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3篇(畜牧业生产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22 03:57:15 调查报告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3篇(畜牧业生产调查报告),供大家赏析。

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3篇(畜牧业生产调查报告)

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1

  木里镇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木里镇地处天峻县城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是一个纯牧业的乡镇。草场面积25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8万亩,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占全省煤炭资源的%,分布有大面积高原草甸植被和沼泽地。辖行政村4个,牧户283户,人口 1054人,牧业人口993人。

  一、我镇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我镇年末大牲畜存栏头(只),其中牛存栏头,羊存栏只。全镇牧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以家庭为生产主体的畜牧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1、草原基础设施落后,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过增建畜棚、围栏、储草棚、定居房设施,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牧民以草场和现金的方式入股,通过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积极引进优良野血牦牛品种,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木里镇4个行政村基本村村通车,但里程相对远,群众居住分散,随着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奖励性住房建设,方便了牧民生活、孩子上学和就医等。

  2、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木里镇4个村基本都已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停车场建设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把收取停车费,收取彩钢板房租金作为主要收入,安置了60多名牧民就业,形成了停车场周围饭馆、超市、修理厂遍布的景象,拉动了畜牧业经济发展,并且动物防疫措施到位,每年春、秋两防镇村两级签订责任书,定指标、定任务,对防疫工作实行行政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加大二维耳标佩戴工作,力求佩戴率100%,动物防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口蹄疫、1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3、煤炭开采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业生产。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环境受到影响,水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空气中粉尘污染加剧,采空区的面积和范围在不断扩大,草地覆盖度降低,产草量降低,优质牧草减少,劣质牧草、毒害草增加,极大地影响了采空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煤矿开采对草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矿区开采破坏草地,矿区修路破坏草地,矿渣倾倒破坏草地,爆破震动也影响着周边牧民生活和正常的生产秩序。

  4、大力推行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草原生态资源是我镇广大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发煤炭资源,使得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为尽快恢复草原植被,保护草原生态资源,我镇今年起实施了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将全镇部分草场阶段性休牧和禁牧,为推动草原建设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禁牧工程实施后,畜牧业产值取得不降反升的良好成效,禁牧和季节性休牧采取了补偿,提高了牧民的积极性,截止2011年底我镇已涉及280户休牧禁牧牧户,禁牧面积118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29万亩,存栏个羊单位,核定载畜量个羊单位。

  二、畜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木里镇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脱离靠天养畜的局面,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海拔高,气候多变,多大风、雨雪天气,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形成规模很小、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明显,且无力抵御市场风险。木里镇人口少,牧民文化素质差,自主创业能力差。

  2、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不具备规模化条件。突出表现为围栏、定居点、防灾基地、畜棚少,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镇里缺少专业人才。牧民放牧以散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水平,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牧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煤炭资源开采,牧民草场资源及环境受到影响。木里镇现有庆华、义海、兴青、焦煤、江仓能源、圣雄6家主要煤炭开发企业,还有中铁公司等企业以及各类勘探、施工企业在木里实施各类项目,一方面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使木里镇草场资源遭到征占用和破坏,粉尘污染加剧,水资源污染严重,爆破震动剧烈等,这些都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今后畜牧业工作思路和措施

  1、加大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野血牦牛等资源优势。以改

  善和提高牧民生产发展条件为重点,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增加暖棚、围栏、储草棚、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实现草畜平衡。解决游牧民定居点的附属设施建设,突出木里野牦牛资源优势,通过牲畜入股的形式,以富裕户、规模户带动其他牧户的方式,建立生态生产基地。加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争取贴息贷款,实施各类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牧民发展畜牧业,鼓励企业以村企共建形式,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以合作社为纽带,以湖源公司为龙头企业,加大牲畜出栏。以合作社为纽带,稳定和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增产增收,与龙头企业订单销售牛羊肉、羔羊、羊

  毛、奶制品等优势畜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对曲拉、炒面、酥油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

  3、做好畜疫防治,提高畜群结构质量。在镇兽医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疫病防疫,提高免疫水平。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畜群结构,通过淘汰老弱牲畜,提高羔羊成活率,增加后备母畜等手段,提高畜群生产能力。增强服务队伍,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加强草地生态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生态畜牧业补偿奖励机制工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行季节性休牧乃至跨阶段性轮牧,促进牧草自然繁育和生长,按照草畜平衡制度,定牲畜、定小区轮牧时间等进行试点调研。加大草原鼠害防治力度,综合治理草场退化等保护草地生态。

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2

  生态畜牧业的研究

——以织金现代农业发展为例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是大产业,生态是大概念,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生态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再升级,是对现代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生态畜牧业能够较大的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能够更大的提高产量及质量,提高生产者的收入,进而提高其积极性,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特别是以卡斯特地貌为主,地处长江支流乌江上游的织金县,因其土地较为贫瘠,人口众多,生态破坏风险大,生态畜牧业更有其保护长江流域用水安全的特殊意义。

  一、织金生态畜牧发展背景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东南部,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全县万人,是我省6个百万人口大县之一。同时也是毕节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区,全县国土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人/平方公里,人口负担重。织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贫困人口占%(2013年)。辖区山高谷深,现有耕地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且耕地多为旱地,产出率较低。织金山地多,有“八山一水一分地”民间说法,虽不准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对织金的急迫性。

  作为典型的山区养殖业,织金畜牧业存在着规模小、养殖分散、产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因为产量不大养殖户积极不高,养殖户大多以种植为主,辅以养殖。因养殖户用药过多、过杂,导致防疫不到位,牲畜成活率较低。牲畜粪便污染严重,养殖垃圾管理混乱、食品安全难保障等问题。

  近年来,织金县紧紧依托山地实际,大胆创新“五道加法”(思路

+规划、园区+项目、设施+资本、公司+农户、政策+市场)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点、线”带“群、面”立体发展的山地生态畜牧产业之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设施为支撑,在打造畜牧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生态元素,确保资源合理利用、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织金生态畜牧建设思路

(一)扶持亮“点”建设,推动龙头带动。织金县以生态畜牧园区建设为重点,山东莱芜有机生态猪项目、黑土乡畜牧产业示范园、冠森生态畜牧产业园等项目已投产。其他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其中:

  为了打造全省最大生态黑猪养殖基地,在桂果镇打麻厂村专门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成功引进了山东莱芜有机生态猪项目,投资亿元,建设2万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一处,占荒山、耕地面积约3300亩的放养场一处,引进有机生态黑种猪1000头,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三处。基地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配套设施(含环保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严格防疫的要求,通过加强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及贵州省农业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科研试验基地,在生猪育种、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和管理运营等方面提升科技养殖,采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运营,力争“精品化、精细化、精准化、生态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选址,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着力围绕品种培育、良种繁育、质量标准和疾病防控等内容,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处、办公楼1栋、饲料储存室1处、散养场1处和实验室、肉品加工厂、冷库等设施。

  织金县良田花卉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园区共修建主干道1公里,生产便道3公里;管网沟渠1公里;冷库2座100立方

  米;标准畜禽舍4栋1100平方米;已建温室大棚2座平方米;配套建设供电能力250千伏安,供水能力30吨/日,配套建设污水设施,处理能力3吨/日;建设农技服务设施用房1间15平方米,农技服务社保1台套,沼气池51个容量510立方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家,参与园区建设农民专合作社11家,占目标任务10家的110%,参加合作社农户比率%;种养大户1户。

  黑土乡畜牧产业示范园完成圈舍建设1万平方米,建成加工车间1021平方米,引进湖羊2000只,完成核心区建设任务的80%;双堰黑石蔬菜产业园完成连栋大棚建设10个4万平方米,建成智能大棚2个1万平方米,占核心区建设任务的80%;冠森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园完成圈舍建设5000平方米,建青贮池600立方米,完成加工车间建设2000平方米,改良草场3000亩,存栏牛223头,占核心区建设任务的84%。

(二)统筹生产“线”规划,协同上下游配合。精细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园四区三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红托竹荪示范区、精品蔬菜示范区、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红托竹荪立体化拓展基地、精品蔬菜拓展基地、生态畜禽养殖拓展基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肉类深加工项目已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精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配种、养殖、加工、培训、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企业采取厢式货车与搭建厅棚结合的方式,在贵阳、织金等城镇居民密集区建成20家平价生鲜便民店和50辆“菜篮子”流动售货车,实行定时定点经营,公司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园区带动下,全县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10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滥”。结合生态畜牧业要求,对饲料配备、药物使用等重点环节严格把控,在园区、基地、养殖圈舍等地,提前建设沼气池、定点垃圾站等设施最

  大限度降低污染。

  建立农业服务机制,强化项目政策扶持。成立高效的建设指挥部和园区管委会,落实扶持政策,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县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6500万元,并整合资源成立生态农业发展担保融资公司,对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加快园区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拓展市场。推动农产品无公司产地认识,充分发挥织金在外销营销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建设区域骨干市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拓宽营销网络,利用,培育经纪人队伍。目前,22个产品获无公害产品认证,利用网站(中国农化招商网)建立销售平台;已建立12人的销售团队一支,经纪人队伍35人,分布在北京、山东、云南、成都、重庆、贵阳、安顺等地。已成功打入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

  金融主管部门落实“贴息贷款到大户、财政直补到散户、项目资金到基地”的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2014年县级财政整合投入亿元扶持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整合资源成立裕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园区融资服务,对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牌保护制度,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还开通了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农产品加工业主投诉案件,认真查处“四乱”行为。

(三)带动全“面”发展,注重农企结合。采取农户将圈舍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有效保障农民“离土不离乡”,获得土地分红和务工收入的两头“红利”。农民流转土地后到基地务工,基地按80元/天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基地盈利后农户按入股的份额参与分红。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 23家,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3个、规模养殖场5个,农户收入月均2200元以上。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出资,农户出地,建设集镇功能区,建成商铺后按农户入股面积的20%返还农户,政府开辟“绿色通道”办证,实行免费服务。农户建成

  商铺后,既可以出租给客商获取租金,也可以自己经营获利。目前,长2公里、宽18米的金河路和绮陌路已全面竣工,受益农户420户。创建农民工创业园2个,由九丰公司和西南联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各创建1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平台和技术服务,目前已为100余人解决创业平。

  把生态畜牧建设与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精准化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环境靓丽、宜居宜业的复合型生态畜牧园区,农畜结合,促进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夯实园区路网,县财政及有关部门整合资金投入亿元,修建园区修建主干道8条46公里,机耕道9条25公里,生产便道49公里。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新建加工房5座平方米,仓库3座1300立方米,标准化圈舍29栋平方米,农机数量38台、总动力134千瓦,病虫害监测防治点50个,建沼气池1163口、容量立方米,销售市场1个600平方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填埋场1座,现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改造电力、通讯保障设施,配套建设供电能力1915千伏安,配套建设日供水能力320吨,统一制作集镇道路标识、各类标牌广告等。美化生产环境,整合财政资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资金、深圳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改造园区周边民居,修建沟渠(含管网)65公里,蓄水池26个、容量1400立方米;对老街人行道实施亮化绿化工程,对园区主干道、空地进行绿化和路灯装饰;修建农贸市场、客货运站及污水管网、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园区环境整洁。由企业自筹资金1亿元,在集镇周边规划种植茶叶1万亩,建设生态小公园一个6000平方米。突出文化特色,将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有机融合,着力打造织金东部黄金旅游线。引资5000万元规划建设13平方公里的桂果瀑布风景区,将方圆5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与桂果瀑布、古驿道、观音庙等捆绑开发。提高生态农业意识,邀请了寿光专家到织金举办管理培训班,对全县农技干部、企业生产

  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社代表、养殖大户进行轮训;从省内科研院校聘请7名专家教授为园区建设顾问,从九丰公司聘请21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为农户提供日常技术服务,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三级培训网络,2014年累计举办培训班120余期(次),培训农民万人次,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与山东潍坊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为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大规模人才培训提供平台。整合资源综合发展,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生态文明家园、移民搬迁、河流治理、城镇开发、道路建设等资金优化使用,加快产业立体建设进程。

(四)确保“群”众利益,增强生态意识。通过“园区带动、链条驱动、合作联动”构架和先进种植经营理念,带动全县农民树立起“生态畜牧业”集约式、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为产业搭建集聚平台,带动全县万农民从事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就地转移劳动力130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172元。由公司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2014年织金县肉类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其中:猪肉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其中:牛存栏万头,同比增长%。生猪年末存栏万头,同比增长%;羊年末存栏万只,同比增长%。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牛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羊出栏万只,同比增长%。农民经纪人队伍达500余人,在大中小城市建立了经营点32个。同时九丰等公司还积极走出去,在七星关区、黔西县、遵义县建立了产业示范园,不断拓展辐射带动范围。

  目前2014年建成高标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提供常年就业岗位2000余个,每个岗位年增收元以上;季节性的就业岗位6000余个,每个岗位年增收元以上。2014年,农业产业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52元,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3元增加

%。2014年,32个乡镇(街道)在核心园区的带动下,生态种养殖业发展迅速,助农增收亿元以上,按每户元的标准计算,直接带动18万户农民脱贫。

  织金县坚持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统筹推进,形成了“园中园、园中村、村中园”格局,让村庄与城镇一体、园区与山水相融。从2014起年,把桂果镇列入省级特色小城镇重点打造,民居风格以代表丰收的金黄色为主格调,重点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幸福小镇。目前新建大街公里,可新增集镇人口4000余人,实施集镇中心区房屋立面改造300余户,园区周边民居改造1860户,治理生态河堤5公里,投资300余万元开展道路与庭院亮化、绿化和美化,促进绮陌、马场、猫场、小牛场4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织金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万,且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只有进一步改变扶贫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够实现快速脱贫。通过坚持生态农业扶贫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2014年全县顺利完成了“减贫摘帽”任务。

  2015年,织金县将力争引进企业4家以上,培育专业合作组织10家以上,引进签约资金3亿元以上,到位资金2亿元以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强园区主导产业培育和产品营销推介,加大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织金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园区品牌发展战略,201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示范区)3个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园区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抓好辐射带动发展,树立园区促发展、促增收的思路,扎实抓好辐射带动发展工作,打造织金县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升级版。

  三、发展生态农业经验启示

(一)创新理念是前提。要用生态畜牧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

  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龙头引领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织金的实践证明,农业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两个资源的转化,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最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捷径。

(二)要素整合是关键。坚持资金往园区投放、技术往园区集中、干部往园区服务、政策往园区倾斜、项目往园区整合,既赢得了民心,又稳住了企业发展信心,使现代农业在织金生根发芽。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建设,积累了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专业组织、民资投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养殖习惯,调动了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也让群众明白,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必须依托山区特有的自然、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畜牧,才能够拔除“穷根”、摘掉“穷帽”。

(三)强化扶持是辅助。要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畜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弱,所以农民群众对生态畜牧业经营项目持观望态度。从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和投入政策入手,积极探索政府开发性资金高效使用机制,既收到拉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集体和个人投入共同参与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的放大效应,又利于消除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还解决好业主担心的技术与市场问题,才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

(四)健全机制是保障。健全农业发展长效机制,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织金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破旧立新,促进蔬菜从传统农业到设施农业的转变、从“提篮叫卖”到“盛妆远嫁”的转变、从“各自为阵”到“抱团出山”的转变,既提高了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极大降低了龙头企业和经销商的交易成本与信用风险。

  四、生态农业需突破瓶颈

  织金县逐步开始重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从减少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满足日益增加的对生态畜产品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生态畜牧产品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畜牧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畜牧生态发展理念还远未普及,畜牧资源不能科学开发利用,畜牧业污染较为严重,畜牧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地区对生态畜产品的认知和生产、监管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等,二是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还需要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三是生态畜产品市场不成熟以及畜牧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织金县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织金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按照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要求,推进散养模式向“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转变,建立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草食畜禽适度规模养殖企业(小区或基地),积极推进草食畜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基础好、条件成熟的企业或基地实现重点突破,率先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培养和扶持力度,强化企业、基地、产业带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化经营。

  首先,畜牧业要想快速的发展,重要的条件就是民众都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为了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大力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各种媒介,建立多个层面和全方位宣传体系,目前在织金报、织金新闻、新织金等多家县级媒体及毕节日报、乌蒙新报等市级媒体都有大量的宣传,但在比较受大众欢迎的网络媒体等上宣传仍需加强。要多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从生态畜牧业的基地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做宣传、讲解。

  并大力普及和宣传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推行生态生产和消费,树立畜牧生态生产和消费观。生态消费是一种绿色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是一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或生态消费意识,是每一个消费者应有的素质要求。消费者应该主动学习和实践生态消费,自觉树立低碳、适度的消费新观念。生态生产就是要求畜牧生产企业要把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转变到更加注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上来,积极培育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生态生产新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控制新技术,稳步增加生态畜产品的供给。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位一体的生态消费链。

  第三,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扶持力度。将畜牧业发展项目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畜产品加工、兽药饲料生产、畜产品及兽药饲料物流、生态养殖等高端畜牧园区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畜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畜牧业生产经营条件。要逐步建立、完善生态畜牧业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价格补贴政策。最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完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成立畜牧担保公司或畜牧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关金融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紧密合作关系。改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力度,鼓励品种改

  良与推广,全面落实畜禽良种补贴、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补贴政策。建立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从最初的畜牧饲料生产加工,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控、科学化养殖到最终畜牧产品的上市和客户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全过程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要制定政策,推动优势生态畜产品生产区的建设,推进绿色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出“绿色、科技、生态、安全”的生态畜牧聚集区和安全畜牧聚集区。

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3

  淄川区畜牧兽医局

  关于全区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座谈材料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生态畜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政策扶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目前,全区畜牧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带:一是以昆仑、西河、罗村为中心的家禽产业带,饲养量占全区的80%左右。二是以西河、太河、寨里等镇的林下养殖产业带,这些镇的林下散养饲养量已占到全区的85%,三是以罗村、昆仑、岭子和开发区的生猪饲养产业带,这一区域生猪占全区饲养总量的85%以上,成为饲料、兽药、规模生产和生猪交易的主要集聚地。

(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今年来,我区畜牧业生产在生猪市场行情下滑、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据畜牧统计报表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存栏万头,出栏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家禽存栏万只,出栏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和%,受禽流感疫情影响,肉鸡存栏万只,同比下降%,出栏万只,同比下降%;牛存栏万头,出栏万头;羊存栏万只,出栏万头,肉蛋奶总产万吨,畜牧业总产值亿元。

(三)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品种引进和改良,全区畜禽良种率不断提高。到2012年底,全区二、三元母猪比重达90%;节粮型、食草型、特色畜禽快速发展,牛肉、羊肉、兔肉、禽肉占肉类总产比重由2010年%上升到%。全区已初步形成了由1个二级场(父母代场)和4个人工配种站(点)、众多孵化场组成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

(四)畜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2年底拥有3家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组建了74个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1个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摘星山),1个省级合作社示范社(陈氏黄粉虫),1个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冠川黄粉虫)。进一步做强品牌畜牧业,拥有浓香谷、锦川圣王、川山、东山里、正业土猪等多个产品品牌。畜产品超市销售、配送、网上买卖和连锁经营等逐渐扩大。

(五)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一方面我区具有数量较多的冬闲田和可利用草山草坡资源,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发展食草畜禽。另一方面,我区山区地域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几十万亩的林果蔬菜园地可推广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生态畜禽业空间较大。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畜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饲养、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在继续保持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畜牧服务业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提升。利用生态优势,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优质畜产品,包括风味畜产品,并在省内外市场上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要挖掘当地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立足农村现实,扶持发展一批中小规模经营的养殖农户,让广大农民通过畜牧业增产增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工程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地利用山区资源;合理规划畜牧业用地,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畜产品自给水平,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

  3、坚持生态循环原则。按照养殖排泄物与消纳平衡原理,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畜产品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业,把山区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经济优势。

(三)发展目标

  按照区委区政府“生态区建设”和“绿色淄川”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区畜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资源优化、环境友好、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科技兴牧、加工增值的山区生态畜牧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至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比2010年增26%,产值占大农业45%以上,全区年出栏生猪50万头、羊10万头、林下散养65万头(只、箱)、肉禽500万只,肉蛋奶总产7万吨。在稳定发展数量的同时,着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到2015年,生猪、家禽、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0%、80%,生猪、家禽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优质商品猪比重提高到80%,生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场粪便处理率达95%以上。生态规模养殖场实现品种优良、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生态循环、产品安全。

  三、基本思路、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实现两个转变,即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发展由平原向山区迈进,山下向山上转变,抓好四项调整,即布局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调整。实施五项工程,即畜禽良种工程、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规模化畜禽场环境治理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畜牧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工程。

(二)主要任务

  1、抓好四项调整

(1)布局结构调整。根据《淄川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川政字〔2011〕68号),计划到2015年,畜禽禁止养殖区内,所有的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畜禽控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01)标准。要按照“规模养殖、综合治理”要求,逐步缩小散养比例,同时应加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要实现关停或搬迁;畜禽适合养殖区,适度发展畜禽养殖业,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充分利 用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充分考虑周边种植业对畜牧粪便的消纳吸收能力,在远离城镇、村庄、公共要道、干流、水源区域布点,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发展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于一体,养殖、环保、旅游观赏相和谐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2)产业结构调整。在我区三大产业带布局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以保供给、生态化、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提升罗村、昆仑、岭子规模生猪产业,稳定该区域生猪饲养总量;适当控制洪山镇、开发区、太河镇、双杨镇的生猪养殖量,加快发展寨里镇、西河镇等山区半山区规模化生态养殖。

  林下养殖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利用林果园地、草地,建设优质散养山鸡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布局在太河、西河、寨里、龙泉等镇。节粮型、食草型畜禽优势区域布局:开发饲草资源,利用草坪、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发展规模肉羊、肉牛场,重点布局在双杨镇、太河镇、西河镇、寨里镇、昆仑镇等山区半山区。特种畜禽优势区域布局:充分发挥特色品种优势,建立和完善特色畜禽品种良种体系。特种畜禽包括兔、蜜蜂、特种猪等畜禽种类,主要在具有特种畜禽生产传统区和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镇。兔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太河镇、昆仑镇、寨里镇等;蜜蜂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西河、太河、龙泉、昆仑等镇;特种猪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西河、开发区、罗村等镇。家禽优势布局区域重点蛋鸡在昆仑、西河、罗村、洪山等镇,肉禽重点布局在罗村、寨里、双杨、西河等镇。畜产品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扶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龙头企 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主要布局在西河镇、松岭路办事处等有资源和传统优势的区域。

(3)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畜产品结构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调整,猪肉产品精深加工由5%提高到30%,肉禽由20%提高到50%。逐年提高无公害畜产品比重,到2015年,规模养殖场(小区)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由10%提高到80%,产品认证由10%提高到50%。加快畜产品品牌建设,推出30个市级以上知名畜产品品牌。

(4)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调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工作已经从简单的技术行为,上升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高度,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的健康摆在防疫工作的首位;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关口前移,把握工作主动性;三是遵循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加强科学指导,实现科学防控;四是坚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防控能力。

  2、实施五项工程

(1)生态畜牧业示范建设工程。以生猪、家禽为重点,到2015年,在全区建设10处生态畜牧业示范场。示范场主要从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饲养设备、排泄物处理设施设备、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实现布局合理、建筑规范、清洁生产、管理科学的生态循环畜牧业目标。

(2)畜禽良种工程。为提高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种质资源使用效率,重点建设种猪产业基地、人工授精站。用3至5年时间,优质三元杂交商品猪比重由70%提高到90%以上。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实施品种改良;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实现种猪繁 育、商品猪生产信息化管理。

(3)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治理工程。为确保人畜健康和畜产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到2015年,全面完成对全区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治理,该工程主要是通过农牧结合,排泄物异地治理和发酵床零排放建设等生态治理模式,其中农牧结合利用模式包括明沟改暗沟、粪便发酵池、沉降池、排灌等;沼气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发酵池、排污暗沟、沼气净化、异地消纳设备等;发酵床环保型模式包括建设排污暗沟、发酵车间等设施。

(4)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为建立科学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队伍、技术、制度三个方面落实保障措施。规模养殖场的畜产品要求达到无公害标准,并通过畜牧业龙头企业推出10个在省内有影响的品牌畜产品。

(5)畜牧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一是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数字技术,利用5年时间构建猪肉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体系,改变传统的畜产品质量监控方式。二是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系统。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数据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实现对动物疫情的及时采集、科学评估、快速检测、早期预警、高效处置。三是建立畜牧生产资源与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畜牧资源、生产情况、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定期公布市场预警信息。四是建立畜牧科技咨询服务系统。整合省、市、县(区)、镇科技资源,实现网上技术咨询指导、项目申报,开展远程教育。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虽然近年来我区畜牧业规模有了 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饲养规模偏小,农户散养方式,影响了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直接影响产业化进程。并且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确保畜产品安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养殖用地问题突出。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用地规划仍然尚未制订,造成产业发展用地规划无从着落。由于传统和历史原因,以前许多生猪、家禽养殖场为生产经营方便,都在城郊建设。从当时的情况看,其选址与城镇、道路、居民区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是符合有关规定的。但是,随着城镇扩张,其间距离越来越近,原先可以用于畜牧用地的土地也随着城镇村庄的扩建被征用而逐渐缩小。同时,我区养殖场还存在着用地审批难的问题,畜牧用地成为困扰我区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

(三)粪污治理问题较为严峻。由于我区部分养殖场主环保意识不强、不舍得投入,以及政府投入畜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等原因,使我区大部分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排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健全。我区目前的良种繁育体系不适应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种畜禽场结构不合理。全区仅有一个种畜场,而且是二级繁育场,猪、禽、羊的供种能力较弱。二是基础设施简陋。由于种畜场建场时间早,基础设施超期使用,种畜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

(五)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畜产品质量不高,名、优、特畜产品数量不足。畜产品加工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70%,而我区的加工比重极低,其中肉类加工比重不到10%,且加工技术较落后,企业规模较小。

  五、建议采取措施

(一)建立畜牧业财政投入扶持机制。政府投入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建立稳定增加的财政投入机制是推进我区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应加大公共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形成稳步明显增加的财政投入扶持机制。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新技术培训推广、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环境污染治理等符合财政公益性投入支持的环节。二是各涉农资金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支持。三是增加环保资金对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投入。基于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集中,养殖比较效益低,环境治理投入大而增加养殖成本的情况,政府公益性财政应当对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投入。在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评价上,要尽量给予政策支持。

(二)发展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猪-沼-果蔬林”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污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扶持畜禽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畜禽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对农村利用沼气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优惠政策,按照农牧业相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种养平衡一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畜禽养殖生产,实现畜禽养殖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服务意识。要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畜产品的要求组织生产,结合“四级联创”示范创建活动,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进程。区、镇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利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繁育母猪饲料发酵湿喂技术推广项目、“阳光工程”等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规模 养殖户的素质,加强技术指导,及时推广新品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生产水平。要制定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小区畜禽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质量的监测,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使用和制售假、冒、伪、劣畜禽生产投入品的行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立畜禽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区域布局工作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和新建养殖场、禁止养殖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规定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畜禽养殖生产、污染治理氛围。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二要对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等情况进行正、反两方面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典型榜样的带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山地畜牧业发展,走产业循环经济之路;三要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全面增强社会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淄川区畜牧兽医局

  2013年7月2日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