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们仨》杨绛著作的个人观后感3篇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时间:2022-07-26 08:52: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有关《我们仨》杨绛著作的个人观后感3篇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供大家品鉴。

有关《我们仨》杨绛著作的个人观后感3篇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有关《我们仨》杨绛著作的个人观后感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你摸着薄薄的纸页、摸着小小个的文字,就能碰到杨绛那种怅然若失的悲凉,像极了幽谷里深潭中的水,不甚华美,却动人心扉。水道旁的柳儿已经经历了好许个春去秋来,枯落、出条继而再次迎来盛时;可人们有曾想,会是身边的人,也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跟那柳儿在那秋天一样飘零。当他们真的迷失在古驿道上,天空顷然间下起了大雪,封住了挚爱的人寻找的路,也冻住了她的船。你也莫要怨他们心狠,生离死别,也本就是常有的事,这也正如雁去雁回,花谢花开。

  令人触动的是这位母亲就是在梦里,也要任凭女儿将这颗心捎去。这说到底也不是梦,那饱含热泪的眼睛也真的用泪水将母亲的心淋湿,女儿也再没能在梦醒时分与母亲一同醒过来。杨绛为何要将女儿与丈夫的相继离去绘成一场万里长梦?也许昨天早晨你还与他四目相对,现在他却去而无踪,这是何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悲哀,你却只能闷闷发作!当你去看它时,又像是隔了一层雾,心中却暗戳戳地害怕自己发现自己是泪朦朦而声沙沙了。矛盾得很。杨绛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将读者带入她的梦里,才能让人如此确切地体会这身为人母、身为妻子的思想感情与生离死别时的羁绊。

  杨绛将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现在读者面前。新旧交织,对后面倒叙留学时经历的时候,多了一份凝重。对于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让人不由得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世人说 “患难见真情”,留学的那段日子,虽与“患难”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真情”却在这异国他乡、无依无靠中的相守相助中体现出来。他们是一对多么真诚而愉快的年轻夫妇!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与人相处还是在校求学,这种不可名状的默契令人在书外也忍不住嘴角上扬。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正如诗中的“琴”与“瑟”,相互和鸣;这“赌书消得泼茶香”,即是这文学界中的金童玉女在读书时的趣味了。

  他们的女儿“圆圆”是一个足够机灵的孩子。她是“可造之才”也是“读书种子”,但我觉得她身上的闪光处在于她对生活中发生的任何细节都不肯放过,一丢丢的蛛丝马迹被这双眼睛悄悄地敛入这个小小的脑袋中,这是她对生活足够好奇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足够积极的表现。她对待父母亲很好,与他们更趋向于一种朋友的关系,这也正是一个家庭健康愉快的保证。拥有这样一对足够开明的父母,对与哪个孩子来说,都是足够幸运的了。

  当你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就要默许你存在于此,随着它的改变,你也逐渐趋向于它。这正是一个家庭被赋予的魔力,且显而易见。在这样式个小家庭中,每个人都拥有了能够信任、能够依靠的家人,这必然为前路点起了星星灯火,虽不甚亮,却细水长流,铺满了整条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缺席,否则它就会破裂开来,就再也没有办法完整起来,回家的灯也就弱了起来。逐渐逐渐,你便成了一个迷途的旅人了。

  看到末尾,感慨冲到了颅顶,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让人无论是在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是要跨过生与死,都想竭尽全力去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意义之所在。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哪有永远陪你走下去的人,他们就在某个清晨,乘着船到了一个你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了。

  珍惜眼前人吧!即便是那么幸福美满的家庭,也阻止不了他们各奔归路,也阻止不了心碎但母亲踏上寻家路。可你还仍拥有着,我的少年,你抬头看看,你还依然能看见那张熟悉的脸,你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你还能感受到他们呼吸时的微微暖息,可不就是如沐春风吗?珍惜眼前人吧,虽然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结果,但若是现在把握一分,你便多拥有一分,连幸福快乐都会多感受一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有关《我们仨》杨绛著作的个人观后感2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仨》。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仨》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03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有关《我们仨》杨绛著作的个人观后感3

  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绛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守到相助,从相聚到相失。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如果我们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经历这宿命中的坐标,按时按点到达。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时,她说: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踩着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步履总是那样的匆匆。转眼间,八零后的我们已步入中年,站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欢乐。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了机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每一个人。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在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即使我们很渺小,如苔花一般,但是也要学着牡丹开放。因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努力开成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