眼前一方散发着微弱亮光的屏幕上寻找片刻的休息与放松,碎片代的阅读、信息驱动的阅读加速了深度思考能力的瓦解。

  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一词更是甚嚣尘上淹没了我们的手机、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网民们在网络中激扬文字,以激烈夸张的言辞吸引其他网民赞同自己对热点事件的观点并迅速归为自己的阵营,相比之下,一些静默的文字在这样“快速消费”的时代却被低估了其本身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回归现实的驱壳,人们反而“恭谦有礼”,对真实存在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默不作声,以至于“网友不出门,路人不上网”的言论浸足了讽刺的意味。难道我们的同情心也仅限于虚拟网络世界了吗?

  故然,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都在不停地寻求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的方式以提速增效。而人工智能,同样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凭借其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在许多方面令人类自叹不如。我们输了吗?我认为,至少目前答案还是否定的。人类赢在我们具有并能够培养深度的思维能力以及与生俱来的丰富的七情六欲,和傲视天下时永远怀着悲天悯人之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人工智能并不完全独立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利用它,将它作为人类发展的有力的工具。同时,我们更需要坚持的是不为碎片化的时代,鼓吹速度的发展理念,打破独立、努力地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并坚持一如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和态度。

  这并非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速度之战,而是再一次敲响警钟,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审时度势,别弄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