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者观后感第三期3篇 朗读者第三季第二期观后感

时间:2022-12-15 05:53:59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生朗读者观后感第三期3篇 朗读者第三季第二期观后感,欢迎参阅。

小学生朗读者观后感第三期3篇 朗读者第三季第二期观后感

小学生朗读者观后感第三期1

《朗读者》第十二期的大家们对青春有各自的见解,我觉得很简单,青春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出发。

  只要心中有梦,有目标就应该出发。当我发现儿子内心里有一种憧憬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处在十七八岁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正青春年龄了。我在后悔的同时也为儿子作出了一个决定:“放下应考的书本,放弃你不喜欢的工作,出发吧。”儿子听到这样的话,我明显感到他的两种思想在打架。一方面他向我喊着:“妈,我已经25岁了呀,我不是十七八岁呀,更何况我没有上艺校,你知道每年全国毕业的艺校生有多少吗?”另一方面我发现儿子开始注意看电影了,开始浏览一些专业知识了。我的脑子里不停地闪现出儿子曾经给我描述的初中演课本剧的情景,耳畔不停地响起儿子曾经给我学过的老师的话。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讲啦》不同凡响的两个人,他们的话让我坚定了信心,敦促我的儿子买下了那张车票。我每每在回忆这些话的时候,总是庆幸自己按时收看了这么重要的节目。今天我当然要重温一下了,余秋雨说:“去寻找远方的自己。”李稻葵说:“丢掉选择,义无反顾。”就这样,儿子的第一次出发,没有经过修炼,没有做任何准备,只有手里攥着的那张车票。现在我再回想儿子当时说的话,他的胆怯,他的忧虑,我很能理解,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怎样的图画。现在,尽管每次我进行联想的时候,总要吵自己:“你是普通人,你的儿子现在虽然能写稿子,能策划,能执导晚会,这和大导演李安相比还有十万八千里呀,你怎么敢往一块儿套呢?”心里这样数落着自己,还是挡不住要想。李安学成很长时间没有事做,当他要去学习一技之长准备养家糊口的时候,他的太太阻止了他,告诫他要去做自己梦想中的事。我很庆幸,是我让儿子踏上了寻找梦的道路,是我让儿子去为自己的梦想去搏击,我让儿子的人生没有遗憾。

  今天是2017年5月9号,儿子又出发了。今天儿子手里攥着的这张车票,与三年前的那一张一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像17岁的王源说的那样:“青春需要修炼,通过修炼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儿子现在的说法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这样评价自己这次的离开:“我在这里把该学的东西都学到手了,这里不适合我了,我就要离开。”内心已经充盈了,羽毛已经丰满了,底气就显得十足。

  很少出现在朋友圈里的儿子,昨天在朋友圈里说话了:“感谢这一站遇到的每个人!”一向低调的儿子仅仅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公司大楼的正面,另一张是几句话: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给过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向前走就这么走

  就算你会错过什么

——平凡之路

  虽然儿子故意说的很轻松:“妈妈,不用担心,我一个人拉起箱子,背上书包就走了。”想到儿子向下一站出发的时候,没有告别,没有爸妈送行,心酸的`同时给儿子附上了几句话:“儿子,说的好!这是你人生的宝贵一站,多拍几张,和同事朋友拍一些照片,记住它,记住他们,记住你在这里成长的点点滴滴吧!”尽管唠叨吧,因为这时候,也许妈妈的话能够抚慰儿子那颗孤独的心,惆怅的心,伤感的心。

  亲爱的儿子,尽管不知道下一站的风景怎样,尽管不知道下一站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曲折与挑战,你敢于尊从内心,敢于打起行囊,勇敢前行,用你们的话说:“儿子,棒棒哒!”

  出发吧,儿子,无限风光在险峰!

小学生朗读者观后感第三期2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杭州朗读亭在哪里?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小学生朗读者观后感第三期3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