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实用范文3篇(《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3-04-12 11:17:32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实用范文3篇(《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品鉴。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实用范文3篇(《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实用范文1

  抱怨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看完《不抱怨的世界》,受益匪浅,认识到“不抱怨”的内涵。书中说:“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我们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优秀的人都不抱怨。想一想:人发怒时,怒气会毒害我们自我的血液。伤人伤己,进而抱怨无际于事。

  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我是一个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醒悟:“诚实应对情绪,安于自我的不安,对发现自我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当诚实勇敢的应对它;就应当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我的不安”。书中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我、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我。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终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欢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其实这世界不公平的事情太多,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所有这些事情,都让人感慨,令人难免抱怨不已。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抱怨是容易的,正如心理专家所言,“抱怨带来简便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是在顺应自我负面思考的天性。停止抱怨,而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欣赏事物完美光明的一面,却需要意志力。”虽然本书中教导我们不要抱怨,但我认为不抱怨真的很难,人离不开抱怨,但切忌抱怨后不要一向轮回在抱怨之中,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影响个人情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我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为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我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予我们做到的。

  最终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理解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实用范文2

  近日有幸读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著的《不抱怨的世界》。阅读之后,发现这本书与以往许多励志书籍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感慨良久,思绪万千:

  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抱怨的对象。生活、工作上不顺利时,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然而这个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则”: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抱怨的事。书中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可能我们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事情失败了,习惯归结于他人的不体贴、不配合或不努力,从而逃避责任。这些负面思绪不只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还影响着别人。

  如果我们会抱怨不断是因为我们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占据着。那么我们要怎样逃离抱怨的泥潭呢?

  依据自身的“抱怨上瘾症”疗愈经验,作者总结了走出不抱怨的四个阶段:

  一、无意识的无能,是指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

  二、有意识的无能,是指能觉察到自己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抱怨;

  三、有意识的有能,是指倾向于用沉默来便于自我反思、

  措辞,以便于说出有价值的话语,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

  四、无意识的有能,是指你已经重塑思维模式,习惯于不爱抱怨了,并且不需要意识控制。

  如何推进四个阶段的'进展,作者建立了一套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方法——紫手环运动:

  1。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

  3。如此交替更换,直到养成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

  4。坚持下去。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8个月。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着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它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但是改变自我的勇气和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当然,放下抱怨,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情心。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朋友,试着加入“不抱怨”活动吧!不要匆匆经历这个过程,这不是赛跑,而是一种过程。从带着紫手环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变,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种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的挑战。放弃抱怨,相信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实用范文3

  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医愚,常读书能使人明智。在假期中我读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书中所提倡的精神让我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三不运动,让我重新定位人生轨迹。

  作者威尔鲍温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他的不抱怨运动,就是让人们做到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三不运动。具体就是在你的左手腕上戴上一个紫色的手环,每当你抱怨的时候就将其换至右手腕上,看是否能连续坚持21天不移动。为什么是21天呢?因为人们如果需要养成一种习惯的时间就是21天。这本书吸引了很多知名人士的青睐,其中不乏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青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所提倡运动的过程,而在于传递的人生理念、价值。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跟同事抱怨过哪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间活动调皮捣乱,违反纪律;是否在考试成绩出来以后跟同事抱怨过哪个学生脑袋笨不聪明;是否在平时的生活中抱怨过工作任务繁多。其实我们是在自欺欺人,我们所抱怨的那些事情,恰恰是我们所在乎的,只不过我们的付出失败了,只想试图从抱怨的过程中推脱自己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自己心理上的抚慰。当我们平静下来的时候,想想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调皮捣蛋,为什么成绩不好?难道他们不想好好表现自己吗?想去表现自己但却无法表现好,只能做一些调皮的事情,所以他们是可怜的。抱怨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我们更讨厌那个学生。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抱怨,反而应该去同情他们。所以威尔鲍温提倡的不抱怨活动不仅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还让我们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价值。

  当现实和理想不对等的时候,放弃对学生的抱怨,认真的分析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重新审视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凸显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自己的优点中找回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要有耐心,孵化一个鸡蛋需要21天,养成一种习惯也需要21天,我们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热情至少要保持21天,失败了再去更改。除此之外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呈现的知识成为条件反射中的刺激物,只有有了诱惑力,学生就不会拒绝知识,抵制学习。

  当现实和理想不对等的时候,要放弃对自己的抱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迷失了目标,一味地在抱怨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或者欺骗自己,用抱怨去为失败找借口,亦或许你从抱怨中找到了安慰,但是你却会为此失去抓住成功的好机会。为什么别人没有做这么多业务的机会,正是因为你比他们优秀,那你有什么理由去抱怨自己优秀呢?当你失败的时候本来就心情很沉重,当你再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不正是向别人宣告你失败的事实吗?你觉着你是一个失败的人吗?所以要对生活和工作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是美好的,需要我们去奋斗,去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只有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才能掌握生命的真谛。

  当现实和理想不对等的时候,不要忙着去抱怨,将抱怨的时间让给读书,让给学习。我相信肯定会在读书学习中找到成功的钥匙。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书,读好书,才会让你贫瘠的思想变得肥沃。在历史长河中,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读书学习的实践真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而去抱怨呢?读史书,感悟人类的历史蜕变,读文学,领略骚客的胸怀大志,读艺术,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些都会有利于你的工作和生活。

  不抱怨运动注重的不仅仅是形式,而在于理念的传播,这不正是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使命吗?让我们从紫手环开始,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