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篇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25 09:25:03 调查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篇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以供借鉴。

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篇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1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户藉人口比例上升到50%左右,即城市和农村户藉人口持平。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儿童成长责无旁贷。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因为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第二监护人年纪偏大,或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忙于田头和家务,无暇顾及儿童,因此出现了儿童在学习上无人辅导,生活上无人悉心照料,心理出现问题无人疏导,品德习惯无人培养,安全问题无法保障等问题。但此次调查更多地关注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培养儿童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其心理健康是基础,否则,既使学富五斗,也很难为构建合谐社会,合谐家庭做贡献,更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原因主要有:

  1、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未意识到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的危害,在儿童期最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感、依恋感时,没有得到满足和完成,因此导致儿童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形成自卑、冷漠、自私的性格,最终导致性格、人格障碍。

  儿童期是孩子与父母亲密感建立时期,也是儿童与父母共情期,是和父母学习爱的语言和能力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父母远离孩子,会导致孩子丧失体会爱、学习爱、表达爱的能力,因此一些留守儿童感情淡漠、冷酷、自私而且通通常都有比较自我的个性。加之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孩子很少表扬和肯定。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也通常偏低。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甚至觉得自己被遗弃,是多余的人,这些已为他们长大以后的人际交往障碍和性格障碍埋下了伏笔、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很少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导致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心中有苦闷无处倾述和发泄,暴力倾向问题已初露端倪.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还不到一半,对孩子没有耐心,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打牌、挫麻将,做家务,购物等占了很大比例,致使留守儿童孤单、苦闷、烦恼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来发泄。留守儿童有苦恼能向大人倾述的只有很小一部分,而更多的是通过记日记、吵架、打架发泄、离家出走,上网或搞小破坏来引起大人注意等等手段来发泄情绪。有在学校因打架、上课溜号、搞小动作,拿了别人东西而违纪,甚至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想长大后在社会上当老大。

  儿童期也是倾诉欲求期,他们在这个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倾诉欲,如果这个时期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得不到向父母倾诉的欲求满足,无从发泄一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开导、抚慰,久而久之重者会导致暴躁性格和攻击性人格,甚至是暴力倾向。这样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性格古怪、暴躁、攻击性强,而多数监护人和老师不了解孩子性格的成因,只是简单批评,甚至对孩子采取过激行为,这更加重了孩子的苦闷和负面情绪,进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攻击性人格。

  3、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方法失当,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虽然想跳出龙门,考上大学,却因成绩不理想而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进而逃避人生和责任。

  孩子们的监护人大多都只受过小学、初中的教育,虽然大多数的监护人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却很少,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没想到去问父母,有的谁都不问。由于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学习无人辅导,加上监护人不够重视与学校沟通和配合,没有意识到学校、家庭双方配合的重要性,一些监护人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等情况,错过了及时教育孩子的机会,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虽然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但由于监护人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灌输去上大学的好处,忽视孩子全面发展,没有帮助孩子建构起正确的成才观,许多孩子认为建设家乡、当种田能手没出息,绝大多数孩子理想是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而且由于监护人多为隔辈,出于想泥补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等缺憾,这些隔辈监护人对孩子往往格外溺爱,加之部分监护人不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关心集体、缺乏责任感,因此养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娇纵、任性、承受能力、责任意识差、内向、懦弱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承担起社会、家庭的责任,最终会成为逃避型人格。

  二、建议与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并已成为社会性问题。只有多方关注、齐 抓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批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关注、通力配合、整合资源,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条件许可下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撤乡并镇、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在学校、社区、嘎查、村成立“留守儿童家园”、“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要全面细致地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并采取有利措施,如培训离退休教师、干部等“五老”人员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长顾问”,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定期与其谈心、上心理课,陪伴留守儿童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园”设心理辅导室,学习辅导室,娱乐活动室,解决孩子们心理需求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心胸,加强她们与人沟通的能力。“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要定期授课,并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际,或利用写信等形式,给他们传授有关知识,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增强其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让亲子定期视频见面,以加深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解决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

  2、教育部门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阵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了寄宿制,所以教育部门承担起了越来越繁重的监管责任即第二监护人的职责,并业已成为全方位监护学生的主阵地。老师已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监护不到位而导致的心理、品格、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缺憾。教育部门应尽早成立留守儿童问题指导中心,派专人研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成长期大部分在学校,学校除了教书,还要关注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品德等问题,要建立起相关机制和制度)要针对新时期新特点,适时调整办学理念、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辱使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

  3、办好社区家长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条件,要强化社区家长学校办学功能,扩展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内容。各级妇联要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家长学校的优势、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家长学校肩负的责任,避免家长学校流于形式,走过场。要实实在在抓点事情,将学校制度化、规范化,要做到八有:有教学计划、有规范教材、有备课笔记、有授课记录、有档案资料、有规章制度、有工作总结。要动员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开展“爱心妈妈”认领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让“留守儿童”真正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未来。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祖国的建设者和栋梁,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好人才基础。

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2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参加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2000万。在广大农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本人所在地方村民的走访座谈,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11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据此推算,2011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人,占留守儿童的%,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人,占留守儿童的%,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

  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

  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么是学费太高,农民工无法承担,要么是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进城读书。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由于留守儿童不能跟在父母身边学习,一般由祖辈或者亲戚抚养,生活中就缺少了父爱或母爱,长期在这种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

  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

  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儿童有可能接触社会上的“小混混”,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条件;学校不能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抚养人积极沟通,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行为告知他们等等。

  四. 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

  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三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

  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学校、社区、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让有爱心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使他们减轻后顾之忧,安心学习。还可以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志愿者、“代理家长”等,让他们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开办“农村留守儿童假期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解决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让数亿农民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的高质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未来积蓄了充足的力量。为此,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城市的生力力量!

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

  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内容简介:本报告以下乡实地工作为基础,通过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力求翔实地反映贫困农村教育现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庄洞村的地理位臵、各小学的基本情况,来反映庄洞村的教育现状;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分析庄洞村的教育现状成因;第三部分是笔者对庄洞村教育现状的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贫困山区地区的教育问题。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边远山区农村从事教育工作,近几年又调到庄洞村小学任教,基于自己职业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我一边工作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对宝坛乡庄洞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村委的了解,与当地农民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在课内外与同事、学生的交谈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村的教育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些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一、庄洞村的教育现状

(一)庄洞村概况

  庄洞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最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0多公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国家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庄洞村有人口约1200人,分布在9个村自然屯,村民委设在庄洞屯,那里山势较陡,村民居住分散,很多

  住户之间相距很远,有些住户虽共属一个自然屯,但步行距离竟达1小时以上,大的集中居住点也不过20多户。该村是个以林为主的山区村,村前屋后均为林木,空气清新自然。

  庄洞村以林为主的山区村,多数林是绿化林和水源林,经济林占有比例不很高,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不均衡,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林木外买、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民收入较低,其他产业收入几乎没有。

(二)村民对子女教育意识和学校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全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就此问题我调查了9个自然屯,走访村民200余人,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共150份。

  尽管因地理位臵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村民的眼界比较闭塞,但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还是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能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却不高。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农户家境不是很好,孩子不能完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庄洞村现设有一所小学,建在庄洞屯的一个小山坡上,占地约700㎡,拥有一个约200㎡的小型操场。学校共有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共80名学生,4名教师,此外在沙坪屯另设一个教学点,设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三个年级两个班,一名教师。学生念完小学三年级后,需要转学到其他大村完小或乡中心小学才能完成小学教育。

  据家长们反映,学费是已全部免除,学校教学质量不是很高,但管理制度还算合理。近一半孩子认为上完小学六年后就理所当然可以升入初中,这部分孩子也就不是很重视学习。学校的日常教学支出全部来自财政预算拨给,经费还能维持正常的工作所需。便基本上没资金开展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课外教学活动。校长是本村人,平时校长与笔者在交谈中,曾多次感慨地说:“我们这里是偏僻山区,家庭收入低,加上农村教育投资过少,导致教育硬件设备缺乏。外面的关心就是我们奉献的动力,我们只希望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娃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 多么质朴的想法啊!农村的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普遍不很高,缺乏危机感,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全部由老师负责,便 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他希望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给予这里的孩子更多的关注。

  据调查了解,庄洞村的大多数孩子是在乡中学完成他们的初中学业,每届只有极少几个学生能到县城中学念完初中,乡中学距离庄洞村近40公里,在念初中三年中,这个村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中途掇学回家,没有完成9年义务教育。

  庄洞小学的设施设备也十分的简陋和缺乏。只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小操场,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六间教室,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一间改造成教育宿舍,用于上课的有四间,由于很多学生的家距离学校远,远的达7、8公里,中午无法回家吃饭,为解决学生吃午饭问题,学校另建一间小平房作学生饭堂,面积约15㎡。

  体育设施、实验室、投影仪、录音机、图书室等都没有,只有上级教育部门配臵的电视和电脑各一台,电视用途只是课间教师和学生娱乐,电脑不通网络,也只用于办公,且会使用的教师极少,应用到教学当中几率几乎为零。

  在学校师资方面,校长曾对笔者谈及,由于这里环境艰苦,工作量大,与县城或县城附近一些学校相比,这里的劳动强度要高上一倍,甚至两倍,而教师福利待遇却比县城要差很多,外地教师到这里一两年,就设法调走,学校的师资力量经常配备不足,虽然,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等课程,但因师资力量不足,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授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每个教师一周平均要教授20节课,教学劳动量相当大,除数学和语文,其他课程都当着副科对待,因此,教师授课、教师考绩和对学生考察都无法做到严格要求。

  据村民们反映,过去,这个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很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而且不能安心教书,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约占%,大专的约占45%,但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绝大多数是在职教育获得,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 代理教师,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不多,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年级多,教师少,而且教室又紧缺,所以学校还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即两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教育。一位老师在一堂课内,要给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平均每个年级就只能讲15-20分钟,其它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影响。根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约30%,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6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

  二、庄洞村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历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占有一定比例。更加让人吃惊的是约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初中后,再往上读的意义不大,一是花钱多,二是读完大学,又不能包安排工作,三是没有社会关系,找工作或找好的工作争不过有关系的人,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和成家立业”

  2、地理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庄洞村地处偏僻山区,道路极为坎坷,由于是山地,一到下雨时,道路泥泞无法行走,近年才有所改善。据当地村民讲,以前道路极为不畅,至今,有的地方仍然还没有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和木材外卖只能靠人背肩挑或牲畜驮,有时遇恶劣天气,道路还无法通行,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有病重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

  庄洞村是以林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且粮食普遍不能自足,其他收入很大一部分须用于购买粮食,没有什么科技支持,家庭收入水平是很低的,因此,除去基本生活费,已没有多少余额投入到孩子读书上了,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长年为生计忙忙碌碌,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深刻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

  主要表现在:(1)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提高不够,知识的更新替换极其缓慢。(2)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

  据网上一份《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调查问卷》,100%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学中最大的阻碍是教学设备落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学校管理没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所有的老师对现在的待遇不满意,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很累。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中,%的是中专学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代理教师,代教的待遇低下,每月工资是150元,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如果还是家庭的重要劳力的话,就更无法支撑这个家庭。所以,一方面,没有当地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在加上政府由于教师的工 资、住房、福利等很大而无力接受其他地方的教师;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代教,由于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这就导致 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5、教育费用高,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民认为难以负担起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当问及孩子不能继续读书的原因时,有60%的人回答是费用过高,难以负 担,特别是高中毕业后,大学更是无力供读。根据调查,在当地,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600元,初中生需1500元,高中三年则至少要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相当部分还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特点。当家庭的收入勉强只能维持温饱时,这些农户的教育消费就十分有限。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而教育收费过高,一般农民难以承担,这无疑阻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二)主观原因

  1.当地人们思想闭塞,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谈不上传授他们的孩子一些课本的知识。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能掌握写名字、会算数,待长大可以外出打工即可,并不很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混到16,17岁再回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多么可悲!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家长也就来了个顺水人情,对于孩子们的将来,一半家长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福气,孩子未来只有孩子创造,家长是帮不了的。

  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视野不够广阔,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简直是“小大人”。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没有竞争环境和竞争氛围,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思考与总结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 1.加大对庄洞这样的山区农村扶持力度,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山区林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林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引进更多投资,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2.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通过科学技术扶持,改善农户家庭生活条件,使村民体会到科学技术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收入的关键,6 而教育是掌握科学技术的唯一途径,以此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认识,增强他们送孩子读书学技术的积极性。

  3.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待遇,增强对外来教师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让“九年义务教育”口号真正变成现实。

  4.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现状,不是单通过国家帮助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尤其是像庄洞村这样的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

  农村的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社会能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吧!

相关热搜