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3篇 《蛙》读后感

时间:2022-06-06 15:17: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3篇 《蛙》读后感,以供借鉴。

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3篇 《蛙》读后感

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1

  近几日读完了莫言先生的《蛙》,身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并未亲身经历计划生育时代的种.种事件。而《蛙》这部小说,带我们走进了计划生育那个时代的喜怒悲欢。

  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文中的姑姑是妇产科医生,拥有神奇的接生超能力,曾经给村里的无数人家接生孩子。蝌蚪也就是文中的“我”也不例外,“我”是姑姑接生的第二个孩子。

  姑姑的初恋对象是一名飞行员,然而是个叛徒。姑姑失恋的经历更加凸显了姑姑浓厚的爱国观念,进而为后文姑姑坚决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此尽职尽责而做下铺垫。

  姑姑是一名坚定的工作人员,不管党要求什么,姑姑都矢志不渝地坚决执行,显示了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然而,《蛙》带给我们并不只有这些,更重要的是姑姑身为一个女性,一个人类的灵魂深处的审判与忏悔。

  接生婴儿,是接纳新生的生命,是带给人类希望的行为。然而,面对当时人口暴增,党和政府针对当时现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为了实现这项国家政策,必然会有人做出牺牲。一是工作人员,二是想要孩子者。

  王仁美,也就是蝌蚪的第一任妻子,便是其中之一。她想要儿子,有了第一胎,就又偷偷取环、怀孕了。结果姑姑必然要以国家为重,不得不对王仁美做人流。结果,王仁美不幸身亡了。

  文中的蝌蚪,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无法避免自身的缺陷,渴望要儿子,渴望要孩子,但是为了工作,选择了隐忍。隐忍着自己的妻子离自己而去,隐忍着自己的孩子死于胎中,隐忍着他所悲悯的众生,包括他雷厉风行,却深受谴责的姑姑。

  除了以上这些,作品还表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剖析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矛盾。这部作品,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类的伤疤,是中国上下百万人口的遗憾,又是当前繁荣时代过去的创伤。读后感·我们生而为人,自然热爱生命,渴望孕育生命。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我们大家一起痛哭流涕,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回忆来记录那些辛酸过往。

  计划生育如今已经成功实现了人口增长趋势的扭转,这些数据的扭转,来自于某些人性的扭转,更来自于很多人的牺牲。进而我们过渡到了老龄化社会,我们开始倡导开放二胎政策。

  历史年轮似乎在回环往复地进行着,我们能做的只有矢志不渝地唱起生命的赞歌!

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2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蛙》延续了莫言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3

  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