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3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27 12:42:45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3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体会),供大家赏析。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3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易掌握。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理解――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出发,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一、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

  2.计算引入。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计算引入的方法。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计算引出“商不变的规律”。

  3.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整除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学时,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和“两条直线”这些关键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平行线的三个基本条件,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

  2.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我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认识后,出示不同形态、不同面积、不同方位的梯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我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3.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比如出示: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更为透彻。

  4.对比辨析。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互质数,比与比例,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如我教学了“质数”与“互质数”这两个概念后,就让学生比较“质数”与“互质数”的区别。先出现两组数:5;5和8 ,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质数是针对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数是针对两个数而言。

  三、运用概念

  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这是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让他们自举例证,把概念具体化。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例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设计一组操作题;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周佩清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再创造、概念逐步理解的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要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已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去修正数学概念。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呈现四组镜头让学生观察。镜头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镜头二:斜拉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镜头三:一个女孩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镜头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笔直的钢丝绳。然后提问:“刚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从直观操作引入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从旧知迁移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可以通过联系相关的旧概念直接引入。例如:“质数与和数”的教学。由于质数、和数

  是通过约数的个数来划分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学生找出1、2、6、7、8、11、12、15的所有约数。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分分类吗?从而为引出质数、和数做好铺垫。又如:“乘法”的概念可从“加法”来引入,“整除”的概念可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4、从情景设疑引入

  丰富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要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从而让学生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引出“体积”做好了准备。

  5、从动手计算引入

  有些数学概念很难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进行小数除法计算,10/3,/11。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都除不尽,并且注意到当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商也不断跟着重复出现,从而感知循环小数。

  引进数学概念的方法较多,有时需要配合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1、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同时,变静止的为活动的,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重视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接着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图,提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去掉图中的颜色,只留下三个物体的外框,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舍弃这三种物体的颜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着特征:都是有三条线段组成的。接着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在屏幕上慢慢“围成”一个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围成”这一特征,是学生准确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如在概括出分数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②“1”为什么加引号?③“平均分”表示什么意思?④“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意思?只有把这些观念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分数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做出高之后,可出示变式图形,然学生根据概念做出高。这样即使“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到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标准图形,学生只会在标准图形上做高,而不会再变式图形上做高,这样就会缩小“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

  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1、促进记忆

  为了巩固所获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记忆。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记忆有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概念的机械记忆就是按概念在课本上的表述进行记忆。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一般比较强,但这种记忆如不及时上升到理解记忆,就很容易被遗忘,即使记住了也很难运用。概念的理解记忆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使新概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后进行的记忆。

  2、自举实例

  自举实例就是让学生把已获得的概念简单地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小学生通常带有具体性的特点,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后,总是让他们自举例证,并把概念具体化。如在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然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3、强化应用

  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在于能否正确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家生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的应用有:①复述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③根据定义推理;④根据定义计算。概念外延的应用有:①举例;②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③按指定条件从概念的外延种选择事例;④将概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和数与偶数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篇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宁夏中卫市第二小学李凤琴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削弱了概念的教学。

  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浮光掠影,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挖掘不深,只是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有些教师在上概念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时就一筹莫展。

  2.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缩短了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要探索的概念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快也忘得快。从而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便迫不急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3.忽视了概念的运用,孤立地对概念进行教学。

  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概念掌握好了,自然就会应用了。实际上把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课时设置虽然这样做了,但是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系统性,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4.忽略了概念间的联系。

  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联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的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

  二、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要探讨的课题。我认为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方面: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以《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说明概念教学的的四个基本方面。

  1.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即概念从哪里来?)

  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反馈课前收集的百分数。

  师:从这么多的百分数中,说明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这节课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2.形成概念。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即概念是什么?)

  (2)出示:A品牌酒的酒精度是50%;B品牌酒的酒精度是33%;C品牌酒的酒精度是28%。 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讨论百分数的好处、意义、区别。

  3.内化概念。通过问题的分析与反馈,使学生理解概念表述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一概念描述。

  (3)反馈:

  ①师:假如甲酒量很大,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一种酒比较好?为什么?

  生:选择A品牌酒,因为酒精度是50%。

  师生共同理解酒精度是50%的含义。(酒精/酒=50/100)

  ②师:假如乙酒量不好,应该选什么酒?为什么?

  ③小结百分数的好处。

  (4)以三种酒为例,小结百分数的意义。

  (5)你是否发现有带单位的百分数?分数呢?

  4.应用概念。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即概念有什么用?)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2

  (6)练写百分数。

  (7)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些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占全班的15/100;一堆煤重39/100吨。 ②读下面百分数 ??

  (8)课堂总结。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万能模式或方法。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

  篇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所以,重视概念教学,优化概念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处理时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概念的外显(即定义的描述),而忽略了概念的内涵(即本质属性与特征),较多的是死记硬背、通过习题的反复操练来巩固概念,学生生厌,而且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和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了认知上的偏差。

  3、孤立地学习数学概念。教师往往执行于教材编排,把一些概念分课时逐一进行教学,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零零碎碎,缺乏一定的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上增加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概念与应用脱节。学习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环节来巩固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但发现有时练习的跟进与针对性不强;还发现学生在应用中,往往会忽略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去推理辨析,把概念给架空了。

  5、重视和优化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学的硬功夫和必备能力。引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和能力。教师也在大量的实践中,深刻洞悉、把握规律,勤于反思、创造性驾驭,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向智慧型教师发展的一个途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2、研究述评: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而相对比较忽视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的作用和实效,在后两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理性框架和实践的积累。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探索;重计算轻过程等。目前一线教师还缺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深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还没有做到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概念的教学,教学实例比较缺乏。这也将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以后有所收获的方面。

  1、关于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往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而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希望通过一些课堂实例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2、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加,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内涵会比较相近,学生容易混淆;由于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常常会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由于概念之间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教师这一

  方面的深入研究,既可以进一步巩固概念,发展概念,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3、把握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概念都没有下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也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的。所以,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掌握小学数学概念的系统,摸清概念发展的脉络,这样才不致于造成概念混乱的现象。

  4、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成长和发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复杂过程之中,而如果教师能在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引入——形成——巩固”中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把概念教学教“活”,便可优化概念教学,使得教学改革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3、研究现状: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目前常用概念的引入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用学生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材料,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概念。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个: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3、从最近概念引入新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除了起始概念),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引入新概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和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4、通过运算来引入新概念。有些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往往可以通过运算表现出某种特征,从而揭示出来引入新概念。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归纳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所涉及到的概念的相互关联,理清概念之间的纵横交叉的联系。

  2、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炼出一套整体设计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归纳小学课本概念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分类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小学课本概念除了具有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除了这些特征外,还往往具有自然概念的痕迹,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它常常经过某种改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体验、建构、内化,概念教学的过程更应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的生成过程,综观小学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均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受教学理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能积极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往往游离于在表面,到底哪些需要精讲,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以及生活实际运用是云里雾里,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肤浅。

  传统教学现在和将来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教者要善于运用智慧,促进传统与现代和谐共舞,使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更丰满、更充满活力。因此,对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设情境,借助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学习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熟悉的生活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住关键词设疑,是理解概念的点睛之笔

  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优化,运用情境、问题、操作、猜想等方法,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概念的“来龙去脉”。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我指导学生抓住理解的关键之处,这样,学生理解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记忆深刻,能够更好地将所学 知识运用到后面的学习之中。

  3)、以问题引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以问题引入,也是概念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2、数学1~5年级有关概念的双向细目表制定双向细目表是一个测量的内容材料维度和行为技能所构成的表格,它能帮助成就测量工具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双向细目表中的能力层次采用“识记”、“ 理解”、“ 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等作目标分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每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所以一个概念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能力层次。那么新理念下应如何优化概念教学,同时又能检测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获得的进步与提高,从而激励学生在今后继续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呢?所以通过制定各年级段的有关概念双向细目表能起着教学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1、三维结合,注重发展,凸现人文性原则。

  《课标》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编制相关的课后练习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消除他们对习题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将呆板枯燥的要求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我会填(认真思考,对号入座)、我会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我能辨、我会算、快乐口算、我能行、活用知识(动手操作,实践创新)、解决问题等;在习题的开头送上一段热情洋溢的卷首语:“这学期你们一定又增长了许多新本领吧!快带上‘信心、细心、专心’这三位好朋友,开始我们的“开心考一考”之旅吧”,结尾用商量的口吻写上结束语:“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吧!愿意再检查检查吗?相信你的耐心和细心会令你的表现更出色!”,使整个练习过程变成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

  2、面向全体,注重双基,满足差异性原则。要想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练习设计时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满足差异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展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

  3、灵活开放,注重开放性原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概念问题,所隐含的条件往往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开放性的数学概念问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创新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开放题不宜过多,要适度,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4、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原则。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学习与考查唯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要求,把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联系起来,学生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扩大视野,设计出应用性,但一定要遵循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为应用而应用。

  、概念教学的筹备研究

  (1)数、运算方面、式、量和计量单位、几何形体等有关概念的研究以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研究。在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的。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2)不同年龄层次学生已有概念知识经验、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取同一年龄段、具有相似身心发展特征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优生与学困生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内在心理机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态度、兴趣等因素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内在心理机制,而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系统。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加强策略性知识,培养认知能力、端正数学态度等到方式来提高数学概念学习的能力。

  (3)研究组参与成员概念教学风格与教学效益的研究。如何用整体的观点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规律,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操作感知,运用迁移,掌握概念;比较综合,逻辑抽象,促进内化;检测反馈,构建网络,发展概念。在教学的每一步,充分估计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质量,就能进行有效地教学,智慧的秘密恰恰在于各要素之间那种妙不可言的锲合。知识求多更求联,教师教知识更教智慧。

  4、概念课例的教学实践研究。

  (1)概念教学实践课的研究。

  (2)结合课例的研究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设计:

  (一)研究方法 : >

  1、调查法: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概念教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原因;,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数据整理。

  2、文献研究法:以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学”课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及有效开展“概念教学”课教学的原则;关注区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3、行动研究法:开展“概念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或修正“概念教学”的设计方案,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以提高研究的实用价值。

  4、经验总结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分析,积累有效开展“概念教学”课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案例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

  1、实施步骤及目标:通过调查分析,搜集数据,制定课题方案,申报课题。

  2、资料的收集:在确定了课题后,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做好理论研究工作。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6月)

  实施步骤及目标:首先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数学概念教学。接着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行动之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归纳出概念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同年级组教研分析,增强年级组教研能力。

  同年级段教研分析,增强年级段教研能力。

  大组之间纵向教研分析,共同提高。

  抓好教研组长队伍,增强教研服务能力。

  行动二:以课例为主要载体,把课例研究变成小课题研究的平台。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注重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课多人,同课异构。相同的课题,不同的构建,更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促使课堂优势互补,互相启发,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人上一课,循环跟进。共同备课,执教教师根据备好的内容制定教案,初次上课,反思评课,教研组再次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再次由执教教师上课,循环反复,直到最优化。注重反思积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从教学反思到课堂实践,提高教师实际能力。从问题到课题注重研究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比较普遍、典型问题,并以问题引领,鼓励教师进行系列研究。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实施步骤及目标:全面总结,撰写报告,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总结及交流经验

  六、研究条件:

  1、研究基础:

  2000年前,我们走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元合一”的教师自培发展之路。2005年前,我们走聚焦学习型组织、聚焦实战型课堂、聚焦骨干型领衔的“三聚集”师资培训校本发展之路。2010年前,我们走科研力、课研力、读书力“三力合一”培育智慧型红星教师团队的培训之路。

  市级课题:2000年伊始,红星小学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课题《五安教育》,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旨在解决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效能。2003年2月,在《五安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将此凝练成新的课题《交互式教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3

  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是指客观事物中数与形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理论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的精髓、灵魂,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课就是以数学概念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因此,数学概念课教学是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二、数学概念课的特征

  1.体验过程的直观性。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教材实际、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实际、生产和生活实际等),以问题入手(直观具体的、本学科的、跨学科的),通过与本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直观、具体例子的体验中感知概念,由知觉到感觉,形成感性认识。

  2.提炼过程的概括性。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以归纳的方法提炼、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知觉过渡到表象。

  3.定义过程的严谨性。提炼、概括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可在学生尝试、补充、修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

  4.巩固过程的层次性。数学概念形成之后,严格地逐字逐句叙述、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形成。必要时通过反例、错题等进行辨析,完成掌握概念。

  三、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步骤

  1.引入课题:任何一个概念在学生没有掌握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要概念教学内容,预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课时要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概念的引入要简洁、不能纠缠不清地浪费时间。

  2.出示目标:要求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收获的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是学生边说教师边写,也可以出示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让师生共同达成要完成学习的内容、获得的方法等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形成概念:就是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提炼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忌空洞的讲解。

  4.巩固概念:就是通过训练题或数学活动,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要及时,要加强对比与类比训练,要恰当运用反例和变式,同时,要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与评价。

  5.发展概念:就是一个概念提升的过程,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要注重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