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论语》的读书心得3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1 12:43:00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古诗文《论语》的读书心得3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古诗文《论语》的读书心得3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

古诗文《论语》的读书心得1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而又不耻下问吧,成功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古诗文《论语》的读书心得2

  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古诗文《论语》的读书心得3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